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014001:2004 北京国培认证培训中心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讲解:喻根柱 英国IRCA注册高级审核员 江门市政府ISO首席顾问师 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审核员教官 深圳英达思公司中山分公司总经理 北京国培认证培训中心
今天我们ISO14001:2004标准方面的知识,希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对您单位的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大家好! 今天我们ISO14001:2004标准方面的知识,希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对您单位的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祝大家学习成功! 喻根柱 工作电话 0760-8625836 13318290936
本简介课时为七课时,内容如下: 第一章 ISO14000简介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ISO14001:2004理解与实施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第二节 基本术语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ISO14001:2004的条款要点 第三章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介绍及环境知识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历程 第二节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介绍 第三节 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介召 第四章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章 ISO14000简介及发展趋势
ISO14000实施情况简介
ISO14000在中国的实施现状
ISO14000实施情况简介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截止到2002年12月已有21家认证机构得到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共认证企业1024家。 截止到2004年12月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8800家。
ISO14000实施情况简介 按行业分布统计:已认证企业多集中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认证数量最多,占认证总数的绝对多数71%;其次的机械行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 按地域分布统计: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浙江、福建、天津等地认证企业数量明显高于其它不发达的内陆地区。
ISO14000标准产生的背景 1、环境问题的产生 2、20世纪30—50年代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 3、现代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 4、近期环境危害案例 5、中国的环境状况 6、近期国内环境危害案例
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 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甚至带来灾难,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所受到的大 自然的报复。 ★天灾(自然原因):如火山、海啸、水灾、旱灾、地震、台风、流行病等; ★公害(人为原因):如臭氧怪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物种减少等; 人民生命安危 大问题 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社会稳定
现代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与气侯变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水资源危机 海洋污染
温室效应与气侯变化 ●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面,之所以保 持着适于人类生存的 气温,是因为 地球表面有一层气体覆盖着,它起着 持着适于人类生存的 气温,是因为 地球表面有一层气体覆盖着,它起着 类似温室的作用。假如没有这层气体, 地球表面的温度会比现在低40℃左右, 地球将变成一个像月球那样的冷宫 。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 氧化亚氮、臭氧、氯氟烷烃等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气体组成、 总量发生较大改变,引起温室效应增 强,使得气候异常,全球性气温升高。 ●有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CO2的浓度仍 然按目前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全球 气温将比现在升高2~5℃(比过去1万 年升高的速度还高),由此将造成海 平面上升20~140cm,这将直接威胁人 类的生存。 电影《后天》展现温室效应而引起的海平面上升
主要的温室气体 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 ;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种类不同吸热能力也不同,每分子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氮氧化合物更高,是二氧化碳的270倍。不过和人造的某些温室气体相比就不算什么了,目前为止吸热能力最强的是HFCs和PFCs。 ☆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技术 ☆防止甲烷、氯氟烃等气体的 外溢 ☆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使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通 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营养物 质。 ☆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矿物能源 总消 耗,尽量采用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 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漫画里的世界设定是温室效应导致海洋线不断上升,大部分陆地已经被淹没,日本当然不例外,许多城市都沉睡在水下,新的城市都迁移到高地,而且“缩水”成为朴实无华的小城镇。而海洋,还在逐渐地吞噬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臭氧层被破坏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具有微腥臭、浅蓝色的气体,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千米的平流层内,科学家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好比是地球的“保护伞”,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 物。 !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 增加2%,皮肤癌就会增加7%,白内障增 加10.6%。 !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皮肤癌症的有10万 人,患白内障的病人更多。 !紫外线辐射还能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授 粉能力,最终降低农业产量。据试验, 如臭氧减少25%,大豆将减产20—25%。 !紫外线辐射还会杀死水中鱼卵和单细胞 藻类, !同时还会引起塑料制品老化、发黄、开 裂。 臭氧层破坏 √太阳黑子爆炸时发出许多带电质子,轰击地球上层大气,对 臭氧有破坏作用。 √另外南极上空的上升气流把臭氧含量较高的中层大气输送到 上层,从而降低了那里的含量。 √人类在使用冷冻剂、消毒剂、 起泡剂和灭火剂等化学制品 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溴等气体
女娲补天 南极臭氧层空洞? !1985年科学家发理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已 达2720万平方公里; 最早记载于《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这样论述: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 !1985年科学家发理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已 达2720万平方公里; !2000年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曾经达到2830 万平方公里; !2003年则复盖了整个南极; 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拯救臭氧层,禁止使用氯氟烃 1987年9月,24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了“ 蒙特利尔控制可破坏臭 氧层物品协定”,规定到本世纪末,将氯氟烃的使用量减少到1986年水平 的50%。 科学家指出,即使现在立即禁止使用氯氟烃,在今后10多年内臭氧 层仍将继续减少,已经减少的臭氧层要100多年才能弥补过来。 共同努力一起来“补天”!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 工业生产直接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随意排放,不仅造成大气、水和土壤污染,而且对粮食、蔬菜和水果来说,来自化肥和农药造成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尽管许多国家颁布了法律严加限制,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甚至有的将这类造成污染的废物向其他国家转移(到其他国家处理或向其他国家领土或水域倾例)。 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问题 全世界每年向大海排放的废物中,悬浮物和溶解盐类有200亿吨,垃圾和污水中的有机物达330万吨。仅每年倾倒入大海中的船舶垃圾就达640万吨,塑料集装箱500万个,包装材料2万多吨,塑料网、绳、救生衣13万吨以上。造成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森林减少、土地沙化、退化,淡水缺乏等。当前土壤沙漠化,全球每年以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世界的森林面积几乎每年减少1%;淡水缺乏已成了困扰世界经济发展和许多国家人民生活的大问题。
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加上 26-30 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 5911 人,占全镇总人口 43%。症状是眼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 17 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 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 250 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 1600 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 50 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气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1952 年 12 月 5-8 日英国伦敦市 5-8 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 4000 人,45 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 3 倍;1 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 2 倍。事件发生的 1 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人数的 9.3 倍。
八大公害事件 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 年日本四日市 1955 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 1961 年哮喘病发作,1967 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 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 817 人,死亡 10 多人。 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用多氯联苯作脱臭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中,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 1400 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 5000 人,其中 16 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 13000 人。 水俣病事件1953-1956 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毒鱼后受害,1972 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 283 人,其中 60 人死亡。 痛痛病事件1955-1972 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锌、铅冶炼工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民食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1963 年至 1979 年 3 月共有患者 130 人,其中死亡 81 人。
