心理異常及其成因 情緒異常 1.焦慮症:泛焦慮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 2.體表症:體化症、慮病症、轉化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LOGO 淺談影響班級上課秩序學生 ~ 妥 瑞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 報告者:王聖博.  以個案跟大家分享,歡迎各位老師提出您的 經驗共同分享。妥瑞因為沒有實際教過,因 觀察到學校有些學生有此特徵,故一同介紹 給大家。  妥瑞的介紹 妥瑞的介紹.
Advertisements

1 口腔與視力保健、心理衛生 季瑋珠. 2 口腔保健 n 主要二大問題: – 齲齒( 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 ):低年齡群 – 牙週病( periodontal disease ):高年齡群 n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n 台灣統計 n 共同原因:食物形成牙菌班.

社會福利署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 社區支援計劃 ( 九龍西 ) 鄭穎菁姑娘 「焦兒不慮」、「見焦拆焦」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講座.
自闭症家属支援讲座 黄宗显医师 香港精神科专科医生 内容 13:30-14:30 认识自闭症 14:30-15:30 游戏疗法 ( 实验工作坊 ) 15:30-16:30 行为疗法 / 药物疗法 16:30-17:30 照顾者压力处理.
精神状况检查 (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精神问诊 (Mental Interview) 浙医二院精神科 李惠春.
情感性疾患 ( Mood Disorders ) 資料整理:蔡淑慧 張瑋琪 楊施韻 湯智凱. 前言:現況 一、世界衛生組織 (WHO) ( 一 )1996 年 Today, there are an estimated 400 million people with anxiety disorders.
浅谈青少年网络成瘾 民商法 1141 刘嘉文 网络使用和成瘾现状 我国为互联网第二大使用国,青少年占 60% ,其中 40% 以玩游戏为主,上海宽带近 300 万户。 我国为互联网第二大使用国,青少年占 60% ,其中 40% 以玩游戏为主,上海宽带近 300 万户。 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比例高、时间长,平均每.
爱情的缘起与定义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 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各種精神疾病簡介 署立嘉南療養院 社區精神科 鍾明勳主治醫師.
心理学系 李晓茹 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系 李晓茹
講義11 心理疾病學生的 認識與輔導.
藥物在床邊的故事 和信治癌醫院資深臨床藥師 方麗華.
当代大学生的性别烦恼 沈奕斐.
成茵茵 財團法人高雄市私立典寶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高雄市明山慈安居老人養護中心 執行長 典寶居家服務支援中心 主任 博正醫院 高專
焦虑与焦虑障碍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 郭君华副主任医师.
化危機為轉機~精障者危機辨識與處理 許鶯珠 2014/7/15.
焦慮與焦慮障礙 講師:馬玉琴
96學年度高雄縣立文山高中 普通班教師特殊教育知能研習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中崙諮商中心 林雪琴 諮商心理師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国家II级职业心理咨询师 许之民
好心情百寶箱 憂鬱與自殺防治輔導 林口長庚醫院 兒童心智科 倪信章 過嶺國中
認識 憂鬱症 –診斷與防治 亞東紀念醫院 精神科 主治醫師 陳俊霖.
王 悟 師 衛生署澎湖醫院副院長 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所兼任助理教授
情緒障礙兒童的藥物治療 台北市立療養院 兒童精神科 林亮吟.
認識精神疾病 凱旋醫院 陳正宗.
讓我們更健康 大學校園常見的 身心疾病 上善心理 羅秋怡院長.
從家庭教育理念推行性別教育.
精神醫療基本概念 張介信
性心理異常(性別認同障礙與變性症) 組員: 莊晴媚 林佳諆 吳盈瑩 朱欣怡 王妤紘.
第五讲 性心理与性健康.
张新凯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教 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 秘 书 长
藥物濫用之精神醫學議題 102/05/06 陳俊升精神科診所 陳俊升醫師.
关于在宝钢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 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 实施方案
認識焦慮症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 王雅齡 心理師
焦虑症的识别与处理 郑先振.
網路心理與行為 線上沉迷行為心理學.
主題:認識妥瑞氏症 資料摘自:周文君醫師(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資料來源:高雄市文山高中輔導室特教組.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消費者行為期末報告-第九組 大學生的畢業旅行
大學校園心理疾病的辨識與處理 林家興 台灣師大心輔系教授兼學輔中心主任 大學校園心理疾病的辨識與處理.
社區危機個案或疑似精神病患緊急處置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社區心衛中心:梁翠珍.
解码高效课堂 杜金山.
感知学习 ——可视化学习平台.
行為學派人格理論.
激情如焚 Touched with Fire 临床01-四班 盖源
組員: 4980S048 吳蕙伃 4980S025 賴妙君 4980S052 陳泇妘 4980S060 張珊淇 4980S066 林宜蓁
驚恐症.
Working With Family 談家族治療在特殊教育上之應用 陳 茉莉
自閉症 Autism.
時間: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个案社会工作 张利增 社会工作系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个案工作 赵继颖、肖大伟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觉失调.
探討強迫症患者之焦慮、憂鬱症狀與自殺意念之相關
理论考试综合辅导.
高雄中學家長讀書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 高雄中學輔導中心艾韻華老師 99年1月7日上午9:30 作者:張德芬 出版社:方智.
恐慌症 畏懼症 強迫症 泛慮症 急性壓力疾患 創傷後壓力疾患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精神病症状学 (psychopathology)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Otto f. kernberg 的客體關係理論
校園常見的精神疾病與處遇 顏永杰 義大醫院精神科 義守大學醫學院.
Tourette syndrome 妥瑞症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湯金樹醫師 2018/12/6.
亞斯伯格症 (與高功能自閉症)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周妙純.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陳映雪 醫師
第九章 神经症及癔症患者的护理 (Nursing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Neurosis and Hysteria)
變態行為的評估、 診斷與分類 請配合DSM手冊學習.
教育心理學: Teaching style 圖資系 謝佩玲 外文系 陳婉玉 外文系 林筱雯.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 與駕駛行為的互動關係 屏東縣私立96駕訓班製作.
勝過內心的巨人:憂慮 馬太福音6:25-3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心理異常及其成因 情緒異常 1.焦慮症:泛焦慮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 2.體表症:體化症、慮病症、轉化症 3.解離症:心因性失憶症、迷遊狀態、多重人格 4.情感症:憂鬱症、躁鬱症、自殺 社會異常 1.性心理異常:性別認同障礙、變性症、性變態(戀物症、扮異性症、暴露症、戀童症) 2.人格異常:反社會人格等10種 3.精神藥物濫用 (酒精、大麻、安非他命、嗎啡、古柯鹼等) 精神異常 1.精神分裂症

