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太原六十一中 王健峰
世界历史分期 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 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 现代史 上古史 中世纪(中古史) 近代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社会 西罗马帝国灭亡 新航路的开辟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十月革命 (476) (1500) (1640) (1917) 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 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 16~18世纪是封建经济瓦解,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西方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2讲 罗马法的精神与司法实践 第3讲 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经济属性问题 二、知识整合
第1讲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古希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46年)历史分期 (1)爱琴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爱琴文化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属于城邦文明。 (2)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属于军事民主制文化。 (3)古风时代(早期希腊文明):公元前800年至500年,这一时期是希腊城邦形成的时期。 (4)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年至336年,这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的极盛时期。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希腊奴隶制城邦衰落,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公元前146年,希腊全境都处在罗马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直到公元前30年,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王朝被罗马消灭,古代希腊的历史宣告终结。 (5)希腊化时代(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时代):公元前336-31年 。 严格意义上的希腊历史时期为公元前800年希腊城邦形成至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所灭约650年的历史
民主——希腊语, 由“人民”和“主权”两词合成,即人民掌握主权,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君主政体—— 古希腊传统政治的循环理论 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君主政体—— 古希腊城邦的政体类型 民主制(雅典)、贵族制(斯巴达)、君主制(马其顿) 波利比阿的希腊传统政治循环理论。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会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因为每种这样的政体只能体现单一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就其本性来说必将或几乎是命中注定地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即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君主政体—— 在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辅的共生型经济基础上,古希腊的政治文明呈现多样化色彩。
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政治上: 小国寡民 公民直接参与 民主政治 海岸线曲折 优良港湾 经济上: 航海贸易 商品经济 平等原则 民主政治 价值观上: 海外殖民 开拓进取 民族精神上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条件 地理环境 城邦政治 直接民主 经济基础 工商业发达 阶级基础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政治因素 宽松的社会环境 平等互利的观念 民主政治的形成 人文条件
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种族地域等。地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确切的说古希腊文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
由于以农业为主业,土地是各种财产之首,为了确保土地所有权的稳定,避免动摇国本,有些古希腊国家甚至抑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私有制发展的规律,在土地总量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必然会有一部分公民脱离土地。土地和债务问题成为贯穿整个希腊城邦内部史的核心问题,一切企图保持城邦结构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都必须正视这两个问题。迄今所知古希腊的重大改革事件均与这两个问题有关。
对公民权有何规定? ----公民一般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 ----公民家庭的妇女仅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
雅典民主制过程 中庸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 雅典民主制奠基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中庸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梭伦 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雅典民主制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重划选区;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雅典民主制的高峰 伯利克里统治: 公元前5世纪 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完善国家机构职能;保证公民参政实行工资制和津贴制。
民主打开了利益的闸门,津贴制的实行,使雅典人的道德发生了绝大部分的变化;民主打开的了欲望的闸门,利益的激流席卷了整个社会,把所有哪怕是隐藏最深的私欲都公开化,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赤裸化。
(2013·海南单科)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实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C
平原派 (贵族寡头政治) 推翻改革 进一步改革 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 海岸派 (温和改革) 山地派 (激进民主政治) 拥护新政
(2011·江苏高考)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C
(2014·湖南模拟)雅典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追查祖宗阶级成分的政治运动,将很多混进自由公民队伍中的“阶级敌人”揪了出来变卖为奴。将近两万人的公民中,竟然查处了五千人。这主要反映出( ) A.雅典公民素质低下 B.雅典人具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社会动荡 D.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 D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民具有同一血缘 B.公民是政治统治者 C.公民具有献身精神 D.形成了公民共同体 B
(2013·安徽高考)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C
古希腊在城邦时期将判决权赋予陪审法庭,让公民作为司法审判的主体,培养了民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体现了司法主权在民;不但保证了低等级公民能够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而且在设计民事纠纷的判决中伸张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中国古代司法审判权在官府,大量民间纠纷在家族、乡里内,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标准调处息讼。这样的传统使纲常礼教日益深入人心,虽然有利于和谐相处,但培养不出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培养的不是公民,只能驯化为臣民。 公民意识—— 公民社会——民主政治——人文精神
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A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 ) A.广泛性 B.盲目性 C.随意性 D.公正性 D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2)主权在民: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的决策,是“主权在民”的集中表现。 (3)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 ,负责国家事务。 (4)崇尚法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 (5)权力制约: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 ,但互相交错。 (6)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城邦为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的共识。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人民主权”指主权归属,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 “轮番而治”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是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民主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 程序公正不代表结果公正。
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①人民主权发展为主权在民思想。 ②轮番而治的原则发展为近代民主选举制。 ③首席将军及各级官员采取选举方式产生和任期制度影响到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和任期制。 ④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五百人议事会后来影响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度等。
民主的雅典是美好的, 雅典的民主却并非完美!
