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局 域 网 5.1 局域网概述 5.2 传统以太网 5.3 以太网的MAC层 5.4 扩展的局域网 5.5 虚拟局域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计算机网络(第 5 版)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Advertisements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任务驱动 问题探究 习题讲解 实验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基本组成 OSI/RM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相关概念, 模型中数据传输 等)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4.1数字通讯入门 4.2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 4 章 局域网 基本内容 介绍局域网的基本概念、拓朴结构、常用的局域网传输媒体,局域网的共享媒体技术,传统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及连接方法、CSMA/CD协议、碰撞退避算法、MAC地址、MAC帧,局域网的扩展,高速以太网技术。 重点掌握 局域网的拓朴结构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CSMA/CD协议、MAC帧.
第5章 局域网 本章内容 局域网概述 传统以太网 以太网的MAC层 扩展局域网 高速以太网 无线局域网.
第4章 网络技术基础 4.1 以太网络 以太网体系结构 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 MAC帧 Ethernet网卡的构成 网卡与通信介质的连接 以太网组网示例 4.2 交换式局域网 交换的基本概念.
第 9 章 无线网络 9.1 无线局域网 WLAN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标准中的物理层
3.5 典型局域网的组网技术 Mbps以太网 Mbps以太网 Mbps以太网
第二章 以太网 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的基本技术 10M以太网 100M快速以太网 1G以太网 以太网交换技术 虚拟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ZIBOIT&ENGINEERING VOCATONAL SHCOOL 03 交换机干道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第5章 IEEE 802模型与局域网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于1980年2月成立了局域网标准委员会,简称IEEE 802委员会,专门从事局域网的标准化工作,该委员会为局域网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称为IEEE.
目的: 明瞭CSMA / CA的工作原理 解析無線網路協定下框架資料傳送的格式
第5章 局域网技术 学习目标 本章要点 习 题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
4.6 局域网标准 专门的LAN标准 OSI/RM和TCP/IP均属于WAN标准 LAN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 指导教师:杨建国 二零一零年三月.
第4章 局域网技术 本章要点: ◆ 了解局域网的特点和网络适配器的作用和分类 ◆ 掌握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和Token
第6章 局域网与介质访问子层.
第17章 实现路由器.
项目四 组建跨地区网络 授课教师:肖颖.
無智慧報告—網路導論 義守電機 副教授 黃蓮池 在報告前.
4.3 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 1)点到点网络(Point-to-Point) 2)广播网络(broadcasting)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计算机网络基础 主讲人:沈丹萍 南邮吴江学院 
第4章 局域网工作原理.
主讲 彭红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系列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 主讲 彭红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WAN:point-to-point channel no need MAC
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
第三章 局域网技术 于银辉 教授 吉林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学院.
無線區域網路 IEEE 標準 1997年制定 規範不同層的運作方式 不同特性的標準
網路技術管理進階班---區域網路的技術發展
HL-004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及配置 ISSUE 5.1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Wi-Fi (Wireless Fidelity)
PART II 03 WiFi 協定  WiFi 簡介  IEEE 網路架構簡介  IEEE 之媒體存取層
無線網路的技術.
Access Networks.
第 4 章 動手架設區域網路 -以乙太網路為例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 典型案例之一 构建FPT服务器.
标准中的 MAC 层 1. CSMA/CA 协议 无线局域网却不能简单地搬用 CSMA/CD 协议。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网络常用常用命令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实用组网技术 第一章 网络基础知识.
IWLAN 基本概念 成功案例 方案配置 总结.
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 ——Windows Server 2008 R2.
计算机网络(第 6 版)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 第 4 章 局域网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刘家芬
Part 2 無線網路的技術.
CPU结构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阮晓龙 / 河南中医学院管理信息工程学科 河南中医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第4章 局域网技术基础 4.1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 4.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 IEEE 802参考模型与协议
计算机网络(第 6 版)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第 8讲 局域网(2).
计算机网络 第 4 章 局域网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第八章 Fast Ethernet 網路 8-1 Ethernet 網路簡介 8-2 CSAM/CD 通訊協定
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 第七讲 局域网技术(二) 潍坊学院.
主要内容: 无线局域网的定义 无线传输介质 无线传输的技术 WLAN的架构 无线网络搭建与配置 无线网络加密配置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WIRELESS LAN B 邱培哲 B 張宏安.
第八章 总线技术 8.1 概述 8.2 局部总线 8.3 系统总线 8.4 通信总线.
数据报分片.
无线网络特性展现 张琦.
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基于列存储的RDF数据管理 朱敏
3.8 局域网应用实例 某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络中心组网实例 会议中心的无线组网实例.
计算机网络与网页制作 Chapter 02:两类基本网络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3.6.1 虚拟网络的基本概念 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 虚拟网络的优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5章 局 域 网 5.1 局域网概述 5.2 传统以太网 5.3 以太网的MAC层 5.4 扩展的局域网 5.5 虚拟局域网 第5章 局 域 网 5.1 局域网概述 5.2 传统以太网 5.3 以太网的MAC层 5.4 扩展的局域网 5.5 虚拟局域网 5.6 高速以太网 5.7 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 5.8 无线局域网