概述 與一般醫學上病理學研究生理異常的現象與成因相比,精神病理學研究心理異常的現象實有較多的困難。 原因是心理病理學研究者很難根據心理異常表相直接判斷表相背後的真相。 惟其如此,每一心理異常現象都會有多種截然不同的理論解釋;這是心理學與生理學不同之處,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困難之處。

心理異常與心理正常的分野 心理異常與心理正常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但兩者間並無明確界線。 心理異常與心理正常的分野,端在同一社會文化環境下,個體行為是否符合眾所期待的行為常規而定;大致符合行為常規者被視為心理正常,過份偏離行為常規者則被視為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的定義 心理異常是指個人思想行為長期異於常人,致使其生活適應困難,並感到精神痛苦的複雜現象。 定義中的三點概念: 1.行為與思想異於常人:單就行為或思想異於常人這一點,不能視為心理異常的為一根據。但是,凡是心理異常者,其行為與思想均與常人迥異。心理異常者行為異於常人的主要特徵是行為表現怪異(如語無倫次)和情緒表現無常(如喜怒哀樂表情與現實脫節)。心理異常者思想異於常人的主要特徵是思維不合邏輯(如把別人善意視為敵意)。

2.生活適應困難:主要顯現在人際關係與工作態度兩方面。 3.精神感到痛苦:精神痛苦是心理異常者的共同特徵,為當事人所感到的痛苦,純粹是主觀的;從客觀立場看,他未必有痛苦的必要。換言之,他們是自尋苦惱。精神痛苦多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無病呻吟式痛苦,如無病自認有病最後可能假病成真。其二是不滿現狀的痛苦,不滿意自己的職業、家庭或容貌等。不滿現狀又不努力改變現狀,結果是惡性循環,因痛苦而帶來更多痛苦。

心理正常的特徵 了解自己並肯定自己 掌握自己思想與行為 自我價值感與自尊心 能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獨立謀生意願與能力 理想追求不脫離現實

情緒異常 (Emotional Disorder) 在當事人而言確實有情緒反應,但引起情緒反應的原因卻未必有具體或合理事件。 以恐懼情緒為例,在火災地震時表現恐懼情緒反映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對每種無害食物或某種某種平常顏色表現恐懼情緒時,那就是情緒異常。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 焦慮症是因過份焦慮而引起的一類情緒異常。 所謂焦慮是指由緊張、不安、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 日常生活中暫時性的焦慮並非心理異常。 焦慮之成病態,主要是焦慮非由具體情境而生,而只是心理作用使然。 焦慮症可分為泛焦慮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

