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螺、贝类疾病的防治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下肢静脉曲张 武警总医院普外科 韩承新. 解剖要点 浅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位于皮 下脂肪层内。 深静脉:肌肉和肌间隙,和动脉伴行, 90% 下肢血流注入此静脉。 交通静脉:踝关节,小腿后方中部,膝 关节周围较多 三种静脉彼此相通.
Advertisements

1 06/06 e 2007 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7 年 12 月 数据来自《 2008 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 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00003-E-1 – December 2005 《 2005 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部分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 11 月 21 日 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调查人数 421 人 回收 415 份 有效卷 402 份 调查结果 目前同学近视人数多.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你知道吗 ?? 70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 癌症 慢性呼吸道疾病 糖尿病 慢性病.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预防猪流感.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指導老師 陳美利 夜二技 英三甲 697c0005林佳瑄 697c0011羅 琳 697c0036程鈴雄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全球健康危机 W. Thomas London, M.D. 翻译:章杨.
传染病.
单元九 种猪常见疾病(4).
消化系统检查 (第四讲).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 22 章 鲽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项目二 果树育苗 任务2.1 实生苗培育 任务2.2 嫁接育苗 任务2.3 自根苗培育 任务2.4 其他方法育苗 任务2.5 苗木管理
第五章 第五节 单殖吸虫引起的鱼病 单殖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绝大多数是外寄生虫,寄生在鳃、皮肤、鳍以及与体外相通的口腔、鼻腔、膀胱等处。极少数寄生在胃和体腔中。寄生在鱼体上的单殖吸虫种类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虫体都有一个几丁质结构的固着器,靠其插入寄住组织,大多数固着在鱼体表和鳃上,吸食血液和粘液,危害育苗鱼种的生长,甚至引起大批死亡。
医学寄生虫总论 (三).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病原: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该亚科现有8个属,各属成员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构造差异不大。
实验二、灯的使用、玻璃管加工和塞子钻孔.
寻找生命的螺旋 深圳市育才中学 黄俊芳.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第六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平衡膳食好处多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保健室.
病毒感染与免疫.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甲状腺激素.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常見的傳染病.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保存活髓与保存患牙 (二)无痛与无菌 (三)引流与制洞 (四)清创与避免手术损伤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特点 1. 寄生虫感染与带虫者: 感染阶段: 寄生虫感染 : 带虫者: 寄生虫病 : 2.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慢性感染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諾羅病毒 成員:陳姿菁 梁閔翔 許寧靜.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胚胎原位杂交检测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第六章 素材的加工与处理 第19讲 动画的类型和采集 单 位: 北京师范大学 作 者: 毛荷&王翠霞.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防蚊灭蚊.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钩虫与旋毛虫.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本ppt来自:千教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螺、贝类疾病的防治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螺、贝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掌握常见螺、贝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技能目标 掌握各种螺、贝类疾病的症状及疾病的鉴别

教学要点 各种螺、贝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螺、贝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应用

课程导入 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病原体及水鸟、蟹等敌害生物均能使螺、贝类患病,并造成一定和危害。特别是近年来海、淡水螺贝类的人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为螺贝类疾病的病原生物繁衍创造了条件,使螺贝类疾病大面积流行,给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课题。本章简要介绍螺贝类的常见病及其病原体和常见敌害生物,但很多疾病和敌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列出,仅供参考。

第一节 螺、贝类病毒病 一、三角帆蚌瘟病 二、牡蛎病毒病 (一)牡蛎的面盘病毒病 (二)牡蛎疱疹病毒病

一、三角帆蚌瘟病 【病原体】 嵌砂样病毒(Arenavirus)。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蚌进水孔和排水孔的纤毛收缩,排粪减少或停止,喷水无力,滤食及对水的净化能力显著减弱,贝壳不能紧闭,斧足紧缩,爬行运动消失,最后张壳死亡。解剖观察,体液清亮,消化腺肿胀,肠道轻度水肿,晶杆体严重萎缩或消失。

流行情况 该病是我国迄今为止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蚌病,且具有专一性,只感染三角帆蚌。主要危害一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繁殖的稚、幼蚌不发病。流行于夏秋两季,死亡率可达80%以上,存活下来的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死亡,连续2~3年,死亡率接近100%。该病为接触感染,一般接触后一周开始发病死亡;插片后半月左右会发生暴发性死亡。病程长短与水温呈负相关。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重在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母蚌和幼蚌。 2、每只蚌注射蚌瘟灭活苗0.2~0.3ml,用于预防。 3、插片须无菌操作。 4、发病期间,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 5、全池泼洒聚维铜碘、二溴海因有一定的疗效。

