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祐(Ayo) 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環境生態 + 生態旅遊 碩士班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附件一. 附件二 嚼食檳榔習慣之分佈 Taiwan India Sri-LankaPapua New Guinea South Africa Indonesia Hu-Nan (Modified from Norton, 1997) 附件三.
Advertisement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小學六年級 常識科 香港環境問題 ~ 廢物污染.
鄭先祐(Ayo)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碩士班:環境生態 + 生態旅遊)
☆ 104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藏寶圖 ☆ II III IV V 找到心方向-談壓力調適 陳佩雯諮商心理師
行銷研究 單元三 次級資料的蒐集.
班級: 小 班 時間:102年3月4日~102年5月17日 幼兒年齡: 歲
第六章 人類與環境 6-2維護生物多樣性.
新世紀的綠色思潮 -- 文明擴張下的台灣 台灣環保問題之檢討與展望 鄭先祐(Ayo) Formosan Studies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 2015年09月20日(週日) 11:00 –12 : 日(週三) 1:30- 3:30│國立台南大學 榮譽校區│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保育與生物多樣性 鄭先祐(Ayo) 國立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鄭先祐(Ayo) 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環境生態 + 生態旅遊 碩士班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國立交通大學 蘭州大學 大陸姐妹校介紹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鄭先祐 (Ayo) 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生命樹 (種系發生樹)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第5章習作 水 文.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國際資訊安全標準ISO 27001之網路架構設計 –以國網中心為例探討風險管理
文學院、管理學院、海科院 暨各系所 及通識教育中心
猜猜看下面的圖片是什麼?.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第六組 許茹雯 李翔雲 王秀旬 張碩峰 麥嘉容 廖子誠
動物世界.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RSS介紹及其在圖書館的應用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議程大綱. 議程大綱 微軟在雲端服務已經耕耘超過15年 Windows Live – 雲端應用的最佳典範.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研習題目 蘇門答臘西南地震.
數位學習評鑑期末專題 國內案例分析.
太 陽 的 秘 密 檔 案.
經濟學 學經濟.
水與綠建設計畫 滾動式檢討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3年7月1日.
紙資源的利用.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競爭情報 LinkedIn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utting Social Networking to Real Use by RogerPhelps 圖資四 B 鄭艾妮 B 蒲碩瑩 B 楊淑涵.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三、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我們的太陽系 開始撥放.
全球環境的變遷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現象 臭氧層的破洞 森林的消失 物種快速滅絕 酸雨的危害 人為沙漠.
細胞.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花王集團.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Identifying your company’s real intelligence needs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育 鄭先祐(Ayo) 國立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新事業發展專題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Test for R Data Processing & Graphics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NewsWeek No.2 人權修法懶人包 配合高中公民第1冊第3章.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從宇宙的起源說起 鄭先祐 (Ayo) 國立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營運模式.
第6課 資源問題與環境保育對策 一、水資源 (一)整體問題:不足、時空分布不均 (二)分區問題: 1.季風氣候區: (1)問題: a.水汙染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南區 ~中小學教師數位博物館研討會 藝術類數位博物館介紹 和春技術學院馮治平 91年2月2日.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鄭先祐(Ayo) 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環境生態 + 生態旅遊 碩士班 台灣的自然保育回顧與案例 鄭先祐(Ayo) 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環境生態 + 生態旅遊 碩士班 │ 2015年01月21日(週三) 下午 01:00 -- 5:00│國立臺南大學 榮譽教學中心│

地球誕生時的環境 早期的地球,是完全沒有生命。 地表覆蓋著炙熱的熔岩,大氣充滿著CO2, CH4(甲烷), N2 ,水蒸氣和氫氣等分子,沒有氧氣(很稀少)。

台灣的自然保育回顧與案例 Part I 地球生命的演變過程 Part II 台灣本島的誕生 Part III Homo sapiens 的出現 Part IV 台灣自然保育的歷史 Part V 案例 結語:我們能做甚麼? 補充:文明擴張下的台灣

Part I 地球生命的演變過程 三十五億年的生命史 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Gaia hypothesis:生命的力量 關鍵與穩定 複雜與不確定 時間的落差

