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概说 1、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从理论上系统阐明文学普遍规律的科学。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8章)、作品构成(1-4章)、文学接受(9-10章)、文学本质(6-7章)和文学发展(5章)进行研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中小学教师 & 教育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宋维红.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倾听、识别与表达:改善人际沟通的策略 主讲: 《大众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培训系列课程 精神分析师 心理咨询师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丰富的图形世界(2).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北京移动(中国移动的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无线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做为无线市场的开拓者,拥有中国70%的无线通信市场,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无线提供商,北京移动拥有上亿的手机用户,支持60多个国家的漫游业务。 为北京移动创造的价值 … 优秀的性能,支持了庞大的用户群 标准化了系统接口 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Harvard ManageMentor®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化学品清单 类型.
第十章 方差分析.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九章 艺术表演的生产 表演艺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以及人体动作、肢体语言来表现生活的艺术。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Hello.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Harvard ManageMentor®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Logo 思维 力量 商务展示·企业内训.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XX大学XX学院 多色复古论文答辩PPT模板 X124-2 蓝梦 学号.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位似.
《偏微分方程》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文学理论概说 1、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从理论上系统阐明文学普遍规律的科学。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8章)、作品构成(1-4章)、文学接受(9-10章)、文学本质(6-7章)和文学发展(5章)进行研究。 2、关于文艺学 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总称,是建国初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准确地讲应该叫文学学,我国古代叫诗话或诗论,西方叫诗学。包括5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学理论的特点 1)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的提炼和总结;文学理论应该立足当下,解决文学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 2)实践性;理论应该来源于实践;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及其问题。 3)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 4)民族性;中国重抒情,西方重叙事。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当下我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危机。 5)世界性。“文章乃天下公器”,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文学理论研究要有世界性视野。

第一章 文学文本 从纵向的角度: 1、文学话语层面(言); 2、文学形象层面(象); 3、文学意蕴层面(意)。 从横向的角度: 第一章 文学文本 从纵向的角度: 1、文学话语层面(言); 2、文学形象层面(象); 3、文学意蕴层面(意)。 从横向的角度: 1、内容(题材、主题、情节); 2、形式(语言、结构、表现手法)。

第一节 文学文本结构 一、“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中国古代诗学对文本结构的探讨。 庄子的“得意忘言”, “筌(捕鱼的竹器)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对“言、象、意”的阐释。 陆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三、西方诗学对文本结构的探讨。 黑格尔的两个层次说:“外在形状”(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内在意蕴”(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英伽登的四层次说:“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客体层”、“观点层”(如《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作品还有“形而上质层”。 四、综合古今中外对文本结构的探讨,我们从总体上可把本文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 一、文学话语层面,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形、音、义 二、文学话语的三个特点: 1、文学话语的内指性; 2、文学话语的蕴含性; 3、文学话语的阻拒性即“陌生化”。

(二)文学形象层 由文学话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读者在这种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四章第一节再详细阐释。

(三)文学意蕴层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学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哲理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可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 1、历史内容层。指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对历史、对时代的艺术反映所显示出的审美意蕴。《三国演义》、《江雪》 2、哲学意蕴层(包括对生命、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河豚子》、《地震》、《人生》、《老人与海》 3、审美意蕴层。纯艺术、纯审美的,比如一些自然山水诗,如孟浩然《春晓》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作品中表现的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和认识评价的社会生活,是主客观的统一体。主要包括题材、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一、文学作品的题材。 1、题材的含义,题材与素材的区别;2、题材与体裁; 3、题材的形成; 4、题材的多样化,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题材无差别论”。大题材与小题材。大题材处理不好,也会丧失它的意义。小题材也能表现重大主题。

二、文学作品的主题。 1、主题的含义;主题(theme)与母题(motive)的区别:母题如“战争”、“欢乐”、“骄傲”、“生”、“死”等,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一旦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了; 2、主题的作用:灵魂、统帅; 3、主题在不同体裁中的表现形式; 4、主题的形成:(1)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2)对原始材料的提炼; 5、主题的要求: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6、主题的特点:多义性、客观性、主观性、时代性。

三、文学作品的情节。 1、情节的含义: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是最可爱的人》、《父亲》、《岳父与狗》; 2、情节的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不一定严格按这顺序进行,可以变换; 3、情节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文学内容赖以存在的作品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段和外部形态。主要有结构、体裁、表现手法和语言等要素。 一、文学语言:略 二、文学作品的结构: 1、含义:文章内容的组织排列方式,也即把零碎的材料串联起来的方式。比如缝衣。 2、结构的基本原则:(1)要恰当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写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论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有一个顺序。(2)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3)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4)要灵活多变。大体则有,定体则无。

三、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1、含义:就是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构成文学作品的具体艺术手段和方式。主要有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 2、简单介绍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先于形式而产生,内容起决定的主导作用;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内容有反作用。 一、内容决定形式:1、从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来看,先有内容,后有形式;2、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先有内容的变化才有形式的变化。 二、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1、相对独立性:形式的发展变化常常落后于内容的发展变化;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清明.doc2、反作用:形式如果适合内容时,内容就得以充分地表现;形式如果不适合于内容,内容就会发生阻碍。 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关于“形象大于思想” 文学作品的蕴含有两种情况:一种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另一种是“形象小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是指一部作品的蕴含大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当初的意图。由于他极其真实的对有关人生景象作了整体性的艺术描绘,因而这一相对完整的人生图画所具有的蕴含就成为一种不依赖于作者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了,“形象大于思想”是优秀的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象小于思想”即作品的蕴含小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形象小于思想”当然是一些不成功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但它也毫无疑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的蕴含具有客观性。