泛焦慮症與恐慌症 泛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是指任何時間、任何事情都會引起個人焦慮反應。泛焦慮症患者對生活細節中細微末節的小事特別敏感,總覺得不幸的事故隨時都會發生。 泛焦慮症患者所焦慮的事物並不固定,故而又稱此種情形為游離性焦慮 (free-floating anxiety)。 泛焦慮症患者的一般症狀:情緒緊張、心情紊亂、注意力不能集中、身心疲倦、頭昏目眩、心悸、失眠等。無事不憂,無時不愁。 泛焦慮症患者會突然無緣無故地大為驚慌,好像覺得大禍即將臨頭,焦慮症狀也將突然加重;恐懼不安之外,伴以心跳加速、呼吸迫促、四肢顫抖、頭暈、噁心、盜汗等症狀。泛焦慮症中出現此種突發現象即稱為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恐懼症(恐怖症) 恐懼症 (phobia) 指對某種不具任何傷害性事物的不合理的恐懼反應。 當事人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但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恐懼情緒。 恐懼症之所以被視為焦慮症之一,其原因是當事人每次遇到引起(不合理)恐懼情境時,就會產生焦慮反應。 恐懼症患者所表現的焦慮乃是由特定對象(或情境)所引起。

當事人對不該恐懼的事物產生恐懼反應,自然難免在日常生活上形成困擾;對不該恐懼之事物過份恐懼者,才被視為心理異常。 例如: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乘電梯上高樓一事,已成為大眾生活中的平常活動,但如患懼幽閉症 (claustrophobia) 與患懼擁擠症 (demophobia) 的人,就不敢搭乘電梯,如果勉強他們搭乘電梯,他們就會有心跳、氣促、頭暈等極度不適應感。

恐懼症有數十種:如懼山、懼水、懼風、懼火、懼食物、懼醫生、懼市場、懼動物等,無奇不有。 恐懼症較多表現在三方面:1.單一型恐懼症(或單純恐怖症)(simple phobia),只對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產生不合理的恐懼反應,除此之外一切正常。2.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不敢當眾人面前講話,不敢與人接近,而因逃避參與社交活動。3.懼空曠症(agoraphobia),對空曠的地方(如大街)與人多的地方(如市場)產生不合理的恐懼感,因而逃避離去,更不敢參與旅遊之類的活動。

強迫症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指患者的行為不受自由意志所支配的異常現象;即使其行為違反自己的意志,但仍一再重複出現該種行為。 按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一詞,實際上含有兩種意義:前一字的含意是強迫(縈繞)思想(obsessive thought)或強迫(縈繞)觀念(obsessive idea);後一字的含意是強迫行為(compulsive behavior)。

由強迫思想演變成強迫行為,如是情形屢屢發生,即可能演變成強迫症。 有的人習慣上過份注意清潔,洗手的動作表現太過頻繁;無緣無故就去洗一次手,如果強行忍耐,心理上就會局促不安且產生焦慮。像此種情形,就是強迫行為。 強迫思想或行為嚴重到對自己生活產生困擾的地步,才被視為強迫症。

最嚴重的強迫症是縱火狂 (pyromania),是指個體在心理上有一種不能自我克制的縱火慾望;其兩種心理特徵:1 強迫症之所以被列為焦慮症之一,原因是患者對自己不能控制的思想或行為感到恐懼,由之產生了類似焦慮症的身心反應。

焦慮症的心理成因 屬於焦慮症一類的情緒異常雖然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心理異常現象,但是有一共同之點:各種情緒異常均非由生活環境中具體事件引起的情緒反應,而只是當事人知覺上的一種曲扭性反應。 1.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2.行為論的解釋 3.認知論的解釋 4.人本論的解釋 5.心理生物學的解釋

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按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焦慮症中的恐懼症與恐慌症的成因,可能與個體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間的衝突未能化解有關。 如在某種情境下本我的原始性衝動的需求浮出意識層面尋求滿足時(如遇有性或攻擊的對象),受到意識中超我(或本我)的拒絕,可能不自覺地就會產生焦慮。 精神分析論不把引起當事人焦慮的現實情境視為真正的原因,而是將之視為代替性的一種象徵作用。

對強迫症的解釋,精神分析論者認為那是一種防衛機制;藉由一種象徵性的重複思想,或藉由一種象徵性的重複行為,從而避免潛意識內衝動浮出時遭到超我壓抑所產生的痛苦。

行為論的解釋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的解釋,焦慮症乃是經由學習歷程所形成的不適當習慣反應。 個體的任何習慣無論是好壞,其學得過程不出三種方式:(1)經典條件作用,(2)操作條件作用,(3)觀察學習。 恐懼症是經由經典條件作用學習歷程形成的。 強迫行為乃是經由操作條件作用學習歷程養成的不良習慣。 按觀察學習原理,兒童看到成人對某些情境恐懼時,即使有的是不合情理,他也會學習到對該情境表現恐懼反應。

