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第一節 民主理論的演變與發展 根據歷史的進展,民主理論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古典理論、修正理論與參與理論時期。其中古典理論乃是指洛克、盧梭、邊沁、彌勒、格林、杜威等一脈相承的民主觀點。由於這類理論主要在談論民主價值及民主的應然面,故又稱規範民主理論。修正理論主要在探討民主政治的現實面向,又稱實徵民主理論,以熊彼德、道爾等人為代表。 約翰洛克(John Locke)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壹、古典民主理論時期 麥迪森(James Madison)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壹、古典民主理論時期 古典民主理論乃是指十七世紀以來的一些理論家,對民主政治的相關觀點與看法。主要人物如:洛克、盧梭、麥迪森(James Madison)、邊沁、彌勒、格林(T. H. Green)、杜威、巴克(Ernest Barke)等人。基本假設為在適當政治環境下,公民的政治行為是理性的,對參與政治會產生濃厚興趣,對國家大事會盡量獲取充分的政治常識。認為只有在每一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的情況下,民主政治才能充分實現。 麥迪森(James Madison)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肯定民主政治具有多元的政治、社會與個人目標。其中政治目標在建立可維持個人自由的政治秩序與權力關係;社會目標在確定社會進步;個人目標在藉積極的政治參與,培養個人對社會關懷與公民責任感,提升人民的公共道德水準。 貳、修正民主理論時期 所謂政治,基本上為人民選擇決策者的一種特殊程序。只要政治制度允許期望擔任決策者的菁英,透過公平、公開的競爭,來爭取人民的選擇,而人民有權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選擇,就算符合民主的意義。此一主張被稱為民主程序論。 熊彼德(Schumpeter)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修正民主理論批評古典民主理論缺乏實證上的基礎(證據),基本假說不符民主國家的運作狀況。如根據民主國家公民政治的行為研究發現,許多公民政治行為並不理性、政治知識相當缺乏,對政治事務的興趣並不濃厚。 現今民主政治實踐最佳的國家,乃是所謂具有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的國家;所謂公民文化是指對政治既不過份冷漠,也不過份熱心的政治文化。 在一個分工社會中,政治應由專業精英負責。一般人僅限於選擇領導者,只要在過程中具有決定權,就不必擔心無法控制政治精英。 公民文化的權威性著作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換言之,修正民主理論者認為政治活動不應過份強調道德目標,人民道德的提昇為教育與宗教的職責,政治活動要強調者為法律與公共道德規範的遵循,但此僅為程序所需;政治目的在決定權力與社會價值分配,個人道德的提昇不是政治的目的。 叁、參與民主理論時期 所謂參與民主,基本理想乃承襲古典民主理論而來,但更具有行動上的意義。認為民主參與的場合,不限於政治組織(如國會、政黨),其他民間組織如公司、學校等,其決策行動仍應視為政治參與。 日本國會眾議院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參與式民主主張國家應以法律規定各種組織(如公司、學校等)中的成員,包括員工、職員與學生等,都應有參與決策的權力。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參與式民主主張國家應以法律規定各種組織(如公司、學校等)中的成員,包括員工、職員與學生等,都應有參與決策的權力。 參與民主理論把修正民主理論稱精英民主論。認為精英民主論的出現乃是因為:一方面在西方國家,知識分子慢慢從權力外進入「權力圈」中,如羅斯福新政時期、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旦嚐到權力滋味,就改變對權力關係與當權者的批判態度;另方面,第二次大戰前諸多國家的群眾運動,特別對極權主義的支持,使知識分子對人民不再信任,進而使人認為群眾與政治間的關係不宜太過密切。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參與式民主的主張,並未發生預期的影響力。主要由於國家事務繁雜,民眾不僅無力參與,甚至不知如何參與。惟自大眾傳播科技發達以後,民主國家民眾多藉電視Call-in節目來抒發己見,不無彌補無法全面達成參與民主的缺憾。 第二節 民主的模式與分類之一 現今一般學者及大眾所談論的民主,多為自由主義式民主,即人民具有普遍選舉權,定期舉行具有競爭性選舉的一種制度。事實上,除此之外,尚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民主模式分類,其中第一種為古典式民主、保護式民主、發展式民主、人民式民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壹、古典式民主 古典式民主(Classical Model of Democracy)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城邦政治時期的雅典。