二、牡蛎病毒病 (一)牡蛎的面盘病毒病 【病原体】 牡蛎面盘病毒(Oyster velar virus disease 简称OVVD)。病毒粒子为20面体DNA病毒。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幼虫活性减退,沉于养殖容器底部不活动,内脏团缩入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去鞭毛,并有些细胞分离开来,在面盘、口部和食道上皮细胞中有浓密的圆球形细胞质包涵体,受感染的细胞扩大、分离。分开的细胞中可含有完整的病毒颗粒。 【流行情况】 育苗场中,一般3~8月发病,有季节性,受害的幼体壳高大于150μm此病传播可能来自潜伏感染的亲牡蛎,成纵向感染,育苗损失可达50%。 【预防方法】 鉴定病原后,将患病牡蛎和亲牡蛎销毁,对养殖设施彻底消毒。鉴定并保存无病的亲牡蛎种群。

(二)牡蛎疱疹病毒病 【病原体】 疱疹病毒(Herpes-type virus)。病毒粒子六角形,直径70~90nm,具单层外膜。有的病毒粒子具浓密的类核(nucleoid)。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受感染的牡蛎消化腺呈苍灰色,散发性死亡。 【流行情况】 此病常发生于发电站排出的热水中养殖的牡蛎,发病水温为28~30℃。水温下降后,此病随之消失,发病与水温密切相关。 【防治方法】 发现该病后,将牡蛎转移至温度低的天然海水中,可阻止继续感染和死亡。

第二节 螺、贝类细菌病 一、三角帆蚌气单胞菌病 二、幼牡蛎的弧菌病

一、三角帆蚌气单胞菌病 【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hydrophila subsp hydrophila)。 【症状及病理变化】 刚发病时,蚌体内大量黏液排出体外,出水孔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呼吸缓慢,斧足有时糜烂,腹缘停止生长。重症时,蚌体消瘦,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开张,胃中无食,晶杆体缩小或消失,斧足突出外露,用手触及病蚌腹缘,仅有轻微的闭壳反应,且随即松驰,不久死亡。外套膜边缘生壳变形肿大,以至褶纹消失。

流行情况 带菌的蚌及被细菌污染的水体、工具等均属污染源,危害对象主要为2~4龄的三角帆蚌。 流行于4~10月,5~7月为发病高峰。 流行面广,遍及华东各省市。 具有发病快,病程长,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死亡可达65%~90%,最高可达100%,危害极为严重。当水体环境恶化,放养密度过大,尤其是育珠蚌经插片植珠手术创伤后,极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1、严禁从疫区购蚌或引种。 2、清除池底淤泥。用生石灰3000Kg/hm2泼洒消毒。 3、合理密养,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 4、植珠手术前后均消毒,注意植珠手术卫生。 5、发病池用三氯异氰尿酸0.3g/m3消毒水体,每天一次,连用2~3天,一周后,用生石灰30g/m3,全池泼洒。 6、全池泼洒二溴海因能有效控制疾病漫延,有一定疗效。

二、幼牡蛎的弧菌病 【病原体】 弧菌(Vibrio sp),生化特性近似于溶藻弧菌,可能不只一种。 【症状及病理变化】 孵化场幼牡蛎常发此病。患病幼牡蛎壳畸形,右壳比左壳大,呈杯形,壳沉淀钙化不均匀,壳周边具有大而清晰的未钙化的几丁质区,常常与壳瓣分离。细菌伸入到韧带中,镜检可在韧带中发现细菌。贝壳硬蛋白可能被细菌溶解,壳的几丁质也被腐蚀。消化管内无食物,肠腔中有脱落的细胞。 【流行情况】 此病发生在美国的美洲巨蛎和欧洲牡蛎幼体,死亡率可达20%~70%。从病程上看,幼牡蛎附着壳先感染,可能是附着物上有致病菌,然后进入韧带、外套膜和鳃,使壳生长受阻,韧带失去功能,最后全身感染而死亡。 【防治方法】 1、养殖设施要清洁和用药物消毒。 2、感染幼体用10mg/ke次氯酸钠溶液浸洗1分钟后,立即用海水冲洗干净。

