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政 策 学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李国禄 主 讲 二○一二年八月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人事科工作汇报 宗 旨 尽心尽力服务好每位职工 尽职尽责做好每一件事情 职工总人数: 1077 人 在编职工 452 人 编外职工 293 人 江大编制 14 人 返聘 23 人 离退休 316 人.
Advertisement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第四章 农业生产要素.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连接器技术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 生产&营销副总经理 王跃轩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迅航基于云服务的 美业Saas软件.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自主创业.
中国的工业.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2013年度述职报告.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公司荣誉 Enterprise Honor.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 3 章 基本概念.
鼎捷易飞 实战课程 老卓 ERP资深实施者 讲师的CSDN博客地址
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Harvard ManageMentor®
姓名 Tel: My Skill 技能1 技能2 技能3 技能4 技能5 技能6.
K1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2课 工业联系和转移、集聚.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政策环境与旅游投资 Policy environment & Tourism Investment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第 一 章 概 论 1.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甘肃农业大学伏羲学者年度考核 伏羲杰出人才 潘晓婷,女,体育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OWASP中国介绍 作者:RIP 时间: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质量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室环境建设简介 汇报人:王强 教授 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 2012年5月10日.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科技 发展道路.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投资建议书 XXX有限公司 制作人: 制作日期: mp2_v_styleguide_ ppt 1.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IT 方法 INTOSAI IT 审计培训.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农 业 政 策 学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李国禄 主 讲 二○一二年八月编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⑴ 农村科学技术政策概述 ⑵ 农业科学技术体制政策 ⑶ 农业技术政策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概述 一、农业科学技术及其特点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 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以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前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就体现为以高科技为主导的高能量、高物质投入代替经验型的简单体力劳动,以此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与其它领域科学技术所不同的特点。 1.农业科学技术的区域性强。 农业生产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生长着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类别、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进行项目选择,开发和推广有效的适用技术,防止盲目追求不适合当地生产的高新技术。

2.农业科学技术的周期性强。 农业生产过程是生物再生产的过程,受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的限制,具有周期长和季节性强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得农业科学技术从研究、试验到推广应用,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为此,应该努力做好农业科研长期规划,准确地选择重大科研项目。

3.农业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强。 农业生产既要受到生物本身生长规律、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又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也往往要求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如优良品种要和相应的管理方法相配套,才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 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其规模受到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在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土地经营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带来了困难。农业经营与劳动的分散性,决斗定了对分散的农业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且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与技术培训必须紧密结合。

5.农业技术的保密性差。 农业技术成果往往在中间试验以后便会泄密,使其难以在大范围内销售。如有的优良品种一经推广之后,农民就可以自繁自用,邻里亲朋之间相互交换,便迅速地扩散开来。农业技术的这种特点,意味着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要承担在技术市场上无利或微利的农业技术投资。

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充分证明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所起的促进作用。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充分证明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所起的促进作用。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有限的资源生产出不断增加的产品,显著地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如作物间种、套种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旱、涝、盐、碱地的改造技术使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海水、淡水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沿海滩涂变成水产养殖场等等。

(二)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动植物自身的生产性能。如遗传学理论的应用,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动植物良种;全价饲料的使用,缩短了动物的饲养周期,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运用科学技术还可以改善动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动植物的生产率。如化肥的施用,使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肥力得到补充;栽培技术和饲养技术的使用,也使动植物能够在更有利的条件下实现更高的产出。

(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动力机械和工程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业生产手段,减轻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劳动者摆脱生理条件的限制,扩大操作范围和管理幅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农业综合发展。 农业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使多种学科原理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并不断地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内涵及目标 (一)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使农业生产力产生巨大飞跃,而且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正确制定农业科技政策十分重要。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为保证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规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农业科技体制政策。这是指导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即总目标、总任务、总方针。包括科技的投资、结构和发展重点,智力开发、农业生产布局等方面政策。 2.农业科学研究政策。这是指科技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有关农业科技组织管理的政策。诸如经费、人员、设备、成果、信息等管理方面的各种政策。 3.农业技术政策。这是指与农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农业应用技术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术转让政策、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

