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线网络绪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介绍 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名词是应接不暇 从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体域网、无线城域网到无线广域网 从移动Ad Hoc网络到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 从Wi-Fi到WiMedia、WiMAX 从IEEE802.11、IEEE802.15、IEEE802.16、IEEE802.20 从固定宽带无线接入到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从蓝牙到红外、HomeRF,从UWB到ZigBee 从GSM、GPRS、CDMA到3G、超3G、4G......
我们如何开始 从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角度看,有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 从无线网络应用的角度看,有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穿戴网络等
我们如何开始 4 教材:《无线网络技术导论》 汪涛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4 教材:《无线网络技术导论》 汪涛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第3章 无线局域网 第4章 无线个域网 第5章 无线城域网 第6章 无线广域网 第7章 移动Ad hoc网络 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9章 无线Mesh网络
课程考核 课程内容以考试形式进行考核 平时成绩(考勤):占10% 考试成绩:占90%
第一章 绪论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无线网络概述 网络体系结构 协议参考模型 与网络相关的标准化组织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许多系统都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无处理能力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这样就出现了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都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仅有数据通信,并无资源共享。 成功的应用:60年代美国2000个终端的飞机票订票系统 前置机概念出现。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有独立处理能力的主机不直接用线路连接,而通过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IMP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形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形成了现在意义的计算 机网络 典型代表是ARPANET。 划时代的分组交换。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不同的网络软件、硬件实现互联。 典型代表:ISO-OSI/RM和TCP/IP 局域网络时代开启。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伴随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等,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Lo”互联网发送的第一个单词 Web诞生之前,互联网还非常简易,其前身是ARPAnet。尽管ARPAnet计划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但它直到1969年秋才迎来了关键性的时刻。 1969年10月29日晚10:30 ,Len Kleinrock教授通过一条电话专线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台主机连接到斯坦福大学研究院(SRI)的一台主机上。为了测试连接是否畅通,Kleinrock安排UCLA的一些学生发送单词“log”,而SRI的主机在接收到该单词后则输入“in”做出回应。研究员Charley Kline负责发送“log”这个单词,然而,当他敲入“L”和“O”字母,还没来得及敲“G”时,系统就崩溃了。 紧接着的下一次传输虽然成功了,但“LO”这个未敲完的词却成了互联网第一次发送的单词……
什么是无线网络 利用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的通信网络,摆脱了网线的束缚,在应用层面,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完全相似,两者最大不同在于传输资料的媒介不同。无线网络在硬件架设、安装成本和应用机动性方面比有线网络更据优势。主要用3G、蓝牙、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们摆脱有线的束缚,更便捷、更自由的沟通。
无线网络的诞生 无线网络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七十年前的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利用无线电信号结合高强度加密技术实现了文件资料的传输,并在军事领域广范应用。 1971年,夏威夷大学的研究员从中得到灵感创造了第一个基于封包式技术的无线电通讯网络。ALOHANET,可以算是早期的无线局域网络 (WLAN)。 它包括了7台计算机,它们采用双向星型拓扑横跨四座夏威夷的岛屿,中心计算机放置在瓦胡岛上。从这时开始,无线网络可说是正式诞生了。
无线网络的诞生 1990年,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正式启用了802.11项目, IEEE802.11标准诞生后,出现了802.11a(1999)和802.11b(1999),802.11g(2003),802.11n(2009),无线网络时代来临。
WI-FI ≠ IEEE 802.11 1999年无线以太兼容性联盟(WECA)成立,后更名无线联盟(Wi-Fi ),建立了用于验证802.11b产品互操作能力的一套测试程序; 2004年起,验证的802.11b产品使用名称是Wi-Fi。 Wi-Fi认证已扩展到802.11g、802.11n; 在无线局域网标准的采纳和市场化推进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无线网络的诞生 无线热点(hot-spot):网络运营商提供的WIFI接入,机场、饭店、会议设施、咖啡厅、火车站、校园。
