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 ------会计基础
前言 一 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 《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上岗证+会计电算化。会计上岗证=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三门一次性通过)
前言 二 考试介绍 1 、2013年7月1日后均采用无纸化考试。 2、考试时间::《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考试时间各60分钟。实行三门科目不间断连续考试,即三门科目的最长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但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不超过60分钟。 3、题型与题量:试卷满分100分, 其中, 单选题40分,(共40题,每题一分) 多选题30分,(共30题,每题一分) 判断题30分 ,(共30题,每题一分,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本类题最低得为零分。)
前言 三 全书大纲 第一大部份:会计基础理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大部份:会计工作工具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三 全书大纲 第一大部份:会计基础理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大部份:会计工作工具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大部分:经济业务事项记录 第十章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与目标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第三节 会计基础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 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
第一节会计概述 3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 侧重于过去信息,向企业的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 管理会计: 侧重于未来信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
第一节会计概述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四个) 1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和统一的计量单位,但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4、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5、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一 会计的基本职能 核算与监督 1 会计核算职能的概念 1 会计核算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从会计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要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职能。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2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 第一,会计主要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第二,会计核算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第三,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全部)、连续性(时间顺序依次)和系统性(科学的方法)。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4 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 3 会计监督职能的概念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为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4 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 第一,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核算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 第二,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过去的经济业务,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业务发生之前,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第一节会计概述 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5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5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三: 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内容 (一)会计的对象 1.会计的对象 (1)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3)会计对象在企业中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第一节会计概述 2.资金运动 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三个过程 (1)资金投入是资金运动的起点,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 (2)资金运用: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供、产、销三个过程,依次从货币资金到固定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产品资金,再到货币资金的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不断的循环叫做资金的周转。 (3)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第一节会计概述 (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钱、券)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使用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保证金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各种备用金等。 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
第一节会计概述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 4.资本的增减 (资本) 办理资本增减的政策性强,一般都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董事会决议等为依据,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进行资本的核算。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支)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会计概述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成果)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 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一般来说,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人。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人)。 3会计主体可以是非独立法人: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企业的分支机构或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部门,企业集团;也可以是法人:某个企业。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 4.意义 a.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范围从空间上作了有效规定 b.明确了会计人员应该把握的立场,解决了为谁核算的问题 c.为正确核算一个经济实体的资源、义务、收益和损失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 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2.意义 a.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b.为企业选择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基本前提 c.如果会计主体不能持续经营,则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 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会计年度是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是最常见的和重要的会计期间,我国的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般指月度、季度、半年度等。 3.意义:为会计进行分期核算、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和应收、应付、递延、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了前提。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 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3.意义:便于在量上进行汇总、比较,能够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收支的情况,实现会计的目的。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 五、四个假设的关系 1.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 3.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4.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 5.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 6.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第三节会计基础 在会计上有两种核算制度,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 1.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转移或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的制度。 2.《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三节会计基础 三、收付实现制 1.收付实现制又称现收现付制,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为依据,进而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的制度。 2.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可靠性 2、相关性 3、可理解性 4、可比性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可靠性 2、相关性 3、可理解性 4、可比性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7、谨慎性 8、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