西元前四、五世紀時,雅典所實行的直接民主形式,通常被後人讚譽為最理想的大眾參與制度。但是雅典式民主政治所發展出來的統治型態,在現代世界中卻只有相當少數的國家採用此一制度。 此種由人民直接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至今仍保留在當代某些地區,如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城鎮會議、瑞士各邦的社區會議等。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所謂保護式民主,即保障個人免於政府的不法侵犯。此種觀點以洛克為代表,認為民主是一種經人民同意的政府體制,透過一個代表會議來運作。十八世紀末,功利主義理論家如邊沁(Jeremy Bentham)和詹姆士彌爾(James Mill)甚至認為民主的出現,乃基於保護或增進個人利益而來。邊沁相信所有人皆是趨樂避苦的,因此才出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the 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的主張。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保護式民主的目的,在確保公民最寬廣的自由範圍,使其得以去享受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因此,保護式民主得到包含資本主義(Laissez-faire Capitalism)、古典自由主義者和當代政治新右派(New Right)的支持。 參、發展式民主 早期民主理論將焦點集中在保護個人權利上,後來逐漸發展成對人類個人與社群間關係的調適與解決。此種民主統治模式,稱為發展式民主(Developmental Democracy)。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發展式民主所談論的民主乃是一種手段,藉由這個手段人類可以達到自由、自主的目的。而只有當人們直接且持續地參與社群生活的創造與陶塑時,公民才是真正自由的。 在發展式民主中,強調參與型社會(Participatory Society)的存在。在該社會中,每個公民透過參與,制定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決策,由此才能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而其方法,唯有透過促進社會開放、負責與分權,方能達到上述目標。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肆、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People's Democracy)常在共黨主政的國家中出現,其意涵指蘇維埃模式(Soviet Model)下共產主義政權,後來泛指根據馬克思主義所建構提出的各種民主模式。基本上,馬克思主義傾向將自由主義民主或議會式民主視為資產階級的民主(Bourgeois or Capitalist Democracy)。人民式民主特別強調社會平等的目標,希望透過財富共同所有權制,來達成上述的目的。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人民民主除馬克思的觀點外,大多根據列寧(V. I. Lenin)的理念主張而來。在列寧的想法中,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Vanguard);共黨能瞭解無產階級的真正利益,因此能指導人民發覺出自身的革命潛力。此論點為「列寧式民主」。 人民民主模式的最大問題,在於列寧沒有對共產黨的權力,特別是共黨領導人,建立任何制衡及負責機制。在面臨共黨領導菁英一樣不免出於人性,而陷入貪污腐化的情況時,身為最基層被統治的人民幾乎無能為力來改變現狀。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第三節 民主的模式與分類之二 壹、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 一、直接民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第三節 民主的模式與分類之二 壹、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 一、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係指全體公民直接參與政府決策之謂。強調主權操縱在人民的手中。直接民主淵源於古希臘雅典的統治型態,藉由公民大會來決定政府的一切施政。現今直接民主最常採用的方式是公民投票。一般認為直接民主的優點有: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直接民主使公民得以掌控自己命運,強化公民對政治的控制力。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直接民主使公民得以掌控自己命運,強化公民對政治的控制力。 (二)直接民主可以培育出較具政治常識與政治敏感度之公民。 (三)直接民主有助公民表達自身看法和利益。 (四)直接民主強化統治的正當性,人民更能接受由其自己決定的政策。 二、代議民主 代議民主是一種間接的民主形式,又稱間接民主,即指人民選舉代表制定政策,且由代議士來替人民監督治理政府。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般認為代議民主的優點有: (一)提供一種較有可能實現且較有效率的民主形式。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般認為代議民主的優點有: (一)提供一種較有可能實現且較有效率的民主形式。 (二)統治菁英人數較少,較有可能達到政治上分工。 (三)使政府可以由一群教育水準較高、且有專業知識、較富經驗的人來進行管理。 (四)使一般人民跟政治的關係沒有直接民主來得緊密,故可以保持政治運作的穩定,鼓勵公民接受妥協的結果。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貳、自由民主與社會民主 一、自由民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貳、自由民主與社會民主 一、自由民主 所謂「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是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民主。在西方民主思潮中,屬於最早出現、影響最廣者。自由民主相信民主基本上在限制政府統治作用,以維護人民身體、生命、財產等方面的自由權利。 早期的自由民主,建立在幾個基本理念上:一、個人主義;二、財產神聖;三、契約自由;四、自由競爭。自由民主強調個人自由與個人價值,相信財產為個人努力成果,應該給予最大程度尊重與保障。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般認為自由民主的特徵有: (一)強調個人權利至上,重視個人自由的保障。 (二)強調法治原則,重視法律程序跟內容。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般認為自由民主的特徵有: (一)強調個人權利至上,重視個人自由的保障。 (二)強調法治原則,重視法律程序跟內容。 (三)建立政府權力分立原則,防止權力濫用,危害人民權利。 (四)追求個人利益為主,不強調群體利益。 (五)強調妥協的精神,主張追求政治上的寬容。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社會民主 社會民主(Social Democracy)乃是從人道主義出發,站在社會整體的立場做考量,反對個人主義,重視社會共同利益,採取溫和漸近的手段改變現狀。 社會民主結合社會主義與立憲民主,人民經濟生活由國家予以必要節制,生產工具可移歸國有,民主政體與人權自由仍予保留維持。社會民主制度有時可以「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來做為代表加以說明,重視社會大眾權益與福利。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社會民主主要理論特徵,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主張藉民主憲政程序,如選舉等方式,來達到社會改革目的。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社會民主主要理論特徵,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主張藉民主憲政程序,如選舉等方式,來達到社會改革目的。 (二)重視社會全體人民福利,以爭取全民支持。 (三)主張重要獨佔性質的產業由國家經營,避免壟斷以保障國民生計。 (四)透過議會立法,實現和平改革理念。 (五)認為只要經過民主漸近的改革,可以逐步達成社會主義的理想。 社會民主觀念的發展,主要以歐洲國家為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參、共識民主(Consensus Model of Democracy) 一、共識民主的意涵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參、共識民主(Consensus Model of Democracy) 一、共識民主的意涵 又稱「協和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由學者李普特(Arend Lijphart)提出。相較一般多數決民主,共識民主係指在一些歐洲國家的政治體制。在這些國家當中,通常社會上存在著種族、宗教、語言或意識形態上的差距。為避免社會衝突,甚至是分裂的情況出現,政治上必須藉用協商的方式來求取人民彼此間的共識。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共識民主的運作原則 (一)政治權的分享—超大型的聯合內閣。 (二)正式與非正式權力的分立。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共識民主的運作原則 (一)政治權的分享—超大型的聯合內閣。 (二)正式與非正式權力的分立。 (三)平衡的兩院制和少數代表權。 (四)多黨制。 (五)多面向的政黨制度。 (六)比例代表制。 (七)聯邦主義與地方分權。 (八)成文憲法與少數否決。