无线网络的诞生 美国Starbucks连锁店2001年加入MobileStar成为第一个提供Wi-Fi Internet接入服务的零售业主。用户可到Starbucks的Card Rewards站点注册,向顾客提供每天两个小时的免费Wi-Fi接入。 随后咖啡办公成为时尚。
无线网络的诞生 根据CTIA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11年6月,美国无线服务用户已经超过人口总数。有3.276亿名无线服务用户,而美国全国人口总数为3.155亿。 无线网络流量比起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智能手机和PDA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7%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般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的物品。 除了移动设备以外,美国人在2011年前6个月总共使用了1. 15兆分钟在无线上网上,比去年同期成长1%。此外,在这期间发出的短信数量达到惊人的1.14兆则,比去年同期的9.829千亿通增长了16%。
无线网络的诞生 Infonetics报告:2004年Wi-Fi VoIP 14.3万部; IDC调查: In-Sat:2009年WLAN芯片组市场超33亿美元 欧洲—“The Cloud”:Europe最大的公共Wi-Fi网络运营商: 遍布英国6,000多个点,以每周100点的速度递增,已经在其它欧洲市场部署并开始运营:Germany、France、Sweden、Italy、Spain、Belgium、 the Netherlands、Luxembourg。
无线网络的诞生 台湾在2004年底开始“无线台北”(Wireless Taipei)计划建设,市民在台北客运站附近即可享受到各式无线服务; 香港成为全球领先的无线城市:“香港政府WiFi通”于2008.3正式开通,首批共有35个WiFi热点投入使用; 至2009年6月无线热点数达到8000个,覆盖区域为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康乐中心、就业中心、社区会堂、大型公园和政府大楼等地点,不包括住宅和商业街区; 用户的上网终端(笔记本、手机、相机等)会搜索到“freegovwifi”并自动联通,用户和密码均为“govwifi”。使用时限为1小时,如需继续使用再次登陆即可。
无线网络的诞生 TechTarget中国进行了“2012年企业IT业务优先程度”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企业最关心的是无线网络。 很多企业为了方便办公,都开始给员工配备移动设备,近4成的企业发放笔记本电脑,近3成发放智能手机。
无线网络并非仅此而已 无线网络的分类一般按照网络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来换分: 从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看 系统内部互连/无线个域网 无线局域网 无线城域网/广域网
系统内部互联/无线个域网 系统内部互连是指通过短距离的无线电,将一台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连接起来。 蓝牙(Blue Tooth)是一种典型短距离无线网络,将这些部件以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多采用主从模式。 除蓝牙外,传统的红外无线传输技术、家庭射频和目前最新的Zigbee、超宽带无线技术UWB都可以用于无线系统内部互连,构建无线个域网、无线体域网等。
无线局域网 第一类是有固定基础设施的:802.11 WLAN 第二类是无固定基础设施的:自组织网络(移动Ad hoc网络) 没有固定的路由器,网络中的节点可随意移动并能以任意方式相互通信。每一个节点都能实现路由器的功能而在网络中搜寻、维护到另一节点的路由。自组织网可用在事故的突发现场以及人们希望能迅速共享信息的会议、办公室等场所。
无线城域/广域网络 蜂窝电话所使用的无线电网络就是一个低带宽无线广域网系统的例子 。 1G:模拟信号,只能传送语音,如大哥大、二哥大; 2.5、2.75G:数字信号,可以传送语音和数据,如GPRS、EDGE; 3G:数字信号,可以传送语音和数据,CDMA2000\WCDMA\TD-SCDMA 与局域网的区别:速度慢,距离远。
无线城域/广域网络 高带宽广域无线网络正在迅速发展,相应的标准有的已经开发出来,如IEEE 802.16“最后一英里”,有的正在制订完善中,如IEEE 802.20\LTE(4G)
无线网络并非仅此而已 从无线网络的应用角度看 这些网络一般是基于已有的无线网络技术,针对具体的应用而构建的无线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Mesh网络 无线穿戴网络/无线体域网 这些网络一般是基于已有的无线网络技术,针对具体的应用而构建的无线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 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方式被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到用户终端。 实现物理世界、计算世界以及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连通。
无线Mesh网络 任何无线设备节点都可以同时作为AP和路由器,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每个节 点都可以与一个或者多个对等节点进行直接通信。 若最近的AP流量过大导致拥塞,数据可自动重新路由到一个通信流量较小的邻近节点进行传输。依此类推,数据包还可以根 据网络的情况,继续路由 到与之最近的下一个节点 进行传输,直到到达最终 目的地。Internet就是一个 典型的Mesh网络
无线Mesh网络 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与传统无线网络完全不同的新型无线网络,由移动Ad Hoc网络人们无处不在的Internet接入需求演变而来,被形象称为无线版本的Internet 。 基站设备大幅减少,为无线网络服务商减少70%多 的营运、安装成本。扩大 网络仅需要将设备接上电 源。 如:手机网络
无线穿戴网络 无线穿戴网络是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蓝牙和ZigBee技术等)与可穿戴式计算机(wearcomp)技术、穿戴在人体上、具有智能收集人体和周围环境信息的一种新型个域网(PAN) 人体传感器网络:脉搏 、心跳监控等传送至手 持设备 可穿戴的媒体播放:音 乐媒体传送至无线耳机 通信终端应用:个人实 时数据传送至网络 视频流应用:采访摄像 、药片照相机
无线穿戴网络