三十五億年的生命史 原古代 (Proterozoic Era) 古生代 (Paleozoic Era) 第一個生命的出現:35億年前 1月1日 (1/1) 行光合作用的藻類:25億至5.7億年前 4/14 至 11/2 古生代 (Paleozoic Era) 大量藻類出現:5.7億至5億年前 11/ 2 至 11/ 9 植物開始登陸:5億至4.3億年前 11/ 9 至 11/16 節肢動物開始登陸:4.3億年至4億年前 11/16 至 11/19 昆虫出現:4億至3.45億年前 11/19 至 11/25 爬虫類出現:3.45億年至2.8億年前 11/25 至 12/ 2 兩生類大量消失:2.8億年至2.3億年前 12/ 2 至 12/ 7

三十五億年的生命史 原古代 (Proterozoic Era) 1/1 至 11/2 古生代 (Paleozoic Era) 11/2 至 12/12 中生代 (Mesozoic Era) 恐龍與哺乳類的出現:2.3億年至1.8億年前 12/ 7 至 12/12 恐龍稱霸地球:1.8億年至1.35億年前 12/12 至 12/17 恐龍大量滅絕:1.35億年至6,500萬年前 12/17 至 12/24 新生代 (Cenzoic Era) 哺乳類大量出現:6,500萬年至200萬年前 12/24 至 12/31

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Five Kingdoms (五個生物界) 動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 How many species?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Fig. 1 生物的五個生物界。

Table 1. Number of living species in major phyla 種類 已知命名 估計現有 命名百分率 病毒類 5,000 500,000 1% 細菌類 4,760 1,000,000 0.5% 原生界 80,000 16% 真菌界 1,500,000 5% 植物界 287,655 530,000 54% 動物界 1,296,539 11,540,000 < 11% 總計 1,753,954 15,570,000 11%

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重點 I-01 現生已命名的物種有175萬種,加上尚未命名的估計至少有1,557萬種。 現生物種估計至少仍有1,382萬種,等待命名。目前每年平均有一萬種被命名,需要多少年命名完成? 地球生物物種,九成以上的命運是滅絕。曾經存在的物種是現生物種的十倍以上。已滅絕的物種,估計可有多少物種?

表2. 比較火星、金星和地球 (現況與假設完全無生命存在過) 的大氣狀況。 重點 I-02 地球的生命力量 (Gaia 學說) 表2. 比較火星、金星和地球 (現況與假設完全無生命存在過) 的大氣狀況。 火星 金星 地球 (無生命) (現況) 二氧化碳 95% 98% 0.03% 氮氣 2.7% 1.9% 79% 氧氣 0.13% 極微量 21% 地表 平均溫度 - 53℃ 477℃ 290 + 50℃ 13℃

關鍵閥值與穩定性 Critical point and Stability 體系的穩定是需要時間的,且也不是種類愈多或是愈複雜就可愈穩定。 生態體系的「關鍵閥值」(critical point)。 體系有「自我修護」的能力,干擾或壓力只要不超越「關鍵閥值」,體系可以自我恢復。 一旦接近或超越「關鍵閥值」,體系可能會有劇烈的反應;若超越過多,體系會隨即垮散崩解。

複雜與不確定性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整個地球生態體系是極為複雜。 CO2量,對地球的溫室化有多大的貢獻,以及其對各種生態體系的影響情況,等等,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生態體系的研究,其困難除了是複雜外,還有就是所需要的研究時間非常的久。 不確定性與爭議是必然存在的 地球上已知的生命物種,至少有175萬種 。 全球溫化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有多大,更是議論紛紛!

全球溫化的影響 (專家的預測) 第一種:情況是於西元2090年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3度 第二種:情況是於西元2175年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6度 第三種:情況則是於西元2090年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6度

全球溫化的影響 (專家的預測) Nordhaus (1994)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0 10 20 30 40 50 60 3.6 第一種 21 6.7 第二種 35 10.4 第三種 62 0.8 0 10 20 30 40 50 60 估計全球總生產量的損失量 (%)

全球溫化的影響 (專家的預測) Nordhaus (1994)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4.8 第一種 30 0.5 12.1 第二種 75 0.2 17.5 第三種 95 0.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預期可能發生全球性重大影響(災害)的機率(%)

全球溫化的影響 (專家的預測) 60 50 40 30 20 10 第一種 第二種 自然科學者 肇致全球性影響的可能機率 (%) 55.0 55.0 非環境經濟學者 非環境經濟學者 圖4.不同專業的學者專家預期三種不同情況的全球溫暖化(global warming)可能肇致全球性影響的可能機率。原資料摘取自Nordhaus (1994),p.49,Figure4。 12.3 0.4 3.5 第一種 第二種

時間的落差 (Time Lag) 重點 I-05 生態體系會盡其可能的修補傷害,清理污染。 相對而言,獲利即時,傷害往往拖延,兩者間有時間的落差。 科學了解到確定,再落實於政策和法律,往往會有數十年的時間落差 (DDT為例)。 臭氧層耗減,以及CFC的問題等,都同樣有時間落差的問題。

Fig. 5. DDT gets praise from an advertisement in the June 30, 1947, issue of Time.