5.1 局域网概述 局域网最主要的特点是: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局域网具有如下的一些主要优点: 5.1 局域网概述 局域网最主要的特点是: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局域网具有如下的一些主要优点: (1)能方便地共享昂贵的外部设备、主机以及软件、数据。从一个站点可访问全网。 (2)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地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3)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残存性。

图5-1(a)是星形网。近年来由于集线器(hub)的出现和双绞线大量用于局域网中,星形以太网以及多级星形结构的以太网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图5-1(b)是环形网,最典型的就是令牌环形网(token ring),它又称为令牌环。图5-1(c)为总线网,各站直接连在总线上。总线网可使用两种协议。一种是传统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另一种是令牌传递总线网。图5-1(d)是树形网,它是总线网的变型。

媒体共享技术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1)静态划分信道 这种划分信道的方法不够灵活,不适合于局域网和某些广播信道的网络使用。 (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 它又称为多点接入(multiple access),其特点是信道并非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这里又分为以下两类: · 随机接入,随机接入的特点是所有的用户可随机地发送信息。 · 受控接入,受控接入的特点是用户不能随机地发送信息而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

IEEE 802简介 物理层处理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等方面的特性:对信号编译码、同步、发送和接收比特流、物理连接管理 计算机局域网一般采用共享介质。对于共享介质,关键问题是当多个站点要同时访问介质时,如何进行控制 1980年2月,I E E E下设的802委员会制定了IEEE 802标准。其中包括CSMA/CD、令牌总线和令牌环网等底层网络协议。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层上有所不同,但在逻辑链路控制子层上是兼容的,如图所示 IEEE 802系列标准协议主要解决局域网低层的功能 物理层处理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等方面的特性:对信号编译码、同步、发送和接收比特流、物理连接管理 由于介质的多样性,数据链路层提供多种MAC方法。数据链路层分为LLC子层和MAC子层:LLC负责向网际层提供服务;MAC管理基于各种介质的链路上的通信

OSI 由NOS来实现 高层 IEEE 802 网络层 逻辑链路控制 LLC 数据链路层 媒体访问控制 MAC 物理层 物理层PHY

IEEE802体系结构示意图 802.1A 体系结构 802.1D Bridge 802.2 LLC LLC 数据链路层 MAC PHY 802.3 CSMA/CD 802.4 Token Bus 802.5 Token Ring 802.6 DQDB 802.8 FDDI …… MAC PHY 物理层

IEEE 802标准系列 标准 职责 IEEE 802.1 网络互操作 IEEE 802.7 宽带网 IEEE 802.2 LLC 光纤网 IEEE 802.3 CSMA/CD及100BaseX IEEE 802.9 电话与数据通信 IEEE 802.4 令牌总线网 IEEE 802.10 LAN安全 IEEE 802.5 令牌环网 IEEE 802.11 无线通信 IEEE 802.6 MAN IEEE 802.12 100VG-AnyLAN

5.2 传统以太网 5.2.1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1.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传统以太网”表示最早进入市场的10 Mbit/s速率的以太网。 5.2 传统以太网 “传统以太网”表示最早进入市场的10 Mbit/s速率的以太网。 5.2.1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1.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局域网是基带总线局域网--以太网。最初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于1975年研制成功的。它以无源的电缆作为总线来传送数据帧,并以曾经在历史上表示传播电磁波的以太(Ether)来命名。 需要指出,"以太网"是Ethernet的中译名,而Ethernet的标准DIX Ethernet V2与IEEE的802.3标准略有不同。因此,将目前广泛使用的802.3局域网都称之为"以太网"就不太严格,"以太网"是802.3的一个具体实现。在不涉及到网络的协议细节时,很多人愿意将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子层来说是都透明的,如图5-2所示。

本章介绍的以太网主要都是假定数据链路层只有一个MAC层而不考虑LLC子层。这样做对以太网工作原理的讨论会更加简洁。

2.网卡的作用 网络接口板又称为通信适配器(adapter)或网络接口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但现在更多的人愿意使用更为简单的名称“网卡”。网卡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如图5-3所示。