指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超过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艺术家塑造出的是艺术形象,所依据的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他对自己所描绘的生活,是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他所表现的正是他所感受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他的思想,尤其不是他的赤裸裸的思想。形象的第一要义是再现生活的真实,而生活中所蕴含的意义,人们对它的认识又是一时不能透彻而穷尽的。

艺术家的世界观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就常使他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艺术家采用了先进的创作方法,由于他忠实于客观生活的形象表现,由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按照他的性格逻辑行动,就有可能出现对艺术家原始创作思想的冲破,出现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

虽然艺术家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看到了运动的某种必然性;但他的理解和阐发却没有达到可以把握本质规律的境地,也就是说在阐释生活本质规律上,其思想是落后于形象的描绘的,造成了艺术家的思想倾向与他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出现某种不一致,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超过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

第二章 文学体裁 (一)文学体裁的涵义:文学体裁又叫文学样式,是文学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指由形象塑造的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布局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的作品的外部形态。

(二)文学体裁的特点:1、文学体裁的稳定性;2、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性;3、文学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三)文学体裁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文学划分成不同的体裁。一般的划分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诗歌 在我国古代,诗和歌是有区别的,不合乐者称之为“诗”,合乐者称之为“歌”。后来,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诗和歌合流了,统称为诗歌或诗。 诗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歌是包括词曲在内的;狭义的诗歌是指一种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语言凝练、结构跳跃、有特殊句法的语言艺术形式。

诗歌的特点: 1、最集中的艺术概括; 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比如臧克家《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朦胧诗《生活》:“网。” 2、最饱和的思想感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高兰《哭亡女苏菲》,抒情应该抒大我之情,而不能是一己私情,应将个体情感与时代精神,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结合起来。

2、按表现形式分,有古诗(旧诗)、新诗、民歌、儿歌、散文诗等。 3、最丰富的艺术想象; 应把一般的生活现象“陌生化”为艺术意象,太写实了便不是诗。舒婷的《致橡树》 4、最精美的语言艺术。 诗要炼字,要不断地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要合乐,适合传唱,要有音乐美,节奏美。诗无音乐性,犹如美人无眼珠。 诗歌的分类: 1、按思想内容分,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2、按表现形式分,有古诗(旧诗)、新诗、民歌、儿歌、散文诗等。

小说 一、小说概说 1、含义:《庄子·外物》第一次出现“小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小语浅说”的意思,指那些琐碎的言谈和微小的道理,并非文体概念,与“大达”相对。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小说是“街谈巷语之说”。桓谭《新论》说小说是“合丛残小语”而成的“短书”:“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修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种“短书”,是一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虚构性的散文文体。由此可见,古代所谓的小说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的含义是很不相同的。今天的小说是指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小说的发展:古代神话—六朝搜神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体—近代政治小说—现代新型小说 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  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初步形成了小说特有的文体特征,并为下一阶段的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五代阶段  在唐、五代约三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小说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传奇小说的兴起和繁荣,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小说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成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 宋辽金元阶段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是宋代民间娱乐场所中的一种技艺,有着广大的听众群。“说话”的脚本和记录稿,成为最早的“话本”。话本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以当时口头语言——白话为表述语言的小说体裁的形成 明清阶段 明代与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巨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短篇话本、拟话本小说大量刊行,“三言”“二拍”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

3、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小说的脊梁; (2)情节: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3)环境:人物赖以生存的背景、场所;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处于中心位置的要素。人物的活动构成了“情节”,而人物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环境”。 4、小说的分类: 小说是一个大家族,种类很多,可以按体式、题材、流派风格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我们一般是按篇幅把它划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微型小说等几类。

散 文 1、含义:我国古代的散文是同韵文、骈文相对而言的,五四以来,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对而言的。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手法灵活,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 2、分类:根据所写内容和所用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安稳和议论散文。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消息—通讯—报告文学;20年代—40年代—80年代 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是“报告”,使得它具有新闻性、真实性,必须迅速而及时地反映显示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文学”,使得它又具有文学性,可以运用一系列文学手法,形象化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去表现新闻事件。要而言之,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戏剧文学 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是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的直观艺术。它具有综合性和直观性等特点。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戏剧文学具有三大特点: (1)集中表现矛盾冲突;(2)浓缩反映现实生活;(3)讲究的人物台词:个性化、动作话、口语化。 戏剧文学的分类:从结构形式分有独幕剧、多幕剧;从表演特点分有话剧、歌剧、舞剧;从戏剧冲突的性质和效果分有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主要包括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两类。 电影文学即电影剧本,供摄制电影时的文学底本。要有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人物行动要明快有力,人物对话与独白要深刻简练。 电视文学即电视剧的脚本。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情节曲折,结构紧凑,关注民生。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是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讨论) 辨析:人类社会已进入“读图”和“多媒体”时代,直观、简洁、方便、刺激成为新的文化消费时尚,因而印刷文学将走向式微,视听艺术和网络文学将大行其道。

博客文学 博客是个舶来品,是英语词汇Blog的中文译名。博客文学是指以网络博客为载体,真实细腻地反映了博客写手彼时彼刻的心理感受,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绪,表达了对人生的真切感悟,行文生动活泼、自然质朴,给人一种格外清新而鲜活的感受的作品。 就作品而言,博客文学可分为两种情况,既包括博客原创文学作品(在博客里创作,且首次在博客上发布的作品),也包括那些以博客为传播载体的文学作品(搬进博客的纸质文学作品)。 我的博客是:http://blog.sina.com.cn/ouyangwenfeng