DDT 的興衰史 DDT: Dichloro-Dipheny-Trichloroethane DDT的發現與應用: 雙氯-雙苯-三氯乙醛 DDT的發現與應用: 第一次合成是在1874年 於1939年,發現其可用作殺虫劑 (Paul Muller) 美國大量生產是始於1940年代初期。 1948年 Paul Muller 因其在1939年的發現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DDT被禁用的過程 1947年前,DDT被公認為有效且安全。 1957年,美國聯邦政府對DDT的使用範圍,開始有些限制。 1962年,Rachel Carson 的Silent Spring 1963年5月,美國的科學顧問委員會建議DDT應在短期內禁用。 1967年,DDT被進一步的限制使用。 1972年6月14日,在聽過9,312頁(來自125位學者專家)的證言,以及350份以上的文件後,美國環保署宣佈於農業,全面禁用。

Part I 地球生命的演變過程 1 重點複習 重點 I-01: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現生物種分為五個界(kingdoms),現生種類至少估計有1,557萬種,已命名的只有175萬種。 重點 I-02:地球生命的力量 (Gaia學說)。 重點 I-03:地球生態體系有「關鍵閥值」。 重點 I-04:不確定性與爭議是必然存在。 重點 I-05:科學了解到確定,再落實於政策和法律,往往會有數十年的時間落差 (DDT為例)。

Part II 台灣本島的誕生 新生代的近期 (700萬年前:12/31 6:30am:人科種類出現) 大陸板塊與海洋版塊再度相互擠壓:蓬萊造山運動。 台灣西部:歐亞板塊;台灣東部:菲律賓海洋板塊 玉山每年仍以5-10公分升高;花東海岸山脈仍以每年6公分向北移動。

A B C 更新世期間 200萬 - 1萬年前

重點 II-01 台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位於亞熱帶,北回歸線經過的地區;但卻因為有高山,而擁有溫帶至寒帶的植被。 玉山的冷杉林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台灣,包含鄰近上百個大小不等的島嶼,高山,丘陵、湖沼、溪流、各種底質的海岸均備,加上位於大陸與太平洋群島間的種源樞紐,生物多樣性特高。 島嶼的特質,更是蘊育多元多樣的特有生物。 台灣本島高山林立,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超過百座。雖然位處亞熱帶,台灣的氣候和物種,從平地到高山,包含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各種類型。 台灣的植被類型,包含熱帶植物群落、低海拔闊葉林(500至700公尺以下)、中海拔闊葉林(1,800公尺以下)、針闊葉混合林(1,800至2,500公尺)、紅檜、扁柏針葉林、高山寒原(3,500公尺以上)等等。 台灣土地面積雖小,但其內包含的卻是整個地球的縮影。

多元多樣的生物 目前生活於台灣的動物,學術界已知的 哺乳類有100多種, 鳥類有450多種, 爬虫類(蛇、蜥蜴、烏龜)約有100多種, 兩生類約有30多種, 淡水魚類150多種、 海水魚類2,500至3,000種, 蝴蝶近400種、 昆虫總共有13,000多種。 特有種哺乳類有5種,鳥類有14種,蜥蜴類有11種,兩棲類有8種,淡水魚類約有20種、蝴蝶約有50種。

台灣本島的地理與氣候 平地北部是屬於亞熱帶,南部是熱帶。 全島最高溫是攝氏38度,最低是1度。平均溫度,台北21.6度,高雄24.3度。夏季長冬季短,全島平均雨量2,500公釐。 南北部差異(雨量分佈,東北季風), 東西部差異(颱風) 高山差異:雲霧帶(1,500至2,000公尺)

重點 II-02 因為中央山脈高度超過 雲層,聚集為雲海,是 台灣山區淡水(河川)的 源頭。 雲海

東埔-八通關沿線植被 摘取自:陳玉峰(1995)台灣植被誌。

重點 II-03 台灣本島,是北半球亞洲大陸的生物避難地,類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區;但擁有更多樣的物種 (溫帶與寒帶)

台南左鎮動物相 (一萬年前)

The indo-west Pacific is a marine diversity hotspot. 重點 II-04 The indo-west Pacific is a marine diversity hotspot.

