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家—— 季羡林 简介 制作者:马晨洋 日语82. 2128201
季羡林的基本情况介绍: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领域: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
季羡林获得的主要奖项: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季羡林发表著作: 季羡林.《季羡林语要:修身与治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244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J].广东第二课堂,2009(12):4-6 被引用1次 季羡林,吴金初 .《园花寂寞红》 [J]. 读写月报,2009(12):14-15 季羡林.《三思而行 》[J].语文世界,2009(11):36-3 被引用0次 季羡林.《季羡林语要:修身与治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244 任继愈,季羡林.《中国佛学论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415 被引用2次 季羡林,吴亨根.《禅与东方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452 被引用4次 季羡林.《中国禅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322 季羡林.《季羡林文丛:耄耋新作》[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352 季羡林.《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550 季羡林.《南亚东南亚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3 被引用2次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202 被引用4次 季羡林.《“土包子”沈从文 》[J].读书文摘:2009(10):23-23 季羡林.《和蔼可亲的王力先生》[J].读书文摘: 2009(10):49-49 季羡林.《贴心的老舍 》[J].读书文摘: 2009(10): 56-56 季羡林.《爱书如命的西谛先生 》[J].读书文摘: 2009(10): 63-63
张燕瑾,吕薇芬,季羡林.《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 (上、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206 季羡林.《成功》[J].初中生阅读世界,2009(11):4-4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J].阅读与作文,2009(11):14-16 季羡林.《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J].群言,1993(12):30-30 季羡林.《中国古史应当重写》[J].群言,1993(6):21-22被引用2次 季羡林.《我写我》[J].群言,1993(1):13-14 季羡林.《季羡林散文集》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556 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100 被引用19次 季羡林.《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395 被引用4次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 《沙恭达罗》(1956年) 《五卷书》(1959年) 《优哩婆湿》(1959年) 《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其著名研究成果及其所处的地位和优势: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 《〈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 …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