使不具有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参与到政治中,很有可能导致权力的误用、滥用。 材料:(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权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使不具有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参与到政治中,很有可能导致权力的误用、滥用。
不自由的雅典民主
古希腊人有民主而无自由; 现代人既有民主也有自由,既要民主也要自由。
第2讲 罗马法的精神与司法实践
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1453年)历史分期 (1)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509年),罗马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君主制国家。 (2)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9—前27年),贵族共和制,元老院实际上是罗马共和国的权力核心,是奴隶制的繁荣期。 (3)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1453年),君主专制(帝制时代)是奴隶制衰亡时期。 395年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1453年东罗马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希腊奴隶制城邦衰落,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公元前146年,希腊全境都处在罗马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直到公元前30年,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王朝被罗马消灭,古代希腊的历史宣告终结。
罗马法 法律形式: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 法律体系: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法律理念:从习惯法到自然法 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纪末到公元七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法律形式: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 法律体系: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法律理念:从习惯法到自然法
罗马法的发展 罗马城邦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民法大全》 形式固定 范围扩展 体系完备
C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反映了当时( )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反映了当时(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愈发尖锐 B.应该抓紧健全直接民主政治 C.公民法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D.急需进一步扩大帝国的疆域 C
罗马法的发展 《十二铜表法》 《卡拉卡拉敕令》 形式: 习惯法 成文法 前3世 纪中期 3世纪 晚期 前6世纪末 前450年 适用 范围: 万民法 公民法 罗马开始在地中海地区扩张
(2014·广东湛江一模)“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因为万民法( )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 B.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 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D
C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C.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D.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C
罗马法相关法学术语辨析 公民法与万民法 公民法与万民法不是相互对立的两部法律。 狭义上的罗马法指的是公民法,它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公民。 公民法与万民法 公民法与万民法不是相互对立的两部法律。 狭义上的罗马法指的是公民法,它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公民。 广义上的罗马法指的是万民法,它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与公民法是就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而言的,是罗马法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产物,而不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 公民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的主体范围狭小,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保留大量氏族残余等。 万民法具有以案例为主、灵活方便的特点,适用范围的扩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种狭隘民族性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更能适应奴隶主的利益需要。
(2013·浙江高考)“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B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B
罗马法相关法学术语辨析 在无成文法可循的情况下,那些长久的习惯常常被当做法和法律来遵守。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习惯法和成文法 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 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的法律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综合。它既不是完全的法律规范,也不是纯粹的道德规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准法规范。 在无成文法可循的情况下,那些长久的习惯常常被当做法和法律来遵守。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罗马法相关法学术语辨析 自然法 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原则: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意义: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和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自然法这个词注重的是这种法起源于自然原理,万民法这个词强调的是它的普遍适用。 自然法是大自然传给一切动物的法则,也就是说,这个法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而是生活在陆地和海洋的动物包括飞禽所共有的。如交配和生育,是人和动物都具备的自然本性,而婚姻法则是根据自然本性所做的调整。 自然法是所有人应该共同遵守的,万民法是事实上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如人生来是自由的,奴隶制显然是违反自然法的,但是奴隶制是罗马万民法的制度。万民法是属于人定法,取决于国家是否采纳。再如选择配偶并生育后代是人的自然本性,但是婚姻法关系到子女的地位、财产的继承,现在各国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罗马法的法律规定不是现代社会所要继承的。
自然法精神 “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万世长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这是一项神圣的义务;而且不得损毁该法,更不得废弃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自然法之父”西塞罗
(2013·长春模拟)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 B.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C.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D.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 B
罗马法相关法学术语辨析 “公法”与“私法” 在国家法律体系中,一般都分为公法与私法两种类型。公法指的是关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而私法指的是关于普通公民的个人事务与财产关系的法律条文。 在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公民法侧重于公法建设,而万民法则侧重于私法建设。在私法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法律原则。 一般来说,民法可以等同于私法。与其对应的就是公法。在世界古代各地区的法律体系中,唯有罗马法能够明确区分公法和私法。私法所调整的是个人之见的关系,比如婚姻关系、继承关系、财产关系,是调整私人利益。 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要求一切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以公共利益为指向。国家的公权力不必介入私法领域,不能进入私权利的或者私人的法律关系的空间。国家的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公法和私法的区分不是绝对的,有一些模糊的边界。 但罗马法学家在按个时代已经有了明确的公法和私法的概念。
据上图及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古罗马政制与法律发展演变的哪些规律性认识。 (1)一个关系:罗马法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2)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两个矛盾:贵族与平民、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 (4)三个趋势: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零散到体系。
