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眼的屈光与调节及 斜视、弱视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第一节 眼的屈光与调节 一、眼的屈光系统 眼的屈光作用 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 静止状态58.64D 第一节 眼的屈光与调节 一、眼的屈光系统 眼的屈光作用 ●屈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屈光状态 正视 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 ●屈光力(度):总屈光力: 静止状态58.64D 最大调节时:70.57D 角膜:43D 晶状体:19D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二、眼的调节与集合 何谓眼的调节作用 作用机理: 看远调节松弛 看近调节加强 集合反射: 调节越大,集合越大 视疲劳、斜视(内、外斜)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第二节 正视、屈光不正 一、正视眼 二、近视眼 定义: 分类: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 程度:轻度 <-3.00D 第二节 正视、屈光不正 一、正视眼 定义: 二、近视眼 分类: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 程度:轻度 <-3.00D 中度 -3.00~-6.00D 高度 >-6.00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病因: 临床表现 ●遗传因素 ●发育因素 ●过度调节疲劳 ●视力: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视疲劳:调节与集合不协调谓肌性视疲劳 ●眼位偏斜:外隐斜、外斜视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黄斑改变:出血、新生血管、Fuchs斑 ◆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 ◆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 ●眼球改变 ●眼底改变:◆豹纹状眼底与弧形斑 ◆黄斑改变:出血、新生血管、Fuchs斑 ◆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 ◆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角膜屈光术: ▶眼内屈光术 PRK、Lasik、Lasek ●治疗: ◆验光配镜:凹透镜 ◆角膜接触镜 ◆屈光手术: ▶角膜屈光术: PRK、Lasik、Lasek ▶眼内屈光术 ●预防: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室、照明环境 ◆定期检查 ◆睫状肌麻痹剂:雾视、针灸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三、远视眼 定义 分类: ●轴性 ●屈光性◆曲率性—屈光面弯曲度变小 分级:轻度:<+3.00D ◆指数性—屈光指数降低 ◆无晶状体眼 分级:轻度:<+3.00D 中度:+3.00D~+6.00D 高度:>+6.00D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临床表现: 治疗:凸透镜矫正 ●轻度:无症状可不戴,如有视疲劳或内斜视应戴 2、视疲劳:调节性 3、内斜视 ●视力:1、轻度-正常、中度-近视力↓、高度-远近视力均↓ 2、视疲劳:调节性 3、内斜视 4、高度远视眼—眼球小、前房浅、视乳头色红,边不清,似视乳头炎或水肿。 治疗:凸透镜矫正 ●轻度:无症状可不戴,如有视疲劳或内斜视应戴 ●中度或中度以上应戴镜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远 视 屈 光 调 节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四、散光 定义:由于眼球各子午线的屈光力不 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各经线上 不能同时成像而不能形成焦点, 而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分类: ▶顺规则性散光:90°±30° ◆单纯远视散光:+2.00D×120 ° ▶逆规则性散光:180°±30° ●规则性散光: ▶顺规则性散光:90°±30° ▶逆规则性散光:180°±30° ▶斜向散光 ▶屈光状态◆单纯近视散光:-2.00D×120° ◆单纯远视散光:+2.00D×120 ° ◆复合近视散光:-2.00D-0.50D×70° ◆复合远视散光:+2.00D+0.50D×90° ◆混合性散光:+2.00D-0.50D×60°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对视力下降的影响因素:度数、轴位 散光度数高或斜向散光影响大 逆规则性散光比顺规则性散光影响大 ●不规则性散光: 各经线的屈光力不同,在同一经线上各部分 的屈光力也不同。 见于:圆锥角膜、角膜云翳、晶状体病等使 屈光面不规则而致。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临床表现 治疗: 和斜颈 ●视力模糊 ●视疲劳 ●不正常的头位:高度不对称或斜向散光,可有头位倾斜 ●眯眼视物 ●规则散光:柱镜 ●不规则散光:角膜接触镜、球镜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五、屈光参差 定义:双眼屈光状态不同或度数不相等 临床表现: 治疗: ●单眼抑制、弱视 ●交替视力 ●适应者戴镜矫正 ●不适应者:缩小双眼镜差 ●无法矫正者: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第三节 老视 定 义: 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悬韧带 临床表现: ●近视物困难 近点远移 第三节 老视 定 义: 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悬韧带 功能下降,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下降,近视力 下降,使得阅读困难的老视现象,又称为花眼。 