网卡不是完全自治的单元,通常称为半自治单元。当网卡收到一个有差错的帧时,它就丢弃此帧而不必通知它所插入的计算机。当网卡收到一个正确的帧时,它就使用中断来通知该计算机并交付给网络层。当计算机要发送一个IP数据报时,就由协议栈向下交给网卡组装成帧后发送到局域网。

3. IEEE 802.3标准 IEEE 802.3类型的网络采用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控制方法访问共享传输介质 CSMA/CD协议的工作原理是:某站点想要发送数据,必须首先侦听介质。如果介质空闲,立即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介质忙,继续侦听介质,直到介质变为空闲,才继续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站点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冲突,它将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个随机长的时间,重复上述过程(此处演示动画) 采用CSMA/CD协议接收数据时,每个节点检测通过它的所有数据帧。如果数据帧包含的目的地址正是该节点,则先检测数据的完整性(信息帧的长度在64到1518字节之间,并通过CRC检验),再送往网络软件驱动程序 IEEE 802.3 MAC子层协议包括帧格式和CSMA/CD协议两部分

CSMA协议 1. 1-坚持CSMA(1-persistent CSMA) 如果介质空闲,就立即发送数据;如果介质忙则继续侦听直到介质变为空闲,然后发送数据;如果有冲突则等待随机时间后再侦听。之所以称其为1-坚持C S M A,是因为站点一旦发现介质空闲,将以概率1发送数据 2. 非坚持CSMA(nonpersistent CSMA) 如果介质空闲,立即发送数据;如果介质忙,则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再尝试。定性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非坚持C S M A协议的介质利用率会比1-坚持C S M A好一些,但数据传输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3. p-坚持CSMA(p-persistent CSMA) 如果介质空闲,便以概率p发送数据,以概率1-p把数据发送推迟到下一个时间片;如果下一个时间片介质仍然空闲,便再次以概率p发送数据,以概率1-p将其推迟到下下一个时间片。此过程一直重复,直到将数据发送出去或是其他站点开始发送数据。如果一开始侦听介质就发现介质忙,那么它就等到下一个时间片继续侦听介质,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CSMA/CD协议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是对CSMA的改进 冲突检测是在发送的同时接收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不一致,说明发生了冲突,发送站点停止发送数据帧,并向总线发送阻塞信号,通知其他站点 冲突检测可及早释放共享介质,提高信道利用率 对于基带总线而言,用于检测的时间应等于任意两个站点之间最大的传播时延的两倍。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出冲突

因为电磁波在总线上总是以有限的速率传播的。因此当某个站监听到总线是空闲时,也可能总线并非是空闲的。如图5-5所示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显然,在使用CSMA/CD协议时,一个站不可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因此使用CSMA/CD协议的以太网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每一个站在自己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以太网的这一特点称为发送的不确定性。

争用期 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2称为争用期(contention period)。争用期又称为碰撞窗口(collision window)。 以太网取51.2 µ s为争用期的长度。对于10Mbps的IEEE 802.3来说,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位,即64字节。因此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如果前64各字节没有发生冲突,以太网就认为这个数据帧的发送是成功的。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就是让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不是立即再发送数据,而是推迟(这叫做退避)一个随机的时间。这样做是为了使重传时再发生冲突的概率减小。具体做法是: 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取为争用期2 τ 。 定义参数i,它等于重传次数,但I不超过10。 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2i -1)]中随机的取出一个数,记为r,重传所需的时延就是r倍的基本退避时间。 当重传16次仍不能成功时(这表明同时打算发送数据的站太多,以致连续发生冲突),则应丢弃改帧,并向高层报告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总线式局域网,采用CSMA/CD协议,并使用二进制指数退避和1-坚持算法

5.2.2 传统以太网的连接方法 传统以太网可使用的传输媒体有四种,即粗缆、细缆、铜线和光缆。 5.2.2 传统以太网的连接方法 传统以太网可使用的传输媒体有四种,即粗缆、细缆、铜线和光缆。 图5-7在MAC层下面给出了对应于这四种传输媒体的物理层,即10BASE5(粗缆)、10BASE2(细缆)、10BASE-T(双绞线)和10BASE-F (光缆)。 图5-8给出了用铜缆或铜线连接到以太网的示意图。

粗缆以太网是最初使用的以太网,其网卡通过DB-15型连接器(15针)与收发器电缆(transceiver cable)相连,收发器电缆的正式名称是AUI电缆。AUI是连接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的缩写。收发器电缆的另一端连接到收发器(transceiver)。收发器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50 m。收发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含有电子元器件的媒体连接单元MAU (Medium Attachment Unit),另一部分是没有电子元器件的插入式分接头(tap),称为媒体相关接口MDI (Medium Dependent Interface),它直接插入到电缆中(不用切断电缆)就能和同轴电缆的内部导线有良好的接触连接。