现代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据中国南极长城站消息:中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的气象科研人员近日在西南极乔治王岛上的中国南极长城站测得pH为5.46的酸性降雨,这也是1998年上半年测得的第八次pH值小于5.6的降水。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位于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事故中有31人死亡,233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损伤,附近13万居民紧急疏散,损失惨重。 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损失在35亿美元,事故造成的潜在和间接损失还难以计算。预计将有数千人受辐射致癌,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风飘散,使欧洲许多国家受到污染。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技术陈旧,安全设计不完备和管理不善。 苏联最高法院于1987年7月7日在切尔诺贝利市开始进行公审。29日做出判决,核电站站长布留哈诺夫被判刑10年,总工和副总工也分别被判刑10年,3名有关人员分别被判刑5年、3年和2年徒刑。
印度博帕尔污染案 (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污染事故的损害赔偿案件)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发生爆炸,毒气泄漏,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伤亡惨重,损失巨大。 其原因:由于管理混乱,地下贮罐内40吨用以制造农药的异氰酸甲酯(巨毒低沸点易燃液体,沸点44摄氏度)渗进了水,毒液变成了气体,罐内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造成2500多人死亡。该市70万人口中,有20万人受到影响,其中5万人可能双目失明。截止到1989年2月共有3300多人丧生,4000头牲畜和其他动物死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1989年2月14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最终裁决,裁定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向印度政府赔偿4.7亿美元撤回了3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和对美国公司的刑事犯罪指控,了结了此案。
世界银行发布----“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 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目前已较为严重,中国的环境污染规模居世界前列,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 山西太原市空气中悬浮微粒的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八倍,济南接近七倍,北京和沈阳近六倍;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重庆最高,接近七倍; 水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至少40亿美元的损失; 大气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至少500亿美元的损失; 湛江浓硫酸泄漏事件2001年5月26日11时,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经济开发区皇冠化工厂(英商独资企业)发生严重的高浓度硫酸泄露事故,造成90多人因吸入硫酸雾而不同程度中毒、灼伤。皇冠化工厂主要生产化工燃料,已于1997年底停产,但目前仍有部分硫酸未作处理。由于长时间腐蚀,硫酸罐穿孔,造成硫酸外泄。由于连续下雨,雨水渗透罐内,使罐内储存的浓度为98%的2吨硫酸与渗入的雨水混合引起强烈反应,冒出浓烈的硫酸烟雾。 不明气体突袭天津汉沽港2002年3月15日清晨7时,天津汉沽区遭到了从城区南部飘过来的一片淡蓝色的烟雾的袭击。随着烟雾的临近,路上的行人感觉眼睛仿佛失去了控制,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有些骑车人不得不从车上下来,站在路边揉着眼睛。初步怀疑是“光化学烟雾”。
ISO14000标准产生的背景 世界环境保护进程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得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世界环境行动计划》,确定以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1982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特别会议(人类环境大会五周年纪念),发表《内罗毕宣言》。 --1992年6月3日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二次人类环境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1997年6月联合国在美国纽约召开特别会议(环发大会五周年纪念)。
环境保护新趋向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摘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2.环境标志:对那些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会或很少污染环境的产品所颁发的绿色产品标志。 3.清洁生产(污染预防)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籍由生命周期分析,使得从原材料取得至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皆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低; 4.生命周期分析: 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总和,包括了产品的从自然中获取最初资源、能源,经过开采、冶炼、加工、再加工等生产过程形成最终产品,又经过产品储存、批发、使用等过程,直至产品报废或处置,从而构成了一个物质转化的生命周期。
ISO14000简介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有关环境管理的系列标准。是继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之后颁布的第二套管理标准。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由如下标准组成: ISO14001---- ISO14009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10---- ISO14019 环境审核标准 ISO14020---- ISO14029 环境标志标准 ISO14030---- ISO14039 环境表现评价标准 ISO14040---- ISO14049 生命周期评价标准 ISO14050---- ISO14059 术语和定义 ISO14060 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 ISO14061----ISO14100 备用
导入ISO14001标准所使用的标准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标准的特点 自愿原则:以往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政府推动的,依靠制定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标准来强制企业执行。ISO14001标准强调的是非行政手段,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的,是出于商业竞争、企业形象、或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等需要,在其内部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此向外界展示其实力和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态度。 强调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ISO14001标准的宗旨是希望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能建立这一体系,而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企业规模和大小的不同,其经济、技术以展水平相差很大,不可能用统一的环境行为标准来衡量,因此ISO14001只要求组织承诺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未提出绝对的环境行为要求。因此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环境行为不同的组织都可能通过认证。
ISO14001标准的特点 广泛适用性:ISO14001标准不权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如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市政府已通过的BS7750的认证,我国西礁山科技园,张家界,重庆开发区,香港的香格里拉大饭店,粤海集团、日航酒店均已获得ISO14001认证。 强调全过程控制(污染预防):污染预防是通过对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控制,力图使每一个因素的环境影响最小化,从而达到整体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的。ISO14001标准没有绝对的环境行为标准,因此,组织应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不管现在做的怎么样,都必须持续改进,一天比一天做的好,当然改进不必在所有方面同时进行。 强调管理体系:ISO14001要求采用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手段,强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可追溯性,体现出整体优化的特色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 • 迎接加入WTO和市场开放的深化,在环境管理上与国际接轨。 • 促进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工艺技术。 • 提升企业环保绿色形象,提高企业的国内和国际知名度,提 高市场占有率。 • 建立科学的自我保障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管理不善 而带来的环境影响,降低环境风险,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 • 促进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预防,进行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推动清洁生产,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 ISO14001:2004理解与实施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第二节 基本术语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ISO14001:2004的条款要点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标准名称 :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04标准已经于200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 √国际认可合作组织(IAF)在2004年12月20日发布《IAF关于获得认可的 认证从ISO14001:1996到ISO14001:2004的转换计划》。该计划要求IAF 成员认可的认证机构应该在2004年11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期间将已经 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 准认证的认证证书。 √其中建议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5月15日为转换准备期,2005年5月15 日至2006年5月15日为转换实施期。 规范 →要求 这一修改是为了和ISO 9001: 2000取得一致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3. 定义 增加了7个新的术语(审核、文件、程序、记录、不合格(不符合)、纠正措 施、预防措施),以加强ISO14001和ISO9001:2000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4.1 总要求 要求更加明确了:EMS持续改进的要求; 要求描述组织EMS覆盖的活动、产品、运行和服务范围 4.2 环境方针 相对1996版标准组织方针仅传达给组织雇员外,新标准还要求组织应传达给全 体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员工(附件A2中要求包括分包人员,临时工 等)。(见4.4.2和4.4.6c) 4.3.1 环境因素 更明确要求:1.确定环境因素时,还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或修 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ISO14001:1996版中4.3.4条款要求); 2. 2.