手机短信文学 短信文学是指短信中那些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较强的情感内涵和审美趣味的短信段子。 比如:“那么多人,在生命中走进来过,又走远了。唯有你,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的走到我的心里来与我交谈了。我好珍惜,又觉得好孤寂,像空阔的旷野里一只突兀的鸟影,想振翅用力飞翔,却依然觉察着四周安静的荒凉。只有你,折射着我一切不复返的过去。只有你,珍藏着我生命中如传说般的故事。”

吹灭灯 /黑暗就回了家 /许多夜里 /我们灭灯聊天/节约煤油 /话语明亮/那天来客/深冬的黑夜/娘点亮两盏煤油灯 /灯光亮出了白天 /屋里堆满了光的积雪/没有好吃的/娘用灯光/招待客人 ——《从前的灯光》(第二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金拇指奖·张绍民 139110XX508 北京) (专家评语: 惜用灯油之夜,诗情已经暗涌;奢用灯油之夜,诗情更是辉煌。前暗后明,不仅相得益彰,而且高潮迭起。无论画面、情感还是语言,诸多朴素元素的组合起来便浑然一体,从容大方,大气磅礴,清贫情境中的深厚人情让人怦然动心。)

摄影文学 摄影文学是一门新生的艺术,它是文学与摄影的联姻,包含着摄影小说、摄影报告文学、摄影散文、摄影诗等。从2001年前后摄影文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摄影文学本质上是采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手段使文学与摄影作品单幅或多幅画面相融共生的一门直观视觉造型艺术,既有自身独立的艺术特性,又与文学、绘画、摄影、电影等艺术门类具有某些相交相叠的共同属性。

第三章 文学类型 文学类型是指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 从作品性质来看,有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 从文学品质看,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 第三章 文学类型 文学类型是指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 从作品性质来看,有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 从文学品质看,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有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一、作品性质类型 1、叙事文学:通过叙述故事、演绎情节以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 叙事就是讲故事。比如《愚公移山》与《红楼梦》 叙事具有几个特征(1)叙事内容的客观性:叙事文学的内容多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事件及其过程。当然,叙事并非简单的叙事,而是为了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怀,如《训雕》。

(2)叙事话语的虚构性。文学叙事与一般话语的区别,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文学叙事话语的这种虚构性,使得文学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一种审美距离。 (3)叙事立场的主观倾向性。从叙事内容的选择到叙事方式的变化,都受到特定主观倾向性的制约。 叙事性作品的构成:叙述内容(事件、人物、场景);叙述话语(叙述视角、时序、时距、频率);叙述行为(叙述者、叙述声音)。 2、抒情文学:通过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抒情也即抒发和表露情感,具有(1)主观性(2)审美性等特征。

抒情的原则: 第一是诚挚性原则; 第二是独特性原则; 第三是感染性原则; 抒情作品的构成: (1)抒情内容:是指抒情文本所要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及其意蕴。 (2)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的是话语的表现功能,“诗家语”); (3)抒情结构:声音(音韵的变化)、画面(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情感经验(即抒情的内容) 抒情的原则: 第一是诚挚性原则; 第二是独特性原则; 第三是感染性原则;

二、文学品质类型 所谓纯文学以艺术形式反映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人文价值、追求艺术创新和审美探索、能满足较高层次艺术欣赏需求的文学作品。 所谓通俗文学是指以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为审美特征的符合大众阅读水平的具有高度可读性的叙事性文学作品。

1、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并没有森然的界限,在一定的时期内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比如古代的小说,在当时是通俗文学,而一些经典作品在今天则上升为纯文学,如《西游记》在当时是绝对的通俗小说,它注重的是神魔性、传奇性和娱乐性,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符合大众的阅读水平,所以传播很广,妇孺皆知,在今天则又是绝对的经典,因为它不但是以故事情节的离奇和语言的平易谐趣取胜,它同时也蕴涵了很深刻的思想意蕴,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透过故事的表层,挖掘出许多严肃的主题来。我们或者可以说,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纯粹性与通俗性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

3、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两者都是文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又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们之间的这种相通性就否认了这两种文学类型的存在。 3、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两者都是文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4、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应该互相靠拢,走向通融,吸取对方的优长,实现双赢。文学理想的存在的方式是穿越纯与不纯 的二元对立,有学者主张用“文学性”来取代纯与不纯的争执。

三、文学历史类型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作家在一定世界观和文艺观的指导下,按照实际生活存在的样子,通过艺术概括和典型创造,真实具体地认识和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关系:都主张真实地再现生活,但自然主义所要求的真实只是细节的表面真实,生活现象的真实,排斥作家的主观评价。而现实主义则既要求按生活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又不抹杀作家在创作中的地位,允许进行主观的创造和虚构。

现实主义的产生:1、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精神古已有之。2、1795年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首次提出“现实主义”;3、1855年库尔贝“现实主义者库尔贝的个人展览会”,引起轰动,“现实主义”逐渐流行。 现实主义发展的五个阶段:1、古代朴素的现实主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2、成熟的现实主义(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3、批判现实主义(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及西方19世纪中后期);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初始)。5、无边的现实主义(20世纪上叶至今)

(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 如果说现实主义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的话,那么,浪漫主义则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亚里斯多德语)。