收发器的功能如下: (1)从计算机经收发器电缆得到数据向同轴电缆发送,或反过来,从同轴电缆接收数据经收发器电缆送给计算机。 (2)检测在同轴电缆上发生的数据帧的碰撞。 (3)在同轴电缆和电缆接口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电气隔离。 (4)当收发器或所连接的计算机出故障时,保护同轴电缆不受其影响。 上述最后一个功能叫做超长控制(jabber control)。

网卡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 (1)数据的封装与解封,发送时将上一层交下来的数据加上首部和尾部,成为以太网的帧。接收时将以太网的帧剥去首部和尾部,然后送交上一层。 (2)链路管理,主要是CSMA/CD协议的实现。 (3)编码与译码,即曼彻斯特编码与译码。

集线器的一些特点如下: (1)从表面上看,使用集线器的局域网在物理上是一个星形网,但由于集线器是使用电子器件来模拟实际电缆线的工作,因此整个系统仍然像一个传统的以太网那样运行。也就是说,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工作站使用的还是CSMA/CD协议,并共享逻辑上的总线。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必须竞争对传输媒体的控制,并且在一个特定时间至多只有一台计算机能够发送数据。因此,这种10BASE-T以太网又称为星型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中总线(bus in a box)。

(2)一个集线器有许多端口,因此,一个集线器很像一个多端口的转发器。 (3)集线器和转发器都是工作在物理层,它的每个端口都具有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当集线器的某个端口接收到工作站发来的比特时,就简单地将该比特向所有其他端口转发。若两个端口同时有信号输入(即发生碰撞),那么所有的端口都收不到正确的帧。为了说明上述原理,图5-10给出三个端口的集线器的示意图(实际的集线器不会只有三个端口)。 (4)集线器采用了专门的芯片,进行自适应串音回波抵消。

为了比较这三种以太网布线方案的区别,图5-11画出了一组办公室用三种不同方案布线的情况。

上述的三种以太网的主要指标的比较如表5-1所示。

5.3 以太网的MAC层 5.3.1 MAC层的硬件地址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 “名字指出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个资源,地址指出那个资源在何处,路由告诉我们如何到达该处。” 严格地讲,名字应当与系统的所在地无关。 802标准所说的“地址”严格地讲应当是每一个站的“名字”或标识符。

现在IEEE的注册管理委员会RAC (Registration Authority Committee)是局域网全球地址的法定管理机构,它负责分配地址字段的六个字节中的前三个字节(即高位24 bit)。世界上凡要生产局域网网卡的厂家都必须向IEEE购买由这三个字节构成的一个号(即地址块),这个号的正式名称是机构惟一标识符OUI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通常也叫做公司标识符(company_id)。目前的价格是1250美元买一个地址块。例如,3Com公司生产的网卡的MAC地址的前六个字节是02-60-8C。地址字段中的后三个字节(即低位24 bit)则是由厂家自行指派,称为扩展标识符(extended identifier),只要保证生产出的网卡没有重复地址即可。

有的书将上述最低位写为“第一比特”,但这样有些含糊不清,因为“第一”的定义是不明确的。这点可从图5-16看出。

图5-17表示用网卡上的硬件地址来标识局域网上的计算机和路由器。

这里“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 · 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即收到的帧的MAC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 ·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5.3.2 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以太网的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图5-18画出了这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IEEE 802.3标准规定的MAC帧和以太网V2的MAC帧的区别是: (2)当长度/类型字段表示类型时,802.3的MAC帧和以太网V2的MAC帧一样,它的MAC客户数据字段装的是来自IP层的IP数据报。

从MAC子层向下传到物理层时还要在帧的前面插入八个字节(由硬件生成),它由两个字段构成。第一个字段共七个字节,称为前同步码(1和0交替的码)。前同步码的作用是使接收端在接收MAC帧时能够迅速实现比特同步。第二个字段是帧开始定界符,定义为10101011,表示在这后面的信息就是MAC帧了。

802.3标准规定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即为无效的MAC帧: (2)帧的长度不是整数个字节; (3)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FCS查出有差错; (4)收到的帧的MAC客户数据字段的长度不在46 ~ 1500字节之间。

5.4 扩展的局域网 5.4.1 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 一个学院的三个系各有一个10BASE-T局域网(如图5-19(a)所示),可通过一个主干集线器互相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扩展的局域网(如图5-19(b)所示)。

5.4.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使用网桥。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根据MAC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网桥具有过虑帧的功能。当网桥收到一个帧时,并不向所有的端口转发此帧,而是先检查此帧的目的MAC地址,然后再确定将该帧转发到哪一个端口。 1.网桥的内部结构 图5-20给出了一个网桥的内部结构要点。最简单的网桥有两个端口(即接口)。复杂些的网桥可以有更多的端口。

