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 历史 第13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教材研读 题组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都、代国歌。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它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 元,中国进入由② 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改变了世界 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 族的解放斗争。 3.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国政协会议和地方各级政协会议的职 能是参政议政和③ 民主监督 。
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有利于团结各 民主党派,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5.⑤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体现 了人民民主和⑥ 社会主义 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6.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成立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⑦ 内蒙古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 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 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7.在十年“文革”时期,宪法遭到严重践踏,⑧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8.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⑨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⑩ 政治协商 制度 进一步完善。 10.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 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1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 (✕)
题组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 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 想,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 香港 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 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 1979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 的真正停火。 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 “九二共识” 。 5.2008年,海峡两岸正式实现 “三通” 。 6.“一国两制”政策下,“两制”的地位相同。 (✕) 7.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的。 (✕)
题组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 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 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 C 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 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虽是新中国民主 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不是最能反映题干观点的选项。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2.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 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 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 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 B 根据选项中各政治制度的含义分析,只有B项属于中国政党政 治的内容,故选B项。
自治,就是稳定边疆以巩固中央的权威,故D项正确。 3.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 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 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 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辽朝的“蕃汉分治”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D 边疆的安全与中枢权威的巩固相互联系。新中国的民族区域 自治,就是稳定边疆以巩固中央的权威,故D项正确。
选举才属于古代雅典民主制那样的直接选举方式,所以选C项。 4.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 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 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 实施了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 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只有村民委员会的基层 选举才属于古代雅典民主制那样的直接选举方式,所以选C项。
题组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5.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 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 国”。这反映出台湾当局 ( ) A.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 答案 A 材料中“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与“自由中国”之说反 映的是两个中国。“中共政权”“中华民国”体现了“一个中国”的理 念,故A项正确。1959年,海峡两岸处于武装对峙时期,故B、C两项说法不 正确;“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D项不正确。
6.“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 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 6.“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 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据“粤海销烟”可知①正确;据“港岛易英徽”可知其涉及割 让香港岛,即签订《南京条约》,故②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关条约》,故③ 错误;据“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可知其涉及香港回归,故④ 正确。C项符合题意。
7.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 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地估计,金门每4个 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 户。”这表明 ( )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交流的理解能力。和两岸“关系充 满硝烟”的历史相比,台湾居民在内地购房和拥有人民币账号的台湾居民 增多,反映了两岸交流增强。选B 项。
8.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 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 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 )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统一大业 B.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D.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答案 B A项是在1979年,C、D两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根据“一 国两制”的含义可知B项正确。
重难突破 重难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重难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 的主体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 权力主体是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阶级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相同点 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
命题视角 近年高考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命题角度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很多高考试题要 求考生掌握三大制度形成的过程,认识其源头和发展演变。 (2)把古今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创新联系起来,综合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变 迁。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 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 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 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 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 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典例1 (2014江苏单科,8,3分)1953年6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 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 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 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命题立意 本题以1953年《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作为新材料,设置情 境问题,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同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 息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解题关键 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主题并掌握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 等。由题干中的时间及李大娘当选为代表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人民民主 原则得到了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一届 全国人大的召开,B项错误;政协制度为政党制度,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 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1 1949年8月董必武在政协筹备会议上说:“‘新政协’这一名称已决 定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做政治协 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 战线的组织形式。”由此推断,改名是为了有利于 ( ) ①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 ②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③筹建新中国 ④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名更能体现广泛的代表性,也表明新政协将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同时有利于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成为执 政党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与新政协改名没有关联,④错误,故选A。
1-2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 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 “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被破坏密不 可分。所以要避免类似悲剧,必须完善民主与法制,具体举措包括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完善政协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以宪法为核 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 国家统一问题,故排除④。选A项。
重难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二、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 问题的根本保证。 (2)结束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 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 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访问团 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4)“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 国家的承认。 (5)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2.不利因素 (1)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渐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 统一投下了阴影。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2)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是中国实现和 平统一的重大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命题视角 祖国统一大业是高考的长效热点问题,主要命题角度有: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近几年各地高 考考查点主要集中在香港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上。 (2)“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问题解决中的运 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挫败分裂祖国的阴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及 前景。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典例2 (2012天津文综,6,4分)“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命题立意 本题以一段新闻评论作为新材料,考查祖国统一大业,同时考查学生 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时间信息判断历史事件。 解析 根据“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这一时间和“消除了最后一 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的关键信息可知指的是澳门回归这一历 史事件,这显示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D项 正确。A项属于政策保障;C项并非根本原因;B项指的是台湾问题,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2-1 2013年7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复电习近平表示:“1992年,海 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本 党自五年前在台湾重返执政伊始,相关部门立即在此项‘九二共识’的基 础上,恢复两岸中断近十年的和解与合作……希望贵我两党在现有基础上, 继续扩大与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复兴中华民族,促进两岸……和平与 繁荣。”马英九的电文表明 ( ) A.两党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九二共识”前两岸已实现“三通” C.两岸都赞成“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两岸的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本党自五年前在台湾重返执政伊始,相关部门立即在 此项‘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中断近十年的和解与合作”,反映国 共两党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两岸“三通”实现于2008 年,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大陆对台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 国国际地位提高,故D项错误。
2-2 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率领3 0多位台商会长,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 贸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 来,尽速通过服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 ( ) ①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②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 ③岛内政治斗争影响经济交流 ④台商拥护“一国两制”,推动两岸统一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题中台商迫切要求通过服贸协议表明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① 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两岸政治对话,②错误。材料中台商呼吁“立法院”放下 争议尽速通过服贸协议,表明岛内的政治斗争影响到经济交流,③正确。④在 材料中无从体现。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