認知論的解釋 按認知心理學家們的解釋,個體之所以對某事過份憂慮,乃是由於他對某事的認知與判斷不適當所致。 從訊息處理論的觀點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使人憂慮甚至使人恐懼的訊息,隨時隨地接觸到人們的感官(如大眾媒體報導的殺人放火等社會新聞)。對多數人來說,此類訊息只作短暫處理,看過或聽過之後,不再放在心上去繼續思考。因為,如果對此類問題愈進一步思考,就會使人愈發憂慮。 強迫症患者就是把不必由自己負責的問題,當作了自己心理上的負擔;結果是愈想愈恐懼,恐懼之後又擺脫不掉重複思想的習慣,繼而又因強迫習慣思想習慣的存在感到焦慮,最後採取某種行為活動(如酒精),藉以減低焦慮的痛苦,於是就可能形成強迫行為。

人本論的解釋 按認人本理學家們的解釋,焦慮症主要是個人的自我概念之間產生了落差。 如果一個人的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有段很大的距離,他在情緒上就會焦慮不安。

心理生物學的解釋 從身心關係的觀點,採兩種取向探討焦慮症的症狀與患者生理特徵的關係。 第一種取向是從遺傳因素去研究,企圖探討患者遠近血緣間是否與焦慮症有關。 同卵孿生子之一患焦慮症另一人也罹患的人數高出異卵孿生子同樣情形者的三倍。 第二種取像是從身體生理適應情形去研究,企圖探討焦慮症患者在對某些化學物質反應上與正常人有何不同。 有些化學物質如咖啡因、乳酸塩及二氧化碳等,對焦慮症患者與一般常人會產生不同效應;此等化學物質將引起患者焦慮症發作,但對一般人則否。

體表症 Somatoform Disorder 體表症是指患者自覺甚至醫師診斷身體外表有某種異常症狀,但事實上在身體器官機能方面並找不到任何病因的心理疾病的現象。 此類心理異常一向被稱為心因性異常(或心因性障礙)(psychogenic disorder)。 體表症可分為體化症、慮病症、轉化症。

體化症 體化症 (somatization disorder) 是一類多方面復發性的體表症,體化症多出現在30歲以上的壯年人,病情可能延續數年之久,嚴重時可能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職業活動。 患者雖自覺身體某些器官功能失常而感到痛苦,但在醫學檢查上找不出病因。 患者自陳的症狀包括多方面,如經常感到四肢無力、視覺模糊、記憶減退、腹瀉、胸口痛等;體化症是體表症中罕見的心理異常,患病率不及千分之一。

慮病症 慮病症(或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是指患者或因過份關心自己身體,或因過份恐懼患病致死的心理作用所導致的一種假性身體病痛。 罹患慮病症的人,在個性上極度敏感,只要發現身體上稍有不適,諸如頭痛、咳嗽、腰酸或背痛等,就自認為大病即將來臨。縱使醫師確認他的身體一切正常,他仍深信不疑自己患了重病。 像此種病例,病人本身並非故意偽裝或撒謊,在他自己的主觀認識上,確確實實地感覺到身體的病痛。 在情緒上同時出現焦慮症的各種反應。

轉化症 轉化症 (conversion disorder)是指由心理上的問題轉化成為身體疾病的異常現象。 慮病症:懼怕生病的心理疾病;但轉化症 是因心理問題而導致了身體疾病。 轉化症的主要症狀是身體上部份功能喪失;包括一隻手癱瘓、半身不遂、眼睛失明、耳朵失聰等。 轉化症舊名叫歇斯底里 (hysteria),在精神醫學未發達以前,認為是女性獨有的疾病。

轉化症的五個特點 1.患者身體上局部功能喪失,但並無任何生理上的病因。 2.轉化症的發生,常起於生活上遭受重大情緒壓力事件之後,而且病情可能發生於突然之間。 3.轉化症的症狀無法從生理學的知識獲得答案,如手指麻痺的患者,其手臂的感覺可能仍然正常。 4.轉化症的患者雖然身體上有明顯的症狀,但在催眠或在自然睡眠的情況之下,症狀就會消失。 5.一般轉化症患者,對其自身的症狀似乎並不太在意,在情緒上似乎不因身體局部功能突然喪失而感到痛苦不堪。

體表症的心理成因 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1.轉化症是Freud早年首先研究的心理現象之一。他發現經催眠後,患者的身體活動恢復正常,所以他肯定相信,轉化症沒有生理成因,純粹是心理因素形成的。 2.轉化症是由於潛意識衝突不能化解而轉化的結果;個體內心深處壓抑著一些本能性的衝動,時時有浮出意識層面表現於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此時的自我層面如不能對之有效控制,就可能形成對個體心理上的威脅而感到焦慮。個體為免除焦慮的痛苦,於是將痛苦轉化成在肢體上做象徵性的表現,終而形成轉化症。

行為論的解釋 1.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採操作條件作用學習原理解釋體表症的成因。 2.體表症的身體異常症狀式各體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學習來的。 3.個體所表現的肢體失靈,也是一種行為表現;此種異常行為表現,乃是經由後效強化歷程學到的。

