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老街 傳統廟口 50401 李承峰 50411 吳振鴻 50414 陳柏睿
文昌祠-圖片
文昌祠簡介-1 新莊文昌帝君原本供奉於慈祐宮中做為配祀之神,直到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才獨立建祠,於民國七十四年時,同本市廣福宮、慈祐宮、武聖廟一起列為古蹟,文昌祠為三級古蹟。當時清代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新竹、桃園、板橋、士林與新莊,本市文昌祠代表新莊不僅是昔時商業鎮要港,亦是文風鼎盛的地方,培育出許多文人雅士;當時號稱台灣三寶,新莊江心慈便是其一,而杜逢時是台灣三筆之一,讓世人對新莊刮目相看,知道新莊有濃烈文藝氣息。 嘉慶十八年(一八三一年)艋舺縣丞曹汝霖倡修慈祐宮,重修完竣之後尚有餘款,即在其右側興建文昌廟,將文昌帝君獨立奉祀。
文昌祠簡介-2 《淡水廳志》記載G「文昌祠,一在廳治東門內,嘉慶八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十七年同知婁雲修。一在新莊街,嘉慶十八年縣丞曹汝霖捐建。一在芝蘭堡,有記。一在桃仔園,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諭紳董李鵬芳、徐玉衡捐建。一在枋橋街,同治二年,紳士林維讓、維源捐建。」由此可得知文昌祠是曹汝霖捐建的,而且是當時淡水廳第二興建的,也讓人知曉新莊的文風。
文昌祠簡介-3 後來因原祠專作義墊之用,面積過小,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由艋舺縣丞傅端銓及仕紳陳式璋等遷建於現址,並與位於後側的義墊為鄰,使文昌祠更具意義。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遷至現址後,面積為原來的三倍多大,為兩殿、直進一院的建築。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暫借用為興直公學校,直到光緒廿四年(明治卅一年、一八九八年)。在台灣政權轉移到日本之初,仍維持義墊功能,進行漢文教育,後因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才告停止。民國三年(大正三年)由新莊區長林明德重修,此時隔壁的品珍號食品行租用之。民國六十年到六十四年間,曾欲再次重修,在拆除原有屋頂裝飾後,因經費不足,僅新建照牆和山門、翻修屋頂、塑完前殿山牆內側泥塑壁飾的粗胚,並將外埕地面全鋪上水泥。
文昌祠簡介-4 在清末到日據初期之期間,文昌祠由黃謙光管理,直到光緒卅二年(明治卅九年、一九0六年)。一直等到民國卅五年,台灣光復隔年六月廿三日在慈祐宮召開信徒代表大會,選出林世南、陳塗與鄧蘇松為新任管理人,現任主任管理委員為簡天賜。文昌祠之祭典有春、秋二祭,春祭為帝君聖誕之日,即農曆二月三日。從前新莊有塊公田,每年可收近百石租穀,作為鎮內「崇文閣」、「敬義閣」之活動經費。敬義閣負責武聖廟之祭典,崇文閣負責文昌祠之祭典,後來因為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失去租穀而停止。民國卅七年該祠曾舉行大規模祭孔活動。
文昌祠簡介-5 隨著崇文閣之停辦,文昌祠之祭典也因之荒廢,直到八十二年再恢復中斷數十年的三獻禮祭典。現在管理委員會為重振昔日崇文閣,振興文教,提高地方學術風氣,持呈縣府籌設一座文物館,現由學者專家規畫興建中。 神明 文昌祠正殿供奉文昌帝君及其左右侍者,右殿供奉歷代聖賢神位,左殿供奉魁星夫子。文昌既是星名,亦為神明,民間一般稱文昌星、文昌神或文昌公。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 至於神名的說法,則是指文昌神梓潼帝君,根據明史禮志記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文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文昌帝君又稱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與靈應帝君,掌管世間文運,所以讀書人皆祀之。
慈祐宮-圖片
慈祐宮簡介-1 新莊慈祐宮創建年代以同治12年(1873年)的「重修慈祐宮碑記」所載,雍正7年(1729年)興建、雍正9年建成(1731年)較為可能。慈祐宮奉祀天上聖母,後殿從祀觀音佛祖,原名「天后宮」,乾隆18年(1753年)寺廟額題為「慈祐宮」,但一般仍稱「新莊媽祖宮」。 慈祐宮俗稱新莊媽祖廟,是本市最古老的寺廟;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早年由大陸來台開墾的先民,須橫渡風浪險惡的台灣海峽,安全抵達這片土地後,要適應此地新環境,又要防備原住民的攻擊,因此故鄉的神佛,尤其是航海的守護神媽祖,成為移民的精神寄託,自家鄉媽祖廟求來的香火,被視為護身符,並在經濟能力許可下,建廟加以膜拜。
