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水墨畫
中國文人水墨畫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有豐富多采的遺產、獨特而鮮明的藝術特點,在東方乃至世界都自成體系,別具一格。在獨具特色的中國繪畫中,又以文人水墨畫最能體現中國繪畫的特點。
了解「文人畫」的前理解 西洋畫蘋果,靠的是仔細分析色澤、光影、形狀、質感和量感而獲得滿意的作品。 中國畫家透過思想模式的長期體驗,與蘋果的生命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後,才能完成。其意不在表達某蘋果在某時某地的狀況,而是創作一種永恆,無時間性,卻富有生活氣息的象徵化形象。 中國畫家像哲學家,對自然的認識是透過人生修養,不是靠科學分析。
中西繪畫比較
什麼是「文人畫」 文人水墨畫, 簡稱文人畫、士大夫畫,乃指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藝人和宮廷畫師的繪畫。
文人畫的三大基本精神 形式:以樸素為原則; 題材:要取之於大自然; 創作態度:要發揮個性。 與這三者相對的是--華美、人為和規律。
文人畫特徵 書 卷 氣 水 墨 渲 染 寫 意 詩 書 畫 印 有 機 統 一
書卷氣 書卷氣,也稱“士氣 ”,即文人士大夫 所特有的 一 種風度氣質。士氣,側重畫家身上所具有的天生氣質;書卷氣,側重通過後天的學問修養所造就的人品胸次。
水 墨 渲 染 筆墨是國畫的核心。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唐代以前 多先用細線勾畫,然後 上色彩,類 於西洋畫先畫素描,後上色彩 。重視圖形,而不 重視筆墨。 唐代由重視圖形,轉向重視筆墨。王維改革傳統作畫方法,直接用水墨作畫,且強調墨的重要性。
寫 意 文人畫家極富人性自覺,他們將個人的遭遇及對社會的不滿,或被社會禮教壓抑的感情,以象徵的手法藉筆墨和文思表現作品,通過藝術形象引發共鳴與同情。 繪畫的目的不在傳形,而在寫意。歐陽修:“ 古畫畫意不畫形。”
寫實與寫意的比較範例
詩 書 畫 印 統 一 形式講究書畫結合,重視題跋印章,強調 詩書畫印的有機統一。 詩文書法,不僅可以體現畫家的“ 書卷 氣 ”,體現畫家的筆墨功夫,且可幫助畫家寫意傳情,使畫境進一步深化和明朗化 。題 跋印章在畫面上的靈活處理,可使畫面獲得 更好的空間效果 。
水墨畫源流 肇始於唐代,濫觴於宋元,極盛於明清 文人畫鼻祖:王維 宋代蘇東坡發揚光大。 元代趙孟頫將書畫結合成一體 元代四大家 明代吳派畫家 清代揚州八怪
文人畫始祖—王維 王維以水滲透墨彩來渲淡(破墨)的新技法,打破青綠重色和線條釣勒的束縛,更適應對大自然景物的繪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傳世作品有《雪溪圖》
皴法介紹 雨點皴 披麻皴 折帶皴 牛毛皴 斧劈皴 http://ndap.wtuc.edu.tw/web/draw_index.html
宋 元 文 人 畫 文人水墨畫,到宋代開始成熟。宋代的文 人水墨畫,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有極 大發展。當時出現專門以水墨畫竹子、梅 花、蘭花、葡萄的文人畫家。 畫家多以詩文稱於世,他們畫竹、畫梅, 也像寫詩作文一樣,為了抒寫胸中的情 意,因此作品往往不拘形似,像筆墨遊 戲。其中最負盛名的有文同、蘇軾、楊無咎、趙孟堅、鄭思肖等 。
此懸崖垂竹,主幹曲生,至末端微仰,寓屈伏中隱有勁拔之生意。枝葉甚密,交相間錯,向背伏仰各具姿態,畫葉墨色濃淡相依,米芾論文同畫竹云:「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竹葉用濃淡兩 種墨色畫成,濃墨畫面,淡墨畫背,濃淡相宜,密而不亂。構圖極具動勢,給人瀟洒飄逸的美感。 文同墨竹
「葉落歸根」,根或土對中國人而言,猶如歸屬感。遺民繪畫表現多是悲與憤的發洩,哀與怨的傾訴,表現道義衝動遠高於對審美的追求。鄭思肖畫蘭草不畫根,寓意國土被異族奪去。
趙 孟 頫 文人畫直到元代才興盛,而由兩宋院畫向元代文人畫的轉變過程中,趙孟頫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趙孟頫兼擅山水、花鳥、人物、鞍馬和竹石墨戲 繪畫技法上,趙孟頫強調以書法的筆法作畫,強調形象描繪的同時,要表現畫家的筆墨意趣。他 開創用淡墨乾皴或飛白的筆法畫山水。這種技法概括性強,且能體現書法的筆趣,多為後來的文人畫家所繼承 。
鵲華秋色