明确要求环境因素方面的信息应形成文件;组织应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 EMS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并作为设定环境目标的基础。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4.3.2 法律和其它要求 更明确要求: 4.3.2 法律和其它要求 更明确要求: 1. 确定应用于组织环境因素的法律和其它要求的适用性; 2.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和 其它要求应加以考虑。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变化为: 1. 明确要求目标指标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2. 原4.3.4条款合并到4.3.3条款中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新版标准要求管理层为EMS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资源,而 不仅只是为EMS的建立和运行EMS提供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新版标准明确了术语“为组织工作的人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包括分 包人员、临时工等,而不仅是1996版标准所指组织自己的雇员(参见 上述4.2条款)。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4.4.3 信息交流 新标准声明,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交流其重要环境因素(交流应当是积极主动的,而不只是对来自有效部门的交流的被动响应),并将其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交流,则应建立一种(或一套)外部交流的方法(过程)。 4.4.4 文件 新标准明确了EMS要求文件的内容(更容易与ISO9001:2000整合);要求体系文件对EMS覆盖范围的描述 4.4.5 文件控制 变化有: 1. 内容术语和条款结构更易与ISO9001:2000整合; 2. 增加对体系文件中外来文件控制的要求; 3. 文件术语定义更清楚,并与ISO9001:2000的定义相同。 4.5.1 监视和测量 新标准不再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程序”,但注意,本条款要求建立程序,程序中应包括将环境表现(行为)的监视、适用的运行控制、与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文件。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4.5.2 符合性评价 本条款是从原来4.5.1条款中分离出来的,以使要求更加明确。符合性评价包括对组织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它要求的评价。本条款没有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程序”,但要求组织应保存评价的记录。这种变化意味着标准更加强调这个问题。 4.5.4 记录控制 新标准本条款不再列出特定要求的记录,如培训记录、审核和评审结果的记录。哪里明确要求形成哪些记录现在都在相应的标准条款下做出了规定。新版本标准对所要求的记录的解释更广了,因为它强调的是要求提供能证实与组织所建立的EMS体系以及标准要求的符合性的记录。 4.5.5 内部审核 本条款不仅被重新改写,描述也更清楚,更应注意的是,附录A中引用ISO19011:2002为指南
第一节 ISO14001:2004同ISO14001:1996变化 4.6 管理评审 新标准为了保持与ISO9001:2000的协调一致性,对管理评审的议程/内容逐一列出。评审的输入包括: a)内审结果,对与组织相关的法规要求及其他组织应遵守的要求的遵 守情况的评价; b)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包括投诉; c)组织的环境表现; d)目标和指标的达成情况 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f)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g)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包括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和其他要求的变化; h)改进建议
第二节 基本术语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2-1 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因素 (1)环境environment: 第二节 基本术语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2-1 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因素 (1)环境environment: 组织(3.16) 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 这里所说的组织的概念是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不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独资或合资。 ☆ 外部存在”是指从组织内一直延伸到全球系统,在考虑环境时不仅应用于组织内部的、组织外部周边的事物,还应将思路扩展到全球系统。 ☆ 环境不仅指水、土壤、空气、自然资源、植物、动物和人类、气候、自然景观等一切客观存在,还包含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 ☆ 就一个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来讲,例如:某生产公司,其环境的概念既包括其生产所在地——厂区,还可包括其办公区、生活区、服务区及库存区;也可以包括其所在地周围的大气环境、海河、地下水;甚至还可包含比较远的渤海之滨,遥远的大气臭氧层。 广义的环境概念即: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狭义的环境概念在中国主要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所具有的职能。
(2)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3. 16) 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3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包含着许多的基本要素,每一个基本要素都有可能与环境发生 作用,作用的结果即产生或有害或有益的影响,我们把这些对环境产生正负影响的基本要素, 称为环境因素。如:水泥烧制过程的环境因素一般有:(1)粉尘的排放;(2)热辐射; (3)煤、水、电等能源消耗;(4)石灰石等资源的消耗;(5)噪声等。 √由于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大小、程度各不相同,通过评价可以得出组织相对影响大的环境因素, 即重要环境因素。即对于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时段,重要环境因素都可能不同。如: 某水泥厂将上述环境因素的影响范围、程度、规模等经评价后得出,本年度其重要环境因素 为粉尘的排放和噪声污染等;第二年则为粉尘排放和煤、石灰石的消耗等。
(3)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6) 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 造成的任何有 害或有益的变化。 组织的活动指组织采购运输、存贮原辅材料、产品的设计制造、资源的开发、能源的利用、产品的存贮、销售等。例如:①某冰箱厂,其压缩机、各种注塑件、零部件的采购、运输及周转存贮;②有氟冰箱、无氟冰箱的设计制造、存贮和销售运送等。 组织的产品指过程的结果。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石油套管、冰箱、压缩机、复印机、电视机、VCD、汽车、水泥、煤炭等。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信息、概念、服务等。 组织的服务即可以是组织与顾客之间,也可以是组织内部活动产生的结果,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人员,也可以是设备或设施。例如:①冰箱在用户家中使用时,厂商提供的售后服务;②宾馆饭店向客人提供的服务;③后勤部门如有毒有害品仓库,管理人员向生产部门提供的服务等等。 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如污水的排放、化学品的泄漏等活动对水体、对大气、对土壤等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有害的影响;而使用可回收的包装材料、绿化、安装节能灯以及使用电、天然气、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都是有益的影响或变化。 √ √ √ √
环境、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产品/活动/服务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环境 1、制冷剂氟里昂的存贮 氟里昂的泄漏 大气污染 臭氧层 2、车辆维护 减少尾气排放 减轻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 3、啤酒公司污水的排放 化学耗氧量(COD)排放 污染水体 海河、渤海 4、冰箱耗电 电能消耗 资源消耗 气或水
2-2 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绩效 (1)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3.16)向环境绩效(3.10)所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3.9) 和环境指标(3.12)提供了一个框架。 √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最高管理者承诺,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它应阐明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遵循的方向和途径。 环境方针是组织总体经营方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组织的总方针以及并行的方针(如质量、职业安全卫生等)应协调一致。 在制定目标、指标的框架时应该是原则性的、长期的。 √ √ √ (2)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与组织(3.16) 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3.11)相一致的总体环境目的。 √组织应根据其确定的环境方针明确其环境目标,并使之文件化。 √环境目标的制定应尽可能量化,并考虑相关方的观点。通过环境表现参数测量实现目 标和进展情况,并定期对环境目标予以评审和修订。
(3) 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3.9),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3.16) 或其局部。 √为了保证组织环境目标的实现,就应针对组织内部的每一层次和职能,制定更为具体的环 境表现需求,以便在某一规定时间内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 √各环境指标即可以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也可以是某一部门、某一现场的独立目标。 √环境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对应于组织的环境目标, 尽可能地是量化 方针、目标、指标之间的关系 方针承诺 目标 指标 1、节能降耗 2000年以前每年减少单位产品消耗能量的3% 1、1998年比1997年减少3%,即单台耗电从A度减B度 2、1999年比1997年减少6%即单台耗电从B度降至C度 3、2000年比1997年减少9%,即单耗电从C度降至D度 2、遵守环保法规标准 1998年底以前排放污水中的COD稳定达标 1、一季度调研污水治理方案 2、二季度须购污水治理设备 3、三季度安装 4、四季度调试运行、验收、达标
2-3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污染预防与持续改进 (1)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 ) 组织 (3.16) 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 (3.11),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3.6)。 注1 :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 注2 :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 )、过程和资源。 一个组织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健康与安全的管理、计量管理及环境管理等等,所以环境管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组织本身就客观地存在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活动、产品、过程、职责责和资源。这些都可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提供各种帮助,但有必要充实、完善之。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以实现环境表现的持续、有效改进为目的,它的内容应以实现环境方针满足环境目标为依据;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 建立并实施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可望给组织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环境管理体系是由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环节)组成,如“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图1)所示,包含的五个一级要素,它们是:环境方针、规划(策化)、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各一级要素下又分成若干二级要素。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 持续改进 环境方针 管理评审 规划(策划) • 环境因素 • 法律与其他要求 • 目标和指标 • 环境管理方案 检查与纠正措施 • 监测和测量 •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 记录 •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实施与运行 • 组织机构和职责 • 培训意识和能力 • 信息交流 •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 文件控制 • 运行控制 • 应急准备和响应