浪漫主义的产生: 1、如同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精神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思潮或流派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事。 2、形成原因: (1)社会历史条件: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自由主义个性解放的要求;(2)强调天才、高扬“自我”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影响;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4)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拨; (5)还与欧洲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关系。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1、表现理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2、艺术形象塑造的理想化;3、大胆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浪漫主义的两种倾向: 1、积极浪漫主义; 2、消极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是指在西方现代文学中,一切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文学流派的总称。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三)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指在西方现代文学中,一切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文学流派的总称。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现代主义的产生: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西方社会的危机感和灾难感加深; (2)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现代主义作家反叛传统的信心; (3)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想 的影响; (4)文学观念的变革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强调表现主观,追求心理真实; 2、塑造怪诞的艺术形象; 3、追求艺术创新,否定一切艺术传统。 后现代主义,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其特征是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它是反个性、反权威、反文化、反艺术的。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1、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听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2、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3、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4、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5、高科技的发展还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和数码复制, 从此不再有真实和原作, 一切都成为类像和虚假。原稿、原件不复存在, 一切都是类像, 整个世界漂浮在表面上, 没有了真实感。到处都是互文性和超文本。人们突然悲哀地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 6、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 尤其是解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解构主义揭露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偏见和自相矛盾, 打破既定的文学标准, 将意义和价值归之于语言、系统和关系等更大的问题。受解构主义影响的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进一步将这种解构中心、消解权威的精神扩展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第四章 文学审美形态 文学审美形态是文学运用艺术的样态和手段反映生活内容、表达思想感情、传递审美信息,以形成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特定方式。 第四章 文学审美形态 文学审美形态是文学运用艺术的样态和手段反映生活内容、表达思想感情、传递审美信息,以形成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特定方式。 文学的审美形态主要有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以及综合各种审美要素形成的文学风格。 其中文学形象是文学的基本的审美形态(所有的作品都具有),文学典型(主要是对叙事作品而言)和文学意境(主要是对抒情作品而言)是文学的高级审美形态,文学风格是文学综合的审美形态。

文学形象 1、什么是形象? 《广雅·释诂三》:“形者,见也”,《易传》:“象也者,像此者也。”“象”者“形状、样子”也。由此可见,形象就是指能看着的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也就是可视、可触、可感的形状。

2、一般形象、艺术形象、文学形象 一般形象是视象化的,客观存在的,一般不蕴涵什么情感色彩,比如地理图册、人体挂图。 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加工的、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比如绘画、雕塑、音乐等。 文学形象属于艺术形象,但文学形象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是它是通过文字这一手段塑造出来的。

《红楼梦》第三回对王熙凤的描写: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线八宝攒珠鬓,……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祝福》中的祥林嫂:“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3、文学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在叙事性作品中,文学形象就是一幅幅生活的图画,而在抒情作品中,文学形象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意象、情景或意境

4、广义的文学形象与狭义的文学形象 广义的文学形象是指文学作品描写的人物、景物、场面和环境等一切有形物体构成的艺术画面。 狭义的文学性则专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典型 一、文学典型理论的发展及论争 典型(Tupos),古希腊文,原义为铸造用的模子,与希腊文中的“Idea”是同义词,与理想、模范的含义相近。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 典型理论在西方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认为典型应该是个性与共性的辨证统一。 典型理论在五四时期译介到我国。改变了我国文论一直以来都是“诗文评”的状况,推动了我国叙事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人物形象,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典型的特征性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杜甫的《兵车行》,是通过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

所以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也说:“可见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 对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黑格尔认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 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所以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也说:“可见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

(2)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如果一个人物只有总特征,而没有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那么这个人物即使写得好,也不过是一个“扁平人物”。 典型人物的性格不仅要鲜活,而且一定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和多重结合。通过局部特征性,塑造一种十分立体的、呼之欲出“圆形人物”。

比如阿Q形象。阿Q的性格中竟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1)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 (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 (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 (5)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 (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涵。

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再比如阿Q。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 仅就大的方面讲有:  (1)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  (2)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4)对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的准确揭示;(5)对“阿Q相”和“精神胜利法”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显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 总之,阿Q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阿Q。不读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读阿Q,怎能知道中国人曾经有过怎样屈辱的历史和苦难的人生!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

3、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3、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文学典型富有生活气息。比如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她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样美丽可爱。那是聪慧过人的、诗意充盈的、柔情万种的、富于幻想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忧伤的、缠绵悱恻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是一颗饱读诗书的、超凡脱俗的、峻逸高洁的、孤独自傲的、宁折不弯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这颗心仍出自肉眼凡胎支配的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历史的社会的烙印。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恋爱史,几乎成了不断的拌嘴、误解和流泪的历史;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灵魂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林黛玉性格的悲剧美,表现了性格的多侧面,以其性格的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第二,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 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它为艺术典型规定了严格的历史尺度。要求典型具有的真实性,应含有更丰富深刻的历史意蕴。他们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希望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 第三,文学典型的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 黑格尔说: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所以,他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  ,并且认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这是因为典型是“从心灵生发的”,“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符合心灵(愿望)的创造品”,这“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

第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在文学典型的画廊里,绝不允许重复。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里,  “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所以,文学典型总是古今唯一的,以鲜活的生命形式呈现的十分独特的“这一个” 。

文学意境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我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古代诗学发展史上,关于“意境”的论述,真可谓是源远流长,丰富繁杂。其最早的萌芽,甚至可追溯到先秦的《易传》——《易传》就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说法。 在托名王昌龄的《诗格》中,“意境”首次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被提出来: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所谓意境是创作主体以内心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为基础,能表征作者对宇宙人生万象的体验,又能唤起读者无限情思和丰富想象的艺术审美世界。

