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概述: 基本特征: 三条基本线索: 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一对主要矛盾 国 片面 正面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片面 正面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共 全面 敌后 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本章重点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怎样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27年6月2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右三)在东京召开内阁会议,制定侵华政策。
“田中奏折”宣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东北。 柳条湖 北大营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东北。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19路军坚守在八字桥上,八字桥阵地历经争夺,6次易手。 1932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军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31日签订的《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承认绥东、察北、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在那里驻扎军队,而日军却可以在那里自由行动。 中日双方代表签订《塘沽协定》
日军对华北的侵略 华北事变 华北危机 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秦土协定》 《何梅协定》 蒋介石的妥协投降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20世纪30年代的卢沟桥 守卫卢沟桥的第29军士兵在掩体后面准备战斗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 实行以华制华。 1935年3月18日,汪精卫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目的 内容 方式或手段 危害 以 战 养 农业 (1)强占耕地 (2)低价收购农产品 沦陷区大量的工矿资源被掠夺榨取,给沦陷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工矿交 通运输 (1)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2)“中日合办” 金融 (1)抢占银行、掠夺金银、现款 (2)开设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军用票(3)增加苛捐杂税 劳动力 疯狂掠夺劳工
文教上: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强迫学生们在饭前祈祷,感谢“皇军的恩赐” 日军侵华时期把日语定为“国语”,强迫中国学生学习。 幼年军校学生,奴化教育,从小灌输
押往屠场的中国人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向井敏明(左)、野田毅(右) 潘家峪惨案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坚持抗日的东北义勇军 东北抗日游击队员在打击日本侵略军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第一,全国人民一致对外的要求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是国共合作的巨大推动动力。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第一,全国人民一致对外的要求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是国共合作的巨大推动动力。 第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国共实现再次合作的主要动力。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行进中
第三,国共两党都作了政策上的让步。 “让步是两党的让步:国民党抛弃内战、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共产党抛弃两个政权敌对的政策。我们以后者换得前者,重新与国民党合作,为救亡而奋斗。” ——毛泽东
从中国共产党方面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经过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过程。 从国民党方面看,国民党政策的转变经过了由内战和对外不抵抗逐步转向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 瓦窑堡会议会址
“十年内战,以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也就是抗战的开始。” ——毛泽东 张学良 杨虎城 “十年内战,以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也就是抗战的开始。” ——毛泽东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意义 国民党政府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使中国军队一致对外,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最后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淞沪抗战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 ——毛泽东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 ——毛泽东 徐州会战 忻口保卫战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从中日两国的工业基础看; 从中日两国开战前军事装备水平看; 从中日双方作战部队的装备看; 武汉保卫战中,我军向敌人发射迫击炮。
主观原因是: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 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抗战的主战场由国民党正面战场转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这一时期,国民党是既抗日又反共。 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
戴安澜 张自忠 薛岳
豫湘桂战役 被日军占领的桂林火车站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胡锦涛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也就是说抗战应该是全民族的抗战。 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也就是说抗战应该是全民族的抗战。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 日本: 强国 中国: 弱国 中国不可能速胜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日本:小国、退步、寡助 中国:大国、进步、多助 中国不会亡国 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秋,八路军日夜兼程向华北抗日前线挺进
八路军120师在山西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运输队 平型关战斗中,115师某部的机枪阵地。 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3营营长赵宗德,在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1939年,周恩来(右三)在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右一)等同志合影。 新四军在英勇阻击日寇
到相持阶段,敌后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彭德怀在指挥百团大战 图为我军炮击敌碉堡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即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成为人民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即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成为人民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和朱德由王震陪同,在延安机场检阅即将南下的部队。
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必要性: 能有效地打击日军 能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 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第二,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938年4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三,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 发展 三 种 势 力 中间势力 争取 顽固势力 孤立 第三,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 第二届参议会召开,毛泽 东在会议上发表讲话。
农民们正慎重地投豆选举自己信得过的干部
2.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中的题词 1941年4月,八路军359旅开进南泥湾,开荒造田。
通过大生产运动,战胜了日伪和国民党经济封锁以及灾荒所造成的生产下降的趋势,使解放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夺取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也改善了人民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 延安机关干部摇车纺线
五、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1938年毛泽东、朱德在六届六中全会上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毛泽东 1938年9月-11月,参加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合影
2.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为什么要开展延安整风运动? 从党的历史状况来看, 从党的组织状况来看,
为什么把反对主观主义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内容? 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四,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5年8月14日,日皇向议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颁投降诏书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4日,日皇向议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颁投降诏书
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 何应钦接受日军递交投降书 9月2日举行日军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曾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图中列出了各主要参战国的伤亡数字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人民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来华作战“飞虎队”成员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今天,我们再度回首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辈们的热血,更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
本章结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