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中国人民大学 吴 美 华
一、党性和党性修养概念的由来
列宁曾多次就党性作出阐述。他指出:“严格的 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 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 严格的党性。”(《列宁选集》第1卷,第672页,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显然,列宁从政党的阶级性出 发,把党性作为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使用了党性的提法。他说:“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共产党内最早系统研究党性修养理论的是刘少奇。他曾写下一组文章,主要有《共产党员修养的两份报告大纲》 (1939年初)、《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7月)、《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1940年7月1日)、《人的阶级性》(1941年6月)、《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1941年11月)等。可以说刘少奇的党性修养理论酝酿于河南,系统阐述于延安,深化完善于华中。
1939年7月,毛泽东审阅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部分演讲记录稿后,给《解放》杂志编辑部写信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尽快发表。8月20日至9月20日出版的《解放》杂志第81期、第82期、第83和84期合刊上,分3次全文连载。11月由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并被列入延安整风必读文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于1949年和1962年两次再版,共发行上千万册,还被译成外文,1980年刘少奇获得平反后重新发表。
刘少奇在《人的阶级性》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对什么叫党性作了深刻的阐释: “党性,就是人们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所以人们也有各种不同的党性:有封建阶级的党性,资产阶级的党性,无产阶级的党性等。 ”
“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
“共产党要把无产阶级各种伟大的进步的特征发展到最高度。每个党员要照着这一切特性来改造自己,要使自己具备这一切的优良的特性。这就是本质的改造。 ”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224—22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在中共中央文件中,最早对党性作出规定的是 1941年7月1日由王稼祥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决定》把 党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把增强党性作为一个专 门的问题正式提到全党面前,分析了党员缺乏党性 的表现和根源,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提 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决定》不仅为延安整风 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加强党的建 设提供了长远的指导。
1941年10月至12月任弼时专门写下了《关于增 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1942年7月14日他又在中 央党校作了关于增强党性的长篇报告,对什么是党 性,为什么要增强党性,党性修养包含哪些内容, 如何增强党性修养等作了详细阐述。
1942年7月至9月,杨献珍写下了《何谓党性》、 《关于党性问题答问》、《关于党性认识问题》,针 对党内一些模糊认识对党性作了科学的阐述。 1942年7月至9月,杨献珍写下了《何谓党性》、 《关于党性问题答问》、《关于党性认识问题》,针 对党内一些模糊认识对党性作了科学的阐述。 参见杨献珍著《论党性》,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版
此后,在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 党性和党性修养被普遍使用,成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 论的基本概念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重视党性和党 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管党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党章历史上曾两次强调党性: 十四大党章在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 务中增写了“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 十四大党章在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 务中增写了“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 十八大党章在第六章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 本条件中增写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强调“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提 出“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 础和动力”,“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 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 党性分析重点内容”。
二、党性和党性修养的科学内涵
我们常常把党性、党风、党纪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使用,可见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党性是党风的内在根底,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 党性决定党纪,党纪体现和维护党性。 党性与党的性质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党性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在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党性是以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为标志,以党员的思想道德、政治观点、言论行动来衡量的,具体包括以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党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党性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但是党性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的党性集中体现在: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三个自信”,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党性原则 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遵守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全体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党性原则集中体现在党章和相关党内法规中,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共12条)。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 委第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广大党员干部 重温学习《准则》。
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如果作名词来解释,是指共产党员符合党性要求的素质,即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作风修养、科学文化知识修养等。如果作动词来解释,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亦称党性锻炼。
理论修养 指党员的理论素质,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主要是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 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 自觉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思想道德修养 指党员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 主要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磨砺高尚道德品格。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有意义
2012年《人民日报》曾发表“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系列评论员文章 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 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 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崇尚廉洁的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指对人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的终极关怀,包括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遵循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有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组织纪律修养 指党员在组织纪律方面的素质。 主要是要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2014年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组织纪律松弛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组织观念、组织程序、组织纪律都要严起来。”他强调,要强化党的意识,坚持“四个服从”,党员对党组织要忠诚老实,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树立纪律权威意识 树立纪律平等意识 自觉遵守党章党纪 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纪律 切实加强网络自律
作风修养 指党员在作风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等。 主要是要坚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密切联系群众。
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常抓不懈解决“四风”问题 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治理师德师风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 (教育部第34号令,袁贵仁部长2012年11月 13日签发,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指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是要学好本领、精通业务,有一技之长,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刻苦学习增长本领 打好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 不断更新知识 增强学习的创新性
制度修养 指党员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自觉遵守、维护制度的意识和素养,包括党员对党的制度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党的制度的了解和对制度规则的把握,党员自觉遵守党的制度的意识和按制度办事的能力等。
提高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自觉性 了解党内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 学会用制度来调整党内各种关系 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制度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 习近平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 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切实增强党 性”。他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 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 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 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 则。”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两会期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三、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的现实意义 党员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 党员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的纯洁性 党员作用直接关系到党的任务的实现
(1949年底448.8万人;1956年6月底1073万;1965年1871万;1976年3507万;1978年3698.1万。) 党员队伍的现状 根据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达8668.6万名,比上年净增155.9万名,增幅为1.8%。 (1949年底448.8万人;1956年6月底1073万;1965年1871万;1976年3507万;1978年3698.1万。)
其中,女党员2109. 0万名,占24. 3%;少数民族党员595. 4万名,占6. 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606. 8万名,占41 其中,女党员2109.0万名,占24.3%;少数民族党员595.4万名,占6.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606.8万名,占41.6%;35岁及以下的党员2237.6万名,占25.8%;工人734.3万名,农牧渔民2570.3万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501.9万名,企业管理人员506.9万名,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088.0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30.3万名,学生260.4万名,离退休人员1589.1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87.4万名。
全党现有基层组织430.4万个,比上年增加10.2万个,增幅为2.4%。 基层党委20.3万个 总支部26.5万个 党支部383.5万个
党员队伍的新特点 党员队伍规模适度扩大 党员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党员总体质量有新的提高 党员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 党员队伍规模适度扩大 党员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党员总体质量有新的提高 党员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 党员主体意识强化 党员诉求更加强烈 党员面临的压力加大 党员利益问题凸显 党员年龄存在“代际差异” 社会转型期党员思想多变
存在的突出问题 理想信念不坚定 宗旨观念不牢固 组织纪律涣散 缺乏进取精神 能力素质不高 过分注重个人利益 党的意识、政治意识、 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强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也为人才培养开辟了广阔道路。成为优秀共产党员与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要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党性修养、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性。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人才的最新界定是: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个最新界定,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的主要标准,改变了以往片面注重学历、职称的观点。
教职工和学生党员都应当坚持党员标准与人才标准的统一,成为学校工作的骨干,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党性修养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和实践 向书本学习 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
党性修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自我改造过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正确途径是认真学习理论,积极投身实践,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不断克服那些与党性要求不相符合的东西,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能力素养得到升华,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分子。
“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代 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愿大家在为实现中国 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