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练习与思考 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四、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五、诸侯国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练习与思考
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魏文侯当政时(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 魏文侯当政时(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 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 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 实行“平籴法”。取有余以补不足。(《汉书·食货志》) 李悝作《法经》六篇: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保护封建制度。 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是: 削弱封君。废公族疏远者。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是: 削弱封君。废公族疏远者。 精简官职。罢无能,废无用,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校官,以奉选练之士。 整顿吏治。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 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但吴起的改革触动贵族的利益。前381年,楚悼王死,楚国贵族发动政变,杀吴起,变法失败。
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主要内容如下: 商鞅画像
开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杀敌越多,赏赐越厚,授予种种封建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和担任一定的官职等,爵位高的还可以得到三百家以上的“税邑”以及减刑的特权。宗族成员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公族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即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农民,没收为官府的奴婢。加重关市的商品税,不许商人贩卖粮食,商人的奴仆必须服徭役。
普遍推行县制。在没有建立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了31个县。每县设置县令和县丞等官职来掌握全县政事,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什伍连坐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奸人”的责任。不告发“奸人”,处以腰斩,告发“奸人”的可与斩敌同赏。如果一家藏“奸”,什、伍要同罪连坐。
统一度量衡。商鞅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其标准尺1尺约合今0. 33米,标准量器1升约合今0 统一度量衡。商鞅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其标准尺1尺约合今0.33米,标准量器1升约合今0.2公升。现在存世的商鞅方升,就是当时颁布的一件标准量器。 商鞅方升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 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遭到甘龙等人的反对。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商鞅被“车裂”而死。 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推行了18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战国策·秦策》)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韩非子·定法》) 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四、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1. 赵烈侯的改革 2. 韩昭侯的改革 赵国在赵烈侯(前408~前387年在位)时采纳牛畜的建议,倡“仁义”,行“王道”;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史记·赵世家》)。从而使赵国封建政权得以逐渐稳固。 2. 韩昭侯的改革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了“循功劳,视次第”(《战国策·韩策》)的因功行赏制度。申不害强调“术”的作用,要求国君“独断”,操纵最高的权力;平常不动声色,让人摸不透底细;任用官吏要使其称职,不许官吏越职办事,要经常监督和考核官吏。申不害相韩15年,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史记·韩世家》)
3. 齐威王的改革 齐威王在即位的第九年,严明赏罚,“齐国大治”。又任用邹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制定巩固封建秩序的法律,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并注意招收流民开荒。因此在战国中期,齐国曾一度代替魏国成为东方诸侯的霸主。 4. 燕国的改革 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奋发图强,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得到乐毅等人的辅助,修法令,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使燕国一度强盛起来,几乎灭掉了齐国。
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 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在封建社会初期,这种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是适应的。所以在各国变法之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五、诸侯国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1. 郡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即已产生。进入战国后,魏、赵、韩、燕、秦等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 郡最初设在边地,长官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往往由武官来充任,有征发一郡壮丁出征的权力。县从属于郡,长官叫做“令”。 郡和县的长官由中央委派,国君直接掌握着郡、县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
2. 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 封建政权建立后,出现了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吏。在国君之下设相和将。相协助国君处理全国政务,将负责领兵打仗。有的国还设有御史,相当国王的秘书。“官分文武”,适应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可以起互相监督作用,便于国君控制。 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实行俸禄制度,便于国君用利害关系控制。国君对官吏的考核,最主要的方法叫“上计”。
秦国“新郪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会符,行殹。 战国时期,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的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兵符作伏虎形,故称虎符。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在国君手中。 秦国“新郪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会符,行殹。 战国玺印 新郪虎符
【课后作业】 1.何谓“战国七雄”? 2.战国前期为什么会出现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中央集权体制是怎样逐渐形成的?
上计 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里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
【教学目标】 认识战国前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掌握各国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弄清变法运动在中央集权体制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战国前期的变法运动,特别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难点是变法运动对各国的影响;变法运动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1.[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10.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1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12.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1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15.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沈长云:《战国史与战国文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7.彭邦炯:《战国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18.黄中业:《战国变法运动》,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