无线网络推动计算的进化 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 或 pervasive computing),又称普存计算、普及计算,是一个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概念,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计算的进化 第一代,主机型计算(Mainframe computing)很多人共享一台大型机 第二代,个人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一个人在一台电脑上 第三代,网络计算(internet computing)一个人使用在互联网上的很多服务 第四代,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许许多多的设备通过全球网络为许多人提供人格化(个性化)的服务
普适计算 无线网络的终极目标 普适计算移动设备的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服务访问不同的服务。
无线网络推动计算的进化 无线网络的驱动 移动应用多样化 无线通信网络 Internet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并且性质各不相同。 如:链路激活;网络识别接收数据的计算机;对方准备好接收数据;文件格式统一;故障恢复等。 在ARPANET设计时,提出了“分层”思想,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较小的易于处理的局部问题。 分层和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三要素 协议:实现这一层功能的方法 服务:下层对上层提供的功能 接口:上层调用下层通讯的通道 无关性:上层仅通过接口对调用下层的服务,并不需要下层实现的方法和采用的协议。系统改造时,层内模块可以随意变化,只要保留上层的接口和为上层提拱的服务即可,本层实现服务的协议变化不影响体系。 表示层 接口 服务 业务逻辑应用层 业务规则层 应用层 协议 数据访问层
五层模型实例 不同机器包含对应层次的实体叫做对等体,这些对等体可能是进程、硬件甚至是人,网络通信就是对等体进行同层次的通信。 人-人 QQ-QQ TCP-TCP 电脑-电脑 网卡对网卡
网络体系结构-服务与协议 协议对于上层服务是透明的,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上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到下层提供的服务,无法看到下层用于实现这些服务的协议。 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等实体间的通信规则,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SAP(Service Access Point)提供的。 并非在一个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都称为服务。只有能够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之为“服务”。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网络体系结构-服务的类型 面向连接的服务 无连接服务 连接是两个对等实体为进行数据通信而进行的一种结合。 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是一种可靠的服务。 无连接服务 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建立好一个连接。 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常被描述为“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或“尽力而为”。
协议参考模型 为使不同厂家的计算机能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网络范围内实现网络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在1983年提出将OSI(The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七层模型作为国际网络标准: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当两台计算机通信时,任何一层的软件都假定和另一台计算机的同一层进行通信,而开发人员并不关心该层如何通过此层服务实现功能。简化了网络结构,各种网络设备也可以互相兼容,大大推动了网络通信的发展。
OSI七层模型 媒体层(网络工程师关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主机层(程序员关注):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 定义:OSI的最底层,向直接与物理传输介质相连。各种网络设备都必须遵循的低层协议。物理层为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实体之间的二进制比特传输的物理连接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和规程性的特性。一般无差错校验能力。 物理连接可以通过中继系统,允许进行全、半双工的同步或者异步的二进制(多少电压为0、多少电压为1)比特流传输。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 ):数据终端设备,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和具有发送、接收数据能力的设备。如计算机终端。 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 ):数据电路端接设备,介于DTE和传输线路之间提供信号变换和编码功能,并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如ADSL modem等。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 物理层相应设备: 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无线电、红外等) 连接器(RJ45、BNC头等) 物理信道通信相关设备(中继器、共享式HUB等信号中继、放大设备) 调制解调装置 电脑等DTE设备
OSI七层模型-数据链路层 定义:介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中间,将一条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层以帧(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为单位。 数据链层基本服务: 将数据报文组装成数据帧; 收发顺序的控制; 链路连接的建立、维护和释放; 差错检测和恢复; 链路标识; 流量控制等。 数据 乘客 数据帧 车厢 数据链路层通信 火车输送客人