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三、共識民主的成功要件 (一)人口組成方面 社會中的人口不能太多,;另外,不能有絕對多數族群的存在。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三、共識民主的成功要件 (一)人口組成方面 社會中的人口不能太多,;另外,不能有絕對多數族群的存在。 (二)社會經濟狀況方面 各次級組織的社會經濟狀況,不宜差距太大。 (三)政治狀況方面 國家內部雖然次級團體分立,但在面臨外來威脅時,仍能協同團結一致,對國家具高度的共識及效忠。 (四)歷史經驗方面 這個社會必須原本就具有妥協、忍讓的傳統和精神。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第四節 自由民主下的民主類型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第四節 自由民主下的民主類型 目前西方民主國家的主流,乃是所謂自由主義式民主。自由主義式民主是一種間接和代議的民主形式,經由贏得定期選舉來取得公職與統治權。同時,自由主義式民主係基於競爭和選舉的結果而來。透過政治多元主義,對彼此信仰價值的容忍,自由民主得以順利運作與維繫下去。 壹、多元主義民主 多元主義(Pluralism)的理念可以追溯至早期的自由主義者,特別是洛克和孟德斯鳩的觀點。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麥迪遜民主(Madisonian Democracy)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一、麥迪遜民主(Madisonian Democracy) 首見於麥迪遜(John Madison)在《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中的論述。認為未受監督的民主統治,可能容易導致多數暴力;嚴重者甚至假借人民名義,遂行私利,破壞個人權利及剝奪生命、財產權。麥迪遜主張一種基於兩院制(Bicameralism)和聯邦主義的權力分立的政府制度。這種分權制為互相競爭的團體和利益,提供多種接近決策的管道。而此種由多重少數來進行統治的制度,通常被稱為「麥迪遜式民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多元政體(Polyarchy)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多元政體(Polyarchy) 多元政體(Polyarchy)一詞為達爾(Robert Dahl)提出,指在這體制下,人民可以自由參與政治;在野反對勢力,可以自由與執政者爭取人民的支持。參與和競爭,是這種多元政治的兩大指標。道爾認為:傳統古典民主理論的多數民主,僅是一種理想。民主政治的實際運作,是由民主社會下的各種多元勢力相互制衡而成。由於各種勢力相互節制,使得政府不致於濫用權力;社會衝突得以降低,人民自由獲得保障,這也就是所謂「少數統治」(Rule by Minorities)的概念。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多元民主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多元的社會 (二)壓力政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多元民主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多元的社會 (二)壓力政治 團體與團體之間、團體與國家機關之間不同形態的競爭、合作,決定了一個國家公共政策的主要內容。 (三)中立的政府 政府不介入政治利益的追逐中,其功用僅在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場所,亦即提供各利益團體來接近決策的機會與管道。 貳、菁英主義民主 一、古典菁英主義民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古典菁英主義者,如伯雷圖(Vilfredo Pareto)、莫斯卡(Gaetano Mosca)與密歇爾(Robert Michels)等人認為:在所有類型的社會中,人民總是分成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所必需的資源和特質總是不平等地分配,在議會式民主下,一個團結具高度凝聚力的少數菁英,總是能夠操縱與控制群眾。在所有組織中,權力傾向集中在有組織能力與決策權的小團體手中,而非冷漠社會群眾的身中。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當代菁英主義民主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當代菁英主義民主 現代菁英主義理論家認為民主就是由優勢團體的網絡所支配。如密爾斯(C. Wright Mills)認為:美國權力菁英為大企業(特別是和國防有關的工業)、美國軍方和環繞在總統周遭的政治小集團三者組成;此三者恰好代表經濟權力、官僚控制和接近政府行政機關層峰。這三方面的結合,使權力菁英得以做出重要決策,特別是在國防和外交政策,以及策略性經濟政策的範疇上。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現代菁英主義認為美國自由主義式民主只是個幻象。