文学风格 文学作品的风格,简单地讲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具体说就是一个作家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个性和创作见解在作品中的体现。也就是一个作家在其一系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1、文学风格的形成的主观原因: (1)以个人气质为基础的个性心理; (2)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独特情感体验; 比如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王维(700?—761)、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等大诗人,由于生活实践不一样,诗歌风格迥异——一逸一飘一沉; (3)以思想影响为基础的创作倾向;比如赵树理,丁玲。 (4)以艺术熏陶为基础的艺术素养。

2、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1)时代的影响;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 (2)阶级的影响;如晏殊和柳永,齐梁宫体诗,法国17世纪的古典主义戏剧。 (3)民族的影响:比如高尔基与鲁迅。 (4)除此之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也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生一定的影响。如屈原作品与《敕勒歌》。

文学风格的表现: 1、题材选择的一贯性; 2、独有的人物画廊; 3、主题的独特性; 4、创作方法的运用; 5、语言的特点; 6、体裁的选用和情节结构的安排。

第五章 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文学的起源 人类最早的文学是何时产生的?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许多哲学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人类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种种颇能够自圆其说的说法,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摹仿说”、“游戏冲动说”、“巫术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等。

1、摹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彩。但他们把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2、神赐说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是神灵的赐予。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怀。甚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流露出诗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神赐说”随着近代文明的演进,逐渐失去了说服力。还在18世纪,便有一批哲学家,驳斥了它的荒谬。

3、游戏说 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摹仿说的同时,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导源。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

4、心灵表现说 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人的支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

5、巫术说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

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那些在巫术中咏唱的诗歌,表面上看来是荒诞迷信的,究其实质,仍然是为了征服异化的自然,谋取生活的资料。而且巫术中的许多细节,正是变相的劳动动作。这一论点在20世纪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 6、劳动说 文学起源与人类劳动实践息息相关: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提供了文学赖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2、文学艺术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并伴随劳动而产生。        3、从原始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看,文学起源于劳动。

我国古代的几种观点 摹仿说 《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帝尧“命质放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 言志说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些观点与西方的“表现说”相似。

劳动说 《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猎生活。《吕氏春秋·淫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在《史记》索隐引《三皇本纪》和《古今图书集成》引《辨乐论》中,还记述了伏羲时代的“网罟(GU)之歌”。大概是基于这种情况,《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歌的思想。

巫术说 《周易》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周礼》说:“大合乐以致鬼神示。”《汉书》说:“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路史·后纪八》说:“……为圭水之曲,以召而生物。”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的密切联系。可见在中国古籍中,关于艺术的起源也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就总体来说,原始文学起源的契机是复杂的。近代研究艺术起源的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多元论倾向。今天,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为以劳动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实践,形成最新的理论研究趋向。

文学的发展 (2)上层建筑其他要素如政治、道德、宗教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1)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提出了富有辨证色彩的论点,即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学发展观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后者有时显得快,有时显得慢,甚至与经济生产发展背道而驰,这就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现象有两种情况: 一是艺术的繁盛时期出现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二是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却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情况。 清朝的著名诗人、学者赵翼在其《论诗绝句》中说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3、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纵向) 任何时代的文学发展都是以以往的文学遗产为基础的,必然要受到已经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始终处于与以往文学传统的历史联系之中。 但是,文学要发展,又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以往的文学传统进行革新与创造。只有通过革新与创造,文学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4、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 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不仅要继承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而且要重视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和艺术经验。各民族文学只有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互相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讨论。

5、文学主体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创作主体审美意识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如齐梁时候的沈约,著有《四声谱》,提出了“四声八病”说,主张诗歌的声律,主张诗、赋互渗,虽然他本人的诗写得一般,“诸作材力有余,风神全乏”(胡应麟),但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确实影响了一代诗风,导致了骈文的兴起。再比如胡适文学观对新诗发展的影响。 (2)优秀作家对文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如屈原对诗体的推进作用,司汤达、福楼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对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的影响。优秀作家总结出来的创作经验及其文学主张,直接推动着文学的发展。 (3)读者接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比如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兴起。

6、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学新变: (1)文学不可避免的“边缘化”趋势:文学处于整个社会生活的边缘,处于政治生活的边缘,处于艺术的边缘,高雅文学处于文学的边缘; (2)作家和批评家被迫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 (3)文学“人文精神”的流失。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种新变?

第六章 文学本质与特征

一、文学本质 文学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很多种说法。在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观点有几种:“审美反映论”、“审美的意识形态论”、“文学活动论”、“艺术生产论” 、“艺术情感论” 、“语言本体论” 、“文化论”等 。我们教材上提出了“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的说法。 1、审美反映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叫“审美反映”、“能动反映”、“形象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在文学问题上的运用。认为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文学只有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2、审美意识形态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质;而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审美属性。 3、文学活动论 这种观念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它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

4、艺术生产论 这种观念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5、艺术情感论 这种观念认为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文学是体验,文学是回忆,文学是投射,把文学主体性问题落到细微处。它在揭示文学的审美特质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为审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的评价。但是这种文学观念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历史文化的维度,也是有弱点的。

6、语言本体论 这种观念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的本体是语言。语言不是媒介,不是载体,它本身就生成意义。写小说不是写生活,而是写语言。这种观念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唤醒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让人们理解文学所展现的生活与语言是无法剥离的,从而推进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 7、文化论 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所谓“内部研究”的偏差。 