認知論的解釋 1.採認知策略的觀點解釋體表症的成因。 2.患者之所以訴說自己自己身體上的病痛,乃是由於他知道在某些情境下,如自己因病而未將工作做好或未盡到責任時,可以免於受到懲罰。 3.如此以身體症狀為由,無形中便成為他生活適應的一種策略;若以後重複使用,便可能形成疾病。

解離症 Dissociative disorder 解離症是指當事人以解離(或分離)(dissociation)的心理作用,將存在於個人記憶中的痛苦,或將可能出現在意識中的慾念與不為社會認可的衝動,從意識中解離出去,藉以保衛自己(自我防衛機制),但卻因解離而喪失了自我統合作用,終而形成心理異常現象。 解離症包括心因性失憶症、迷遊狀態、多重人格。

心因性失憶症與迷遊狀態 心因性失憶症(或心因性遺忘)(psychogenic amnesia)是一種選擇性的反常遺忘現象,簡稱失憶症 (amnesia)。 症狀有: (1)無生理症狀,純係由心理原因所形成。(2)有時只限於對某段時間的事情不能記憶,如近事失憶症、舊事失憶症。(3)有時只限於對重要的事情不復記憶,此種情形稱為情節性失憶症 (episodic amnesia)。(4)所喪失的記憶多涉及與其自我統合的事項。(5)多在遭受痛苦打擊之後突然發生,過一段時間之後,也可能突然又恢復記憶。

迷遊狀態(或神遊狀態)(fugue state)或簡稱迷遊症(fugue),是指患者在喪失記憶後又兼帶出現不自覺的離家出走的一種心理異常現象。 患者迷遊至一個新的地方,可能從頭學習適應,重新建立一種與過去本人全然不同的人格。 迷遊症的發生總是在遭遇痛苦的打擊之後。 迷遊一段時間之後,多數都會突然醒悟,恢復記憶。為在結束迷遊之後,對迷遊時的依切經驗,則又不復記憶。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亦稱為統合性解離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是指一個人間具兩個或多個不同性格的心理異常現象。 罹患多重人格的人,他的每個人格各自獨立,各有其不同的記憶、態度與行為。 當事人對自己的多重人格,有時可以自知,但無法自我控制,在不同的時間與不同的場合,各個人格交替出現,只能任其支配當事人的行為。

解離症的心理成因 按精神分析的解釋,解離症種因於童年,童年遭遇的痛苦經驗,被壓抑在潛意識中,長大後在遇到類似的生活困境時,即以改頭換面的象徵形式,以解離症的各種症狀表現之。 按行為心理學家的解釋,解離症的各種心理異常,都是患者自幼在生活中遭遇困難時,為避免困難事件所導致心理壓力的痛苦,學習到一種以偽裝來應付現實困境的不當方式;久之,形成習慣,最後演變成了疾病。

情感症 Affective Disorder 喜怒哀懼等心理狀態稱為情緒(emotion),喜怒哀懼等情緒表達於外時,則稱為情感 (Affect)。 一般人情感的變化總在一個限度內,因痛苦經驗而悲傷者,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動消失;如果悲傷情感久久不能消失以致於影響其生活功能時,就被視為情感症。 患情感症者在心情上都是痛苦的,故而也稱為心情異常(mood disorder)。 情感症一類中,主要包括憂鬱症、躁鬱症、自殺等。

抑鬱症(憂鬱症) 抑鬱症 (Depression) 是包括憂愁、沮喪、消沈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患者女多於男 (2:1)。 主要症狀:長期抑鬱寡歡,情緒沮喪。 診斷所根據的基本原則:在缺乏具體生活事故的情況下,患者的情緒低潮連續維持半個月以上者。

五種症狀: 1.喪失生活情趣,對飲食、工作、社交、性生活以及娛樂活動等,都失去了往日的興趣。 2.自我價值感喪失,自怨自艾,表示強烈的罪疚感。 3.情緒激動不安,失眠失常,不能安心工作,無法集中思考問題。 4.常感身心疲憊,動作有氣無力,喪失往常的生命力。 5.時常想到死亡並懷有自殺的念頭。

患depression女多於男的解釋: 可能與患者遭遇生活困境時所採取的適應策略有關。男性一般生活活動的層面較廣,生活中遭遇困境時,可能將思考方向轉移,藉由其他活動(如運動、吸煙、飲酒等)使痛苦情緒淡化。女性生活層面較窄,生活中遭遇困境時,往往鑽牛角尖,反覆思考生活中部愉快的經驗,結果使其情緒不得自行抒解,而日久形成適應上的困難。

