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事业的发展 广东实验中学 高一(9)班 ——组长:谭丽琼
组员:伍静怡、陈露、蓝华桦、邓睿丽、刘赛、戴嘉敏、廖敏慧、李颖、何伟锋、吴思本、邓龙威、凌晓东、杨威、赖文涛、李燚
电影 中国大陆
一.无声电影 电影传入中国:19世界末 解放前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标志:1905年,《定军山》的首影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起步。 成熟: 20世纪20年代以后
二.有声电影 开端:1931年《歌女红牡丹》的拍摄成功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同时也开始 了中国有声电影的历史 左冀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 影视事业的主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解放后 “文化大革命”期间:走入低谷,产量低,题材狭隘,表现方法单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了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超越,许多优秀影片,获国内国际大奖
香港 1949年后的香港电影,基本上是将长城、凤凰、邵氏、电懋(亦即国泰)电影公司的出现划为“左派中原电影”、“右翼新马电影”两派。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电影: “划时代转折点”时期. 邵氏和电懋都拍过不少粤语片,如《慈母手中线》、《夫凭妻贵》等等;南国、中联、新联、光艺等更是拍了大量叫座又叫好的优秀粤语片如《珠江泪》、《家》、《春》、《秋》、《豪门夜宴》等等;著名长寿电影片集《黄飞鸿》更是这个时期粤语片的高峰。
台湾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电影黄金期,台湾地区经济好转,电影业开始蓬勃发展。1962年,台湾以电影"金马奖"取代了"金爵奖"。 1965年:导演李行首次将琼瑶小说搬上银幕,于拍成《婉君表妹》及《哑女情深》,开拓了国语片的广阔空间,也开启了琼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序幕。 1968年,台湾电影制作量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国语片116部,台语片113部。这一年,台湾影片勇居香港票房三甲,台湾电影进入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许多出国学电影的人纷纷回到台湾,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曾壮祥等。 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运动"兴起
1989年极为重要的年代。“政府辅导金”护送了一批导演走向国际,1994年辅导金电影《喜宴》、《爱情万岁》和《饮食男女》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整个商业电影生产体系几乎崩溃,对于台湾电影工业的这个补血政策彻底断绝了它自身的造血功能。 台湾电影一路下滑;直到一九九四年,产量终于滑落至仅剩二十八部,创下一九六0年以来的新低点。
侯孝贤对于台湾自己的"根性"和台湾自己的历史的追问,在乡土这个起点开始发力,他的作品是"台湾意识"强烈外现的重要历史标尺。 台湾电影三个重要人物 杨德昌一直关注的是一个极为"知性"的问题。 蔡明亮在1992年以导演自己的处女作亮相,从一个更为寓言和尖锐的视角开掘着台湾都市一代的困境。
电视剧 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初期:受生活水平的限制,电视节目比较单调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九十年代中后期,平均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彩色电视逐渐取代黑白电视,档次越来越高 电视剧 普及原因:技术的进步是重要的原因,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台的有效覆盖范围扩大至全球乃至全世界。人们选台的余地越来越多。 2000年,中国电视的覆盖率达93.7%
渐入辉煌的短篇电视剧 蓬勃发展的电视连续剧 创造开拓的戏曲电视剧 成长壮大的儿童电视剧
香港的电视广播始于1957年 “丽的映声”是香港第一家电视广播公司。 “美丽年代”: 由1960年至1980年,电视业跟随香港经济起步而走入“美丽年代”。中英会谈确定香港前途,人心趋于安稳,电视台的发展相当活跃,香港小姐、亚洲小姐这类歌舞昇平的选美节目大受欢迎
部分电视剧 创意年代:90年代以后 “飞跃的年代” :踏入21世纪,科技进一步发展,把香港电视业推入一个“飞跃的年代”。 香港共有2间公司提供本地免费电视广播服务,分别是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亚视)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 部分电视剧
在中国动画史上,1950年到1964年是中国动画片的“黄金时期”,原因是这个时期的漫画注重写实,大量改编了在中国影响深远的童话故事,采用了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等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动画片 “文革”期间,动画片的创作几近中断。1977年,动画片开始恢复创作。从结束“文革”到1984年,中国一共拍摄了100多部动画影片。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然而,这段时期的动画片明显出现观众幼龄化、艺术性减弱的趋势,动画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1984年到198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进行了体制改革,于两三年中完成了一批优秀影片,如《金猴降妖》、《女娲补天》、《抢枕头》、《葫芦兄弟》、《擒魔传》等,都各有特色。 从1999年以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每年都要推出一部精心制作的动画大片,如《宝莲灯》、《封神榜》等。2001年,美影厂制作了现代青春题材动画系列片《我为歌狂》,2002年又继续推出《白鸽岛》,2003年推出《隋唐英雄传》,这些动画片市场反响都还不错。而中央电视台继1998年推出52集动画巨片《西游记》后,2003年6月又计划推出另一部动画巨片《哪吒传奇》。