文昌祠簡介-7 新莊文昌帝君原本供奉於慈祐宮中做為配祀之神,直到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才獨立建祠,於民國七十四年時,同本市廣福宮、慈祐宮、武聖廟一起列為古蹟,文昌祠為三級古蹟。當時清代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新竹、桃園、板橋、士林與新莊,本市文昌祠代表新莊不僅是昔時商業鎮要港,亦是文風鼎盛的地方,培育出許多文人雅士;當時號稱台灣三寶,新莊江心慈便是其一,而杜逢時是台灣三筆之一,讓世人對新莊刮目相看,知道新莊有濃烈文藝氣息。 嘉慶十八年(一八三一年)艋舺縣丞曹汝霖倡修慈祐宮,重修完竣之後尚有餘款,即在其右側興建文昌廟,將文昌帝君獨立奉祀。
文昌祠簡介-6 文昌帝君有二名侍從,左執書者川天聾,石執塵者為地啞,旨在曉諭世人凡事謙沖為懷,切莫鋒芒畢露。 文物 文昌祠不像其他寺廟有很多楹聯,因為新莊人將文昌祠視同文廟(孔廟)般崇敬,文廟慣例無楹聯,因為沒人敢在孔子面前賣弄文章。文昌祠現存一面「世範儀著」匾額,是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由新莊縣丞詹英敬題
慈祐宮簡介-4 神明 慈祐宮的正殿中央奉祀媽祖及千里眼與順風耳,左右次間配祀伽藍王爺與福德正神;後殿供奉觀音佛祖以及韋陀尊者、哪吒太子爺,左右配祀達摩祖師與註生娘娘;開山殿設有歷代重修的先賢祿位、歷代住持比丘牌位與捐奉媽祖田的信士兄弟。在傳統社會中,這些神祇不僅具有保平安、祈福財的作用,同時是移民開墾拓荒的心靈依靠。 媽祖 該宮供奉的主神為天上聖母,亦是人們俗稱的媽祖。媽祖於宋代稱「靈惠妃」,元明時稱「天妃」,清康熙後稱「天后」,為沿海各省信奉最為普遍的航海神,也是台澎居民主要崇祀的神。根據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林清標編《敕封天后志》所傳,媽祖俗名林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九六0年)三月廿三日,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年)九月九日羽化。媽祖的父親名林愿,官居湄州都巡檢,母親王氏生有一男六女,媽祖排行最小。
慈祐宮簡介-2 興建 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數種說法,依據連橫所著《台灣通史》:「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廿五年建,祀天上聖母。」《台北廳志》也沿用這說法,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而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慈祐宮於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所建;另外,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則說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建;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則明確記載為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根據新莊人所傳說的,慈祐宮於康熙廿五年(一六八六年)開闢之初,先建小廟加以崇祀。隨著新莊平原的拓墾發展,移民愈來愈多,香火也日益鼎盛,到雍正年間,新莊因地利之便,成為南北交通要衝與貨物集散中心,成就「千帆林立」的景象;移民在生活安定富足之餘,感念媽祖的庇佑,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由福建運來石材磚瓦、杉木,將過去奉祀媽祖的小廟,改建成相當規模的「天后宮」。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新莊街大火,天后宮亦受波及,於是發起重修,同時為避火山之氣,在正殿後面開闢池塘引水鎮火,喻之「美人照鏡」、「倒照觀音」,因當時後村圳以北尚無建築物,池水倒映觀音山影。