重點複習 Part II 台灣本島的誕生 重點 II-01:台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重點 II-04:台灣緊鄰印度太平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的hot spot區。

Part III Homo sapiens 的出現 我們都是一家人

地球生命史的最近一天 12月31日 「人科」的出現:800萬至500萬年前 4:00至11:30am 「南猿」的時代:380萬至80萬年前 14:30至22:00pm 「人屬」的出現:300萬(250萬)年前 16:30 (17:45) pm 巧手原人的年代:220萬至160萬年前 18:30至20:00pm 直立原人的年代:120萬至70萬年前 21:00至22:15pm Homo sapiens 的出現: 50萬年前 22:45pm 舊石器時代:20萬至1萬年前 23:30至23:58:30pm

Fig. 6 Homo sapiens 族群發展的路線

近20萬年來的歷史 重點 III-01 舊石器時代:20萬至1萬年前 23:30至23:58:30pm 文明發展:改造環境的不歸路 19萬年的舊石器時代 於數千至萬年前:踏上文明(改造環境)的不歸路 文明發展:改造環境的不歸路 文字歷史的開始:8,000年前 23:58:48pm 工業文明的開始: 200年前 23:59:58pm 現代科技的開始: 100年前 23:59:59pm

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The Four Ecological Phases Phase one: hunter-gatherer phase -- 狩獵 - 採集的時期 (數萬年) Phase two: The early farming phase -- 早期的農耕 (數千年) Phase three: The early urban phase -- 早期的城市(文明的興起) (數千年) Phase four: The high-energy phase -- 高耗能的時期 (近三百年) 適應環境 改造環境

圖 7. 10萬年來,人類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 原始時期~10萬年前;狩獵-採集 ~1萬年前至10萬年前; 早期農業~7,000 年前至1萬年前;文明興起:~1400AD; 工業時代~1875AD;科技時代~1950AD。

重點 III-02 城市文明的維持,需要有廣大的生產地區 (生態足跡)。 文明城市於地球上持續的建立,持續的耗盡各地區的自然資源。 近代科技文明,從西方興起,已經籠罩全球。

人類倫理關係的歷史演變 重點 III-03 個人、家庭、與家族內的關係 (輩分關係) 社會生活的關係,家族間的關係 (家族關係) 極權國家,階級間的關係 (民主革命) 經濟自由化 (人民與國家的關係) 生活環境的維護 (人民和人民間的關係) 可持續的未來 (人與自然的關係)

台灣本島的 Homo sapiens 五千年前的原始民族(馬來和印尼系):遺跡遍佈全台灣 (400多處) 平埔族 (Ketangalan族、Luilang族、Kbvalan族、Taokas族、Popora族、Babuza族、Pazeh族、Hoanya族、Siraya族、Sau族)、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曹族、魯凱族、排灣族、彪馬族、阿美族、雅美(達悟)族 漢族的移民 (四百年史):人口的成長

台灣位於古文明的邊緣 台灣位處於全球亞洲古帝王文明擴張的邊陲。數千年來,台灣是脫離文明苦難的世外桃園。 直至近四百年,西方興起,台灣才逐漸被捲入帝國爭霸的漩渦。 台灣的住民,絕大多數都是逃難者的後裔。 台灣是亞洲大陸古帝國文明的避難地。 台灣位於古文明的邊緣

大家都是外來者! 重點 III-04 於數千年前,離開東南亞文明勢力,有意或無意的落難到台灣者,我們現在稱他們的後裔為「原住民」。 數百年前,離開亞洲漢帝國版圖,輾轉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的漢人,他們的後裔自稱為「台灣人」; 稍微晚點才到的,就被稱為「客家人」。 於50年前隨國民黨軍隊來的漢人,目前仍被稱為「外省人」。最近才企圖來台灣的漢人,則通常被認定為「偷渡客」。

Part III Homo sapiens 的出現 重點複習 重點 III-01:人類於數千至萬年前,即踏上文明(改造環境)的不歸路。 重點 III-02:城市文明的維持,需要有廣大的生產地區 (生態足跡)。 重點 III-03:維護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的未來,倫理問題在於人民和人民,以及人和自然的關係。 重點 III-04:台灣是亞洲大陸古帝國文明的避難地。大家都是外來者!