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26年由“万氏四兄弟”万赖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拍摄而成。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大闹天宫》,1949年拍摄。这部动画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绝对意义上的经典,并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孙悟空的卡通形象。 第一部影院动画片:《铁扇公主》,1941年摄制。万氏四兄弟制作的这部动画电影作品,为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找到了位置。 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诞生于在1958年。之后的《渔童》(1959年)、《人参娃娃》(1961年)、《等待明天》(1962年)等动画片都沿袭这一道路。
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拍摄。根据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创作而成,曾获首届电影“百花奖”。在国外放映时,观众们对这种动画艺术感到惊讶。 第一部折纸动画片:《聪明的小鸭》。折纸动画是1960年由虞哲光创造的美术片新品种,它利用儿童折纸的方法塑造电影的人物,具有稚拙的艺术特点。 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1979年摄制。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它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 第一部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这部动画造型夸张,语言幽默,生动地刻划了新疆维吾尔民族的一个传奇人物,后来发展为多集系列片 。
第一部吸收了外国现代表现手法的动画片:《三个和尚》。这是一部精彩的动画作品,篇幅虽短,寓意深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 第一部成功的商业动画片:《宝莲灯》。《宝莲灯》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部国产动画“大片”改变了“动画片赔钱赚吆喝”的惯例,投入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宝莲灯》总投资1200万元,从1995年便开始筹备。 第一部投资最大的动画片:《西游记》。1992年,央视投入3000万元巨资,耗时6年,打造出52集动画片《西游记》,从1998年开始在电视台播出,可惜至今没有收回投资。 第一部现代青春题材的动画片:《我为歌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2001年制作。
其他电视节目(点击)
1905年,适逢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60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 1905年中国电影开始于国粹京剧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电影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正式通过,并在10月23日出版的《文学导报》第1卷第6、7期合刊号上公布。它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 1932年5月,以夏衍为组长,由钱杏村、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等人参加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 1933年左翼电影创作达到高潮,相继摄制《狂流》、《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三个摩登女性》、《民族生存》、《大路》、《新女性》等一批优秀影片。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对左翼电影运动的迫害。左翼电影作者另组建电通影片公司。两年中摄制了《同仇》、《女儿经》、《船家女》、《渔光曲》、《桃李劫》、《自由神》等20余部优秀影片。其中《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总之,左翼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上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涉及了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在思想上具有深刻性和鲜明性,始终贯穿反帝反封建的主线;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创造了一批下层社会小人物的艺术形象;在创作方法上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艺术形式上,完备戏剧式电影样式,对电影手法、语言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因此,这批左翼现实主义影片,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期。
故事发生在旧中国东海渔村一个贫苦善良的渔民家里。他叫徐福,被渔霸欺压剥削得一贫如洗。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他的妻子生下了双胞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徐福到海上打鱼,不幸葬身大海。
《马路天使》 1936年,被称为30年代中国电影探索的集大成者。 《三个摩登女性》 1933年,“新兴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滨导演的《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女蓝五号》。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1960年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故事拍摄的故事片《刘三姐》
1950-1966 这时期的电影作品绝大多数在图解政治,优劣的区别在于技巧和手段,高明和娴熟者胜。解放伊始、建国十周年和六十年代初期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作 品。 《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董存瑞》、《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红旗谱》、《刘三姐》、《红色娘子军》、《李双双》、《魔术师的奇遇》《冰山上的来客》、《农奴》、《小兵张嘎》、《早春二月》、《雷锋》、《烈火中永生》
红色娘子军 渡江侦察记
刘三姐 烈火中永生
农奴
青春之歌
上甘岭
五朵金花 小兵张嘎
祝福 武训传
我这一辈子
早春二月
白毛女
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中国电影一片空白,“文革”后期,沦为彻头彻尾的政治工具。 春苗 梧桐 1967-1976
决裂 创业
智取威虎山 闪闪的红星
精武门 女侠