(3) 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2)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组织 (3.16) 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小型组织,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审核准则即审核的依据,一般有三种: (1) ISO14001标准; (2) 组织应遵守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 (3) 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手册、程序及其他要求; 审核证据指记录、陈述及其他可验证的信息。 环境内部审核需制定相应的文件化的程序,以保证审核过程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可由组织内部或外部人员来进行,但无论由内部或外部人员进行审核,都 应保证其审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 应将审核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呈报管理者。 (3) 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 (3.7)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 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污染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恢复和处理。
说明 污染预防概念的建立是对传统的侧重于污染末端控制思想的根本变革,它对改变传统粗放经营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和调整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工作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主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遵循污染预防的原则进行环境管理的优先序是: ----首先采用先进工艺、设备等在生产全过程中消除或减少废物或污染和的产生; ----对可能消减的废物,以环境安全的方式循环回用,综合利用 ----对残余的废弃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尽可能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和风险。 污染预防并不排除污染未端治理作为降低环境污染最后有效手段的必要性,但它更强调的是:减少避免污染的产生比未端治理(产生后的治理措施)更经济、更有效。
(4)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 (3.8) 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 (3.16) 的环境方针(3.11),实现对环境绩效(3.10) 的总体改进。 说明1:一个组织的持续改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这是指组织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式不断根据组织内外部要求和变化条件,对包括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等体系要素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 组织环境行为(表现)的改进。这是指伴随着环境体系的改进,按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去实现环境行为(表现)的改进。 ---这种改进具体地指:水、电、煤等资源的节约;二氧化碳、烟尘等污染物质排放的减少;化学物质、钢材、氟里昂等原材料消耗的减少;设计时采用节能降耗、少排污工艺的程度。体系的改进是手段,环境行为(表现)的改进才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 说明2:持续改进的思想应贯穿于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运行的自始至终。同时改进所有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因此应根据组织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和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来选择改进的方向、内容和程度。
2-4 组织、相关方、环境绩效 (1) 组织 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2)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 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例如: (1)股东、董事会; (2)政府部门包括:规划部门、环保 部门、市政部门等; (3)周围社会; (4)银行、保险公司; (5)本组织的员工; (6)供应商、承包方; (7)顾客; (8)其他。
(3)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 (3.16) 对其环境因素 (3.6) 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 (3.16)的环境方针 (3.11)、环境目标(3.9) 、环境指标 (3.12) 及其他环境表现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 环境表现是可测量的,组织应定期予以测量,从中获得证据,证明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合理有效的,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是切实可行的。 环境表现是对其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 例如: (1)对于用电这个环境因素的控制的结果是节约了电能,减少了上游发电厂对环境 的污染,其结果是正的; (2)如果污水排放这个环境因素失控的知,则水中排放的COD、重金属、农药就有 可能污染下游水体,甚至农田,其结果是负的。
第三节 ISO14001:2004的条款要点 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确定它将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要点] (1)首先要将环境管理作为企业最重要事项来认识。 (2)以改善环境业绩为目标。 (3)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切实可行。 (4)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改善环境的手段。 (5)执行ISO14001标准,也可以利用组织现有的方针、程序。 (6)将环境管理体系纳入组织整体的管理体系,更能提高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7)“建立”——从组织决定按ISO1400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始,至体系建成的全过程, 包括体系的策划、目标指标设定、文件编写、机构设置、人员和资源配备及运行等 “保持”——是指体系建成后,按要求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实施监督检查和采取纠正 措施,并通过审核和评审促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要充分 描述本章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内: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内: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 g) 可为公众所获取。 提问:贵单位环境方针是什么? 合理吗?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环境/职业安全方针: 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创新科技、共享生活 研制最好的产品; 提供最好的服务; 创建最好的品牌 营造绿色安全企业; 为社会创造最大价值 (1) 方针是否包括三个承诺、一个框架。 (2) 体现组织的特点(应与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相联系)。 (3) 方针的传达、公开是否在文件中做了规定?如何实施、传达? (4) 方针如何贯彻、执行?谁负责? 审核要点
案例 某咨询公司环境方针: 传播环保理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环境方针 “遵守国家环保法规, 预防污染持续改进, 传播环保理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环境方针 “遵守国家环保法规, 预防污染持续改进, 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树立东风环保品牌”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环境方针 坚持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坚持防治结合, 营造绿色人居环境城市; 坚持依法行政, 铸就环境管理精品城市。 某冰箱公司职业安全/环境方针 “预防为主 营造绿色; 诚信守法 保障健康; 节能降耗 持续发展”
4.3 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后面章节中重点讲解 [要点] (1)环境因素分析应考虑: ●识别环境因素; ●确定各大环境因素; ●新开发产品或新上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是否处于环境敏感地区; ●环境影响的频率和范围; ●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对环境因素有什么样的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要点] ●影响的规模; ●影响的程度; ●发生的概率; ●影响的持续时间; ●影响的规模; ●影响的程度; ●发生的概率; ●影响的持续时间; ●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变更影响的难度; ●消除影响的成本; ●相关方注意点; ●其他活动或过程的变化涉及的影响; ●社会形象。 (3)考虑伴随组织现在及过去的有关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输入、输出,决定什么是组织的环境因素。 (4)尚无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应进行初始环境评审,包括: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 ●所有的已有环境管理规定及程序的研讨; ●已有事件的评价。 (5)在判定环境因素时,要针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分析时要考虑到“三种状态”(正 常、无常、紧急状态)、“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七种类型”(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 废弃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其他当地环境问题、社区性问题)。
(6)环境因素评价步骤: ●活动、产品或过程的选择; ●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的确定; ●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影响的确定; ●影响重大性的评价。 (7)一些规模较大的组织,将此要素策划成二个或三个程序,即: (1)环境因素的识别程序; (2)环境因素的评价程序; (3)环境因素的更新识别与评价程序。 或将(3)的内容融入(1)、(2)中变为两个程序。规模较小的组织一般将 此要素合一,即某某公司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无论其策划成几个程序,都应 涵盖上述(1)、(2)、(3)的内容。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 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它的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要点] (1)组织为保证遵守法律法规,必须确定并理解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律、法规”---主要 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等。 (2)其他要求包括: ●客户及其相关方的要求 ●行业规范; ●和政府机构的协议等 ; ●非法规性指南(如有关部委发布的规定、通知、标准、行业设计规范); (3)要编制保持适用法律法规一览表,并从下列渠道获取信息(包括对变动信息的跟踪): ●政府有关机构; ●行业团体、集团; ●商业数据库; ●专门性服务机构; 【审核要点】 1、 是否建立获取渠道,文件中如何规定?实际操作如何?查相关记录。 2、如何确定适用性?结果是否准确? 3、 法规获取是否全面,有没有遗漏? 4、 是否及时跟踪变化?是否更新、补充,是否有过期和失效的版本? 5、 法律法规如何贯彻执行,传达学习?