(二)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目标及任务 纵观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对农业提出的要求,农业科技必须进行新的技术革命。为此,农业科技政策设计的总体目标应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科技革命,促进农业产业革命。 具体目标是:2010年,力争在超级动植物品种选育、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工程装备及生物技术等农业科技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初步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等农业发达国家行列,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力争关键农业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在世界中等

农牧发达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为中国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70%~80%。 实现上述农业科技政策目标,需要分阶段进行,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分解来实现。中国农业科技政策的任务具体如下: 1.科技推广工作要取得重大突破。农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造就一批大型农业企业与企业集团,满足或基本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使用,使成果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5个百分点,使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提高到50%。

2.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切实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关键性、战略性、综合性的重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提供150~200项先进适用技术,满足未来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 3.乡镇企业科技大幅度提高。以推动乡镇企业科技进步为重点,通过单项技术的推广,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创建科技产业等多项措施开辟新产业、新领域,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

4.造就一支高效、精干、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队伍。调整农业研究机构的布局和专业机构,建立以农业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科研组织体系和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专业队伍,奠定科技自身发展的基础。 5.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农民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保证。农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各级各类教育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农业教育体系。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体制政策 一、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进一步加强,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科技进步在农业(种植业)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1996年达到39%; 技术成果商品化,技术市场在全国各地逐步兴起; 民营科技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变了拨款方式,使各类科研机构特别是技术开发型机构的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科研走向市场,增强了科研机构的自立能力; 农业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市场,不同程度地调整了研究方向、任务和学科设置,自主权扩大,科技活动的微观运行与宏观调控逐步趋向合理。 但从十多年的改革进程看,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改革仍然有待深入。

(一)农业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 机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专业结构不合理,全国农业科研机构90%以上集中在农业生产的产中阶段,产前、产后阶段科技人员的比例实在太少; ②组织结构不合理,按行政区设置,没有按农业生态区去设置,机构重叠、课题重复的问题很难避免; ③队伍结构不合理,种植业领域科技人员占总数的55%,畜牧业和水产业均为8%,2.2亿hm2的草原仅必有7个研究机构、近700名研究人员; ④中央、省、地、县各级农业科技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加剧了解决机构重叠、课题重复、重研究轻推广等问题的难度。

(二)农业研究与推广组织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在全国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造成了农业研究与推广组织普遍存在经费短缺,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性支出逐年增大的情形下,农业研究与推广组织面临生存危机,更难求发展。经费紧张,研究条件得不到改善,更新仪器设备、增订图书情报资料等都受到很大限制,致使农业研究与推广向纵深发展面临挑战。

(三)科技储备不足,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受到影响 受市场化改革的影响,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忽视了科研立所、立院的基本方向,只注重抓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农业研究与推广的社会效益。长期下去,将会造成农业科研后劲不足,科研储备下降,影响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其结果是技术创新滞后。 (四)农业推广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提高这一转化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强化科技推广工作。但中国农业推广组织面临“线断、网破”的问题,其推广职能很难正常发挥。

二、农业科技体制政策的目标及原则 农业科技体制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关于农业科技活动机构的设置、管理方式以及运行机制的行动准则。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机构设置;②管理方式;③运行机制。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政策的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网络畅通、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农收技术推广体系:统筹协调的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科研、开发、推广协调发展、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体制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科技规律。 首行,必须正视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科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科学家的心理动力、科学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对科学的需求与支持及科学系统外部动力是源于科学系统的内部力量与社会系统的政府意志的协同统一。若过分强调政府干预,而忽视科学内部的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势必影响科学的发展。 其次,要遵循科研结构的层次原则。农业科研中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应用研究和开发运研究给基础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和目标,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层次的配备结构,科技体制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农业科技体制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农业的特点。农业弱质低效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强。政府要像保护农业那样支持农业科研,重大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由国家重点支持,区域性的农业技术问题,由地方科研院所进行研究,但涉及公益性的研究政府仍应该在财力、人力上给予支持。 三、完善农业科技体制的政策措施 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体制,重点是建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只有建立一流的科技体系和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