《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枫》、《庐山恋》《白蛇传》、《邻居》、《喜盈门》、《小街》、《骆驼祥子》、《人到中年》、《少林寺不该发生的故事》、《高山下的花环》、《黄土地》、《野山》、《警察故事》、《芙蓉镇》《英雄本色》、《红高粱》、《顽主》、《妈妈再爱我一次》、《悲情城市》、《开国大典》 1977-1989 这一时期堪称中国电影的爬坡期。先有1979年的创作高峰,然后是80年代中期“第五代”导演的探索片,接着是80年代后期的娱乐潮,1989年终于回归“主旋律”。
开国大典
白蛇传
高山下的花环 骆驼祥子 芙蓉镇
庐山恋 一个和八个
黄土地
1990-1999 中国电影终于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辉煌时期,两岸三地的电影创作齐头并进,几乎每个年度都有传世佳作产生。 《焦裕禄》、《周恩来》、《霸王别姬》、《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活着》、《九香》、《大辫子的诱惑》、《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背起爸爸上学》、《甲方乙方》、《那山那人那狗》、《我的父亲母亲》
霸王别姬
2000-2005 国产电影被进口大片冲击得体无完肤,如中国戏剧般离百姓越来越远。临近“百年”,“贼”声毕至,“功夫”变招,“孔雀”展屏,“茉莉花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泛起阵阵涟漪……谁是中国电影的真“英雄”? 《花样年华》、《生死抉择》、《冲出亚马逊》、《蓝宇》、《英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间道》、《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无间道
英雄
天下无贼
蓝宇
雏形:在中国电视初创时期,电视剧制作,是采用“直播电视小戏”的形式,全部为单本剧,应视为短篇电视剧的雏型 。 特点:短篇电视剧的优势是凝炼、集中,艺术上有和电影相似的造型性、完整性。 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三家亲》。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室内走向室外、实景拍摄的短篇电视剧。
1978年至1982年是“短篇电视剧”独领风骚的艺术时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最早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短篇电视剧为《永不调谢的红花》,感人地抒写了张志新烈士在“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而傲然不屈的事迹。
1983年以后,短篇电视剧渐入辉煌,数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优秀作品突破了以往那种质朴的“小故事”的模式,视野更为广阔,艺术手法更为多样,对生活的开掘更为深入。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反映改革生活的《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形式都有突破。它们熔纪实性、政治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炉,构思技巧与拍摄手段新颖,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剧的崭新形态。
短篇电视剧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连续剧的大量涌现,数量虽有减少,但在艺术创作领域却日臻成熟。许多作品发挥出了短篇电视剧独具的优势:艺术的整体性和艺术的探索性。别具一格的风格化的作品出现使中国短篇电视剧终于达到了一个崇高的审美境界。 比如《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便是一部艺术品位很高的作品。起伏跌宕的叙述,激情的渲泄背后,是冷峻的审视,称得上是一部形式独特、充满象征意味的现代寓言片。
《秋白之死》是一部凝重、悲怆的抒情人物传记片。它塑造了作为革命领袖、文化人的瞿秋白对生死的见解。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胸怀坦荡、严于律已、多思善感、诗情横溢的瞿秋白的形象。作品立意高远,情思隽永,写实、写意、隐喻、象征相统一,给观众联想、思考、审美的极大满足。 短篇电视剧《秋白之死》剧照
在中国,电视连续剧起步只有10多年的历史,然而,这一艺术品种以其自身的审美优势,借助于中国社会改革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迅速腾飞,从无到有,一跃成为电视剧的主力军。 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中央电视台于1980年摄制的《敌营十八年》。 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第一部成功之作:山东电视台推出的《武松》
八十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从总体水平看,属于初创期,质量不高,但也出现了几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它们是:《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鲁迅》。 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从1985年到1989年5年中,电视连续剧的产量猛增了10倍。
九十年代以后:电视连续剧产量出现飞跃,几乎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递增。这个时期的电视连续剧,以其更为宽阔的目光,表现改革开放的进程,讴歌从城市到农村,从科研、教育到卫生、体育各条战线正在努力奋进的中国人民,同时也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名著,投向海外,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长篇力作。