罗马法形成和发展发展的原因 (1)希腊文明的影响; (2)经济基础的作用; (3)政治斗争的作用; (4)法学家的贡献。
“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主要在于其蕴含的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主要包括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三者……激发了当代人的社会主体意识” ——人民版《史学争鸣》
罗马法的基本内涵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 (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法律。罗马武力征服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早就不存在了;宗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思想的提高而逐渐式微;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最为持久。 罗马法所反映的法律观念,法不是什么阶级统治的工具,也不是压迫人的工具。法是善和公正的艺术,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这是罗马法保持征服力的根源。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 (1)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2)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3)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4)对现代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2014·南通调研)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谈到: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 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欧社会的资本原始积累 C
对民法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物权和债权) 新现代法律普遍遵循“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的原则 罗马法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罗马法 现代法律制度 陪审制度 现代西方国家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保护人制度 (辩护人制度) 是现代律师制度的源头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被近现代西方各国立法确认 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是近代法律的基本思想 商品经济活动的契约化 对民法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物权和债权) 法源于自然 是近代自然法学的思想渊源 “不告不理”原则 新现代法律普遍遵循“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的原则
D 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这里的“保护人”实际上是今天哪种角色的雏形 [ ] A.法官 B.陪审法庭成员 C.公诉人 D.律师 D
[易误指正] 1.《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但并没有废除习惯法。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并不是削弱了贵族特权,而是贵族不能随便解释习惯法。 《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罗马法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自由民),奴隶不适用于这些法律,罗马法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罗马如何维持统治? 知识链接 一是有赖于强大的罗马军团,这是基础; 二是行省自治,被征服地区只要缴纳赋税,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一切如旧。 第三就是罗马法,罗马公民只要遵守罗马法的行为准则,就可以享受广泛的自由。 罗马法维持帝国统治的作用,堪称奇迹。民法是罗马法最重要的意义。
第3讲 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经济属性问题
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经济属性问题 在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辅的共生型经济基础上,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呈现多样化色彩。 以希腊两个典型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社会经济为例,相对于古代东方各国,希腊依仗地中海之便,商业要发达的多,但商业始终未能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始终未能取代农业这种主要的经济形态,换言之,古代希腊与古代东方各国一样,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整个古希腊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都建立在这种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 在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辅的共生型经济基础上,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呈现多样化色彩。
二、知识整合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都是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希腊的直接民主制,人文主义思想都是与工商业发达相适应的。 链接点 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都是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希腊的直接民主制,人文主义思想都是与工商业发达相适应的。 政治 中央集权制 直接民主制 经济 农业发达 工商业发达 思想 儒家思想 人文主义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比较 古希腊文明 古罗马文明 拓展方式 形式 政治体制 突出贡献 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形式 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实行总督统治 政治体制 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建立共和国后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罗马帝国建立后,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突出贡献 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
第二讲 古代西方思想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英】阿伦·布洛克
人 文 精 神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含义是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 第一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是理性,就是人的大脑对真理的思考和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实质上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第三是超越性,即对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实际上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 1.萌芽(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 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 3.复苏( 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4.成熟( 17、18世纪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1.萌芽(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 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 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需怀疑的世界主宰。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实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 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 17、18世纪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阐释和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人的 哲学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自然哲学 人的精神觉醒 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智者学派 强调人的价值 苏格拉底 强调知识道德 亚里士多德 神创论 认识自然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自然哲学 人的精神觉醒 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认识社会 智者学派 社会哲学 强调人的价值 认识人自己 人的 哲学 苏格拉底 强调知识道德 创立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 强调理性精神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神创论 毕达哥拉斯(前580-前497):万物都是数 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万物的本原是运动 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万物是可以理解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 认识社会和人自身;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要求尊重习俗和法律,主张建立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点; 出现主张将“平等”推广到所有人的激进思想 人在万物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的评价(课本P46)