小結 地球生態體系,如同運行於宇宙的生命太空船。由數千萬物種,歷經數千萬年演變組成的生命太空船。人類和一些物種,是生命太空船的乘客。許許多多物種,是組合這艘太空船的零件。 物種持續的滅絕,如同太空船的零件持續的遺失。於「關鍵閥值」之下,地球生態體系可自我修護。當接近「關鍵閥值」時,地球生態體系將會有激烈的反應。當超越過時,則將會崩解。

歷經數千萬年,孕育數千萬種的地球生態體系,多元多樣,且複雜,人類對其了解非常的有限。不確定性與爭議,必然存在。 台灣是自然美麗之島,生物的自然避難地。土地面積雖然小,但因擁有高山(山脈) 而擁有地球各種生命的縮影。氣候型涵蓋:熱帶、亞熱帶、溫帶、至寒帶;且擁有豐盛的淡水資源。 歷經數千萬年,孕育數千萬種的地球生態體系,多元多樣,且複雜,人類對其了解非常的有限。不確定性與爭議,必然存在。 面對不確定性,特別是對可能肇致公害的舉動,我們必要採取「禁漏原則」。 為可持續的未來,必要落實「生態主張」於事業、工業,以及生活上。

台灣的自然保育回顧與案例 Part IV 台灣自然保育的歷史 Part V 案例

荷蘭、明鄭、與清朝時期 (1624-1895) 荷蘭據臺(1624-1662年), 明鄭時期(1662-1683年), 初期,每年運銷日本的鹿皮約5萬張,至1638年多達15萬張。 早先是由原住民獵捕鹿,1630年代後半,漢人開始加入獵捕,影響原住民的生計。 明鄭時期(1662-1683年), 移入約4萬名士兵與家眷。漢人增加,大規模拓墾山林。 清朝(1683-1895年), 至1875年,嚴防漢人渡臺,且阻止漢人私入原住民地區,厲行禁渡封山政策。 1875- 1881年開放漢人進入山地許可。 1886年,獎勵漢人拓墾….台灣錢淹腳目

日治時期 (1895-1945年) 1895年,隨即公布「官有林野取締規則」、 「官有山林原野及熬製樟腦產業管理規則」 、 「保安林規則」等,積極取締濫墾、濫伐,並建構保安林,台灣森林獲得較佳的保障。 臺灣植物資料 (1908-1911) 臺灣植物圖譜 10輯 (1911-1912) 林野整理,公布臺灣森林令 (1914-1925) 臺灣博物館 (1917) 鳥獸保護級狩獵法規 (1918)

日治時期 (1895-1945年) 基礎工程 「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 1900年前後,綠色革命,各地設立農業試驗場 1931年公布「國立公園法」 1933年,臺灣國家公園調查會 1935年,國家公園委員會 (20至33人),提出三處預定地。 大屯山,次高山太魯閣,新高阿里山。

國民政府遷台初期 (1946-1970年) 只顧民生經濟發展,忽略生態保育。 山產市場、放生鳥店、野生動物販賣…..製作蝴蝶標本……於1960年達到最高峰。 「蝴蝶王國」,約有 370- 400 種;其中,有約 50 種屬於特有種。與北方鄰國日本相比,日本的面積雖為臺灣的 10 倍大,但只有約 230 種蝴蝶,蝶種密度為日本的 10 餘倍。 蝴蝶貼畫是1960-70年代埔里重要的手工產業並大量外銷到日本。

http://bw. homeland. org. tw/recreate/ins. php http://bw.homeland.org.tw/recreate/ins.php?index_id=221&index_m_id=45

國民政府遷台初期 (1946-1970年) 1960年後,河川嚴重汙染,廢棄物汙染土地 淡水河的香魚絕種。 野生梅花鹿於1969年,野外絕跡。 蝴蝶貼畫產業,於1970年之後,消逝。 國家公園法草案,1969年提出

1970-1980年間 70年代,垃圾大戰 公害事件:二仁溪燃燒廢五金、新竹李長榮化工廠廢水汙染、綠牡蠣、鎘污染、多氯聯苯汙染米糠油…… 自然資源:水、土壤、山、海… 80年代,環保運動興起,國家公園陸續設立 環保團體:臺灣環境保護聯盟、臺灣綠色和平、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荒野協會….主婦聯盟、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國家公園:1982墾丁、1985玉山、1985陽明山、1986太魯閣….