8、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 1)主体:主体是指人,包括创造主体(作者)、接受主体(读者)、对象主体(作品人物);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意识才成为主体;主体的审美意识是社会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整体反映。 3)语符化:把审美意识转化为语言符号。《毛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4)显现:1)物象显现——把抽象的审美意识寄托在一个具体的物象上;2)语言显现,也就是语符化。

二 文学特征 (一) 文学作为艺术的特征 1、文学的审美性 二 文学特征 (一) 文学作为艺术的特征 1、文学的审美性 (1)“文”的本义为斑纹或图式,就包括有审美的某些观念。《说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乐记》:“五色成文。”《易·系辞》:“物相杂,故曰文。”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到了魏晋时期才正式被确认,或者说才进入自觉的时代。 (2)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欣赏、领悟和认识,例如《婴宁》。 (3) 文学的审美性可以从文学创作(审美生成)文学文本(审美蕴涵)和文学接受(审美实现:愉悦)等多方面来体会。

2、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3、文学的情感性 (1)情感性是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区别。是文学成为文学的一个根本的要素。白居易:“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2)文学情感的特征。 (3)文学情感的表达。 4、文学的虚构性 (1)文学是作家虚构的产物。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2)文学的虚构是基于现实的虚构,要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1、形象的间接性 (1)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是看不见听不着的,与绘画、雕刻、建筑、舞蹈、戏剧、影视甚至音乐等相比,这是它的局限性; 苏轼《水调歌头》 (2)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又使得它具有可想象性和不确定性,这又是其他艺术所不如的。 2、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1)容量大、幅度广 (2)可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3、表达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但所谓明确性和深刻性是有限的或相对的,语言对文学是有用和无用的统一。)

第七章 文学功能与价值 所谓文学的功能是指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对社会和人(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灵魂等)产生影响的能力。

文学功能的演变 文学的三种审美功能 1、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首先是实用功利的,然后才是精神上的审美的。由“有用”到“好看”。 2、文学在超功利的审美背后往往包含着更高层次的功利性。 文学的三种审美功能 一、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 1、所谓审美娱乐功能,是指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使人产生感觉的舒适和情绪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从而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的特殊作用。

2、人与动物不同,人除了物质需要的满足之外,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一般并不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去接受教育,增加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而是寻求一种精神享受和情感满足,以便在一种暂时“超越”的自由境界里获得一种精神情感的快乐和慰藉。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3、审美娱乐功能的层次: 1)感官刺激; 2)休闲消遣; 3)情感的宣泄与补偿; 4)情操陶冶。

4、实现审美娱乐功能的条件: 一方面,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审美的魅力。作者创作时必须要有一个预想的读者群,要满足读者的渴求,但又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读者,即“媚俗”,如“身体写作”。 另一方面,读者要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娱乐的心境。鲁迅语

二、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 1、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是指文学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知识,使人们增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了解,从而扩大视野,增长阅历,发展智能。优秀的文学作品被称为“社会的百科全书”、“形象的历史”。 2、文学审美认识功能的两个方面: 认识社会,如通过对《诗经》中的《摽有梅》《芣苡》《野有蔓草》《桃夭》《硕鼠》,使我们认识了远古的社会生活; 认识人生和人性,如《你怎么也想不到》、《笑傲江湖》;

3、文学审美认识功能的两个层次:表层认识;深层认识,如《老人与海》、《第22条军规》、《狼图腾》、《等待戈多》、《椅子》、《秃头歌女》; 4、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是不同的。一者通过形象,一者通过逻辑分析。鲁迅《阿Q正传》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1、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指文学通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及其所渗透于其中的是非判断和爱憎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产生影响。 中西诗学对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都一直很重视:儒家的“诗教”传统;《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由于唤起了悲悯和畏惧之情,进而使主体的这种情感得到了净化,于是能获得快感)。

2、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 (1)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松树的风格》、《一件小事》、《七根火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青春之歌》 (2)净化人的灵魂。《麻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之仁、关羽之忠、周瑜之妒 3、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不是赤裸裸的说教,而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形象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些优秀武侠小说、一些童话、寓言,《狼来了》

正确认识文学的审美功能 思考题: 文学的功能还有哪些? 1、文学审美功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思考题: 文学的功能还有哪些? 正确认识文学的审美功能 1、文学审美功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1)娱乐、认识、教育三种功能仅仅是文学最常见的几种功能。 2)文学众多的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交织渗透的辨证关系。文学的功能是由作品整体来体现的,不能断章取义。

1)文学不能直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文学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内在的间接的。梁启超的“新民说” 2、文学审美功能的精神性; 1)文学不能直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文学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内在的间接的。梁启超的“新民说” 2)我们应该用优秀的作品去满足人的审美性精神需求。鸳鸯蝴蝶派文学,时下地摊文学,网络文学 3、文学审美功能的潜移默化性;“熏”(熏染),“浸”(陶醉),“提”(感化),“刺”(刺激) 4、文学审美功能的有限性;不能夸大,过分夸大文学的功能,文学就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中国:“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柏拉图《理想国》;

5、文学审美功能必须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 1)西方文学研究的两次转移:作家(19世纪、20世纪初)——作品(20世纪20、30年代起)——读者(20世纪30、40年代以来); 2)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的读者)、“期待视域”(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作品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阅读的结构机制,一个作品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召唤着读者去进行想象性加工,填补空白)。

文学价值(自修内容) 读者数量和对作品的热衷程度,在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上,占有多大的比重? 1、心灵表达(宣泄情感、心理补偿、心灵家园) 思考题: 读者数量和对作品的热衷程度,在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上,占有多大的比重? 文学价值(自修内容) 1、心灵表达(宣泄情感、心理补偿、心灵家园) 2、社会感官(形象地展示社会、重构社会信仰、社会的文化表征) 3、人文关怀(道德导向、澄明之境、终极关怀)