慈祐宮簡介- 5 媽祖從小聰穎過人,行事作為異於一般女子,喜好靜坐一室,焚香誦經禮佛;個性樂善好施,勤於助人。由於出身海邊,熟諳水性,所以經常幫忙救助海上遇難船隻;又因通曉天文氣象,能預報天氣變化,鄉人尊稱為「龍女」。媽祖生前救人事蹟不少,當她羽化後,神蹟更傳遍各地,自北宋起即建廟祭祀,屢受各朝敕加封號,成為神界賜封最多的神明。 媽祖田 在該宮祀業方面,有位於土城與三峽交界處有三百多甲的「媽祖田」,是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李武侯與李維芝二人,將其開發的九芎林山埔地三百餘甲,獻給慈祐宮的祀業。該宮珍藏兩方祀田的木匾,對媽祖田的由來與清代二次爭訟的經過有詳細記載。第一方木匾記載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李武侯、李維芝兄弟,將得自山胞頭目茅飽琬同意開墾的九芎林山埔奉獻給天后宮,也就是慈祐宮,經新莊巡檢曾應蔚轉呈淡水廳同知成履泰,核許招請佃農開墾,後因增租及佃農混耕圖佔糾紛,於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0年)由新莊巡檢周書鳳判慈祐宮勝訴,與黃春等感文物 慈祐宮是新莊市歷史悠久,亦是最古老的廟宇,保存了許多古物,可幫助人們了解本市與該宮的歷史。\r
慈祐宮簡介-6 再生紛擾,經淡水廳同知袁秉義核示立匾標示出佃田範圍及佃農姓名。第二方木匾記載道光十年(一八三0年)李武侯、李維芝的後裔李中花佔爭祀業,欲自行出租別佃,新莊街眾訴請淡水廳同知李嗣邦、艋舺縣丞趙秉湘訊結,判慈祐宮勝訴,李中花及佔耕者須歸還田業,由慈祐宮住持與眾首事決議仍租原佃之經過,同時再度立匾,確定土地產權屬慈祐宮,任何人不得佔用或據為私有。歷經清末、日據時期迨至台灣光復,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將其中十餘甲農田放領為佃農所有,唯佃農黃查某、李文村、陳于良、陳戴聖恩,於 。
慈祐宮簡介-3 重修工程直至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完成,也改稱為「慈祐宮」。 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颱風暴雨年年侵襲,慈祐宮屬早期木結構的廟宇,樑棟易朽,有傾圮的可能,新莊巡檢倡議重修。經過卅餘年,到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七月,原新莊縣丞(後改艋舺縣丞)曹汝霖提議重修,次年修竣,這次修建正值新莊早期發展極盛時期,工匠皆自大陸禮聘。該宮於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民國十六年(昭和二年)。民國廿五年(昭和十一年)、民國五十四年陸續修建。民國七十八年在慈祐宮列為古蹟後的修護,秉持保存原有之色彩形貌、採用原用或相近的材料、使用傳統之技方術與非有必要不得解體重建的原則,保持慈祐宮的歷史性與文化性。慈祐宮在民國六十七年成立管理委員會,陳成發擔當首任主任委員,現任為簡天賜。慈祐宮每年舉行春秋兩次祭典,春祭於媽祖生辰農曆三月廿三舉行;秋祭則在農曆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的日子舉行,在祭典中,會有傳統儀式三獻禮的舉行。
新莊老街小吃-1
新莊老街小吃簡介 探訪新莊老街巷弄風華,沿街的古早味小吃,也是不可錯過的選擇,早年新莊老街盛行的糕餅、豆干、麥芽糖等食品,已成為新莊老街著名的伴手禮。 當地居民表示,糕餅業過去在新莊老街相當盛行,現在老街還有不少老店,每年農曆五月一日大眾爺出巡,信徒必備向大眾爺祈福的鹹光餅,更成為老街的名產之一,有百年歷史的老順香糕餅店,每年大眾爺出巡前,都要用掉上萬斤麵粉製作鹹光餅,店內幾乎被鹹光餅佔滿,相當壯觀。 新莊老街的豆干、豆腐行業,早年也相當具知名度,老店尤協豐豆干店,製作豆干、烤豆干的香味,至今仍在老街飄香,白天豆干店人員忙著手工製作豆干,傍晚就開始烘烤豆干,經過烘烤的程序,讓豆干有著獨特的味道,吸引當地居民以及遊客嘗鮮。 阿瑞官粿店位於新莊老街上,百年歷史,傳承有五代,第一代人稱「阿瑞嫂」的蘇瑞,做發粿出名,卻數次流產,後來改信基督教生下獨女蘇力,後來全家改信基督教。 「阿瑞官粿店」店名由來是第一代「阿瑞嫂」,『官』就是稱呼嫂子的意思
小吃-阿瑞官粿店
武聖廟
心得感想-1 新莊老街我們是四月底去的這次雖然我是資料部門的,沒有陪李承峰ˋ吳振鴻去,但是聽他們說去玩的過程,我也已經大概了解了。所以我也趁他們去新莊老街時,去網路查資料,我查了很多資料,和一些有關新莊老街的寺廟ˋ小吃等,都多於他們去拍的圖片ˋ他們寫的資料 。我們的組長李承峰說他們先去側門門口會合,騎腳踏車去,結果是去側門會合,搭公車去新莊老街。可惜
心得感想-2 原本我以為騎腳踏車去會太危險,結果不但沒有騎腳踏出去,反而還搭公車去,害我沒有跟他們去玩,真可惜!如果我事先知道他們會搭公車去,就會去了。我查的資料和圖片有:武聖廟ˋ慈祐宮ˋ文昌祠……等,和一些新莊老街的小吃,他們還去拍藥局的照片,吳振鴻是負責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