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启示 --谈文化与生活
清明的文化气息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前一天)、踏青节。 二千多年前,介子推,这位大孝子,舍下老母亲,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在途中,他尽心尽责,曾割肉侍主,曾设计灌醉重耳逼他重返晋国。重耳当政后,赏赐了所有跟随自己出逃的人,独忘了介子推。于是,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介子推指责众人居功邀赏,为明心迹,他与母亲隐居绵山。
当重耳想起介子推时,亲自到绵 山去接他,可介子推怎么也不愿 意出来;考虑到介子推不会让母亲枉死,重耳下令放火烧山,想把他给烧出来,结果介子推与其母都烧死在山中。重耳十分懊悔,于是把绵山改为“介山”,人们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敬意,在这一天都禁烟火,吃生冷食物,这一天被称为“寒食”。
一年后,重耳来到“介山”, 发现一棵枯木重生,在树洞里 找到了介子推给他的一封信,其中写到“勤政清明复清明”,于是这一天被定作“清明节”。 我国2007年议案通过修改节假日放假规定,2008年4月4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清明节”。
清明的生活气息 现在,“清明”成了家家户户祭祖、 扫墓挂梓的家庭大事,人们扫墓之后也常常会采上大把的蕨和笋。在北方仍保持着“寒食”的习惯。 现在,“清明”成了家家户户祭祖、 扫墓挂梓的家庭大事,人们扫墓之后也常常会采上大把的蕨和笋。在北方仍保持着“寒食”的习惯。 清明节吃生冷食物,容易生病,在这天人们会做些运动,常常会进行蹴鞠比赛、荡秋千,又正值春盛,人们又常常会出游放风筝、插柳条,所以这一天也叫做“踏青节”。
可我们在休假的同时,是 否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放这个假, “清明节”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可我们在休假的同时,是 否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放这个假, “清明节”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有感恩心 有敬畏心 有宽恕心 有平常心 有欢喜心 有集体心 有怀旧心 构建家族意识 构建传统意识 构建心灵意识 构建和谐意识 构建自然意识
对“清明”祭祀习俗的反思:如何过好清明? 针对清明祭祀的弊端,提出: 更加文明:花祭、网祭 更加环保:用植树代替焚香钱 更加理性:不讲排场、不攀比 更加崇高:了解先人的奋斗史,祭奠烈士,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学习,更健康成长。
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 钢筋水泥让现代人生活在安全之中,却也变成了禁锢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却让人们陷入了孤独 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空调、汽车)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差别,却让人们失去了自然 清明于仲春之时,鼓励人们出门踏青、结伴出游,正是释放压力、舒展身心、回归自然的大好机会。
清明是一个先悲、苦,再欢喜的节日,从这个角度思考,中华民族是一个用发展目光看待生活的民族。 祭祀——悲,感念先人;寒食——苦,忆苦思甜;踏青——喜,乐观向前。 感念先人,是为了让我们更懂得奋斗;忆苦思甜,是为了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我们不应忘记先人,我们不能忘记根本。 乐观向前,是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失去,我们总会有悲苦,但我们不能沉浸于过去,而忘记将来。国家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我们需要担责。
介子推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文人士大夫。 他们的思想走在中国的最前列,他们的精神立在中国的最高峰;他们的学识谱写了中国的千年传奇,他们的品质造就了人性的不朽神话。他们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固守自我的精神家园,以“善其身”“济天下”为坐标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 介子推是文人士大夫人生境界的最高体现者:进为义士,退为隐士。
作 文 小 结 作文需要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 同学们能选择记叙文,写清明那天的经历,这是生活气息的体现; 作 文 小 结 同学们能选择记叙文,写清明那天的经历,这是生活气息的体现; 同学们的描写不够细腻,流于形式,缺少生活体验; 同学们的思想没有深度,流于平庸,缺乏文化感悟。 作文需要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
延伸练习
一位母亲带女儿到了一家商店,女儿摸了摸店里的帽子,却受到女店员的训斥。母亲马上说话了:“请不要这样对我女儿说话。”接着平静地对女儿说:“你现在把店里的每一顶帽子都摸一下吧。”女孩真的一一摸过,女店员站在一旁干瞪眼。 你赞成这位母亲的做法吗?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然后母亲又对女儿说:“记住,孩子,这一切都会改变的。要改变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就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后来,这个女孩成为了美国国务卿,她就是赖斯。 读过这则故事,你有不少感触吧?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