1990年之後 1989年,林務局正式宣布禁伐原始林。 1992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設立。 由事業機構改制為公務機構 1992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設立。 國家公園持續設立,1992雪霸、1995金門、2007東沙環礁、2009台江、2010壽山自然公園

從生物多樣性到永續發展 1991年,全國第四屆科技會議決議 1992年聯合國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5年 行政院成立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研究,國科會生命科學領域的重點。 1992年聯合國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5年 行政院成立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 1997年 擴大為 永續發展委員會 農委會負責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業務 2000年 生物多樣性保育年 研提 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 2001年,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

2000年之後 2002年頒布 環境基本法 2006年農委會林業處保育科,整併到林務局保育組。 2007年完成,推動方案(2001)的第一階段工作 配合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修訂行動計畫 2010-2020策略計畫與目標(愛之生物多樣性目標),研擬 新世紀生物多樣性政策。

自然保護區域面積(公頃) 統計表 最新更新日期:2014/07/09 類別 自然保留區 野生動物保護區 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國家公園 國家自然公園 自然保護區 總計 (扣除重複) 個數 22 20 37 9 1 6 95 陸域 65,341 27,144 325,985 310,376 1,123 21,171 694,501 海域 117 296 438,574 438,987 65,458 27,440 326,281 748,949 1,133,488 總計各類型保護區扣除範圍重複及海域部分後總面積約為1,133,488公頃,約占台灣陸域面積19%。

「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願景 建立完整保護區維生系統,避免不當的開發行為 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物種基因庫 建立生物資源資料庫,提供自然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場所 增加原住民就業機會,建立夥伴合作關係。 提供生態旅遊機會與推廣國民正確自然保育觀念。

Part V 案例 (一) 馬告國家公園 (二)高壓輸配電線的電頻磁場 (三)水資源的保育 (四)土地超限利用及國土保育問題 B. 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 (二)高壓輸配電線的電頻磁場 (三)水資源的保育 (四)土地超限利用及國土保育問題

(一) 馬告國家公園 (背景資料) 1998年,「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聯盟」,向監察院陳情調查退輔會擅自執行棲蘭山檜木天然林區的枯立倒木整理計畫。 退輔會森林保育處及前身森林開發處執行兩期計12年計畫,已整理面積約813公頃。 1999年11月,相關林業與環保等專家學者兩度評估研討,雙方各有堅持,無共識。 發起設立「棲蘭國家公園」行動。 2000年2月,農委會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位於臺北縣、宜蘭縣、桃園縣以及新竹縣等四縣市交界區域為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2002年,內政部公告成立「馬告國家公園」,面積約53,602公頃。 由於當地原住民泰雅族反對,至今未成立管理處。

A. 可否移除枯立倒木? 1998年間,賴春標先生發現退輔會利用整理棲蘭山枯立倒木為由,砍伐生立木,逾越禁伐天然林的行政命令。引發生態保育聯盟成立「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聯盟」。 1998年底,保育團體結合學者,透過媒體報導、投書、連署、守夜、遊行、請願的方式,向社會提出保護台灣原始檜木林的訴求。 1999年六月,主管單位農委會宣布暫停枯立倒木處理作業。 此舉激發林業界要經營管理為典範的學、業界人士(包括林業試驗所、台大森林系等部份學界人士)的不滿。 雙方陣營便分別以「伐林派」與「保存派」彼此相譏。

A. 可否移除枯立倒木? 應要移除! 不可移除! 移除枯立倒木過程,需要清理運送道,難免傷及生立木。 往往以整理枯立倒木為由,砍伐生立木。 移除枯立倒木,才能以樹苗取代,促進林木更新。 移除,可改善林相,增加林木材積。 林相改善,林地成長更好,整體應可更好。 森林學(林學)學者專家。 往往以整理枯立倒木為由,砍伐生立木。 枯立倒木是許多動物與各主生物的棲地。 移除破壞林相的完整性。 移除枯立倒木,下降樹林的生物多樣性。 非林學的學者專家,諸如,生態學者、野生動物專家、生態保育者、等等。

B. 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 共識 爭議 如何共管?決策機 制?誰為主?誰為 輔? 2000年,陳水扁當 選總統,承諾設立 保護檜木林的國家 公園。 首座與原住民共管 自然資源的國家公 園 如何共管?決策機 制?誰為主?誰為 輔?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 ? 原住民的工作權利 ? 部落的權力分配?