在選舉過程中,工會、小企業和消費者遊說團體,只能對政策制定過程有些許影饗力。所謂統治,只是菁英間的競爭對立。民主就是一種為達成政治決策的制度性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每個人可以藉爭取人民選票的方式,來決定由誰取得統治權力。選民可以決定由哪位菁英來統治,但無法改變權力總是被菁英掌控行使的事實。故熊彼得認為:「民主政治就是政客統治」(Democracy is the rule of the politician)。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這種競爭式菁英主義又可稱民主的經濟理論(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認為民主就是一個政治市場(Political Market),其中每個想獲得權力的政治人物,就像企業家爭取消費者般來爭取選民,使選民將選票投給最能反應自身政策偏好的政黨。一個開放競爭的選舉制度是民主統治的保證,因為它將政府,交給最能回應最大多數選民政策偏好的政黨手中。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由上可知,競爭式菁英主義比較像是對民主運作過程的描述,而不提及民主的價值和原則,如政治平等、大眾參與、自由等問題。民主僅是一種政治方法:依大眾投票結果制定政治決策的方法。其優點是將政策制定的權力,交予社會上一些充份掌握資訊、擁有專業能力及具政治使命感的成員;缺點是分配給大眾的角色有限,可能造成人民對政治的冷漠,甚至造成政治上的嚴重疏離。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參、統合主義民主 一、由來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參、統合主義民主 一、由來 統合主義(Corporatism)可回溯至二次大戰時期的義大利,希望藉由經理人和勞工整合,進而參與政府運作的過程,來建立所謂的統合國家(Corporate State)。 二、新統合主義 新統合主義(Neocorporatism),或稱自由統合主義(Liberal Corporatism)。強調「三邊政府」的概念,指政府為一個由政府官員、資方團體和工會間直接相互溝通、協調,以達成共識的組織架構。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換言之,將經濟利益整合到政府,其趨勢日漸走向經濟管理和干預。為尋求管理經濟生活和範圍廣大的公共服務,政府必須設計一套用來確保經濟利益合作的制度性安排。 統合主義使功能性代表(Functional Representation)成為可能,經由所屬團體透過競爭性選舉機制,表達更多個人觀點和利益。統合主義民主可以英國基爾德社會主義者為代表。晚近又有統合式多元主義(Corporate Pluralism)的出現,乃是將上述的三邊協商形成一項機制,經由這機制,社會中的主要團體相互競爭,以影響政府的政策。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肆、新右派民主 1970年代以後出現的新思潮,相信政府不加以干預,經濟會運作得最好。認為國家的危機,就是賦予政府不斷增加給付、公共投資、補貼和國家保護,結果造成國家干預和經濟停滯。此即所謂的「民主超載」(Democratic Overload):無法抵抗利益團體和選舉的壓力,導致政治體系的癱瘓。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根據新右派民主的觀點,認為由傳統選舉所建構而成的政治,是一段不斷自我走向失敗的過程。因為政客一再增加對選民提出不切實際的承諾,以贏得權力;選民為更多公共支出支票所吸引,政客濫開空頭支票,其結果就是政府舉債所造成的高度通貨膨脹,及拖垮企業和削弱成長的稅賦重擔。故新右派強調:「民主之對於成人,就像巧克力之對於孩童一樣:無止境的誘惑,少量無害,過量就會生病」。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伍、馬克思主義民主 一、馬克思對民主的觀點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伍、馬克思主義民主 一、馬克思對民主的觀點 馬克思(Karl Marx)對民主政治的觀點,係基於階級鬥爭而來。認為政治權力不僅是選舉權,或團體藉遊說和競選活動來表達其利益。政治權力更反應經濟權力的分配情況,特別是在生產工具所有權的不平等。馬克思認為自由主義式民主,就是一個受統治階級權力操控的資產階級民主。所謂多元主義式民主,權力終究會集中在少數權力菁英,或統治階級的手中。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第二章 民主的理論與模型 二、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逐漸放棄暴力革命的理念,改採和平、法治與民主道路邁向社會主義的見解,這些代表如新馬克思主義者(Neo-Marxists)。但對資本主義式民主,當代馬克思主義仍不抱持樂觀的態度,認為民主化過程迫使政府必須滿足社會大眾需求,導致公共支出持續增加,國家責任的範圍不斷擴大;而政府舉債日益升高,導致持續的高度通貨膨脹。資本主義民主將會愈來愈難以維持其正當性,而被迫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