临床表现: ●近视物困难 近点远移 ●视疲劳 ●远视眼者老视早,近视者出现晚,高度近视可 能不出现 治 疗: ●凸透镜补偿调节不足 ●屈光不正的度数+老视的度数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第四节 斜视 双眼单视 斜视定义: ●双眼注视状态下出现眼位的偏斜称之。 ●隐斜 分 类: ●共同性斜视 ●显斜 第四节 斜视 双眼单视 斜视定义: ●双眼注视状态下出现眼位的偏斜称之。 ●隐斜 ●显斜 分 类: ●共同性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斜视检查 代偿头位 ◆遮盖试验 ◆角膜映光法 ●病史 ●一般情况:偏斜方向、程度、颜面、睑裂、假性内斜视、 ●视力屈光检查:视力:远、近、裸眼、矫正 ●斜视的定性和定量检查 ◆遮盖试验 ◆角膜映光法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麻痹性斜视:六个诊断眼位 A-V征:测向上25°、向下25°斜视角 ◆三棱镜法:1弧度=1.7°(三棱镜度) ●其它检查方法: ◆同视机 ◆复视试验 ◆歪头试验 ◆视觉感知检查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一、共同性斜视 定义:眼外肌本身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由 病因: ●屈光不正:远视眼—内斜 于某一对拮抗肌力量不平衡引起的眼位偏斜, 向各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其斜视度 相等。 病因: ●屈光不正:远视眼—内斜 近视眼—外斜 ●神经支配异常 ●眼外肌发育异常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临床表现: 内斜视 外斜视 无复视、无头晕、无代偿头位 视。 开始时呈间歇性,后成为恒定性。 ●共同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生后<6月发生,又称婴儿型内斜。 ◆调节性内斜视:过度调节引起 如外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幼儿期发生,间歇性,无屈光不正。 ●共同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注意力集中时正视,疲劳或遮盖一眼时外斜 视。 ◆恒定性外斜视:出生时发生 开始时呈间歇性,后成为恒定性。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治疗: 目的:使双眼视轴平行,增加双眼单视的功能。 ●矫正屈光不正,佩戴合适眼镜。 ●治疗弱视。 ●手术治疗: ◆斜角已稳定, ◆非手术疗法治疗后仍斜。 ◆有交替性注视。 目的:使双眼视轴平行,增加双眼单视的功能。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二 非共同性斜视 定义:又为麻痹性斜视。 临床表现: 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 所致。 1、眼球运动受限 2、眼位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 3、向不同方向注视斜视角不等: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4、代偿头位:头转向麻痹肌作用方向 5、复视、头晕、恶心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1)维生素B1、B12、A·T·P (2)类固醇激素和抗生素:用 以神经炎和肌炎引起者 3、光学疗法:三棱镜 4、手术疗法:上述治疗6月~1年后施行 加强麻痹肌、减弱拮抗肌或(及) 配偶肌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第五 节弱视 定义:视觉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干扰,如:斜视、屈光不正、先天性白内障等,无法使视觉细胞获得充分刺激,视觉发育受到影响,从而使矫正视力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矫正视力<0.8。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病因与分类 1、斜视性弱视 临床表现: 2、屈光参差性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角膜混浊、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 障、完全性上睑下垂。 5、先天性弱视:先天性眼病、眼底病 临床表现: ●视力减退,采用不同年龄段的标准。 ●拥挤现象:分辨成行的能力<分辨单个视标的能力 ●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诊断: 1、弱视之临床表现 2、排除心因性视功能障碍 3、排除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视功能障碍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矫正视力不良 5、排除视功能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视力低下 6、不具备确诊条件者,密切观察,可行简 便易行的视功能训练。
屈光、调节、斜视、弱视 治疗: 视觉系统的敏感期2岁~9岁,是弱视多发年龄也是治疗适宜年龄 1、矫正屈光不正 2、视功能训练 ●中心注视性弱视:遮盖健眼 ●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先矫正注视性质再遮盖 光栅疗法、红光闪烁刺激疗法、后像 疗法、视力表的视标图形、不同强度 的光觉信息、不同颜色的色觉信息、 不同大小的图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