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濃溪畔的六龜 劉克襄
組員分工表 開頭—朱振銓 作者介紹—廖靜彗 課文介紹—楊晉瑞 蘇子維 林庭瑄 李宜頻 結尾—趙梓淵 PPT統整—劉家瑋
荖濃溪的地理位置
荖濃溪 荖濃溪是南台灣第一大河流,高屏溪一上游主要河川,源自玉山西南群峰,自高雄縣東北順西南而下,在桃源、六龜雨鄉境造成縱谷、台地、沖積扇等地形,並有斷崖、瀑布、激流、溫泉等特殊地理景觀,成為發展觀光事業的潛在資源。 荖濃溪流經六龜鄉的河段,坡度漸緩,河床加寬,構成集高原、的陵、小平原的交會景觀,中、低海拔的氣候,四季皆適宜渡假、旅遊,因而發展成多元化的遊憩地帶,也是高雄縣觀光事業黃金地區。 荖濃溪清澈的溪水,蘊藏了不少魚類生態,其中以被列為保育類,有「國寶魚」之稱的高身固魚最為珍貴。
扇平 海拔七百五十公尺的扇平自然教育中心,森林生態系相當完整,孕育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清澈的扇平溪貫穿其間,滋潤境內的珍奇異木,成為觀察大自然的最佳場所,森林帶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主。根據調查,高等植物有658種,蝴蝶已知有139種,蛾類至少上千種,其它甲蟲類估計至少有五十科,哺乳類種類繁多,亦不難尋其蹤跡。
六龜沿革 六龜鄉在民國前十年原名為「六龜里庄」,直屬蕃薯寮廳 民國2年2月1日改稱阿猴廳六龜里支廳 民國9年10月1日續改名為「高雄州屏東部六龜庄」 民國21年11月10日再改由高雄州旗山郡管轄 民國34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將六龜庄改為六龜鄉 居民均來自大陸及本省各地,語言分為國語、閩南詔、客家語,多以農林為業,民情淳樸
中之關古道(關山越嶺古道) 中之關古道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為消滅布農族原住民興建的關山越嶺古道的一部分。關山越嶺古道起點在高雄縣六龜鄉,終點位於台東縣關山鎮,全長 170多公里,大部分路段都已因年久失修荒沒於山林中,目前只有中之關至天池段保存完整,步道設施安全,沿途設有解說牌,敘說當年布農族抗日英雄拉荷阿雷的英勇抗日事蹟。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為奪取豐富的森林資源,殖民勢力加速往高山地區推進,但從北到南都面臨原住民的強烈抵抗,在布農族聚落,由拉荷阿雷領軍的抗日力量,讓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吃足苦頭,在卯足勁開通關山越嶺古道後,立即運來大炮並將炮口對準中之關正面的布農族聚落,拉荷阿雷無力抵抗,為顧全大局只得投降,但可歌可泣的抗暴事蹟已永垂千古,令人動容。
About劉克襄… 台中縣烏日鄉人…是好地 方(笑)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 台中縣烏日鄉人…是好地 方(笑)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 曾任台灣日報副刊編輯,自立晚報藝文組主任兼副刊主編,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
著名作品 小說---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 散文---自然旅情、隨鳥走天涯 詩集---河下游、漂鳥的故鄉、小鼬鼠的看法 報導---台灣舊路踏查記 自然教育---山黃麻家書、綠色童年 論述---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 詩人、小說家及自然觀察者
↑鳥人?! 早期動物觀察以賞鳥為起點,並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啟了台灣自然寫作風氣 目前則不只是研究鳥類的生態,而更擴及了對整個自然環境的關照,其長年進行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並從事文學創作 ↑鳥人?!