三、海湾扇贝幼虫弧菌病 【病原体】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等数种弧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幼虫突然下沉,活动能力降低,突然大批死亡。 【流行情况】 幼虫与病原体接触4~5小时即出现疾病症状,感染病程快。死亡开始8小时后,幼虫组织坏死和消散,18小时内幼虫100%死亡。此病报告自美国东北岸海湾扇贝。 【防治方法】 1、保持优良水质,处理染病幼体。 2、建议用链霉素、复合链霉素、多黏菌数B、红霉素、新霉素等治疗。但一旦出现症状和死亡时,抗菌素无效,且抗菌素能使幼体停止摄食。过量可引起死亡。

第三节 螺、贝类真菌病 一、牡蛎真菌病 二、鲍的海壶菌病

一、牡蛎真菌病 牡蛎幼体的离弧菌病 【病原体】 动腐离壶菌(Sirolpidium zoophthorum)。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受感染的牡蛎幼体停止活动和生长,并很快死亡,少数幸存者可获得免疫力。用显微镜检查,在牡蛎幼体内能看到菌丝,也可将受感染的幼体放入溶有中性红的海水中,真菌菌丝染色比幼体组织染色更深,比较容易诊断。 【流行情况】 据报告,离壶菌可感染美洲巨蛎的各期幼体和硬壳蛤的幼体,尤其是养殖幼体,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是过滤育苗用水或紫外线消毒。治疗尚无报告。只有全部放弃,并消毒养殖设施,以防蔓延。

二、鲍的海壶菌病 【病源体】 烟井(1982)报道鲍鱼的真菌病病原为密尔福海壶菌(Haliphthorors milfordensis)。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受感染的鲍外套膜、上足和足的背面发生许多隆起,内含成团的菌丝。夏季捕捞的鲍放入15℃的冷却海水循环水槽中饲养,10天内就可发病,几天后即可死亡。 【流行情况】 烟井(1982)报道自日本饲养的木西氏鲍(Haliotis siebdii),其他鲍也可以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用10mg/kg的次氯酸钠溶液可杀死海水中的游动孢子,有预防作用,但尚无成功治疗报告。

第四节 螺、贝类原虫病 一、牡蛎原虫病 (一)六鞭毛虫病 (二)派金虫病 二、牡蛎贻贝蚤病 三、牡蛎寄生豆蟹病 四、扇贝才女虫病

一、牡蛎原虫病 (一)六鞭毛虫病 【病原体】 尼氏六鞭虫(Hexamita neisoni)。 【症状及病理变化】 六鞭虫多寄生在牡蛎消化道内,其致病性尚有争论。有人认为他是荷兰食用牡蛎和美国华盛顿州的青牡蛎的死亡之病因。但也有人认为六鞭毛虫和牡蛎的关系是共栖关系还是寄生关系取决于环境条件和牡蛎的生理状况,可能不是牡蛎死亡的重要原因。即在水温低和牡蛎代谢机能低时,六鞭毛虫可以成为病因。但在水温适宜,牡蛎代谢机能强时,牡蛎可以排出其体内过多的六鞭虫,使牡蛎与六鞭毛虫成为动态平衡,变为共栖关系。

流行情况 六鞭毛虫主要寄生于太平洋巨蛎、商业巨蛎(Crassostrea commercialis)、青牡蛎(Ostrea lurida)和欧洲牡蛎等,是一种常见寄生虫,分布广泛,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我国台湾和山东的牡蛎中也存在。

(二)派金虫病 【病原体】 海水派金虫(Perkinsus marinus=Dermocystidium marinus) 【症状及病理变化】 牡蛎全身所有软体部组织都可被派金虫寄生,并受到破坏,但主要伤害结缔组织、闭壳肌、消化系统上皮组织和血管。患病早期,虫体寄生部位组织发生炎症,随之产生纤维变性,最后广泛的组织溶解,形成组织脓肿或水肿。慢性感染的牡蛎,身体逐渐消瘦,生长停止,生殖腺的发育也受到阻碍。感染严重的牡蛎壳口张开,特别在环境恶化时死亡更快。

