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80年代散文与戏剧
第一节:概述 新时期之初,首先是大量回忆、悼念性散文的出现;接着是巴金、冰心、杨绛、丁玲、孙犁、汪曾祺等一批老作家的复出。其中,巴金的五集《随想录》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瞩目。 八十年代中后期散文创作成绩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文化散文较为兴盛,其特点是从文化角度展现人的精神、心理、生活和审美方式,这些散文往往站在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表现了比较健康成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倾向。
第二节 巴金的《随想录》 一、《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它以个人为解剖对象,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
二、《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在《随想录》里巴金主要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了他在文革中的经历,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整部《随想录》里,我们不会发现华丽的词藻、精雕细琢的语句、精心的构思、人工的造作,让人读来感觉真实可信,意蕴深远。整部书没有剑拔弩张式的议论,没有警句和格言。
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但他也写了不少散文,如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等。他的散文同样地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有自己的创造,他的艺术风格极为独特。台湾著名散文作家三毛在临终前致信贾平凹,称他为“心极喜爱的大师”。
二、贾平凹的散文名篇介绍 1、《丑石》:一个丑而怪的石头,长期卧睡在那里,谁也不理它。忽然之间发现,它自天而降,曾经是璀璨的星星,燃烧过光明,祖辈曾经仰望过它,现在却被淹没在污土、荒草里了。丑石之所以连墙也垒不成,是因为它不愿意做这些小玩意儿;它为此受世俗讥讽,是因为世俗不理解它。 2、《月迹》也是贾平凹的散文名篇。《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3、《一棵小桃树》表面上写小桃树经历风风雨雨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苦难、贫弱,然而却盼望幸福、追求幸福的生命的象征。 4、《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没有心灵的束缚,没有形而上的痛苦,一切的活动,都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而行。表面上看,他“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三、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1、细致灵敏 2、淡涵哲理 3、语言的朴实而又含蓄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一、余秋雨以及“文化散文”的概念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著有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结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二、什么是“文化散文”呢? “文化散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取材上的文化性。 二是文化意识强烈,即是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以文化意识来审视和表现描写对象。。 三是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开掘现象的本质。 四是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
二、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一)富有文化意蕴。 (二)艺术上独树一帜 主要体现在: 第一,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观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第二,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第三,揉进小说和戏剧的一些因素,将“故事”穿插其中,并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 第四,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
80年代戏剧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也和小说、诗歌一样,既有在题材开拓上的突出成就,又有在形式上的广泛尝试,多角度、多方位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许多剧作家也和小说家一样,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技巧和手法,从而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流派。
80年代的戏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7——1979 戏剧从一片废墟上再生,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恢复并取得了重要收获。《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的问世,标志新时期话剧的再生。接着又出现了《于无声处》、《丹心谱》等作品。 文革后,话剧创作首先突破了过去在题材上设置的不许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禁令,把革命领袖的形象搬上舞台。第一个表现革命领袖的是白桦的《曙光》。
此后,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的作品,层出不穷,到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时,在63个获奖话剧中,就有18个是歌颂革命领袖的。《陈毅出山》、《报童》、《西安事变》、《东进,东进》、《秋收霹雳》、《朱德将军》、《回师北上》、《八一风暴》、《江南一叶》等。1980年后,又相继出现了《陈毅市长》、《彭大将军》、《平津战役》,至1982年,共计出现了约50余部,这是我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的繁荣景观。
在这类题材中,最有代表性的剧作使丁一三的《陈毅出上》。 2、1980——1985 “话剧热”突然“降温”,戏剧工作者在危机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革新,“戏剧观”的讨论引起了理论热,留下了一批探索戏剧。 戏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一、沙叶新 沙叶新,生于1939年, 江苏南京人,回族。当代剧 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 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 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 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 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 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话剧《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获第三届“上海艺术节创作演出奖”)、《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太 阳·雪·人》、《东京的月亮》、《尊严》,喜剧《一分钱》、《约会》(获“上海优秀创作奖”), 电影《寻找男子汉》(1988年12月获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作品奖”),电视剧《陈毅与刺客》(获电视剧第三届“金鹰奖”二等奖)、《百老汇100号》、《绿卡族》。1988年12月曾获第一届“振兴话剧奖”优秀编剧奖。
二、高行建 目前为法籍华人。 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时年54岁。事 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 画家、小说家、翻译家、 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 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 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
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他的剧作集《彼岸》(The Other Shore)在1986年在大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遭禁演,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隔年再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加入法国国籍。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都只能在海外出版。他的画作也已在欧洲和美国展出。有人称他为大陆异议作家。(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出版了简体和繁体两版的《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另有其戏剧《山海经传》,和其文艺理论著作《没有主义》)
《绝对信号》剧中写待业青年黑子与少女蜜蜂相爱,但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无法结婚,在黑子迷惘彷徨之际,一个车匪利用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心理,与他密谋一起合伙盗车。结果他们扒上了由小概担任见习车长的一节守车,小概是黑子的中学同学,他也深深爱着蜜蜂,而当列车开出不久,蜜蜂碰巧也搭上了这节车厢。由此在车厢十分有限的时空中,围绕着黑子、小概、蜜蜂之间的恋爱关系,以及老车长与车匪的较量,展开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最后黑子经过一番痛苦的心灵挣扎,猛然醒悟,他与车匪在搏斗中双双倒下,小概在老车长的指示下亮起红灯(绝对信号),列车安全进站。
《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一种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上。 此外,这出戏在舞台语言方面也有许多创新,比如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
复习思考题: 1、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特点?试以《月迹》、《丑石》等篇为例进行分析。 3、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简述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