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和命令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 君主政治 贵族政治 民主政治 普罗塔格拉(约前481-前411) 伯利克里(约前495-前429) 智者学派 经济繁荣 智者学派的兴起于雅典当时的民主制度有重要关系。希波战争后,平民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个人地位提高了,几乎所有公民都可以直接参与政治了。问政需要知识,学问便不再是少数人的事,已经普及到一般公民。智者学派在雅典民主政体下,以辩论和授徒为业,他们也对现实做出批判,从而推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
B “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希腊( ) A.民主政治发达 B.人文思想盛行 “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希腊( ) A.民主政治发达 B.人文思想盛行 C.受东方文化影响 D.商品经济发达 B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希腊人把神的形象人性化,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相关的因素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故选B项。A、D两项商品经济发达和民主政治发达是其深层原因,不是直接因素,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别很大,C项也不是直接因素。
B 普罗泰格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 普罗泰格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 B.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C.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D.珍视个人自由,强调集体荣誉至上 解析:选B 普罗泰格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这一思想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故B项符合题意。 B
普罗泰格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其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客观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 B.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C.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D.强调美德即知识,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 解析:选B “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故选B项。A项不属于理论方面,排除。作者是论述,并不是从科学上来论证,排除C项。D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不是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排除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承认无知 知识和美德 人的感觉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的思考力 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苏格拉底 正确的思考力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美德和知识 如何具备这些条件? “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人获取知识的愿望.由此,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识你自己 承认无知 知识和美德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的思想 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提出教育使人认识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目的:重建道德价值观,挽救城邦制度
美德能带来幸福,美德来自人们的正确认识,人的错误时以为内无知;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泛滥; 苏格拉底倡导“美德即知识”,弥补了其缺陷和不足,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 美德能带来幸福,美德来自人们的正确认识,人的错误时以为内无知; 正确的认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知识和美德时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他以“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的推理逻辑,认为国家应当由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而不应取决于抽签选举法。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思想,强调人的自觉,而不依赖于信仰。信仰不需要认识。
(2014·广州模拟)他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该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塔哥拉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A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真理高于一切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柏拉图的思想 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意义: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真理高于一切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人文精神最早在古希腊兴起的原因 (1)希腊自然条件优越,与外界接触多,便于继承和吸收周边地区的文明遗产。 (2)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公民意识、自由意识和独立意识的成长。 (3)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民主法制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4)先哲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辨,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
为什么说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认识自然 安全感 普罗塔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社会 创造感 人的幸福感 苏格拉底 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自己 柏拉图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智慧正义 道德感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求知是人的本性 知识真理
(2014·南昌模拟)“人既不存在于天堂,也不存在于地狱;既不是短暂的,也不是永恒的,他们可以用自由意志成为自己的造物主,把自己造就成想变成的任何人。”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虚无主义 B.人文主义 C.唯物主义 D.因信称义 B
柏拉图进一步发展和超越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明确提出“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大主德。认为只有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人的思考力主要就是为了维护正义。他的《理想国》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正义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的本性”
美德能带来幸福,美德来自人们的正确认识,人的错误时以为内无知; 苏格拉底认为; 美德能带来幸福,美德来自人们的正确认识,人的错误时以为内无知; 正确的认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知识和美德时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他以“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的推理逻辑,认为国家应当由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而不应取决于抽签选举法。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思想,强调人的自觉,而不依赖于信仰。信仰不需要认识。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没有绝对的美德,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德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