自殺 自殺 (suicide)是指個人有目的的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 自殺行為本身並非一種疾病,自殺都是當事者長期情感失常形成的結果。 自殺與抑鬱症有密切的關係,在抑鬱症的患者之中,有80%的人有自殺傾向,而其中有1.5%的人自殺成功;職是之故,在臨床心理學上才會將自殺視為一種情感症。 為有些自殺者(如破產、失業、為最等)未必患有情感症。

在企圖自殺的人口中,女性是男性的三倍,而自殺成功者之中,男性則是女性的三倍。自殺的性別差異主要在於自殺方式不同;男性多用槍自殺,女性則多服用藥物。 台灣地區自1998年迄今,自殺一直列10大死亡原因的第9位。

兩極性異常(躁鬱症) 躁狂症 (mania) 在情緒表達上與抑鬱症相反:病發時精力充沛,言行狂妄。屬於此類患者極少。 多數情感症患者兼具抑鬱與躁狂兩種狀態;即時而陷入情感低潮,時而轉向情緒高峰。此種現象稱為兩極性異常 (bipolar disorder);也稱為躁鬱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或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illness)。

症狀:除情緒極為興奮外,在行為上表現精力充沛,睡眠減少,整日忙碌不停;好說話且言詞誇大;愛管閒事,除干涉別人與支配別人之外,兼有攻擊傾向;吸煙飲酒者,其煙量與酒量倍增;口出狂言,不負責任,可能輕言承諾訂購價質千萬的高價位房屋,繼而無力付款而構成違約。但其興奮的情緒,只能維持一段時間,可能在突然間即行轉入另一極端,再度陷入極度抑鬱狀態。

情感症的心理成因 各學派的理論主要對主要對抑鬱症的成因提出說明。 1.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2.行為論的解釋 3.認知論的解釋 4.人本論的解釋 5.心理生物學的解釋

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抑鬱症是一種失落反應(reaction to loss);是當事人目前生活中的失落經驗,引發了隱藏在潛意識中童年生活失落經驗的痛苦;兩者交互作用,致使當事人在情緒上陷入了痛苦絕望的困境。 抑鬱症患者的童年生活中,必定有較多的失落痛苦經驗。 童年生活失落的痛苦經驗,對個體來說,始終未曾遺忘,只是由於每次回憶即帶來痛苦,故而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暫時不作顯現而已。 事實上,個體自幼在某方面的失落始終在潛意識中存在著一種彌補的需求。

因為在心理上過份渴求 “得” 而避免 “失”,所以在其生活追求中遭遇挫折而失敗時,其失落感就特別嚴重。 按精神分析的解釋,抑鬱症患者在現實情境中感到失落,事實上,使他遭遇挫折的現實情境,並非真正原因;現實情境只不過發生了替代性的象徵作用而已。引起當事人痛苦的真正原因,仍然是童年生活中失落感帶來的痛苦,因此抑鬱症患者在現實中的失落,稱為象徵性失落(symbolic loss)。

行為論的解釋 個體的抑鬱情緒是在生活中學習到的一種消極性的退縮反應。此種消極性的反應,乃是長期缺乏正強化作用所致。 如果在生活經驗中經常是受到獎勵的機會極少,而受到懲罰的機會又太多,就會在個體以後的生活適應上產生兩種不利的影響:其一,因失敗的經驗太多,成功的經驗太少,個體既不能由生活經驗中獲得快樂,更無從由之建立自信心與自尊心。其二,因為生活經驗中得不到獎勵與讚賞,致使個體在行為上,無從經由正強化作用學習到應付困境的能力;此種現象尤以兒童在生活經驗中未能養成社會應對能力時為然。以上兩者可用來解釋抑鬱症的心理成因。

學得無助感是一種對人己與對世事的消極絕望心態。此種心態也是抑鬱症患者的心理特徵之一。 學得無助感的學習過程,除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的外在因素之外,也含有認知學習的成分。

認知論的解釋 將學得無助感視為抑鬱症患者的一種適應生活的態度(態度中含有認知成分)。 以學得無助感為基礎的生活態度,多半只表現在生活中負面的經驗,因此特別誇大失敗後的痛苦,對生活中成功的經驗則予以忽視。

人本論的解釋 企圖從患者的人生態度與人生方向來解釋抑鬱症或自殺的原因。 協助患者建立人生信念,領悟人生意義,才會發揮心理治療效果。基於此義,弗蘭克提倡意義治療法。

心理生物學的解釋 從同卵(遺傳全同)與異卵(遺傳不全同)孿生子兩者的差異來看,抑鬱症確與遺傳因素有相當關係。 抑鬱症患者的神經傳遞較為遲鈍,外界的刺激不易引起感覺神經元的神經衝動作用。

社會異常 (Social Disorder) 此類患者的身心表現除使其本人感到困擾影響正常生活功能之外,更重要的事患者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情感症一類中,主要包括性心理異常、人格異常、精神藥物濫用等。