组织应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ISO14001:1996中4.3.3、4.3.4合并) 组织应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相一致,并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 a) 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要点] (1)组织内部各管理层次、各有关部门和岗位均应建立并保持目标和指标(“建立”——作出规定,“保持”——执行和更新)。 (2)环境目标应明确,指标应尽量可以测定,应考虑到预防。目标可包括: ●减少废弃物和资源使用; ●减少或消除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在产品设计时尽可能考虑生产、使用及处置时的环境影响最小; ●控制原材料来源的环境影响; ●新开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提高员工及所在地区的环保意识。
(3)环境指标就是为了将目标在特定时间内实现而设立的。对环境指标的达成程度,用可测定的数据表示。 例: 环境目标:减少制造过程中能源消耗。 环境指标:将能源消耗减少到今年的90%。 环境绩效:单位产量所消耗的燃料及电力。 (4)制定内部绩效标准。 (5)建立和定期评审、修订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的因素: A.法律和其他要求。如果组织尚存在或潜在违反有关要求的环境因素,在制定目标指标时 应充分考虑,而且也应符合有关要求。 B.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C.相关方的观点。客户、周围居民特别是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较大的相关方的有关要求。 D.符合组织的规模、经济、技术、经营状况等实际情况,要切实可行。 (6)环境目标和指标要反映环境方针和重大环境因素,包括污染预防。 (7)明确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责任。
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1)P—D—C—A循环 (2)方案中应规定包括实现环境方针的日程及责任者,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方法。 (3)方案中包括对新开发产品或新上项目的环境评审。 (4)方案中最好包括计划、设计、生产、市场及处置各个阶段,对新开发产品或新上项目也 是如此。 (5)对于产品,考虑设计、材料、生产过程、使用及最终处置。 (6)设备更新或重要工程变更时,应考虑计划、设计、工程、投产及停止生产的情况。 (7)环境管理方案的展开如下例(表1-1): 方针 节约天然资源 目标 在技术上、商业上尽可能减少用水量 指标 将水的消耗量一年之内比现在减少15% 环境方案 水的再利用 行动 设置水循环装置
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关系说明 环境方针、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目标的关系的例子 环境目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最高管理者 重大环境因素 设定 相互对照研究 环境方针、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目标的关系的例子 环境方针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目标 将废弃物以××年度为标准,在××年度削减22% 作为废弃物管理的环境因素,将污泥定登记项目 从当年起3年内减少到50%
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要对目标评审、修订,以期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从环境因素到环境目标 重大环境因素 设定基本标准 日常管理项目 环境目标项目 环境目标的评审: 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要对目标评审、修订,以期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标准项目 判断依据 为达到目标在技术上的难易程度 技术是否存 ,是否适用 财力上实现的可能性 实现期限 相关方的关注 有无具体改进要求 内部审核结果的纠正措施 实际上可执行否 其他(社会、环境、法律法规)
【审核要点】 1、目标、指标是否符合环境方针的框架? 2、目标、指标是否针对重要环境因素? 3、目标、指标是否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 4、目标、指标是否体现污染预防,持续改进? 5、目标、指标制定时,是否收集了必要的信息,可行性,先进性如何?是如何组织制定的? 6、目标、指标目标、指标原件是否经过审核、批准? 7、目标、指标是否考虑相关方的观点?制定时如何考虑的? 8、目标是否分阶段,指标是否可测量,指标参数是否合理? 9、是否定期评审和修订?如何评审修订? 10 如何考虑技术、财务、运营的要求? 11 方案是否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2 方案是否包括职责、方法措施、资源和时间安排? 13 是否被审批? 14 资金是如何具体落实的,职责如何落实? 15 方案的制定过程,如何组织?如何讨论? 16 方案是否定期评审适宜性? 17 如何监督方案的实施?如何修订方案?
案 例 示例1 三菱电机(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环境管理方案 示例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 案 例 示例1 三菱电机(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环境管理方案 示例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 示例3 威海高区环境体系环境管理方案 不符合分析 华星塑料厂努力推进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其年度指标中指出:1998年底,全面停止不可降解塑料的生产。相应的管理方案中有如下描述:“1998年6月安排技术员工王宁、李启新去去欧洲某塑料厂学习三个月并购买对方的技术,费用5万美元。”1998年8月内审时发现,两人并没有成行。经查,由于该厂今年新买了一块地资金周转不灵,因此没有成行。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专门指定一名或数名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表现(绩效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点] (1)为使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成功,必须全员参与,因此应明确责任和义务。 (2)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参与,从最高管理者开始。同时,应任命管理者代表,并赋于其职责 和权限。 (3)大型企业除任命管理者代表外,还可任命1名或数名管理者副代表,中小企业可共用技 术、共同培训等。 (4)最高管理层要确保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资源(人、物、财政)。
[要点] (5)应明确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责任并向有关人员传达。 (6)责任展开(例): 确定整体方向 ---- 总经理、董事会 制定环境方针 ---- 总经理、环境负责人 制定目标、指标、方案--- 有关管理人员 监测整体环境管理体系业绩--- 环境管理主管 保证遵守法规--- 环境主管 持续改进--- 所有管理人员 顾客意见--- 采购部门 供应商意见---采购部门 【审核要点】 1、最高管理者是如何设置组织机构,确定职责分配的? 2、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了环境管理者代表,赋予其哪些职责? 3、各层次管理者如何提供人力、技术和财力资源? 4、如何跟踪比较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成本和效益? 5、职责分配是否涉及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 6、职责分配是如何传达的?相关部门是否知道本部门的职责?
组织应确定和它的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组织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确定和它的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 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的或潜在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 c) 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审核要点】 1、如何确定培训需求?培训内容是否涉及全体员工? 2、培训计划是否针对培训需求而制定?培训计划如何评审、修订、追加或延期? 3、如何做培训记录?如何评价、确认培训效果和人力能力? 4、培训内容是否包括方针、法规、环境因素、目标指标方案、应急、职责和内部标准(运行控制程序、作业指导书)? 5、关键岗位人员如何确定,做何种培训?是否具针对性?
不符合分析 在机加工车间发现操作员工未按文件的要求将铜、铁边肢料分开放置, 员工解释说,反正市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在收取的时候会公开,文件的规定完全是多余的。 2. 某审核员王伟,1999年3月对一机械加工厂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在机械车间询问一名正在工作的员工;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含油沫布如何 处置,谁负责收集?员工按现场的作业文件EOP 023“含油沫布处置方法” 回答说由员工自己收集,将抹布收集后放入专用的有害废物收集筒中。 审核员要求该员工进行演示时,他却将抹布放入了生活垃圾桶中。经询 问,该员工不知道那是生活垃圾桶。
[要点] (1)组织应建立并保持明确培训需求的程序。培训方案中的要素有: ●明确员工培训需求; ●编制为满足特定需求的培训计划; ●验证培训方案适合于法律法规或组织的要求; ●特定对象的培训; ●培训记录; ●培训效果评价。 (2)组织应对供应商提出对其员工进行环境培训的要求。 (3)最商管理层要对主要管理人员,特别是从事环境管理业务的人员规定确保实施能力的经验、能力和培训水平。 (3)培训内容例如(表1-2): 培训种类 对象 目的 提高环境管理体系战略重要性的意识 高层管理者 重点是对组织的环境方针及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战略的必要性 提高环境意识 全体员工 理解方针、目标和指标增加各自的责任感 提高技能 有环境责任的员工 改善各领域的环境业绩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有相关员工 明确各自遵守法律法规及要求的责任
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交流它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将其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就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 [要点] (1)组织要实施接受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及要求,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采取对应措 施。和外部的对应内容包括: ● 组织的概况;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环境管理的过程; ●环境业绩评价; ●改进; ●其他(包括独立的检测) (2)程序中包括和公共机关的信息交流。 (3)在组织内部(必要时也对外),确立报告环境活动的程序,目的在于: ●表明管理层对环境的关注; ●提高针对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的意识; ●对于有关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及疑问给予解释; ●向内外相关方通报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业绩。 (4)信息交流方法: ●对外部,通过年度报告、法规上的审报、政府机构的记录、刊物、广告等进行; ●设立投诉和质疑电话; ●在内部,通过板报、内部新闻、会议及其他方式进行。 (5)特别注意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例如,组织适用的法律和 其他要求的变化信息,客户对组织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废弃物处理置的相关 信息、市场环境需求的变化等)。
c) 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4.4.4 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的描述; c) 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 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要点] (1)和ISO9000要求类似,如要简洁、具体、可行、全面、易懂,用5W1H描述。 (2)应和组织的其他体系文件相协调(如ISO9000文件)。 (3)编写文件时要考虑到: ●对照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描述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 ●主要作用、职责及程序文件化; ●指明有关文件 ●证明环境管理体系得到实施; (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可以是书面或电子形式。 (5)本标准并未要求单独编写环境管理手册,也不主张采用复杂繁琐的文件系统。 (6)“相关文件” 如表格、记录、报告、作业指导书、其他体系中的文件、环境因素清单 、法规及要求清单、环境影响报告书及“三同时”报告、初始评审报告、排污许可证、组 织结构图、地下管网布置图、现场平面图等。