「我在自己的世界裡打轉」:和一般作家截然不同,劉克襄的閱讀經驗中,幾乎沒受過文學大師的影響。因此劉克襄作品中每個字、每個意象,都是「自己長出來的」。
「雖然自己的創作常被視為知性散文,我仍篤定感性的層面其實更濃烈而堅實。那詩之情懷,從不曾在我的自然觀察裡脫隊。」 ------劉克襄 「雖然自己的創作常被視為知性散文,我仍篤定感性的層面其實更濃烈而堅實。那詩之情懷,從不曾在我的自然觀察裡脫隊。」 ------劉克襄
未來計畫 進行台灣史的旅行研究,特別是「古道調查」。「我想以歷史的位置去看八通關一類的古道,詮釋現代人重新走古道的感覺。」基於對台灣動植物生態和台灣史的關心,劉克襄表示,這一類的工作,他將要持續做下去。
課文賞析—窺探荖濃溪畔的六龜 荖濃溪畔的六龜 小背包掛在肩上,大背包卻扛在心上… 仍有草木迎向寒冬的天空 一隻膽小的鳥鏽色滿身停在枯枝上 滿山鶯啼蜘蛛張網結成大迷宮 十年來三本筆記寫滿了鳥事 林鵰浮升發出嬰兒似的哭啼 多少古道仍掩埋在荒煙蔓草中 六龜山水原甲蟲與蛇類之鄉
小背包掛在肩上 大背包卻扛在心上…
陰雨的六龜被譽為台灣的桂林… 陰雨的六龜:
一百年前,英國攝影家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抵達荖濃溪西岸,仰望十八羅漢山… 十八羅漢山:
「二百公尺高的連續險崖聳然壁立,俯瞰著乾河床,成為筆墨難以形容的迷人風景。」 二百公尺高的連續險崖聳然壁立:
仍有草木迎向寒冬的天空
換搭林試所的吉甫車,前往十五萬分之一地圖仍沒有登記的南鳳山… 林試所六龜分所(高雄縣六龜鄉中興村198號):
地圖上雖然沒有姓名,南鳳山可是小巨人,海拔高達一千七百公尺… 南鳳山: 1722 m 又稱「御油 山」
今晚,我們準備在那裡與森林過夜,明晨再翻山去扇平… 扇平:
每處山坡都有裡白蔥木傲然盛開的金黃圓錐花叢、山芙蓉熱烈綻放的粉紅花蕊,它們使入冬的山有朝氣蓬勃的錯覺… 入冬的山有朝氣蓬勃的錯覺: ← 裡白蔥木傲然盛開的金黃圓椎花叢 山芙蓉熱烈綻放的 → 粉紅花蕊
一隻膽小的鳥鏽色 滿身停在枯枝上
殖民主義當道的年代,六龜一直被漢人認定是上玉山的主道… 六龜一直被漢人認定是上玉山的主道:
牡丹社事件爆發後,沈葆禎下令開鑿八通關中路後,六龜的地位陡然下降,一路滑跌至今… 沈葆禎下令開鑿八通關中路: ↑ 沈葆禎 八通關古道 →
現在 想上玉山的人 泰半選擇東埔 水里一線 或從阿里山越嶺而去 歷史上的荖濃溪早被遺忘了
一隻藍磯鶇在伐後草生地的枯枝上,鏽色滿身,膽小而恐懼,大概才從北方飛來不久吧… 藍磯鶇:
池中有隻墨綠的樹蛙,眉線金黃,後趾蹼帶紅。莫氏樹蛙… 莫氏樹蛙:
滿山鶯啼 蜘蛛張網結成大迷宮
每隻鷦鶯都藏在草叢,藉聲音傳遞訊息。等了約莫半ㄒ小時,只聞滿山鶯啼,竟不見一隻… 斑紋鷦鶯:
回途,遇上一隻鼬獾,踽踽獨行,暴躁地向我們發出咕囉聲… 鼬獾:
十年來三本筆記寫滿了鳥事
Dian Fossey 之死… 被非洲土著謀害?被文明世界定罪? 第一個與金剛猩猩“自發性”接觸的人 …
一道很長的白色過眼帶,一直延伸到耳後,並散呈鬚狀,故名白耳畫眉。 一隻白耳畫眉飛到屋前的台灣杉… 白耳畫眉: 一道很長的白色過眼帶,一直延伸到耳後,並散呈鬚狀,故名白耳畫眉。 棲息於海拔1,000~2,500公尺之原始闊葉林中上層,冬季會移棲至較低海拔山區。
飯後,何華仁提手電筒,出門找貓頭鷹… 貓頭鷹: 夜行性猛禽,約有200個品種,除了北極地區之外,世界各地都可看到其蹤影。 有大眼睛卻只能向前看,脖子又 長又柔軟能轉動270度。 聽力敏銳,左右耳不對稱,左耳 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 幼雛間同類相殘現象嚴重,每年 有三分之二的貓頭鷹幼雛死於同 類間的殘殺中。