(二)高壓輸配電線的電頻磁場 對兩側居民的健康風險評估 結果: 調查地區:台北縣汐止市,345 KV 和 161 KV高壓輸配電線兩側的居民(距離70公尺範圍內)。 測量方法:連續72小時定點測量,頻率是每5分鐘測量一次。 結果: 鄰近 161 KV和 345 KV,室內72小時電頻磁場平均值分別為9.7 mG (範圍: 0.4 –61.6 mG) 和 6.0 mG (範圍:0.6 – 30.3 mG)

(二)高壓輸配電線的電頻磁場 Ahlbom, et. Al (2000)的研究報告,住家的電頻磁場 介於0.5 – 16 mG之間,分成四的等級, 1 mG 、1 -  2 mG、2 – 4 mG、 4mG,統計增加小兒白血 病的相對風險值。 按此標準,估計台灣居住於345KV和161KV兩側70 公尺內,每年可能增加小兒白血病的人數是8.42人 和6.78人。 但台灣實測值介於 0.4 – 61.6 mG,最高值遠大於 16 mG。因此增加小兒白血病的人數可能是低估。

(二)高壓輸配電線的電頻磁場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的標 準,0-14歲兒童暴露於電頻磁場強度 3 – 4 mG以上,將顯著增加產生小兒白血病的風險 ,是暴露於1 mG以下的2倍。 實測距離輸配電線  20公尺、21-40公尺、 41-70公尺的住家,其72小時平均值分別是 18.3 mG (2.4 - 61.6mG)、3.8 mG (1.2 – 10.6mG)、1.5 mG (0.4 –4.4mG)。 六個案例:專業問題

圖5. 高壓輸配電線兩側住家的室內平均電頻磁場強度(mG)。

評估健康安全的標準 以 1 mG為安全標準, 以 3 mG為標準, 請問您的選擇? 離開高壓輸配電線的距離 > 70公尺。(可能需 要 > 100公尺) 以 3 mG為標準, 根據最大可能的強度,距離 > 70公尺 若是以平均值,距離約 > 41公尺 請問您的選擇?

(三) 水資源的保育 臺灣地形落差大且河道短,水文狀況不穩,全 島半數以上降水量都直接流入大海。 加上人口密度及生活品質要求提高,每人平均 分配到的水資源量有限,實際平均每人可分得 之水量卻遠低於世界平均值,而名列全球第18 位缺水國家。 氣候極端化的趨勢,豐水期與枯水期水源量差 異加劇。

(三) 水資源的保育 保育水資源,需要保護的是地表水與地下水兩 大水源。 主管產業政策,多為高耗能、高耗水,並以快 速取地表水為主要開發策略,興建水庫、攔河 堰、集水道等設施,偏重以大型工程集水技術 。 無力管理各地地下水的超抽現象。 國內近一半的河川及地下水遭受污染,且部分縣市因超 抽地下水,而導致沿海地區地層下陷、海水入滲、土壤 鹽化等問題。

(三) 水資源的保育 水庫上游集水區山林保育不力、水土保持工 作沒做好、水庫淤積情形嚴重,水庫儲水能 力與使用年限大幅降低。 河川上游山林受到嚴重破壞,大量砂石流入 河道,以攔沙壩減緩砂石衝擊;但因河床逐 漸墊高,兩岸堤防因此不斷加高,進而影響 河岸兩旁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如何做好水資源的保育?

(四) 土地超限利用及國土保育問題 臺灣地狹人稠,很多地區的土地都會被超限利用。 國有林地被租借,而被開墾為農地使用,大雨沖刷導致水土流失;過量的肥料、農藥,隨雨水進入溪流,污染水源的源頭,也危及飲用水的安全。 海岸、溼地之開發,使得沿海基地、溼地快速消失,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也大幅減少。 藉由國土資源合理配置,確保國土永續及適性發展,才能有效保育自然環境,兼顧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之需要。 國土保育要先解決超限利用的問題。 如何化解超限利用的問題?