4.4.5 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应按照 4.5.4 的要求进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便: a) 在文件发布前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修订,并重新审批; c) 确保对文件的修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 确保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发放到需要它们的岗位;(参考ISO 9000 ) e) 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 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部文件做出标识,并对其发放予以控制 g) 防止对过期文件的误用。如出于某种目的将其保留,要做出适当的标识 [要点] (1)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文件化,应考虑: ●确定、文件化、传达、修订环境管理程序; ●应有编写、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文件化程序;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必要时要和已有体系文件协调一致; ●员工可以容易地取得自已工作中必要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2)组织的主要焦点是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和取得环境业绩,因此文件控制不能太复杂
不符合分析 1.在某厂污水处理站,发现作业指导书中规定处理液的配置浓度为0.001mg/1,当审核员询问是,在场的工程主管说这是笔误,马上拿出钢笔来改成0.01mg/1,并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显得毫不在乎。 2.审核员在某污水处理站审核,作业指导书规定了要对排放污水的酸碱度(PH值)进行监控,查现场监测记录得到污水PH变化幅度很大,从3-11不等,询问员工应执行的标准是多少,员工说不清楚,因为文件中并没有作出规定。 3.产车间看某一岗位的员工保留有0版的材料安全数据控制程序,而审核员在文件控制员处看到了1版的材料安全数所据控制程序。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以确保它们通过下列方式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以确保它们通过下列方式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 对于缺乏成文程序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成文的程序予以控制; b) 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 c) 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并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供方及合同方。 [要点] (1)为切实实现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应建立并保持运行程序并控制。 (2)编写、修订运行控制程序时,应考虑带来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及活动,如: ●研究开发、设计等;●采购;●销售; ●原材料贮存; ●生产过程; ●实验室;●产品保管; ●运输; ●市场、广告; ●服务; ●设备维护; ●动力供应; ●产品报废处理; ●设施建设等等; (3)运行控制可分为三个范畴: ●在新投资项目、扩建改建及资源控制、新产品及包装中开展预防污染、节约 资源活动。 ●保证对组织内外要求的符合性、确认其有效性的日常控制活动; ●预测环境要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战略活动。
不符合分析 公司定出了将电能消耗比上年同期降低20%的目标指标,也对员工进行良培训,结果用电还是超过了预期目标,审核员在现场观察到了该公司员工在中午就餐时有人走灯亮的习惯。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确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确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伴随的有害环境影响。 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对其进行修订。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要点] (1)要确立紧急状态出现时的对应的计划及程序。 (2)运行程序及控制应考虑如下事项: ●因事故向大气的排放; ●因事故向水体或土地的排放; ●因事故引起的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3)应考虑: ●非正常运作的情况;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状态; (4)应急准备包括: ●紧急状态时的体制和责任; ●主要成员; ●紧急状态时的作业指导; ●内外信息交流计划; ●各有害物质的信息及因事故泄漏时的应对手段; ●培训、试验及有效性检验。
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和检验,并予以妥善维护。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4.5 检查 4.5.1 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中应规定将监测环境表现、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形成文件。 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和检验,并予以妥善维护。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要点] (1)“监测”——遵照有关规定,所进行的检查,应注意明确负责部门和负责人、监测方法 频次、执行的标准、记录内容、人员要求、结果的处置等。 “测量”——以确定量值 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监测、测量及评价在环境管理体系中是保证执行环境管理方案的关键要素。 (3)对于环境目标和指标,最好有一个监测、测量现行的环境行为的体系。 (4)本条款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测,一是对监测结果评价。 (5)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6)应有与环境方针相联系的环境业绩指标。 (7)监测的内容,通常包括: A.环境表现(如采取污染预防收到的效果,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效果,对重大环境因素控 制的结果等)。 B.有关的运行控制(对运行加以控制,监测其执行程序情况以及其运行结果是否偏离目 标和指标)。 C.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和方案实施的效果。
不符合分析 1. ESP-08环境监测和测量程序6.2.2条规定,质保部每月应对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例行监测,但查3个月来体系运行的记录资料,没有发现有关的监测记录,质保部部门证实从来没有进行过监测。 2. 1998年8月23日,在某厂计量部门审核时,审核员对用来监测噪音的MA型,编号为EM05的噪音测试议进行检查,发现其计量标志为“1997年2月15日,有效期一年”,审核员查找了仪器计量的记录,发现该仪器上次校准的时间就是1997年2月15日。
为了履行对合规性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 合规性评价 4.5.2.1 为了履行对合规性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2 组织应评价对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为此,组织可以把它和4.5.2.1 中所要求的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另外制定程序,分别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要点] 本条款是从原来4.5.1条款中分离出来的,以使要求更加明确。符合性评价包括 对组织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它要求的评价。本条款没有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程 序”,但要求组织应保存评价的记录。这种变化意味着标准更加强调这个问题。
不符合分析 在审核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清单时发现,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为1986年版本,根据审核员的知识及查阅文件得知,GB12348最新版本为1990年出版。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4.5.3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b) 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重复发生; c) 评价采取措施以预防不符合的需求;实施所制定的适当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 d) 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配。 组织应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更改。 [要点] 建立并保持调查、纠正预防不符合的程序时,必须考虑以下要素: (1)查明不符合原因。 (2)明确并实施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 (3)为防止不符合的再次发生,要实施或修正必要的控制。 (4)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而对程序的变更要留下记录。
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其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结果。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具有可追溯性。 [要点] (1)标识、保存与处置记录的程序,应以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运行记录和目标和指标的 符合程度记录为主 (2)环境记录包括: ●有关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信息; ●投诉记录; ●培训记录;●过程信息 ●产品信息; ●检查、维护及校准记录; ●供应商及客户信息 ●事故报告; ●应急准备和响应信息; ●重大环境因素信息; ●审核结果; ●管理评审; (3)有些信息关系到商业机密,必须予以考虑,但是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证据, 以下内容应包括: ●环境因素及相应环境影响; ●监测数据; ●不符合报告。 (4)有效控制记录,是成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关文件及记录控制应包括: ●标识; ●收集; ●编目; ●归档; ●贮存; ●维护; ●查阅; ●保管; ●处置; (5)对记录本身的质量要求: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可追溯。
组织应确保按照计划的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目的是: a)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 是否符合计划的环境管理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4.5.5 内部审核 组织应确保按照计划的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目的是: a)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 是否符合计划的环境管理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 是否得到了妥善的实施和保持。 b) 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所涉及的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程序,用来规定 ――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 ――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要点] (1)本条款所讲的“审核”是指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2)审核方案(每次审核的具体实施方案)及程序中,包括: ●审核的活动及领域; ●审核频度; ●控制、实施审核的责任; ●审核结果的信息交流; ●审核人的能力、资格; ●审核的实施方法; (3)实施审核者必须持公平客观立场,审核员可来自内部,也可来自外部。 (4)审核频度考虑业务性质,环境影响及上次审核结果决定。 (5)审核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审核的频次,由组织根据环境管理 体系的状况、相关方的要求确定;审核的方法,如查阅文件、记录,现场查验,面谈等。
不符合分析 在公司某部门查阅内审记录和资料,其中“关于开展内部环境审核通知”中的日程及安排表中某月某日审核总务部、生产部,审核员为李某、邓某、而发现李某是总务部科员,邓某为总经办副主任,陪同人员解释说,两位同志审核业务较熟悉。
4.6 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它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对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进行改进的机会和修改的需求。应保存管理评审记录。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 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b) 和外部相关方的交流,包括抱怨; c) 组织的环境绩效; d)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f) 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 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组织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关的 发展变化; h) 改进建议。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要点] (1)最高管理者为了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符合性及有效性和环境业 绩,应定期评审、评价环境管理体系(一般一年一次)。 (2)管理评审不一定同时针对所有要素,可分期进行。 (3)对环境方针、目标及程序的评审,应由制定他们的管理层进行。 (4)评审包括: A. 审核结果; B. 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序; C.因状况、信息变化时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如在下列情况下: ●法律法规的变化; ●产品或活动的变化; ●科技进步; ●环境事故的教训; ●市场; ●相关方要求; ●报告及信息交流; (5)适用性——环境管理体系对客观情况(法律、法规、市场、相关方要求等) 的适应性; 充分性——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充分满足本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有效性——对方针的贯彻、目标指标的实施、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表 现的改善、职工环境意识的提高(按文件操作)、企业自我监督 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效果。