森林又靜寂下來,只剩蓄水池的那隻樹蛙,繼續大鳴… 樹蛙: 趾端膨大成吸盤狀,可以輕巧地在枝葉間攀爬。 體色可隨著環境而變深或變淺。
林雕浮升發出嬰兒似的哭啼
星子隱逝後,又有連續的「霧」聲,穿透闇味闃然的夜幕。一隻白面鼯鼠像流星般劃空而來… 白面鼯鼠: 尾巴比身體長,頭與體背面暗赤褐色,從額頭到下腹部都是白色。 具有由前肢擴展至後肢髁關節之大型飛膜,滑翔能力強。 夜行性,中高海拔之針 葉林及針闊葉混生林較 常見。
滿山盡是迎接陽光的鳥語…一隻碩大的林雕,從御油山的陵線赫然浮升… 林雕(老鷹): 極佳的飄浮及緩慢飛行能力,同時具有高速俯衝 及靈巧轉彎的能力。 偏好樹冠層高大茂密的成熟天然闊葉林。 以飛行巡弋方式獵 食,緩慢低空貼近 或穿梭於高大的林 冠層間俯衝突襲攫 取獵物。
多少古道仍掩埋在荒煙蔓草中
其中一支由最北一條—六龜至台東,採直線是橫越。這條路開通後壽命不長,連台灣山岳會的登山人都對此路缺乏興趣,寧可繞遠道… 直線是橫越:
從六龜繼續上溯荖濃溪,到北邊的關山去翻嶺,再南下台東…
ㄧ隻藍腹鷴從頂空的林隻上竄入草叢,疾走頓失。我只看到一大團黑影,懊惱不已… 藍腹鷴:
六龜山水原甲蟲與蛇類之鄉
午後,我們到水塘拜訪有名的拉都西是赤蛙… 拉都西是赤蛙: <辨認特徵> 中、小型蛙類,背部為黃褐色或赤褐色,背側褶明顯,寬度大於第三指的兩倍,長度僅從鼓膜至腰部,腰部後變為斷斷續續。廣泛分布於中海拔以下的水田、溪畔、森林底層、草地。
在南鳳山時,我曾遇到一隻孤獨的黃山雀,落腳在大霧中的枯樹上… 黃山雀: 為台灣特有種,也是稀有的留鳥。在溪頭其族群量較多,喜歡棲息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闊葉林,以海拔1,500公尺左右山區較常見,冬季時會遷移至海拔700公尺附近的低山區,甚至出現在森林邊緣之住家大樹上。
李玲玲--獼猴研究 早期自然誌,前來六龜的博物學者中,拉都西、霍斯特都是滿清末年的人物。日據時期,六龜成了京都帝國大學附設台灣演習林事務所。 這幾年日本昆蟲學界仍有人悄悄來台,直抵六龜,默默從事這樁採集工作;台灣目前最好的蝶類圖鑑,還是由八零年代的日本學者編纂而成。 六龜也是現時國內自然學者從事中海拔動植物調查的聖地。 李玲玲--獼猴研究 徐仁修--哺乳動物 劉燕明--十六厘米自然誌的記錄片
六龜山是否可比桂林,見仁見智,甲蟲與蛇類卻是冠於全台… 甲蟲與蛇類:
黃昏時,走過金雞納處理場,一隻新成鳥的朱鸝站在上,旁邊有傲骨瘦立的… 朱鸝、白匏子、檸檬桉: 朱鸝型態為最粗厚有力,先端稍微向下彎,尾部略長,大多上嘴基部與鼻孔間有剛毛覆蓋;食性雜食性,路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樹林中,築巢於高枝上,雛鳥為晚熟性。 ↓朱鸝 ↑白匏子 檸檬桉 →
荖濃溪以東,象徵著我們最後的希望。沒有六龜,台灣自然誌勢必失色不少,占台灣最廣的中海拔森林也無多少重要事蹟了。
總結 <荖濃溪畔的六龜>一文,於不斷前行中不斷溯往,作者以曉暢的敘述,將文史資料與生態現象融合無間,剔亮台灣自然誌光譜中,很重要的那一顆。讓我們覺得我們和大自然的距離不再成相近遠,只在一念之間。
劉克襄散文最動人的質素,在於他的情懷;不渲染的知性書寫中,掩藏不住對存在萬物的讚歎、喜悅、熱切、詳和、不安、焦慮,那是感性的詩的情懷,尤其他以陪伴兩個兒子成長的父親角色,專為兒童書寫的作品,擺脫說教的距離感,將對自然的愛和對孩子的愛攪拌在一起。
一九九0之後,劉克襄有了<都市轉向>,他認為自然觀察得經常往高山溪口跑,反而對社區附近的小風景做定點觀察,經常帶社區的人到附近做觀察,透過自然教學得實踐,他希望更多人分享這美麗的世界。當我們打開自家的窗口、陽台,或者每天上學時,就能實現這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