性心理異常 (psychosexual disorder) 性心理異常是指個體之性行為表現明顯異於常人。 為性心理異常與否的標準不易確定,除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外,世俗禁忌與社會道德觀念,也會發生很大影響。 近年來在精神病學界,企圖擺脫社會道德觀念,重新以客觀的態度來鑑別人類的性行為中,究竟何者屬於病態,然後確定其是否屬於心理異常。

由於精神病學界評鑑性心理異常標準的改變,於是早期被視為性心理變態者,現在以不再被列為性心理異常。例如同性戀。 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是指由於個人不認同自己生理上的性別,因而形成心理上嚴重困擾的異常現象。即使他生理上性別的主性徵與次性徵均明顯肯定,但在心理上卻一直不願接納現實,總希望將自己變換成相反的性別。在兩性之中,男性中有此心理傾向者遠較女性多。

在性別認同障礙者,如因不接納自己生理性別所引起的心理困擾,演變惡化到不能忍受,而不得不求助醫師改變其生理性別的地步時,就成了變性症(或易性癖)(transsexualism)。 所謂性變態(paraphilia)是指個體不經由正常的性行為方式去尋求性滿足的心理異常現象。包括以下五種: 1.戀物症(或戀物癖)(fetishism)是指不以異性個體為性行為的對象,而只尋求與異性有關之物品,從而獲得性滿足的心理異常現象;此外,異性身體的一部份,如手、腳、頭髮等,也是患者迷戀的對象。

2.扮異性症(或異性裝扮癖)(transvestism),是指藉由穿著異性的服裝,從而獲得性的興奮與滿足的心理異常現象。 3.暴露症(或露陰癖)(exhibitionism),俗稱暴露狂,是指在異性面前藉由暴露自己的性器官,從而獲得性滿足的心理異常現象。 4.性虐待狂(sadomasochism),是指性行為時不以正當的心理對待對方。性虐待狂分為兩種:一為施虐狂(sadism),指在性交時對異性虐待,從對方痛苦表現中使自己獲得性的興奮與滿足。另一為受虐狂(masochism),只性交時甘願受對方虐待,從而獲得性興奮與滿足的反常心理。

5.戀童症(或戀童癖)(pedophilia)是指成年男性專以誘姦或強暴女童,從而獲得性興奮與滿足的心理異常現象。戀童症患者所誘姦或強暴的女童,多為其生活環境中熟悉者。因此,患者唯恐事後被害人家庭告發,顧而常有女童被強暴後遭到殺害的犯罪案件發生。

性心理異常的心理成因 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主要以Freud的性心理期發展論作為立論的根據,在人格發展的性器期(3-6歲)階段,男性兒童在心理上會出現戀母情結,女性兒童則會出現戀父情結心理現象。如此一時期男女兒童不能經由認同歷程將情緒化解,幼年的情結就會壓抑在潛意識中,成年後與異性交往時,不能適當地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

行為論的解釋 一切性行為異常都是學習來的,而學習的經過,有的是經由經典條件作用,有的是經由操作條件作用,也有的是經由觀察學習,無論是哪一種學習方式,性行為異常的成因歸之為環境的影響。 認知論的解釋 傾向將性行為異常視為個人認知錯誤或不適當的態度所致。有的人或因某種宗教信仰,或因某種習俗的傳統,或受某種學說的影響,使他對男女兩性關係,形成一種異於常人的觀念。

心理生物論的解釋 從三方面解釋性行為異常現象: (1)性腺分泌失常,(2)藥物效應,(3)過度疲勞或疾病的影響。

人格異常(性格異常) Personality Disorder 人格異常是指個體自幼在生活上養成的待人處事時的作風與格調異於常人的現象。 人格異常者雖在客觀上顯示其生活適應困難,但在當事人的主觀上,並不因自己行為偏差感到焦慮不安。 人格異常有數十種不同情況,其中之一為反社會人格異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反社會人格異常意指個體在社會行為上,具有違反社會道德規範的傾向,且有為利己目的而傷害別人時,絲毫不感到愧疚的異常性格。 反社會人格與反社會行為不同(p.476)。

反社會人格者的行為特徵 1.相貌與智力均在中人以上,予人之第一印象,常使人產生好感。 2.不帶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思想並不紊亂,也沒有幻覺與妄想現象。 3.不帶有焦慮症與情感症的症狀,情緒上記少焦慮,也少激動。 4.對人對事,無分輕重緩急,既無責任心,亦無義務感,故而在言行上無法取信於人。 5.缺乏坦承的氣質,予人以虛偽的印象。 6.知過不悔改,且無羞恥心。 7.所表現之侵犯別人的行為,事先並無明確動機或計畫,多係起於隱藏的衝動。 8.缺乏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不能從失敗經驗中獲取教訓。