第八章 文学创作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 1、丰富的生活体验。 第八章 文学创作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 1、丰富的生活体验。 人的经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情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另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验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了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诗意,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 特别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对作家创作影响很大。如曹雪芹、鲁迅、戴望舒、卡夫卡。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

2、一定的艺术素养。包括艺术感悟力(敏感力)、艺术想象力、语言表现力等。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3、激烈、敏锐的情感冲动。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郭沫若早年的诗激情澎湃,晚年的诗则大都是应景之作,毫无感情可言,如 1958年国庆节郭沫若写了一首《宇宙充盈歌颂声》,诗云: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 人间出现双太阳,天上地下增光彩。

二、文学创作的客观条件 4、大悲悯的人间情怀。鲁迅的一些作品,《孔乙己》、《祝福》;《窦娥冤》, 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5、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文品即人品,风格即人 二、文学创作的客观条件 1、政治环境。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特别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文学创作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做保障。

2、经济环境。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作家创作主要是抒情言志、感物咏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作家创作不但要考虑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其经济利益。很多时候,经济利益占了上峰。比如当下的文学创作。 3、文学传统。 文学创作的历史其实也就是文学传统的发展史。谁都离不开传统。既要接受传统的哺育,同时又要超越传统。 4、读者的接受能力及其审美趣味。 首先,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读者的审美趣味也对文学创作形成一定的制约。既要满足读者的审美趣味,又不能为某些读者低下的审美趣味所左右。

三、文学创作过程 关于文学创作的过程,古人有很多经典的论述。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提出了“三种境界说”。 比如清人郑板桥曾经提出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竹”说。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提出了“三种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第一境是说创作主体受到了宇宙人生的某种感召,突然产生了一种创作冲动,艺术感悟由此开始发端。这里关键是一个“独”字,古代中国人很重视独处,“独”则“静”,“静”则“空”,独处时心性会处于一种相对宁静的状态,不会受到外界的纷扰,主体能够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的灵感骤然而至。宇宙的信息撼动着主体的心灵,在思绪万千中触动自己的悟性,迅速进入一种艰苦的“参悟”的状态。 第二境是描述这一“渐修”过程的。主体获得了宇宙的某种启迪,而一时又理不清头绪,找不到进行言说的方式,于是陷入了一种深沉执著的痛苦之中,衣带为之渐宽,人为之憔悴,但即使这样也仍不后悔,仍在上下求索。 第三境是说在经历了艰难的渐悟之后,终于获得了一种顿悟,在突然间,整个思路豁然开朗。王氏说:“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我们也把文学创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素材积累(“眼中之竹”): 观察(眼、耳、手、脚)—体验(心)—创作冲动 比如司马迁《史记》、契诃夫的小本子、贾岛的马袋子、曹禺写《日出》、老红军《挑战极限》、《多点自愧意识》 2、艺术构思(“胸中之竹”): (1)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加工、整理、提炼、凝聚—形成审美意象体系; (2)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3、语言传达(“手中之竹”): 作者情感体验的物化。语言的有用与无用。多写(由话少到话多,由话多到话精)、多改(冷却法、请教法)

四、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方式 1、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一种不脱离形象、想象和情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这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2、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形象思维作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必要准备;渗入形象思维帮助作家完成形象思维过程和艺术形象创造。 3、直觉思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奇特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是从事物的感性形象上直接获得一种突如其来的颖悟和理解,颖悟和理解到事物的真相、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直觉不是没有逻辑、意识和理性,而是一种超逻辑或超理性。 艺术直觉根源于人的生活实践。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所引起的思路豁然贯通、文思泉涌,使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 具有偶发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灵感并不神秘,它产生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艰苦的探索与追求。

第九章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 文学欣赏的意义 1、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实现; 2、有助于读者的自我塑造与完善: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丰富心灵世界、塑造完美人格; 3、促进文学创作; 4、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文学欣赏的条件 一、主体条件: 1、具备一定的或较高的艺术感受能力,能够感受和领悟到艺术内在的美; 2、由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摆脱实用的功利主义态度,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文学作品。 二、客体条件: 作品本身应该是优秀作品,具备丰富的审美内涵。那些趣味低下、图解式、概念化的作品是没办法进行欣赏的。 三、文学欣赏要得以进行,还必须要求具备条件的主体和具备条件的客体发生审美关系,并具有适应性。

文学欣赏的一般过程和心理特征 《归国遥》 韦庄(836-910)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 文学欣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作品感知阶段:对作品作感性的直观把握; 2、审美体味阶段:进一步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品味作品的思想意蕴; 3、艺术领悟阶段:深入领悟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本质意义,思考历史和人生。 《归国遥》 韦庄(836-910)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 南望去程何许?问花花不语。早晚得归去,恨无双翠羽。

从上面对韦庄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韦庄,杜陵人,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中和二年始离长安赴洛阳。四十八岁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乾宁元年五十九岁时中进土,为校书郎。当时各地节度使不听中央号令,东、西川节度使不和,乾宁四年,朝廷遣“宣谕和协使”李洵入川,韦庄时年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从上面对韦庄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1、充满联想和想象; 2、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动; 3、渗透着理性的思考。

