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門口的陌生人
第三節外力衝擊 費正清等學者的史觀,是以一個程式來表現,西方的衝擊→中國的回應,也就是說,先進的、有活力的西方刺激了、帶動了落後的、停滯的中國。這種史觀,不但暗含著白種人的優越感,而且分割了近代與先近代,使近代中國變成沒有源頭的水,或像是沒有根的樹 此說引起一些學者的重新解釋。以劉廣京教授為代表,他們認為中國近代史應往上推至少二百年,上限不是鴉片戰爭而是明末清初,強調在西方勢力進入之前,中國的社會、經濟、思想等等方面,已經開始在變化
外力衝擊-中英鴉片戰爭 中英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 (1839〜42年) 英國稱之為The Trade War 英國發動戰爭的因素—鴉片貿易: (1)遠因:18世紀初雍正禁教,導致中西文化交流中斷 (2)近因:英國殖民地印度生產的鴉片出口稅收,以及販賣鴉片所得白銀,購買中國茶、絲等物,銷往世界所得的利潤,是維持英國霸權強盛的支柱,加以英國不滿中國沒收鴉片,遂向中國展開報復戰爭
鴉片戰前中西之商務問題 由於中西思想和禮俗之隔閡,中國對西商給予種種限制,西商為了貿易利益,不得不遵守中國規定,但之間之商務問題,無法解決,以致中外糾紛增多 口岸問題 關稅問題 法權問題 商欠問題 公行問題
18、19世紀西方之進步 思想上 洛克-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人人平等 盧梭-天賦人權、主權在民 孟德思鳩-三權分立 亞當斯密-國富論(為促進生產,必須採自由競爭與放任政策,為資本主義之先河) 政治上:1776年美國獨立、1789年法國大革命 經濟上:工商業革命、交通革命
1840年前之西方 1776年美國獨立 1762年英人瓦特發明蒸汽機 1789年法國大革命 1807年美國首艘載客輪船建成 1825年英國首條鐵路正式通車
清初禁教 康熙禁教:羅馬教皇下令禁止中國天主教徒祭天、祖、孔,隨後清宣布禁教,此後影響中西文化之交流與接觸至1846年,清始對天主教解禁 雍正禁教:雍正禁教(因內廷教士介入皇位之政爭 ) ,嚴重阻斷中西文化之交流,遲滯中國之近代化,此是一百多年後1840年代中英鴉片戰爭發生之間接原因
清康熙、雍正像 康熙帝 資料來源:http://vm.nthu.edu.tw/history/improvement/calendar/contents/content05/ 引用時間:94.08.03 雍正帝 資料來源:http://163.20.133.121/~916student/606/60617/report/report2.htm 引用時間:94.08.03
鴉片戰前英國企圖在外交上努力 乾隆年間:馬戛爾尼(George Lord MaCartney,1737-1806)使節團 嘉慶年間:阿美士德(William Lord Pitt Amherst)使節團 兩次英使均拒對中國皇帝行跪拜禮而無功而返
鴉片戰前中國之閉關自守 限制中外通商口岸:1757年起,規定外商「止許在廣東收泊貿易」 在對外貿易中實行公行制度: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制定一系列管理、防範外國人的章程:如最早1759年頒布之「防範外夷規條」等 實行一系列限制對外文化交流的設施:如嚴禁糧食、鐵及鐵器、硫磺、硝等物出口
防夷章程(公行與夷商間所訂) 外國軍艦不得駛入虎門以內(虎門為廣東珠江入海之口,設有砲台,為海防重地) 外商一律居於夷館,不能逾越範圍 外商不准在江上泛舟,不准進城。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陰曆),為外商外出散步的假日,每次不得超過十人,且需由翻譯陪同,日落必返。 外商只能在夷館居住一年,逾期必須返國;並禁其攜番婦來廣州,使不生久居之心 外人不准坐轎,不准攜帶武器,不准僱用女僕 外人買賣需經公行之手;外人向中國官方有所稟呈,需由公行代轉
公行 即中英鴉片戰前中國清政府廣州海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 廣州的對外貿易,原由十三洋行經理,五十三洋行,自康熙59年(1720)以後及有一個聯合的組織,稱為公行。公行像以前的十三洋行一樣,獨佔中國對外貿易;所有進出口貿易,均由公行承辦。公行總負責人稱總商,各行另有行長、十三洋行的商人稱為洋商
鴉片戰前英國在亞洲的貿易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英國所以主動與中國通使,乃因英國工業突飛猛進,大量貨物需要出口,不得不積極拓展對亞洲的貿易 為了拓展對亞洲的貿易,英國於1813年把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特權取消,1832年更把東印度公司的對中國的貿易特權取消,准許英商自由來亞洲及中國貿易
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雖然曾經接觸許多民族,也遭受過嚴重的外力侵犯,但由於文化先進,因此這些入侵始終不曾動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自明末清初以來,接觸的西洋各國,除了挾有強大武力外,尚有具實力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及高度文化,因此鴉片戰爭後,中國閉關自守門戶為之突破,傳統文化動搖,使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層面均有極大變化;故李鴻章云:「真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李鴻章 資料來源:發現台灣,天下雜誌特刊6,頁169,1991.11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開放商埠(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 (2)割讓香港島 (3)賠款2,100萬兩(白銀) (4)廢除壟斷性的行商制度 (5)秉公議定稅則 (6)兩國來往文書用平行款式
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 為中西文化的衝突 國際社會觀念的不同 經濟生活觀念的不同 法律的觀念不同
《南京條約》的歷史意義 為中國與西方海權國家所訂定的第一個條約,此後西方文化及經濟勢力大量進入中國 此約中之「進出口關稅,雙方秉公議定」,此項使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 它開啟了海上國家與中國訂立條約之門,此後各國紛紛與中國訂約,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中的一員 鴉片戰爭為鴉片貿易問題所引起,南京條約竟對鴉片問題隻字未提,是後鴉片無形開禁,益在中國流行
鴉片戰爭的影響 戰後數年,歐美各國與中國所訂之通商條約,多為不平等的,如各項利權的喪失 協定關稅 領事裁判權 外國軍艦可逕駛中國通商口岸,中國國防堪虞 租界之劃設,外國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侵略有了據點 中國內亂亦由此而起:太平天國之亂(1850-1866)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丘為君、張運宗,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張玉法,1982,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 發現台灣,天下雜誌特刊6,頁169,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