《四世同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它忠于老舍原著,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的劳动人民,满腔热血地揭示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的命运,并为他们悲惨的生活处境伸冤、呐喊;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爱国主义精神,也揭露了某些人在敌人残暴面前的投降与堕落,民族性格迅速形成的裂变。作品在将文学形象转变为屏幕形象时,努力体现老舍原作中的地方特色、北京风味,终于成就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新星》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以一个县为背景,浓缩了1982年中国农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斗争的社会生活。作品保持了原著锋芒毕露的锐气、气势和昂扬的基调,抨击腐败,呼唤改革,通过不同人物的众生相和美、丑的对比,提出了诸多社会问题,逼人思考。《新星》以其振聋发聩的主题和对生活的贴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 这个时期激起社会极大反响的作品为《新星》和《红楼梦》。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以37集的宏大规模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稀世巨著搬上屏幕。电视连续剧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熔视听于一炉,以及容量大、剪裁自由等长处,使广大观众第一次得窥巨著的全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该剧的播出是《红楼梦》小说问世以来一次最大的普及。同时,作品在改编时,编导者以“忠于原著、重视续作”的态度,以社会悲剧立意,并确定“流畅、深沉、精细、浑厚”的方针,起用“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以适应原著中人物年龄要求的种种创作法则,自成一派。从整体上来说,这部作品达到这一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严凤英 这时期,得到好评的电视剧还有……
《中国神火》、《天梦》以“两弹”上天的壮丽历程,描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所实现的强国之梦
《公关小姐》、《深圳人》、《情满珠江》传达了南国改革开放的多种信息,抒写了改革人物的新的思维与新的情感
《神禾源》、《双桥的故事》和《篱笆·女人和狗》3部曲反映了当代农民在改革进程中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
《北京人在纽约》则描绘了一场充满竞争、辛酸、冷酷的“新移民”的美国梦
《渴望》以“文革”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编织了一个发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里的刘家和住在小洋楼里的王家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作品没有议论与说教,以家常事、儿女情来表现生活,进行情感交流,从中寄寓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现民族的气派和民族的风格。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成为一种举国轰动的“‘渴望’现象”。它的成功标志中国电视连续剧迈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方向的新阶段。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围城》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 ,它继承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将解剖与批判融于幽默之中,轻松地抒写平常人生,又贯注着对人生意味与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该剧是一部少见的高品位的艺术佳作。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又涌现不少社会反响比较强烈之作 ,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历史“戏说”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东周列国》 ,写一代知青经历、命运、感情的《年轮》、《孽债》 ,针砭时弊的《苍天在上》、《英雄无悔》、《反贪局长》等 . 而近几年来,电视市场继续发展,以下是一些代表篇目……
金粉世家
秘史系列 孝庄秘史 皇太子秘史 太祖秘史
汉武大帝
仙剑奇侠传
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地下工作中的高风亮节。由于剧本脱离生活,拍摄又缺少经验,反映平平。
赤橙黄绿青蓝紫 《赤橙黄绿青蓝紫》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八十年代青年的思想风貌,将青年一代怎样看待人生的严肃课题提到人们面前,尤其是通过对刘思佳性格的刻划褒贬,提出尊重人的个性色彩,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层次。
中国儿童电视剧如从196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刘文学》算起已有快40年的历史了。“文革”前一共只播出36部儿童电视剧,题材范围狭窄,说教味道浓。中国丰富多采的儿童电视剧创作,应该从1978年算起。 8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不少可供儿童观众欣赏的世界文学名著,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万卡》、《七个铜板》、《灰姑娘》、《白雪公主》,这些充满着哲理内涵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作品,大大拓展了儿童的视野。这个时期中国的儿童电视剧创作还涌现了许多童话作品,它们满足了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幻想与好奇 。 中国儿童电视剧在成长、壮大的另一个标志是,许多作品消失了成人化倾向,消失了枯燥与干巴的倾向,洋溢着天真可爱的儿童情趣。
小龙人
中国戏曲电视剧的发展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戏曲舞台纪录片阶段” 第二阶段为“戏曲电视艺术片阶段” 第三阶段为“戏曲电视剧阶段”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拍摄戏曲剧目,已脱离了舞台,在搭景和实景中拍摄。戏曲电视艺术片是以运用电视手段需确保和发挥戏曲基本精华为前提的。 戏曲电视剧《南唐遗事》 传统戏曲艺术片《挡马》
第三阶段:戏曲电视剧不再是戏曲和电视的简单相加,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品种繁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梁山伯与祝英台
贞观盛事 狸猫换太子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新闻类报道栏目
文体类节目
生活类节目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简称CCTV。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侯孝贤
法网柔情
霍元甲
纵横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