(一)建立高效率的基础性工作和公益性研究体系 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也是市场风险多的弱质产业。相当一部分农业科研工作也相应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区域性强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这部分工作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作为长期以来由国家支持并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业科研单位,对开展好这方面的工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一支高效率的科技队伍,从事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综合信息研究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和公益性研究,在农业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和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和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体系 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科研必须有新的突破。要以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并结合各院所人才、学科优势建设院所级重点实验室,形成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优化和集中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承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的全局性、普遍性、方向性的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关键带头技术,围绕农业和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在农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设施农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特别是

在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综合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尽快推出一批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饲养技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技术,使中国农业科技某些领域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大力加强储备性研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储备后劲,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农业科研院所要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场站和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尽快把现有的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组装配套成易学、易用、易为群众所掌握的技术,积极示范推广。让广大农民群众逐步掌握使用这些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院所自身的发展。同时,针对示范推广中发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技术成熟度,使其更易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掌握使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四)建立有活力的科技产业体系 科技产业的建设,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农业科研院所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出新的贡献。要充分发挥成果、技术、人才优势,建立科技产业体系,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创出拳头产品,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要加强与企业和农户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市场牵引和利益驱动,组织吸引广大科技人员和其它职工,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培育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生长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通过科技产业的建立,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增强院所的活力,壮大院所科技发展实力,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从事科技攻关,争取新的突破。

(五)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针对中国农村科技投入严重偏低的状况,要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增加农业投入的途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运用再分配的手段将国民收入中获得的资金向农业科技适度倾斜,并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 2.重大农业开发、基本建设工程划出一定比例经费用于相应的科技开发工作。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水利工程、商品粮棉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

3.从农林特产税、牲畜屠宰税、种子销售收入中提取1%左右,用于相应的研究工作。农业企业、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等涉及农业的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2%~3%用于企业技术开发工作,或返还支持原科技生产基地的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向农业科技投入,企业向农业科技捐款,可按适当比例冲抵税收,减免税收。农业科技机构创办的企业,在税收方面可享受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 4.强化非政府性投资主体的积累能力和动力。通过提高盈利的农业多种经营项目征收一定比例的资金等途径,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

(六)改革农业科教管理体制 实行“三农结合”(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和“三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农分割的局面。 为此,需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机构,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科研重点,协调科技力量,形成科技合力。在改革中有两项举措是十分重要的。

①为了增强科技部门的活力,除了兴办经济实体,实行科工贸结合外,鼓励科研部门与生产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结合,形成科研与企业的联合体,或在企业里建立科研机构,这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解决科研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②鼓励和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在国家统一规划和布局下,发挥民间的力量,发展科技事业,为此需要在这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第三节 农业技术政策 一、农业技术对中国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农业技术的贡献 中国已经拥有一个学科体系比较齐全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每年产生6000多项科研成果,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20%,已提高到“八五”时期的34%。1996年科技在种植业中的贡献率已达39%,林业为28%,畜牧业达47%,水产业达48%。中国粮食单产比建国初期增加了303%,其中科学技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杂交水稻累计增产2800亿kg,相当于5个产粮大省的总产量。全国复种指数提高了27个百分点,增加了O.27亿hm2播种面积,相当于9个福建省的面积。

(二)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差距 从中国农业科技现状来看,尽管有很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每年大约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也就是说,大约有2/3的成果没有推广转化,而农业发达国家成果转化率已经达60%~70%。 2.农业科技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经转化的成果中,又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

3.资源利用率低。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耕地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可是,由于中国农业科技相对滞后,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每年农业用水缺300~400亿m3,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有30%~40%。每年需要进口化肥,而化肥有效利用率不到30%。 4.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中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八五”期间仅为34%,1996年为39%,而农业发达国家达到70%~80%。