(3)提高了可靠性。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一般只影响个别网段。 使用网桥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过滤通信量。网桥工作在链路层的MAC子层,可以使局域网各网段成为隔离开的碰撞域,从而减轻了扩展的局域网上的负荷,同时也减小了在扩展的局域网上的帧平均时延。工作在物理层的转发器就没有网桥的这种过滤通信量的功能。 (2)扩大了物理范围。 (3)提高了可靠性。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一般只影响个别网段。 (4)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如10 Mbit/s和100 Mbit/s以太网)的局域网。

网桥也有不少缺点,例如: (1)由于网桥对接收的帧要先存储和查找站表,然后才转发,这就增加了时延。 (2)在MAC子层并没有流量控制功能。当网络上的负荷很重时,网桥中的缓存的存储空间可能不够而发生溢出,以致产生帧丢失的现象。

(3)具有不同MAC子层的网段桥接在一起时,网桥在转发一个帧之前,必须修改帧的某些字段的内容,以适合另一个MAC子层的要求。这也耗费时间,因而增加时延。 (4)网桥只适合于用户数不太多(不超过几百个)和通信量不太大的局域网,否则有时还会因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而产生网络拥塞。这就是所谓的广播风暴。 有时在两个网桥之间还可使用一段点到点链路。图5-21说明了这种情况。

2.透明网桥 目前使用得最多的网桥是透明网桥(transparent bridge)。“透明”是指局域网上的站点并不知道所发送的帧将经过哪几个网桥,因为网桥对各站来说是看不见的。 当一个网桥刚刚连接到局域网上时,其转发表显然是空的。这时若网桥收到一个帧,它将怎样处理该帧呢?网桥应当按照以下算法处理该帧和建立自己的转发表。 (1)从端口x收到无差错的帧(如有差错即丢弃),在转发表中查找目的站MAC地址。 (2)如有,则查找出到此MAC地址应当走的端口d,然后进行(3),否则转到(5)。 (3)如到这个MAC地址去的端口d=x,则丢弃此帧(因为这表示不需要经过网桥进行转发)。否则从端口d转发此帧。 (4)转到(6)

(5)向网桥除x以外的所有端口转发此帧(这样做可保证找到目的站)。 (6)如源站不在转发表中,则将源站MAC地址加入到转发表,登记该帧进入网桥的端口号,设置计时器。然后转到(8)。如源站在转发表中,则执行(7)。 (7)更新计时器。 (8)等待新的数据帧。转到(1)。 这时,网桥就在转发表中登记以下三个信息: (1)站地址:登记收到的源MAC地址。 (2)端口:登记收到的帧进入该网桥的端口号。 (3)时间:登记收到的帧进入该网桥的时间。

透明网桥使用了一个生成树(spanning tree)算法,即互连在一起的网桥在进行彼此通信后,就能找出原来的网络拓扑的一个子集,在这个子集里整个连通的网络中不存在回路,即在任何两个站之间只有一条路径。 为什么要找出一个生成树呢?可以看图5-22所示的简单例子。 当互连局域网的数目非常大时,生成树的算法可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3.源路由选择网桥 源路由选择网桥假定了每一个站在发送帧时都已经清楚地知道发往各个目的站的路由,因而在发送帧时将详细的路由信息放在帧的首部中。

4.多端口网桥——以太网交换机 1990年问世的交换式集线器(switching hub),可明显地提高局域网的性能。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switch)或第二层交换机(表明这种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并无准确的定义和明确的概念,而现在的很多交换机已混杂了网桥和路由器的功能。 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就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

对于普通10 Mbit/s的共享式以太网,若共有N个用户,则每个用户占有的平均带宽只有总带宽(10 Mbit/s)的N分之一。在使用以太网交换机时,虽然在每个端口到主机的数据率还是10 Mbit/s,但由于一个用户在通信时是独占而不是和其他网络用户共享传输媒体的带宽,因此拥有N对端口的交换机的总容量为N  10 Mbit/s。这正是交换机的最大优点。 图5-23举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以太网交换机一般都具有多种速率的端口,例如,可以具有10Mb/s, 100Mb/s和 1Gb/s的端口的各种组合。

5.5 虚拟局域网 在IEEE 802.1Q标准中对虚拟局域网VLAN (Virtual LAN)是这样定义的: 5.5 虚拟局域网 在IEEE 802.1Q标准中对虚拟局域网VLAN (Virtual LAN)是这样定义的: 虚拟局域网是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而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一个VLAN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工作站是属于哪一个VLAN。 虚拟局域网其实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 图5-24画的是使用了四个交换机的网络拓扑。