元四大畫家 代表人物: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 元四家 ”差不多活動在同一時代,趙孟頫後,元代的畫家確立文人畫的方向,山水不再是對客觀風景的描述,更是畫家自己的心情意境。 元代因為不重視文人,漢族的知識份子大多隱沒在民間。少有仕宦的機會,因此在江南一帶來往,一方面求知修道,一方面遊山玩水,形成了元人山水畫淡遠荒疏的風格。 對儒、釋、道三家的哲學涉獵很深,尤其受老莊、禪宗思想影響很深,對人生採取一 種任運自然、超然物外的態度。“
元四大家的山水畫 形式風格五大特點:筆墨乾秀、布局淺、技法簡樸、寓音幽玄、含容詩書 創作態度:遊戲翰墨,有意無意間創出富有筆墨趣味的作品。由「有意」而「無意」而「自然」「道」乃是文人畫家標榜的修養路線。 技法:審美情操、藝術見解傾向超脫世俗,喜描寫閑適、寧靜的意趣,突出筆情墨韻和抒發作者的主觀心緒,對後世傳統文人畫影響很大。
元代畫風特色 筆墨趣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文人畫有一個奇異的特點是,所畫與實際描寫的景物相去甚遠,山水實質上完全是畫家主觀感的形式化表現(胸中丘壑、主觀山水)。
黃公望 黃公望( 1 2 6 9 - 1 3 5 5 ),山水畫多以虞山、富春山為對象,強調畫出山川樹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風貌。具體技法上,用筆簡潔,皴紋較少。其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畫畫的時間很晚,現在看到的作品多在他六、七十歲以後,繪畫對他而言,只是一種個人修行之餘的寄情筆墨,使他的山水畫,特別開拓出了一條平淡天真的道路,不刻意,不做作,使藝術創作回歸到人的本性的自在。
富春山居圖 http://www.npm.gov.tw/masterpiece/enlargement.jsp?pic=K2A001016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八十歲左右的作品,晚年曾經多次往來於富春江一帶,興之所至,隨意紙上點染布置,把富春山一帶的風景記錄下來,約畫三、四年,到至正十年(81歲)的夏天才完成 全畫描繪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初秋景色,峰巒坡石,綿橫亙起伏,雲樹蒼茫,疏密有致,其間點綴著村落、亭台、小橋、漁舟、構圖安排自然概括,景物多用乾筆皴擦,創造出簡淡天真的繪畫風格。
起手畫坡陀沙磧,屋舍散聚,樹石掩映生趣。次岡陵起伏,山勢山嶙,林木交錯,山凹深處,結廬其間。皴山石以披麻皴法,長短兼施,佈墨則乾濕並用;畫法先以淡墨勾皴,再用濃墨逐層醒破。用筆用墨,極盡變化,景緻幽邃,為全卷中之最精謹處。 稍後,江面漸寬,景往後移,山峰陡起,畫山用長皴,筆法流暢,自然生動,山腳勾水紋,筆法一如皴山。間以濕筆長點立苔,自開生面,近處有松樹茅亭,野岸釣舟。 畫筆一轉,略於皴染的坡與空曠的江面,向後平遠延伸,一片空濛杳靄,畫面由緊轉寬,頗得疏秀淡遠韻致。 末尾繪平林沙渚,水村房舍,中有一峰突起,立於江岸之上,行筆快速施以長皴,點苔落墨,不加矯飾,天真灑然。後作橫山平遠,闊水長沙。
王蒙 王蒙,趙孟頫外甥。王蒙的山水畫多以江南山川為對象,喜歡表現江南山林所特有的氤氳濕潤的感覺。 與倪瓚的冷寂簡逸正好相反,畫面十分繁複,構圖也很複雜,一層一層疊墨加之以細筆皴擦,並使用許多厚重豐富的顏色,蒼茫渾厚。 由披麻演變為解索,細的皴法為牛毛。王蒙比較注重物體的量感體積和表面的質感。傳世作品有《《具區林屋圖》
http://www.npm.gov.tw/masterpiece/enlargement.jsp?pic=K2A000285
右上角有王蒙以隸書題的「具曲林屋」四個字,具區是古時太湖的舊稱,故此圖所表現的是太湖一代的景色。 全圖除溪流外,幾乎被山石、樹木、林間茅舍填充的沒有空隙,飽滿的構圖方式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極為罕見,開闢出國畫構圖之奇境。 右下方一坡角,數株大樹並列生於其間,林下有高士臨水而坐,好像正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水波盪漾,一人悠閒的划著小船;對岸山腳下,草亭臨水而建,一人獨坐其間看書;山間小路迂迴,曲徑通幽,數棟屋宇參差錯落於山谷之中,有婦女活動其間。 圖中山石用「牛毛皴」與「解索皴」乾筆皴擦而成,多曲折旋轉之筆,以突顯出太湖一帶山石特有的質感。
