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傅雷
人物简介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籍 贯: 中国上海市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7日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籍 贯: 中国上海市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66年9月2日 职 业: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主要成就: 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著 ; 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夏倍上校》等
傅雷生平 亮,长辈们 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教 育: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中学读书 出 生:1908年4月7日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 亮,长辈们 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教 育: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中学读书 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1928年开始为学法文留法四年。
幸福家庭: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朱梅馥把一切献给了丈夫和孩子。她不仅是 “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能干的主妇”,还是傅雷的“秘书”。夫妇育有两个孩子:著名钢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教师傅敏。
悲壮逝世: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 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傅雷的悲壮弃世,不但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荒谬绝伦的"文化大革命"的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
主要译作 《亚尔培萨伐尤》,1946年,1949年; 《欧也妮·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1954年; 《雨儿胥·米露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 《约翰·克里斯多夫》,1937年。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节选于傅雷的翻译作品 “索漠城里个个人相信葛朗台家里有一个私库,一个堆满金路易的秘 窟,说他半夜里瞧着累累的黄金,快乐得无可形容。一般吝啬鬼认为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因为看见那好家伙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 金子的光彩。” ——选自《欧叶妮·葛朗台》 “我过去的身世,倒过楣三个字儿就可以说完了。我是谁?伏脱冷。 做些什么?做我爱做的事……单枪匹马跟所有的人作对,把他们一齐 打倒,不是挺美吗?……你知道巴黎的人怎么打天下的?不是靠天才 的光芒,就是靠腐败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 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 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我要成功了,就没有人盘问我 出身。我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公民。”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特 色,颇带江湖色彩:“咱家我,可不喜欢这种不平事儿。我好似堂吉 诃德,专爱锄强扶弱。“——选自《高老头》
透过译作看傅雷 傅雷不仅译作宏富,尤以译文传神取胜。原著字里行间 的涵义和意趣,在译者笔下颇能曲尽其妙,令人击节赞赏! 傅雷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来源于他对工作的极端热 诚,他孜孜以求,俯首耕耘,用几近苛刻的态度来对待自 己的工作,一篇译作常常要三易其稿。他“视文艺工作为 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得像歪曲真理一样 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 不能容忍”。傅雷的翻译观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透过家书看傅雷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 爱。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这本集册充分为我 们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立身、立言、立行的教育理 念,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履行为人父的责任;也在 一个侧面展示了傅雷严谨、认真,和对待家庭责任 的赤诚。
这就是傅雷,一生在文学、音乐、美术理论、美学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体现出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凝聚成了独特的“傅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