9.極端自我中心,不惜剝奪別人權利以滿足私欲,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更不考慮對別人的回報。 10.情緒冷漠而少變化。 11.缺乏領悟力,不能見賢思齊。 12.雖不關心別人,但卻強烈需求別人的關注與支持。 13.常在幻想狀態下對人表現惡作劇行為。 14.不顯示自殺傾向。 15.在兩性關係上,純以自我滿足為出發點,與異性交往從不認真。 16.生活無目標,無計畫,也無方向,在生活中一切活動,所表現者都是一些自毀性行為。

反社會人格的心理成因 反社會人格的形成,與其他心理異常不同。反社會人格並非由於生活壓力過大,或遭遇嚴重情緒打擊後所形成的心理疾病,而是自幼在人格發展過程中,因長期適應不良而形成的一種反常性格。 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1.由於幼年時期的人格結構上,未能發展到超我層面使然。 2.超我是人格結構中遵循完美原則對本我與自我的監督與管理者,是在向父母認同的過程中,以父母的行為當楷模,間接學得到得規範與社會良心。 3.為兒童之所以向父母認同,主要是因為兒童需求父母的關愛,能在向父母行為認同後獲得需求的滿足。假若親子之間的感情自始就不正常,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甚至遭到棄置或虐待,兒童人格中的超我層面就無從成形。

行為論的解釋 1.反社會人格者不能從生活經驗中獲取教訓,這只是指其不能在錯誤經驗中學到改過遷善,以符合社會規範的事當行為,代替犯錯的不當行為。反社會人格事實上,反社會人格者從錯誤經驗中仍然學到教訓,只是他所學到的教訓與一般所指者不同而已。 2.迴避學習 (avoidance learning)。

認知論的解釋 當事人之所以極度自我中心,乃是由於缺少社會認知,缺乏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且未能學到延後享樂 (delay of gratification) 的態度。 生理生物論的解釋 先天遺傳與反社會人格有關。同卵孿生子在反社會人格表現上的相關程度,要比異卵孿生子之間的相關程度高出兩倍。被收養者長大後在反社會人格表現上,其與生父母人格的相關程度,遠比與其養父母人格特質的相關程度要高。

精神異常 Psychotic Disorder 精神異常俗稱精神病,是屬於最嚴重的心理疾病。 所謂精神病(psychosis)是指患者的精神狀態極端異於常人,不但在知覺上脫離現實,而且患者經常憑其幻覺製造出他自己的虛幻世界。 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症狀 1.思想紊亂 2.知覺扭曲 3.幻覺與妄想 1.思想紊亂 2.知覺扭曲 3.幻覺與妄想 幻覺(hallucination)是無中生有的知覺經驗,如聽幻覺(auditory hallucination)、視幻覺(visual hallucination)等。妄想(delusion)是指不根據事實與不合乎邏輯的思想或觀念。包括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誇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否定妄想(delusion of negation)、支配妄想(delusion of influence)、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關聯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4.情緒錯亂 5.脫離現實 6.動作怪異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成因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各種心理異常之中最嚴重的一種心理疾病,也是變態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上研究最多的一種心理疾病。 遺傳因素。 精神分析論的解釋 種因在本我與自我之間,本我的原始性衝動,不能在現實的自我中找到出路並或的滿足,兩者衝突的結果,使個體在心理上產生倒退(regression)傾向,由自我中退縮,退回到以前更幼稚的本我階段。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區分現實與幻覺,不能清楚辨別自己與周圍的世界,而從自我退化到本我的傾向,是其主要原因。

行為主義的解釋 認為此種異常行為是個體在生活適應中學習得結果。此外,也採社會學習論的觀點來解釋,認為在兒童期如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兒童不能從父母兩人得言行中學習到是非對錯的行為標準;或者因父母不和而常遷怒到孩子身上,使孩子無辜受禍,而孩子並不瞭解受懲罰的原因。向此種使兒童在行為標準上無所適從的家庭管教方式,不但導致兒童在行為上退縮逃避,而且在心理上也可能形成雙挫衝突(double-blind frustration)。再者種情形下,兒童將在現實中迷失,只能退縮到幻想的世界中去滿足自己。

認知論的解釋 由於對知覺刺激選擇與組織的不同,只覺知刺激情境之片段,忽略其重點與整體,因而形成不完整的概念與不合理的思想。如果以認知心理學中訊息處理的觀點來解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生活適應中,不按一般常人的心理歷程去處理他所遇到的訊息,才是他被視為心理異常的原因。 人本論的解釋 當個人竭盡所能謀求生活改善,而到頭來仍無助無望時,他只能放棄一切,在心理與行為上表現出精神分裂的病象。精神分裂症的並因不在患者本人,而在其生活的社會環境。 *但由於患者生活受到妥善照顧後而異常症狀不見改善的事實,人本論的看法就不再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