虚拟局域网限制了接收广播信息的工作站数,使得网络不会因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即所谓的“广播风暴”)而引起性能恶化。

5.6 高速以太网 5.6.1 100BASE-T以太网 速率达到和超过100 Mbit/s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5.6 高速以太网 速率达到和超过100 Mbit/s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5.6.1 100BASE-T以太网 100BASE-T是在双绞线上传送100 Mbit/s基带信号的星型拓扑以太网,仍使用IEEE 802.3的CSMA/CD协议,它又称为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FDDI曾被认为是下一代的LAN, 但是除了主干网市场(FDDI可胜任)外,它很少被使用。因为其站点管理过于复杂,从而导致芯片复杂和价格昂贵。FDDI的巨大费用使得工作站制造商不愿让它成为标准网络,因此从不大量生产,FDDI也就无法占据大块市场。 正是在这个环境下,1992年IEEE重新召集了802.3委员会,指示他们制订一个快速的LAN。建议之一是保持802.3的原有状况,只是将其速度提高。另一个建议是完全重新制订,赋予它许多新的特征,比如实时通信和数字语音之类,只保留其原有的名称。经过一阵争论之后,委员会决定保留802.3的现状,只是将其速度提高,这样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需要与现存的成千上万个LAN相兼容; 2 担心新协议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 3 需要在技术改变之前完成这项工作。 IEEE在1995年6月正是采纳了其成果802.3u。从技术的角度来看,802.3u并不是一种新的标准,只是对现存802.3标准的追加。但我们通常称其为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而不是802.3u。

快速以太网:保留所有的旧的分组格式,接口以及程序规则,同时改变了原以太网的某些规定。例如,在以太网电缆长度最长为2 快速以太网:保留所有的旧的分组格式,接口以及程序规则,同时改变了原以太网的某些规定。例如,在以太网电缆长度最长为2.5km时,其最短帧长为64字节。当发送速率提高时,帧的发送时间按比例缩短,但电磁波在电缆上传播的时间并没有变化。这样,在电缆另一端的站点还未来得及检测到冲突时,在发送端已经把数据帧发送完毕了。所以当发送数据的速率提高时,若保持电缆长度不变就应增大最短帧长,或者保持最短帧长不变但减小最大电缆长度。(a=  /T0=  /(L/C=  C/L))在100Mb/s的以太网中采用的方法是保持最短帧长不变,但将最大电缆长度减小到100m。帧间时间间隔从原来的9.6us改为现在的0.96us。 新标准还规定了以下三种不同的物理层标准: 1. 100BASE-TX 使用2对UTP5类线或STP,其中一对用于发送,另一对用于接收。信号的编码采用“多电平传输3(MLT-3)”的编码方法,使信号的主要能量集中在30MHz以下,以便减少辐射的影响。MLT-3用三元制进行编码,即用正、负和零三种电平传送信号。

100BASE-FX 使用2根光纤,其中一根用于发送,另一根用于接收。信号的编码采用4B/5B-NRZI编码。4B/5B编码就是将数据流中的每4bit作为一组,然后按编码规则将每一个组转换成为5bit,其中至少有2个“1”,保证信号码元至少发生两次跳变。 NRZI为差分不归零编码。这种编码与常规的不归零(NRZ)编码的区别在于每个“1”码开始处有跳变、每个“0”码开始处没有跳变。在NRZI编码中,信号通过相邻码元极性的跳变来解码,而不是简单地以绝对电平为准,由此可获得更高的抗干扰能力。 在标准中将上述的100BASE-TX 和100BASE-FX 合在一起称为100BASE-X 3. 100BASE-T4 使用4对UTP3类线或5类线,这是为已使用UTP3类线的大量用户而设计的。信号的编码采用8B6T-NRZ(不归零)的编码方法。8B6T编码是将数据流中的每8bit作为一组,然后按编码规则转换为每组6bit的三元制码元。它同时使用3对线同时传送数据,用1对线用作冲突检测的接收信道。

5.6.2 吉比特以太网 IEEE在1997年通过了吉比特以太网的标准802.3z,它在1998年成为了正式标准。由于吉比特以太网仍使用CSMA/CD协议并与现有的以太网兼容,这就使得在局域网的范围ATM更加缺乏竞争力。 吉比特以太网的物理层使用两种成熟的技术:一种来自现有的以太网,另一种则是ANSI制定的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采用成熟技术就能大大缩短吉比特以太网标准的开发时间。

