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转型经济——微观经营主体 赵志峰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从市场机制的形成来看,价格机制的确立以及开放自由贸易的权利是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经济转型最表面的一层(上一章);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从市场机制的形成来看,价格机制的确立以及开放自由贸易的权利是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经济转型最表面的一层(上一章); 经济转型更核心的是激励机制的改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改变。所以,产权改革是造就真正的市场主体的关键,公司治理则有助于形成适应市场价格信号的组织。 1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产权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高于市场经济国家(如下表)。在国家所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下,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格局,世界银行认为:“分散所有权是增加竞争及改善业绩的最好方法”。 国有部门规模的国际比较(占总产量的%) 捷克斯洛伐克(1988)97 法国(1982)16.5 苏联(1982)96 意大利(1982)14 波兰(1985)81.7 英国(1983)10.7 匈牙利(1984)73.6 丹麦(1974)6.3 中国(1984)73.6 美国(1983)1.3 2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在产权改革过程中有两点尤为重要: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在产权改革过程中有两点尤为重要: 公众对产权改革策略的接受程度,比如意识形态的差异,民族尊严(外国资本购买国有资产的限制) 原有利益集团,比如掌管本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经理和工人。 3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产权改革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我国要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中国特色”的限定,这个内涵会有变化,但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不变是体制内变化的前提; 中国产权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怎样做到这一点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在当前,能尝试的空间已经放大到“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到增强的前提下,缩小国有经济的比重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个改革的选项不保证将来也是如此。 4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回顾中国的国企改革,会发现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目标并不明确,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出现新的改革目标。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回顾中国的国企改革,会发现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目标并不明确,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出现新的改革目标。 第一阶段(1979-1983):扩权让利,利润留成。部分经营权下放到企业,企业可以留一部分利润。很明显这是一种过渡的制度安排,并且每个企业利润留成比例成了谈判对象。 5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2.第二阶段(1984-1987)利改税。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2.第二阶段(1984-1987)利改税。 国有企业不上缴利润,而上缴税金。本次改革是针对上一轮国企改革利润留成弊端形成,希望统一税收之后,企业会形成生产的激励。但是,问题出现了,企业非但没有多创利润,反而效益更差了:企业不但向国家争利,而且大争贷款,大发奖金;企业变成分光利润、吃光财政,再吃银行。 国家(政府)对国有企业而言有两种身份:一是出资人(股东),二是政府。 当企业不上缴利润后,国家的股东身份就没有了,企业反而去浪费资源。 6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3.第三阶段(1987-1992):承包制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3.第三阶段(1987-1992):承包制 国有企业承包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 在承包制初期(1987年),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是到了1991年时,国有企业1/3明亏, 1/3暗亏。为什么? 承包制是一种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安排,当所有者(政府)无法具体监督各个国企时,国企的行为在承包制下是相当短视的(两、三的承包合同)。 7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4.第四阶段(1992至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4.第四阶段(1992至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个现代企业制度有政府“权威”的概括:“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产权明晰”即明确国有股份数量(厉股份); “权责明确”即明确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有限责任; “政企分开”即“国资委”成立; “管理科学”即公司的治理结构。 (97年的“抓大放小”) 8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转型国家产权改革的效果 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并存的格局; 第一节 国有产权改革 转型国家产权改革的效果 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并存的格局; 从经营绩效而言,私有的企业经营效益好于国有企业(中国现在的国有企业通过垄断和政府定价取得很多的收益)。 9
第二节 公司治理 两种公司治理模式: 外部控制型(英、美) 负债率低,如美国(35%-40%),这是因为存在一个发达的股票市场; 第二节 公司治理 两种公司治理模式: 外部控制型(英、美) 负债率低,如美国(35%-40%),这是因为存在一个发达的股票市场; 机构投资者比重高,如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股权分散。企业经营好不好,投资者“用脚投票”,从而对经理人形成压力; 经理报酬中股票期权的比例较大。 10
第二节 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型(日、德) 负债率较高,“二战”后,证券市场不发达,民众没有太多的资金进行投资,历史影响; 第二节 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型(日、德) 负债率较高,“二战”后,证券市场不发达,民众没有太多的资金进行投资,历史影响; 法人股占主导地位,“用手投票”,这个也说明负债率的原因,股权稀释问题; 公司之间交叉持股(日本)。 11
第二节 公司治理 转型国家的公司治理中存在着内部人与外部人的利益冲突,还存在着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这是法治不健全的原因。有机会侵犯他人利益而不用付出太大的成本; 当国家监管不到的时候,就会出现国有经济内部人控制及国有资产流失。 剩下国有垄断企业,流失只会流失的资产,这只是分配问题,效率问题(垄断和制度化腐败)才更重要。 12
第三节 私有产权的形成 私有产权(私有经营权)最初发生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种固定租金获取收益的例子; 第三节 私有产权的形成 私有产权(私有经营权)最初发生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种固定租金获取收益的例子; 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一种模糊的产权,它的起源是“队社企业”,应该是集体企业身份,但经营的主体为个人,同时获得当地政府的帮助,但企业的所有者日后就有争议; 个体、私营、外资。 13
第三节 私有产权的形成 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政府扶持的结果吗? 第三节 私有产权的形成 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政府扶持的结果吗? 民营经济是政府在转型时期放松所有制管制,由民间自发生长而成。政府在“帮助”一些民营经济那是政府由于从此获得一笔租金。 政府为保证当地经济增长或就业,就需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但是在各种制度上,民营企业无法与国企进行竞争。比如从银行贷款,国企经营效率没有民企高,但是却比民企风险小,这是为什么? 14
第三节 私有产权的形成 布坎南指出:在行政领域或“政治市场”上,“个人是严格按经济人的方式行动的……当人们改变角色(即从市场交易主体变为公共选择主体)时,并没有变为圣人”。政府官员也并不是天然就追求公共利益,他也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政府会在某些国有垄断行业设置民营企业进入壁垒; 政府规模膨胀和财政支出增长也加重了民企的负担; 政府的行政审批制为民企市场进入制造了障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