第三章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介绍及环境知识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历程 第二节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介绍 第三节 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介召
ISO14001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4.3.2 法律与其它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它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适应法律,以及它所应遵守的其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4.3.3 目标、指标及方案 .....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它要求。 4.5.1 监测和测量 ....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历程 1.1 起步阶段(1973年------1978年) 1.1 起步阶段(1973年------1978年)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批转《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 1974年至1979年相继颁布: 《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放射防护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试行)》、《渔业水质标准》、《农业灌溉水质标准》 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公害”。 1.2 发展阶段(1979年……1988年) 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0、22、26条都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做了重要规定。 这一阶段颁布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标准有: 1.2.1 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水污染防治法(1984)》《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5)》、《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决定(1984)》等等。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历程 1.2.2 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1.2.2 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森林法(1984)》、《草原法(1985)》、《渔业法(1986)》、《矿产资源法(1986)》、《土地法(1986)》、《水法(1988)》、《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81)》、《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82)》、《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1983)》。 1.2.3 环境管理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2)》、《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1983)》、《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1983)》、《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1984)》、《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1986)》等等。 1.2.4 环境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982)》、《海水水质质量标准(1982)》、《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198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986)》以及船舶、石油、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3 进一步完善阶段(1989年以后) 1989年5月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9年12月七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7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九五”环保目标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决定要求,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1989年以后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标准: 《水土保持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自然保护区条例》、《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简介 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 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 监测方法以及其它需要所制订的标准的总称。” 现行环境标准体系是由三级,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三级;五类,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 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适 用于水、空气、噪声等环境介质)等五类组成。
环境标准分类 1 环境质量标准 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对一定区域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或因素所作的 综合的规定。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危害的法律依据。 2 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子所做的控制规定,即排放的极限值。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定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3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是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而规定的方法标准。 4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是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国家标准样品标准。 5 环境保护基础标准 是对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所做的规定,是制定其它标准的基础。
保护大气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 4.1 法律法规、国家标准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关于防治煤烟型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锅炉烟尘排放标准》、《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等一系列大气环境标准。 此外,还包括我国加入的保护全球大气环境的国际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的维尔纳公约》、《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4.2 《大气污染防治法》简介 4.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4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4.5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91)》
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 5.1 法律法规、国家标准 5.1 法律法规、国家标准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关于防治造纸行业水污染的规定》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水环境标准。 5.2 《水污染防治法》简介 5.3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5.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5.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6)》
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 6.1 法律法规、国家标准 6.1 法律法规、国家标准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水环境标准。 6.2 《水污染防治法》简介 6.3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6.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6.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6)》
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使用 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属于强制性环境标准,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执行。 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环境标准。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环境标准,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性环境标准引用,也必须强制执行。
执行环境标准的检查要点 (1)首先应查定要执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用 a.有无地方法律法规和标准,适用否。 b.有无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适用否。 c.是否执行国家综合排放标准? d.是否有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e.是否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组织有其他要求?这里要根 据环境保护的特点“地方优先”的原则,地方环境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标 准,执行项目也多于国家,实施发地方环境标准,同时也就贯彻了国 家环境标准。
执行环境标准的检查要点 (2)在确定执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政府和行业部门的要求以后,要 从以下几方面弄清具体标准值和执行的界线。 a.时间:标准执行时间,企业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时间,明确企业执行新 建 的还是现有的企业的标准要求。 b.空间:企业 所在地体贴的水、气、噪声等功能分区,高功能高要求,不 同功能执行不同级别的标准。企业所在地是否是“两控区”和“三 河”、“三湖”等国家重点污染控制区,是否有排污总量指标的要 求》? c.排放方式:是有组织排放、还是无组织排放?排气筒高度?污水排放口 位置、排放扩散方式? d.监测取样点:按照工艺和污染物类别确定监测点的位置。 e.污染物类别:容许排放浓度和容许排放量和其他要求。 f.监测频率和达标频率。
¨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 制度 ¨ 排污收费制度 ¨ 限期治理制度 ¨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 ¨ 污染集中控制 第二节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介绍 ¨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 制度 ¨ 排污收费制度 ¨ 限期治理制度 ¨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 ¨ 污染集中控制 ¨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环境保护实事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制度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 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治理设施必须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生产,即“ 三同时” 排污收费制度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单位要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缴纳排污费 对征收的超标排污费,其中60%返还给企业,20%低息借贷给排污企业,用于补助污染源治理,20%用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系统的自身建设 限期治理制度 对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排污费,同时根据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责令停业、关闭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 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依照环保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经环保部门核查,对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和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颁发排污许可证