流行情况 派金虫病是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第一年的牡蛎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害的是较大的牡蛎,感染率最高可达90%~99%。死亡率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死亡发生在夏季和初秋,随水温下降死亡减少,冬季一般不发生死亡。此病流行的环境条件是较高的水温(30℃)和较高的盐度(30‰)。盐度在15‰以下,温度低于20℃或高于33℃时,即便有派金虫寄生虫,牡蛎也不会死亡。 派金虫的传播途径是流动孢子直接传播。传播范围一般在15m以内。派金虫寄生于美国的美洲巨蛎、叶牡蛎和等纹牡蛎。在古巴、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也的发现,我国台湾的巨蛎也发现有派金虫。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是彻底清洗、消毒附基,将老龄牡蛎彻底除去,避免高密度养殖,避免用已感染的牡蛎作为亲牡蛎,在牡蛎长到适当大小尽早收获,将牡蛎种植在低盐区(盐度15‰以下)等。 此病一旦发生,发展特别快,想治疗和移植均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提前收获。

二、牡蛎贻贝蚤病 【病原体】 东方贻贝蚤(Mytilicola orientalis)。 【症状及病理变化】 贻贝蚤寄生于牡蛎消化道内,被寄生的牡蛎生长不良,肌肉消瘦,失去商品价值,散发性死亡。解剖牡蛎肠道可看到淡黄色虫体,被寄生的组织受到损伤,破坏可达黏膜组织。

流行情况 东方贻贝蚤发现在日本和美国的太平洋巨蛎和青牡蛎的肠道内,美国牡蛎也发生此病,可能是从日本引进太平洋巨蛎时带入的。东方贻贝蚤也是贻贝的寄生虫。我国尚未见报道。 【防治方法】 未见报道

【病原体】 豆蟹(Pinnotheres)。 三、牡蛎寄生豆蟹病 【病原体】 豆蟹(Pinnotheres)。 寄生在我国牡蛎中的豆蟹有3种。 中华豆蟹(P.sinensis)。雌蟹头胸甲近于圆形,宽度为11.2mm,长度为8.0mm,表面光滑,稍隆起,前后侧角呈弧形,侧缘拱起,后缘中部凹入。额窄,向下弯曲。眼窝小,呈圆形,眼柄甚短,腹部很大。雄蟹头胸甲呈圆形,长3.4mm,宽3.7mm,较雌蟹坚硬,额向前方突出,腹部窄长。 近缘豆蟹(P.affinis)。头胸甲长12.7mm,宽13.5mm。 戈氏豆蟹(P.gordanae)。头胸甲长3.3mm,宽3.5mm。

症状及病理变化 豆蟹寄生在牡蛎、扇贝、贻贝、杂色蛤子等瓣鳃类的外套腔中,能夺取宿主食物,妨碍宿主摄食,伤害宿主的鳃,使牡蛎身体瘦弱,并可使雌牡蛎变为雄牡蛎,重者可引起死亡。

流行情况 中华豆蟹寄生虫在褶牡蛎的外套腔中,也寄生在杂色蛤子和其他双壳贝类中。分布在辽东半岛、朝鲜和日本等地。近缘豆蟹寄生于密鳞牡蛎、凹线蛤蜊、厚壳贻贝、扇贝等,分布于山东、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地。戈氏豆蟹寄生于牡蛎、杂色蛤子、贻贝等,分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日本等地。

四、扇贝才女虫病 【病原体】 才女虫(Polydora)。 杂色才女虫(P.variegata)。体长1.5~30mm,触手上有9~13条黑带,尾节背部无缺刻。 板才女虫(P.concharum)。体长1~1.5mm,触手透明,口叶的前端分为2叶。尾节分为4叶,背面和腹面各2叶,但背面2叶比腹面2叶小。

症状及病理变化 才女虫对扇贝一般不会直接致死,但影响生长,当才女虫由管道内凿穿扇贝壳的内表面时,扇贝受到刺激,加速珍珠层的分泌。 虫体不断向内钻,扇贝不断地分泌珍珠层,在壳的内表面就逐渐地形成弯弯曲曲的隆起于壳面的管道。 由于管道的形成,使贝壳受损,特别使闭壳肌周围的壳变得脆弱,在养殖操作过程中容易破裂。在收割闭壳肌时,闭壳肌的组织也会破裂,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臭味,严重降低扇贝的价值。

流行情况 才女虫病世界流行,我国也不例外。有些地区危害相当严重。 如日本北海道增殖的虾夷扇贝有60%以上受害,陆奥湾中的虾夷贝受害达80%。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是搞清才女虫在当地附着时期,扇贝放流避开才女虫附着时期,放流的地点尽量避开才女虫子喜欢生活的多泥和沙泥质的海区。 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思考题 常见螺贝类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螺贝类疾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