1.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协议 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协议包括1000BASE-SX,1000BASE-LX,1000BASE-CX和1000BASE-T等标准。 (1)1000BASE-SX。 SX表示短波长。使用芯径为 50 μm及 62.5μm,工作波长为850 nm 的多模光纤,采用8B/10B编码方式,传输距离分别为275m和550m,适用于建筑物中同一层的短距离主干网。 (2)1000BASE-LX。 LX表示长波长。工作波长为1300nm,采用8B/10B编码方式。使用芯径为50 μm及62.5μ m的多模光纤时,传输距离为550m。使用芯径为10 μm的单模光纤时,传输距离为5km。主要用于校园主干网。 (3)1000BASE-CX。 CX表示铜线。使用150欧姆平衡屏蔽双绞线(STP),采用8B/10B编码方式,传输速率为1.25Gbps,传输距离为25m,主要用于集群设备的连接,如一个交换机房内的设备互连。 前三者合起来称为1000BASE-X(802.3z标准) (4)1000BASE-T(802.3ab标准)。使用 4 对 5 类非平衡屏蔽双绞线(UTP)传输距离为100m,主要用于结构化布线 中同一层建筑的通信,从而可以利用以太网或快速以太网已铺设的 UTP 电缆。

2.千兆位以太网的 MAC 子层 MAC 子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卸装,帧的寻址和识别 ,帧的接收与发送,链路的管理,帧的差错控制及 MAC 协议的维护。 千兆以太网的帧结构与标准以太网的帧结构相同,其最大帧长为 1518 字节,最小帧长为 64 字节。 千兆位以太网对媒体的访问采用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全双工方式使用于交换机到交换机或交换机到站点之间的点--点连接,两点间可同时进行发送与接收,不存在共享信道的争用问题。所以不需采用CSMA/CD协议。半双工方式则适于用共享媒体的连接方式,仍采用 CSMA/CD 协议解决信道的争用问题。

千兆位以太网的数据速率为快速以太网的10倍,若要保持两者最小帧长的一致性,势必大大缩小千兆以太网的网络直径;若要维持网络直径为 200 m。则最小帧长要512bit。为了确保最小帧长 64 字节,同时维持网络直径200m,千兆以太网采用了载波扩展和数据包分组 两种技术。 载波扩展技术用于半双工 CSMA/CD 方式,实现方法是对小于512字节的帧进行载波扩展,使这种帧所占用的时间等同于长度为512字节的帧所占用的时间。虽然载波扩展信号不携带数据,但由于它的存在保证了200m的网络直径。对于≥512字节的帧,不必添加载波扩展信号。若大多数帧短于512字节,则载波扩展技术会使带宽利用率下降。 数据包分组技术允许站点每次发送多帧,而不是一次发送一帧,若多个连续的数据帧短于512字节,仅其中的第一帧需要添加载波扩展信号。一旦第一帧发送成功,则说明发送信道已打通,其后续帧就可不加载波扩展连续发送,只需帧间保持12字节的间隙即可。

5.6.3 10吉比特以太网 10吉比特以太网并非将吉比特以太网的速率简单地提高到10倍。 5.6.3 10吉比特以太网 10吉比特以太网并非将吉比特以太网的速率简单地提高到10倍。 10吉比特以太网只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因此不存在争用问题,也不使用CSMA/CD协议。这就使得10吉比特以太网的传输距离不再受进行碰撞检测的限制而大大提高了。

吉比特以太网的物理层是使用已有的光纤通道的技术,而10吉比特以太网的物理层则是新开发的。10吉比特以太网有下述两种不同的物理层。 (1)局域网物理层LAN PHY (2)可选的广域网物理层WAN PHY 由于10吉比特以太网的出现,以太网的工作范围已经从局域网(校园网、企业网)扩大到城域网和广域网,从而实现了端到端的以太网传输。

5.7 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 5.7.1 100VG-AnyLAN局域网 5.7 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 5.7.1 100VG-AnyLAN局域网 100VG是一种无碰撞局域网,能更好地支持多媒体传输。在网络上可获得高达95 %的吞吐量。在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运行一种新的协议,叫做需求优先级(demand priority)协议。

5.7.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是一个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的令牌环形网。 FDDI的主要特性如下: (1)使用基于IEEE 802.5令牌环标准的MAC协议; (2)利用多模光纤进行传输,并使用有容错能力的双环拓扑; (3)数据率为100 Mbit/s,光信号码元传输速率为125 Mbaud;

(4)1000个物理连接(若都是双连接站,则为500个站); (5)最大站间距离为2 km(多模光纤),环路长度为100 km,即光纤总长度为200 km; (6)具有动态分配带宽的能力,故能同时提供同步和异步数据服务; (7)分组长度最大为4500字节。 FDDI主要用作校园环境的主干网。这种环境的特点是站点分布在多个建筑物中,其中可能遇到点对点链路长达2 km的情形。FDDI就作为一些低速网络之间的主干网。