OSI七层模型-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设备:网络接口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驱动程序、网桥、二层交换机)
OSI七层模型-网络层 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重要的一层。定义网络操作系统通用协议,同时处理交通问题,如:交换、路由和对数据包阻塞的控制。主要功能如下: 网络连接的建立与管理; 为信息确定地址,把逻辑地址和名字翻译成物理地址; 确定信源机到信宿机的路由选择与中继。 流量控制。 火车调度中心
OSI七层模型-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设备: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 路由器:将子网连接到一起,对子网间的流量进行路由。 三层交换机:局域网和的不同虚网间的线速路由交换。
OSI七层模型-传输层 网络通信实质是实现互联的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传输层为源主机进程间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通信。 传输层属于资源子网,利用调度下层服务,为上层提供透明、可靠的网络传输功能,上层并不关心传输如何实现。 OSI模型若从面向通信和面向用户信息处理的角度分类,传输层属于低层;从用户功能和网络功能的角度分类,传输层属于高层。
OSI七层模型-传输层 功能: 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层连接 选择网络层提供合适的服务(TCP?UDP?) 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包的拆分与重组) 向会话层提供独立于网络层的传送服务和可靠的透明数据传输。 网络层状态好时,传输层工作较少,反之工作较多。 可以在一个网络上建立多个连接。 传输层协议:TCP/IP控制部分TCP,Novell的顺序包交换协议SPX,Microsoft NetBIOS/NetBEUI
OSI七层模型-会话层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是应用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实现会话的管理功能。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构成开放系统的高3层,会话层的几项主要工作: 将会话地址映射为运输地址; 准备进入数据传输阶段; 连接建立、维持和释放; 故障恢复(断点序传); 张三 192.168.1.2
OSI七层模型-表示层 网络传输的主体是数据传输,表示层包含了处理网络应程序数据格式的协议。从应用层获得需要传送的数据,将其格式化,使其与计算机无关以供网络通信使用。主要功能包括: 数据的加密与解密,保证数据的安全。 数据的压缩与解压缩,减少网络传输流量。 数据格式的定义与转换,实现数据表示。 如1111110000011011010 十一位压缩为八位。
OSI七层模型-应用层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为应用进程访问OSI环境提供服务。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 应用层常见协议: 文件传送、访问与管理FTAM(File Transfer、Access and Management)协议。 远程数据库访问RDA(Remote DataBase Access)协议。 虚拟终端协议VTP(Virtual Terminal Protocol)协议。 电子邮件协议,SMTP\POP。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OSI七层模型-数据传输过程 在应用层生成应用数据 在传输层生成数据报文 网络层根据网络默认包尺的大小,将数据重组为数据包,在报头中加入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以便路由转发。 数据链路层把数据包封装到帧中。 物理层以比特流形态传输。 应用层 应用层 数据 表示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传输层 报头 数据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包头 报头 数据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帧头 包头 报头 数据 物理层 物理层 10101010100111
Internet的体系结构--TCP/IP参考模型 陆军用DEC,海军Honeywell,空军用IBM,每一个军种的电脑在各自的系里都运行良好,但不能共享资源。 1973年通过ARPANET项目,Vint.Cerf和Robert Kahn发明TCP/IP参考模型。后成为Internet主要协议。 OSI七层模型被定义为标准时, TCP/IP模型已成为事实行业标准。 TCP/IP为保障网络不受硬件损失的影响,已建立的会话不会被取消,TCP/IP参考模型被设计为一种基于无连接的IP包交换网络。参考模型自底向上分为:网络接口层、IP层、TCP层和应用层。 TCP/IP分层 协议 应用层 FTP SMTP Telnet DNS SNMP TCP层 TCP UDP IP层 IP, ICMP (RIP, OSPF) ARP, RARP 网络接口层 Ethernet 3G GPRS WLAN
TCP/IP参考模型 网络接口层(IP子网层):定义各种网络互联的网络接口。因为IP协议与物理层无关,因此TCP/IP参考模型并没有描述这一部分,仅指出主机必须通过某种协议与网络互联。相当于OSI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TCP/IP参考模型 IP层:整个体系的关键部分。负责向上层(TCP)层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尽力而为的”数据包传送服务。将数据包发独立的发往各种网络目的地,到达后的顺序可能和发送时不同,需要上层协议重组。 IP协议族包括: 网络协议IP:负责主机和网络之间寻址和对数据包进行路由操作。 网络控制消息协议ICMP:发送控制消息,传送错误信息。 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被IP主机拿来向本地多路广播路由器报告主机组成员。 ARP/RARP:MAC和IP的互相转换 类似于OSI的网络层。
TCP/IP参考模型 TCP层:位于IP层之上,使源端和目的端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IP层不可靠,需要由此层完成纠错与连接的管理,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一台机器的数据无差错的发往另一台机器。 将需传送的字节流,分成报文段传给IP层,在接收方重新组织。 流量控制,避免快速发送方向低速发送方发送过多报文而使对方无法接收。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用户数据包协议,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用于无需TCP排序和流量控制的数据传输。 类似于OSI中的会话层和传输层功能