第三节 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介召 1、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如锅炉、造气炉、熔化炉等燃烧过程产生的颗粒 (1)烟尘 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第三节 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介召 1、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如锅炉、造气炉、熔化炉等燃烧过程产生的颗粒 (1)烟尘 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导致能见度下降 如破碎、筛分、碾磨、加料、水泥等生产及运输过程产生的颗粒物 (2)粉尘 (3)硫化物(SO2、H2S) 来自含硫煤和石油的燃烧,石油炼制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硫酸制造等 形成酸雨 (4)碳氧化物(CO、 CO2) CO由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如汽车; CO2来源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等和燃烧 人体造成致命威胁 导致温室效应 (5)氮氧化合物Nox 大部分来自化石燃烧过程。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工业窑炉;也来自生产、使用硝酸的过程,如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厂等。 形成酸雨、形成大气中光化学烟雾、 消耗臭氧
二.主要水污染物 (6)碳氢化合物 石油燃料的不充分燃烧和石油类的蒸发过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生产、燃油的机动车多环芳烃化合物 形成光化学烟雾 具有极强的致癌作用 (5)卤代化合物 由氟、氯、碘和溴与烃类结合的化合物,亦黎卤代烃。其中归引人注目的是氟里昂 破坏臭氧层。 二.主要水污染物 1.重金属 “五毒”: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锌、铜、锰也有毒。采矿、冶炼、制药、农药、电镀、制铬、颜料、制草、印染、化工等是向环境释放重金属的最主要污染源。 2.非金属 无机毒物 主要来自化学、电镀、煤气、炼焦等工业废水(氰化物、氟化物、H2S等) (1)酚类化合物——可使蛋白质凝固 (2)有机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有机氯、有机磷、要机汞 (3)多氯联苯(PCB)(4)多环芳烃类 3.有机有毒物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机物含量指标: (1)化学需氧量(COD) (2)生化需氧量(BOD、又记为BOD5) (3)总有机碳(TOC) 4.有机无毒物(耗氧有机物)
三.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别 主要来处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制革、屠宰、洗毛、畜污水 5 病原微生物 (1)病菌 (2)病毒 (3)寄生虫 (1)病菌 (2)病毒 (3)寄生虫 5 病原微生物 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硫及其化合物 酸碱及一般无机盐类 放射性物质 油污染 热污染 -----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 6 其他 三.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别 1.工业固体废物 废渣、粉尘、碎屑、污泥等 2.矿业固体废物 主要包括废石和尾矿 3.城市固体废物 (1)生活垃圾----包括饮厨废物、废纸、织物、家用什具、玻璃陶瓷碎片、 废电器制品、废塑料制品、煤灰渣、废交通工具等。 (2)城建渣土----包括砖瓦、碎石、渣土、混凝土碎块、(板)等。 (3)商业固体废物----包括废纸、各种废旧的包装材料、丢弃的食品等。 (4)粪便----大都通过下水道输入污水处理场处理 4.农业固体废物 5.放射性固体废物 核、同位素应用(医疗单位、核研究机构等)
四.噪声 五.土壤污染 六、热污染 七、放射性污染 八、电磁辐射污染 1.交通噪声:包括汽车、火车和飞机等。 2.工业噪声:如鼓风机、汽轮机、织布机和冲床等。 3.建筑施工噪声:像打桩机、挖土机和混凝土搅拌机等。 4.社会生活噪声:如高音喇叭、收录机等。 如重金属、油类污染、酸雨、农用薄膜、农药、化肥、固体废物堆积 场所、泄漏等。 五.土壤污染 六、热污染 如燃烧生产过程的的废热直接向环境直接排放等。 七、放射性污染 α、β、γ射线、如核、医疗照射、灌装生产线的液位检测装置等。 八、电磁辐射污染 如切断大电流电路时产生的火花放电的电磁干扰,大功率电机、变压器和输电线等附近的电磁场,无线电广播、微波通信等各种射频设备产生的辐射。
第四章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一、初始环境评审 1、初始环境评审的目的: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确定、分析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是对组 第四章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一、初始环境评审 1、初始环境评审的目的: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确定、分析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是对组 织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进行的初始综合分析。 对于以前从未有过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可通过此方法对自己的环境管理现 状做摸底调查,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打好基础。 2、初始环境评审的内容: 初始评审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的管理权限 (2)识别环境因素 (3)评价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其与ISO14001的差距 3、确定评审范围: 初始评审范围应与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一致,前者至少应覆盖后者 的范围。确定初始评审的范围应考虑如下方面: (1)组织的管理权限 (2)组织的活动领域 (3)组织的现场区域(4)组织的产品范围
4、组成评审组 可由内部人员、外部专家或两方共同组成,同时还应考虑: (1)最好由最高管理者或其代表任命组长,并关注评审全过程。 (2)评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素质、知识 1)必要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环境知识、工艺技术知识、环境管理体系知识: 2)研究、面谈、数据分析、文字工作等技巧与能力。 5、初始环境评审的步骤 (1)在实施评审前,应收集大量的基础信息,包括 1)企业基本概况:组织机构、规模、工艺流程示意图、社区平面示意图、厂区平面示意图 2)企业所处区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状况(包括水文、地质 地貌、河流等)和社会环境状况 3)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 4)现行的管理制度、操作惯例程序 5)使用的化学品清单 6)现在的污染物、废弃物的产生量、浓度及处置方式等信息 7)资源能源消耗状况 8)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影响 9)环境方面的许可证及报告(如:“环评”、“三同时”、“排污许可证”、污染物监测报告等) 10)环境污染事故、事件报告 11)相关方要求,相关方抱怨及其处理结论
6、环境因素识别 (2)实施评审 1)获取并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2)评价环境行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A、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是“是”与“否”的判断,找出是否有违法行为,并分析违法超标原因。 B、标准的遵循程度不是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应找出与标准值的差距大小,可运用统计 技术,以体现出“程度”的含义,并分析原因。 C、资源、原材料的消耗状况,将自身资源、原材料的消耗状况与世界先进水平、同行业水 平及设计值进行比较,找出自身的优势或差距,并分析原因。 6、环境因素识别 (1)目前,最常用的是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对重点产品或原辅材料进行物料衡算或过程分 析,识别环境因素,并辅以查阅文件资料和现场评审,问卷调查的方法。下面分述之: 过程分析法及物料衡算:分析重点产品或物料的生产过程、采购过程、运输过程、工艺过 程的投入及生产,如组织以往计量数据方面比较全面,则应定量, 根据 投入=进入产品的+排放 的定理找出环境因素。
(2)查阅文件信息:评审组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文件进行查阅,是识别环境因素的捷径, 主要资料包括: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三同时”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事故调查报告 ●相关方抱怨记录 ●化学品的MSDS(即化学品性质、应急事故处理表) (3)现场观察、面谈和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1)现场观察、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的最有效方法。 2)现场观察、面谈的对象 ●主要生产流程 ●有明显污染物排放的地方 ●环保设施 ●污染物排放处(口) ●特殊关键岗位人员 ●仓库(化学品、油库、放射源库等) ●动力设备 ●垃圾站(主要是有害废物堆放场) 注:在去现场观察、面谈之前,应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好问卷调查清单。查阅资料时,先填写表3、4、5、6,到现场评审时记录在表上,回到办公室汇总到表上。
(4)编写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初始评审报告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 1)评审目的、范围 2)组织的基本情况(包括规模、人数、投资、建厂时间、占地面积、产品、所处区域环 境概况等) 3)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遵循情况 4)以往事故分析(如无事故,可略 ) 5)急需整改的问题 6)建议(有关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7)附图表 ●组织机构图、工艺流程示意图、厂区平面布置示意图、厂区位置示意图 ●法律法规清单 ●环境因素台帐 ●现有环境管理文件清单(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现有环境行为证明资料清单(环评、三同时、监测报告)
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 1、对于不同的组织评价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即使方法相同,其标准也不尽相同,同一个组 织今年与明年的标准也可能不相同,可以说标准是相对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是在矮个子里 拔将军,水涨船高,标准应该是逐步严格的。值得注意的是: (1)方法要体现组织的环境现状和环境理念 (2)方法应随主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 (3)无论何种方法,对于违法、超标的应被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2、评价依据 (1)环境方面的评价依据 ●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环境影响规模(地区性、国家性、全球性) ●环境影响严重程度(一般、严重、灾害性) ●发生的频率(经常、持续不断、间隔××时一次) ●环境影响持续时间(可恢复时间的长短)
(2)商业方面的评价依据 ●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难度 ●相并方的关注程度和要求 ●对组织的公众形象的影响 ●增强竞争力的商业机遇的大小 ●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 3、评价方法 (1)专家判断法——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此外应对各类专家的资格予以确认。 (2)跟踪环境影响——从发现的重大环境影响跟踪出重要环境因素 (3)是非判断法——对可用是与非做直接判断的问题,如超标的即列为重要环境因素。 (4)对比法:适用于资源、能源材料消耗及排放状况 ●横向对比:与同行业比 ●纵向对比:与自我历史比 (5)等标污染负荷法:适用于同一类型(如水或气)污染物不同污染因子之间比较 (6)打分法: 对组织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评价,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和依据都难以满足要求时,无论用哪 种方法,都可以参考表9并填写。应考虑组织环境问题的特点,用打分法这一半定量方法的评价之。
案 例 示例1 威海高区管委会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程序 示例2 三菱电机(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表 案 例 示例1 威海高区管委会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程序 示例2 三菱电机(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表 示例3 中关村信息内部环境因素汇总表 示例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方环境因素汇总表 示例5 廊坊市政府管理职能环境因素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