FDDI采取了“自恢复”措施,用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5.8 无线局域网 5.8.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便携站(portable station)和移动站(mobile station)表示的意思并不一样。便携站当然是便于移动的,但便携站在工作时其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而移动站不仅能够移动,而且还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进行通信。移动站一般都是使用电池供电。 1998年IEEE制定出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标准802.11。

无线局域网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固定基础设施的,第二类是无固定基础设施的。 802.11标准规定无线局域网的最小构件是基本服务集BSS (Basic Service Set)。一个基本服务集BSS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叫作一个基本服务区BSA (Basic Service Area)。基本服务区BSA和无线移动通信的蜂窝小区相似。在无线局域网中,一个基本服务区BSA的范围可以有几十米的直径。

在802.11标准中,基本服务集里面的基站使用了一个新名词,叫做接入点AP (Access Point)。一个基本服务集可以是孤立的,也可通过接入点AP连接到一个主干分配系统DS (Distribution System),然后再接入到另一个基本服务集,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扩展的服务集ESS,如图5-29所示。

另一类无线局域网是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它又叫作自组网络。这种自组网络没有上述基本服务集中的接入点AP而是由一些处于平等状态的移动站之间相互通信组成的临时网络,如图5-30所示。移动自组网络也就是移动分组无线电网络。

移动自组网络和移动IP并不相同。移动IP技术是指漫游的主机可以用多种方式连接到因特网。漫游的主机可以直接连接到或通过无线链路连接到固定网络上的另一个子网。

5.8.2 802.11标准中的物理层 1.跳频扩频 物理层的3种实现方法。 5.8.2 802.11标准中的物理层 物理层的3种实现方法。 1.跳频扩频 跳频扩频FHSS (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是扩频技术中常用的一种。它使用2.4 GHz的ISM频段 (即2.4000 ~ 2.4835 GHz)①。共有79个信道可供跳频使用。第一个频道的中心频率为2.402 GHz,以后每隔1 MHz一个信道。因此每个信道可使用的带宽为1 MHz。当使用二元高斯移频键控GFSK时,基本接入速率为1 Mbit/s。当使用4元GFSK时,接入速率为2 Mbit/s。

2.直接序列扩频 直接序列扩频DSSS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是另一种重要的扩频技术。它也使用2.4 GHz的ISM频段。当使用二元相对移相键控时,基本接入速率为1 Mbit/s。当使用4元相对移相键控时,接入速率为2 Mbit/s。 3.红外技术 红外技术IR (InfraRed)是指使用波长为850 ~ 950 nm的红外线在室内传送数据。接入速率为12 Mbit/s。

5.8.3 802.11标准中的MAC层(自学) 无线局域网不能简单地搬用CSMA/CD协议。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二,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能够实现碰撞检测的功能,并且当我们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在接收端仍然有可能发生碰撞。

图5-31的例子表示了无线局域网的特殊问题。

未能检测出媒体上已存在的信号的问题叫做隐蔽站问题(hidden station problem)。 站B向A发送数据。而C又想和D通信。但C检测到媒体上有信号,于是就不敢向D发送数据。其实B向A发送数据并不影响C向D发送数据。这就是暴露站问题(exposed station problem)。 802.11标准设计了独特的MAC层,如图5-32所示。

802.11规定,所有的站在完成发送后,必须再等待一段很短的时间(继续监听)才能发送下一帧。这段时间的通称是帧间间隔IFS (InterFrame Space)。常用的三种帧间间隔如下: (1)SIFS,即短(Short)IFS,长度为28 s。 (2)PIFS,即点协调功能IFS(比SIFS长),是为了在开始使用PCF方式时(在PCF方式下使用没有争用)优先获得接入到媒体中。 (3)DIFS,即分布协调功能IFS(最长的IFS),在DCF方式中用来发送数据帧和管理帧。 CSMA/CA协议的原理可用图5-33来说明。

仅在下面的情况下才不使用退避算法: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并且这个数据帧是它想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帧。除此以外的所有情况,都必须使用退避算法。具体来说,就是: (1)在发送它的第一个帧之前检测到信道处于忙态。 (2)在每一次的重传后。 (3)在每一次的成功发送后。

为了更好地解决隐蔽站带来的碰撞问题,802.11允许要发送数据的站对信道进行预约。具体的做法如图5-34(a)所示。源站A在发送数据帧之前先发送一个短的控制帧,叫做请求发送RTS (Request To Send),它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这次通信(包括相应的确认帧)所需的持续时间。若媒体空闲,则目的站B就发送一个响应控制帧,叫做允许发送CTS (Clear To Send),如图5-34(b)所示。

图5-35给出了RTS和CTS帧以及数据帧和ACK帧的传输时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