二、制定中国农业技术政策考虑的因素及原则 农业技术政策是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国家干预农业技术开发、技术装备、技术改造、技术使用、技术选择、技术引进、技术推广等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农业技术政策考虑的因素 1.农村资源状况。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农村资源状况不同,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重点应该有所选择,这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①人地比例。人地比例对农村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农业技术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农业技术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利用,重视发展替代土地资源和吸纳劳动力的生产技术; ②劳动者素质。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从这一实际出发,应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技术; ③内部资金积累。即农村经济内部的资金积累水平,目前中国农村资金积累停留在较低水平,国家给农村的投资在短期难以明显增加,资金要素的稀缺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资本密集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受到限制。 ④技术现状。……

2.农业发展的目标。 不同的农业发展目标,引导着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又要求有不同的农业技术路线选择。当农业发展的目标被设定为增加农业产量时,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物化学技术的创新就会被作为首要选择;当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时,有利于扩大耕作规模的机械技术就会受到充分重视;当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就会偏重机械技术的选择,因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的指标。

3.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存在农业资源的禀赋差异。如中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新疆兵团农场等地区,人地比例较为宽松,而在南方的一些省市,人地比例就高度紧张。而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是不平衡的,在中国就存在明显的东西部差异。这种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差异,也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在进行总体农业技术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制定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原则 1.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 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进步提出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发展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农业技术政策中必然要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该起先锋和主导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任何新技术、高技术的应用都同过去的或现有的常规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规技术是在我国特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并不断发展,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适应性,因此,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要注意对常规技术进行改造和利用,吸取其精华,使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使用。农业技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高新技术的选择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循序渐进,在技术基础、技术力量雄厚的领先领域先行突破。

2.单项技术的突破与综合集成相结合。 过去的农业技术革新多数是靠单项技术的突破来带动某个方面的技术及相关产业的进步。但由于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很多农业发展中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都是涉及到较多因素和方面的,既有科技也有社会、市场等因素,只寄希望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而取得全面发展的综合效果,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农业技术政策尤其要重视综合集成工作。现有技术的综合,特别是关键性新技术、高技术的综合是非常重要的,组合有利于创新,在不断的应用中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突破。强调集成决不能削弱单项突破工作,而在于根据集成的需要,以高技术为手段加以解决。

3.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4.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 在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统一组织下,有选择地引进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技术、新成果,加强引进成果的消化、完善、吸收特别是创新,缩小与世界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农业科学技术引进的重点应该放在能明显节约土地等限制性资源的耗费和有利于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等技术项目上。在引进技术的同时,重视人才引进。 4.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 生物技术现代化和机械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因为现代生物技术,往往必须借助于机械操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工程技术中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与农作物产量高低直接有关。

三、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目标 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目标,应该服从于农业发展长远战略目标。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运用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使农业由“资源主导型农业”向“科技主导型农业”过渡,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因此,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目标可以这样确定:以持续、全面和综合的观点作主指导思想,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重要条件,以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优良技术精华,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逐步建立起一个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四、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重点 中国农业技术政策的重点是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力争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农业科技革命。 2.改良农业生物品种,发展生物技术产品。 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国际化的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力争海洋科学、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3.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全国推广。 在不同农业生态区、不同行业,建设综合性农业现代化试验区,带动全国农业技术全面提高。 4.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治理、保护,开展农业科技工作。 以南方草山草坡、海洋、草原、荒山、荒坡等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为重点,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 5.发展设施农业。 研究开发低成本、高功能、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技术及相应的设备、设施。

6.发展持续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强保护国土资源,防止污染,改变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 7.用现代工业技术及产品装备、武装农业。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与效益,使农业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8.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乡镇企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专利,组建行业或集团开发研究,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关键加工和组装工厂技术,强化乡镇企业的科技开发经营能力。

思考题: 1.农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目标如何? 2.试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政策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3.农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对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何意义? 4.如何看待软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