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文学欣赏的差异性是指由欣赏主体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在欣赏对象、内容、趣味等方面的不同。 1、从横向的角度看: (1)个体的差异;(2)民族的差异;(3)阶级的差异。 2、从纵向的角度看: (1)个体的历史差异;(2)时代的差异。 诗无达诂 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诗无达诂”,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趣味无可争辩” 拉丁文中有一句陈语:“谈到趣味无争辩。”我国古代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都是讲文学欣赏具有差异性。如果一个人相信地球是方的或是泰山比一切的山都高,你可以和他争辩,可以用很精确的论证去说服他,但是如果他说《三国演义》比《水浒传》高明,或是两汉以后无文章,你心里尽管不以他为然,口里最好不说,说也无从说起。因为每个人的趣味各不相同。但是,也应该指出的是,固然应该尊重每个人在趣味选择上的权利,但是,趣味却是有好坏之分、高下之别与雅俗之辨的。虽然确立趣味判断的有效尺度和标准确实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但却不是不可能的,更不是没有必要的。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关于趣味的评价标准,“文艺就无由欣赏,好坏妍媸就变成平等无别”,人们就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审美评价和精神交流,从而影响人们形成健康、雅正的审美趣味,甚至会导致社会性的审美趣味的败坏和审美价值理念的混乱。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文学欣赏的共鸣是指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认同现象。 有两种情况:1、指不同读者欣赏同一部作品时激起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2、指读者阅读时,受到作品中思想情感、人物命运等的强烈感染,从而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共鸣产生的原因: 1、作品具备深刻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设身处地地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冲动。简言之,就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交叉了。

如何看待共鸣,它的根源是什么? 共鸣是文学欣赏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共鸣是超阶级性的,以往的文艺理论认为共鸣是有阶级性的,即读者只能对与自己阶级相同的作家的作品产生共鸣,但这与我们实际的欣赏经验是相悖的,大量的欣赏实践证明,不同阶级的读者可以对同一部艺术品产生共鸣。 共鸣的根源:共同美感,人性的普遍内涵,或者说是永恒的人性。人作为个体,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即自我需要的差异;而作为类的存在,则具有普遍性,即自我需要的共同性。阶级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超阶级性则是社会化的人的自然属性。 共鸣现象在文学欣赏中的意义: 就读者而言:共鸣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是读者对文本的审美意味的充分领悟。 就文本而言:共鸣是评价文本的审美价值高低的一个尺度。共鸣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即能使不同民族的读者、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产生共鸣,它的审美价值就越大。所谓经典作品,就在于它能使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

讨论题: “阅读永远是一种误读” 文学阅读有三种基本形态:“正读”、误读和曲解。“正读”重视吸收和接受,是一种尽量接近文学作品客观内容的阅读,文本意象内容的复原和创作意图的究问是“正读”的常见步骤;误读强调变更和革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自我限定和转换引申;曲解崇尚以我为主、结论先行,是一种主观化、随意性的文学阅读。 从文本阅读的实践看,“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当代以研究文学影响和“诗的误读”而驰名于世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他的“误读”诗论。在布鲁姆看来,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很显然,在这里,“误读”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的必然差异,是指读者对作者原意的误解、背离或超越;是指读者间性(指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读者的内在相关性)、文本间性等创作和阅读的基本规律。因此,“误读”并不是或者不全是“解释错误”的意思;而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读者、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读者,或者抱有不同阅读目的的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有时合理的误读甚至不失为一种创造。 “阅读永远是一种误读”,当阅读成为误读,对作者与读者而言,都是一种自由的解脱。作者,他再也不必为作品的权威性花费心思;读者,他在与文本接触的瞬间,就从旁观者逾越为入戏的主人,他不用再战战兢兢,听从作者的号令——阅读是又一种书写,他是不著一字的作者。

第十章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性质 文学批评的涵义 第十章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涵义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文学批评的性质 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 2、文学批评是社会批评和美学批评的有机统一; 3、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批评的意义 1、引导读者阅读; 2、启迪作家创作; 3、促进理论建设。 文学批评要有一个标准,不管你承不承认,标准都是存在的,没有标准也就无法进行文学批评。但这标准又不是固定的,具有历史相对性。 133

柏拉图主张道德标准,主张把荷马这类“模仿”诗人赶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衡量诗和衡量社会道德正确与否,标准不一样;衡量诗和衡量其它艺术正确与否,标准也不一样。”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 (1)思想;(2)艺术。 恩格斯认为“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批评的“最高标准”。 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 刘勰提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道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1928年,鲁迅在《文学与革命》中说:中国文学批评界所用的尺度非常多,“有英国美国尺,有德国尺,有俄国尺,有日本尺,自然又有中国尺,或者兼用各种尺。”

1934年在《批评家的批评家》中,鲁迅又提出文艺批评史上的批评家都属于一定的圈子,“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不同的批评方法有不同的批评标准,比如形式主义批评以形式为标准,读者批评以读者接受为标准,心理学批评以精神分析为标准,印象主义以批评家对作品的印象为标准,等等。

批评家之修养 文学批评的原则 1、立足批评对象,切忌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2、要有整体观念,不要断章取义; 3、坚持百家争鸣,不搞“一言堂”,杜绝“捧杀”和“棒杀”。营造一种良好的批评风气。 批评家之修养 1、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2、丰富的知识积累; 3、良好的理论素养。

文学批评方法及文体 请课后进行文学批评的训练,关注当下文学批评的情况。 批评方法举略: 伦理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接受批评; 语言批评; 批评文体: 论文; 点评; 随笔; 序跋; 评传体; 对话体; 书信体。 批评方法举略: 伦理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接受批评; 语言批评; 心理批评。 请课后进行文学批评的训练,关注当下文学批评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