我們能作什麼? 社會文化的變遷 理想的提出 匯集「社會動力」,推動理想的文化變遷。 或稱為:社會運動 困境與出路

公民社會,全球的第三勢力! 困境與出路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s)是一種群體的活動。經由這些活動喚醒大眾,教育大眾,進而匯合大眾的力量,要求執政者和整個社會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與苦難,以恢復社會的價值。 經由激起大眾直接參與政治運作的力量,社會運動將促使社會邁向一個民有、民治與民享的民主政治體。 困境與出路

轉捩點 這是一種典範的變遷,是一種跳躍的改變。 換句話說,假若推動力量不足「轉捩點」,那一切將又回到原點(原社會典範);若推動力量一旦超過「轉捩點」,就將躍昇至新社會典範。 這是兩種力量的競爭,一種是推動改革(理想追尋者),另一種是維持原狀(既得權利者)。 其力量的著力點是置放於「民意」上,爭取更多民意的支持,以推動「社會文化」的變遷。 困境與出路

圖 8. 「政治改造」的兩大力量來源, 「社運團体」與「各種政黨」。 「政黨路線」講求「現實」, 瞭解或影響「民意」, 以獲得「選票」。 「社運路線」講求「理想」, 推動「社會運動」, 經由「社會涵化」和「個人濡化」的過程, 造成「文化變遷」, 致使更多民眾成為「有心人士」。 困境與出路

目前情況: 目前的問題是生態環保被嚴重的誤導。 生態學術研究教學的機構,是必要的。 生態主張,我們仍然還在「起步中」。 誤以為「生態環保」是「不經濟」的,或是會「阻擋」經濟發展。 其實,「生態環保」才是「經濟」的,才是「真正」的經濟發展。 生態學術研究教學的機構,是必要的。 生態主張,我們仍然還在「起步中」。 困境與出路

攜手合作的世界 假若你是要來幫助我,那麼你已可回去。 但若你將我的打拼看成你生存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努力 。 --澳洲的一位原住民 此段文句,摘譯自Young(1992),第2章第19頁。

多元文化和諧的理想世界

問題與討論 Ayo NUTN 台南站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文明擴展下的臺灣 日治時代,將近代文明的力量引入臺灣,國民黨政府取代日本,接收文明產業,持續發展至今。 雖然文明化的成果仍比不上日本,但對資源的耗損可能早就已經超越自然的「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

木材的生產

近50年來(1952-1998),國內木材和漁業年生產量(單位:m.t.)之變遷。資料取自:經建會 (1999) ﹝17﹞。

近50年來(1951-1998),臺灣各類漁業的年生產量(單位:m.t.)之變遷。數據取自:經建會 (1999) ﹝17﹞ 。

資源耗減,消費提高! 自然資源雖然明顯的耗減,但是每個人生活的消耗量反而是快速的上升。 若是按穀物和肉類的消耗、海洋漁產的消耗、木材和紙張的消耗、淡水的消耗、二氧化碳的產量、和水泥的消耗量等六項指標總計(1995年的數據),臺灣全國對資源消耗壓力平均每人更高達全球的3.42倍,比美國和日本等國家都還要高。

世界各國平均每人的消費壓力之比較。全球平均每人的消費壓力等於1.0 。 基本資料摘取自WWF(1998) ﹝16﹞。 臺灣的消費壓力 全球平均線 世界各國平均每人的消費壓力之比較。全球平均每人的消費壓力等於1.0 。 基本資料摘取自WWF(1998) ﹝16﹞。

靠進口來支撐! 對自然資源如此高耗量的臺灣,生活需求當然早已經無法單靠臺灣島內的資源。 農林漁牧,除了漁業有遠洋海產支撐,進出口量相當,其餘的農林牧業,每年的進口量都遠超過出口量。 其中農產品,進口量大約是出口量的20倍,木材製品則是高達30倍(經建會,1999) ﹝17﹞。 總計「農林漁牧」的產品,每年的進口量已經超過出口量的10倍(經建會,1999) ﹝17﹞。

林漁牧產品之進出口量(單位:m.t.)。 資料取自:經建會(1999)。

農產品與林漁牧產品之進出口總量(單位:m.t.)。 資料取自:經建會 (1999)。

無法回頭的文明之路! 以文明前「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大臺北地區的自然資源僅可提供約200人至500人的生活﹝18﹞。 然而,目前生活在大臺北地區有200萬至500萬的人口。 這些超過自然承載量萬倍以上的人口,就須要靠大臺北以外地區(含國內和國外)的資源來支撐。 明顯的,我們已經無法回頭,我們只有持續依靠文明的力量,才能維持住目前的場面 --- 如此多的人口,如此高的消費力。

這就是我們所要的高科技生活嗎? What kind of world will we leave to our descendants? Source: McKinney and Schoch (1996) Environmental Science. West pub. (p.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