倪 瓚 “ 元四家 ”中,以倪瓚最為後來的文人畫家 所稱讚。 他非常孤傲,從不和富人和俗人來往,對當官是不屑。對高雅的文友,不但禮遇而且照顧。這種生活經歷,在文人畫家中非常典型。倪瓚的山水畫用筆疏簡淨,傳達了他內心那種淒冷蒼涼之感。
有嚴重潔癖,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每天都有兩位專人來經管,隨時負責擦洗乾淨;客人來訪離去後,客人坐的地方必須重新刷洗,每天穿戴的衣服與帽子,都要拂拭數十次,庭院前面栽的梧桐樹,每天早晚也要派人挑水揩洗乾淨,因此硬把梧桐樹清洗死了。 有一次,他留好友住宿,但怕那個朋友不乾淨,一夜之間,親自起來視察三四次。忽然聽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聲,於是擔心得整晚都睡不著。等到天亮,便叫傭人尋找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裡,要清理乾淨。傭人們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跡,又怕他生氣罵人,只好找了一片落葉,稍微有點髒的痕跡,拿給他看說找到了。他便立刻閉上眼睛,蒙住鼻子,叫傭人把這片樹葉送到三里外去丟掉。
有一次,倪瓚和朋友一起談論詩文,要泡好茶招待,就命僕人到七寶泉打水。水打回來之後,倪瓚交代僕人:提在前面那桶水,拿來泡茶;提在後面那桶水,拿去洗腳。」他朋友見狀,心中感到好奇,追問原因。倪瓚說:「前桶的水,一定乾淨,所以用來泡茶,後桶的水,恐怕已經被僕人的屁所污染了,所以只好拿去洗腳啦!」 還有一次倪瓚應邀赴宴。主人請賓客入席後,一個長了滿臉大鬍子的廚師端出了佳餚。倪瓚卻在此時突然離席而去。主人詫異的追上去,問道:「發生了什麼事?」倪瓚說:「鬍子多的人一定很髒,這個廚師有這麼多鬍子,所以這頓飯不能吃了。」賓客聽了,相顧大笑。
繪畫表現: 倪瓚孤傲個性及潔癖反映在他的畫中:不喜歡將畫上色或在畫中蓋印章(畫中印章多為後人所蓋),只畫山水,從來不畫人,頂多畫個涼亭。曾有人問他為什麼都不畫人,他回答說:「當今哪有什麼人物呢?」可見他有多麼心高氣傲。 他的山水畫結構簡單,常常用「一河兩岸」的構圖方式-畫中有一大片空無一物河橫過畫面,上下再加入兩塊河岸及一些小山石,深具他個人的特色-「平淡蕭疏」,他的圖有一種獨特的靈性,對後來明清的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
倪瓚<容膝齋圖>: 對容膝齋及其週遭的景物只象徵性地畫出一間空屋、一叢枯樹、一片坡岸、一片遠山。正因為它是以「我」為中心的藝術,不像以「物」為中心的繪畫那麼重視實感。 由於空間淺化和抽象化的結果,畫面不再是可居可遊之地,而是可觀可思之境。既是為觀為思,筆墨趣味便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文人畫家要用各式各樣的技巧或手段達到筆鬆墨逸的效果,但於此同時也要製造出內在聚合力和張力,所以它的鬆只是將力隱藏在更深的境界裏的技巧。
吳 鎮 吳鎮一生貧寒,曾賣卜為生。性情孤峭,嘗隱居自適,少與文士縉紳往來,當時鮮有知者。 元明之際的各種著述中,很難找到他生平的詳細資料。 及至明朝,由於姚綬(一四二三-一四五九)、沈周、文徵明等人的推重,吳鎮的事蹟遂日益彰顯。吳鎮的山水畫,在技法少用乾筆, 而是充分發揮水墨氤氳的特性,給人一種渾然沉鬱的感覺。後人評價他 的畫“渾然天成,五墨齊備 ”。吳鎮的這種畫法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的影響較大。 擅畫水墨山水,又長墨竹,人物、雜卉隨意點染,亦能超塵出俗。山水師法董巨,墨竹則宗文同,俱能自闢畦徑。
此畫為吳鎮四十九歲的作品,是他傳世的畫蹟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畫作。 畫中雙樹擎天而立,樹後有一條蜿蜒的溪流漸漸地向後推延,幾戶房舍座落在岸邊,空間深邃。布局構圖是從所謂「深遠」步向「闊遠」的過渡形式。全作筆力雄勁,墨氣沈厚,平淡天真,不失古意。雖然這件畫軸的畫題是「雙松圖」,可是從畫上兩棵樹的枝幹看來,吳鎮畫的應該是檜樹才對。畫中檜樹的枝枒糾結,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畫樹的風貌。樹皮以長披麻皴來表現,筆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礬頭,也是董巨山水畫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筆力雄勁,墨氣沈厚,有一種平淡天真的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