ip面向无连接,tcp面向连接这是怎么回事? TCP和IP是不同层次的协议,TCP处于高层; TCP的面向连接由面向无连接的IP协议实现; 如:TCP模式中,A传数据给B,需要握手,需要ACK。对于IP层而言,无论是A发给B的数据包,还是B给A的ACK包,都用报文的方式无连接地发送,而在TCP层则不同,如果ACK没有收到,A会认为发包失败,会重发,实现面向连接; 比如上级(做事踏实),下级(做事马虎),上级让下级完成个任务,下级马马虎虎的完成了(面向无连接),上级对任务进行认真检查(面向连接),发现有错误,让下级从新做,下级又马马虎虎的完成了,上级又对任务进行检查。。。。。。。(如此反复) 。
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处于模型最上层,包含所有高层协议,如: 虚拟终端连接协议Telnet:允许一台计算机上的用户远程登录到另一台计算机上远程工作。 文件传输协议FTP:有效的将数据从一台机器传送到另外一台机器的协议。 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POP 域名系统服务DNS:把主机域名映射到网络地址上。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用于万维网上获取主页。
协议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法定标准,模型通用,每层讨论的特性很重要,软件中很少应用,网络硬件广泛遵循。 TCP/IP参考模型 :事实标准,网络软件协议广泛应用的标准。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所重点关注的协议层次不同。 无线频谱管理的复杂性,也导致无线网络物理层协议也是一个重点。 无线网络存在共享访问介质的问题,所以和传统有线局域网一样,数据链路层中的MAC协议是所有无线网络协议的重点 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和无线城域网一般不存在路由的问题,所以它们没有制定网络层的协议,主要采用传统的网络层的IP协议,而无线Mesh网络则需重点研究。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对于传输层协议来说,虽然大多数TCP都已经小心地作了优化,而优化的基础是一些假设条件对于有线网络是成立的,但对于无线网络却并不成立。 如TCP拥塞的控制,对于有线网络优先减慢速度,缓解拥塞。而无线网络往往是分组丢失造成。 应用层的协议并不是无线网络的重点,只要支持传统的应用层协议就可以了,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网络和特殊应用。
与网络相关的标准化组织 众多的网络生产厂商各有其思路,若无法协调,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则不能通信。 电信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国际电信联盟; 多个欧洲国家于1865年成立的制定国际电信标准的专门机构,1947年ITU成为了联合国的代理机构,成员几乎扩展到每一个成员国。 三个主要部门:无线电通信ITU-R(无线电频率分配)、标准化ITU-T(标准建议)和电信发展ITU-D(普及电信技术)。 ITU-T的任务是对电话、电报和数据通信接口提出一些技术性建议,政府可按需采纳或拒绝。
国际标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化标准组织”。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由89个成员国的国家标准组织组成。负责为大量学科领域制定标准,从螺丝螺纹到电话的的外形,目前已发布了13000多个标准; 当某国或领域需要一个国际标准时,ISO启动标准制定,从草案到标准需要多次修订,成员投票通过后正式成为标准,一般需要几年; 通信领域ISO与 ITU紧密合作以避免推出两个正式但不相容的标准,ISO是ITU-T的一个成员。
国际标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之一(成员人数),拥有来自175个国家的36万会员。1963年1月1日由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 创立于1912年)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创建于1884年)合并而成,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中都是主要的权威。IEEE发表多种杂志,学报,书籍和每年组织300多次专业会议。IEEE定义的标准在工业界有极大的影响。
国际标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IEEE 802又称为LMSC(Lan/Man Standard Committee)局域网/城域网标准委员会,负责起草局域网/城域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草案,并送交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批准和在美国国内标准化。IEEE还把草案送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把这个802规范称为ISO 8802标准,因此,许多IEEE标准也是ISO标准。如,IEEE 802.3标准就是ISO 802.3标准 IEEE 802.3 以太网标准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标准(WIFI) IEEE 802.15 个域网标准(蓝牙) IEEE 802.16 无线城域网标准(WIMAX) IEEE 802.20 移动带无线接入(4G)
Internet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IAB是(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Internet 体系委员会。源于美国ARPANET项目。负责ARPANET的研发和监管。1989年民用重组,转变为公开而自治的机构,重组后负责网络互联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标准的制定: IRTF:(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研究任务组,专注于Internet的长期研究。 IETF:(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工程任务组,处理短期的工程事物。 标准定义采用ISO模式 http://www.ietf.org/rfc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