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拜伯公-1 伯公的傳說故事 與 伯公的工作
誰是「伯公」? 「伯公」除了是稱呼祖父的哥哥外,也是客家人對「福德正神」的稱呼。「福德正神」簡稱「福神」,閩南人稱「土地公」。也有「后土」、「里社真官」等稱呼 。
「伯公」在中國歷史存在悠久,傳說故事非常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 收稅官張福德的故事 義僕張明德的故事 后稷的故事 伯婆-土地婆的故事 「伯公」的傳說故事 「伯公」在中國歷史存在悠久,傳說故事非常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 收稅官張福德的故事 義僕張明德的故事 后稷的故事 伯婆-土地婆的故事
收稅官張福德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收稅官,叫做張福德,他有胖嘟嘟的身材,留著白鬍鬚,露出慈祥的笑容。相傳張福德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他會延緩繳稅的期限,因此百姓都很感謝他。 此外他為人非常熱心,盡力去幫助別人。後來張福德過世了,大家懷念他,因此建議幫他立一個祠,希望這樣張福德的神靈可以保佑大家,這個神明就稱「福德正神」。
義僕張明德的故事 周朝某大官家裡有一僕人,他叫張明德,大官的小女兒在家鄉非常思念父親,於是由張明德陪同,啟程去朝廷找父親。然而路途遙遠,在半途中天下大雪,小姐幾乎凍死了,張明德就脫下自己衣服給小姐穿,但自己卻被凍死。義僕張明德死後,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神」字樣,大家驚訝讚嘆,都認為這是上天給義僕張明德封號,因此大官感念他的大恩大德,於是建廟奉祀,皇帝封他為「后土」,以後稱土地公。
后稷的故事 遙遠的古代,有一個人叫「后稷」,他的母親「姜嫄」,很不容易才生下他。長大後,他在一個賢明的帝王--「堯帝」的手下,擔任農官。當時耕田的技術還不太好,人們常常餓肚子,他專門教導人民農耕的方法與技術,大家都有很好的收穫,過著更好日子。後世感念他的恩德,於是將后稷作土地公祭祀。
伯婆-土地婆的故事 相傳土地公很仁慈,平常樂善好施;而土地婆卻很自私,整天都板著面孔。土地公看見世界上許多窮苦的人,便設法使他們致富。而土地婆卻加以勸阻。土地公看到有人死了,又動了惻隱之心,想設法使死人復活過來。土地婆知道後,又加以勸阻。由於土地婆勸止土地公幫助人們,所以有些人就不再祭祀土地婆,而只祭祀土地公了。又相傳土地婆初二、十六回娘家,因此,人們趕緊利用這兩天,準備豐盛的祭品,乘土地婆不在,向土地公祈求幫忙,稱做「做牙」。
「伯公」就是「土地公」,祂有哪些工作呢? 「伯公」的工作 「伯公」就是「土地公」,祂有哪些工作呢?
從收稅官張福德的故事,可知伯公保護庇祐社區民眾,是社區村落的守護神,也是平常我們平常最常去拜的伯公廟。 社區守護神 從收稅官張福德的故事,可知伯公保護庇祐社區民眾,是社區村落的守護神,也是平常我們平常最常去拜的伯公廟。 伯公廟通常在村落的重要位置,守護村落社區。
從義僕張明德的故事,可知伯公保護庇祐家人,所以家中供奉的傳統神祇,通常包含伯公。 家宅守護神 從義僕張明德的故事,可知伯公保護庇祐家人,所以家中供奉的傳統神祇,通常包含伯公。 早晚一柱香,感謝守護家宅的伯公。
從后稷的故事,可知伯公是農業之神,所以從前農家人每逢插秧、割稻,不管多麼忙,都要敬奉伯公,祈求農事順利完成,五穀豐登。 農業保護神 從后稷的故事,可知伯公是農業之神,所以從前農家人每逢插秧、割稻,不管多麼忙,都要敬奉伯公,祈求農事順利完成,五穀豐登。 在田頭庇護農事順利的伯公
中國傳統說有土斯有財,掌管土地的伯公,也是財神之ㄧ。商家每月陰曆初二、十六都要拜伯公,稱做牙。(聽說與伯婆的故事有關) 大湖地區的伯公祠,較少供奉伯婆,而這尊伯婆聽說與閩南人有關連喔
土地(山、水源)守護神 這張照片有「三座」伯公合祀,仔細看他們是守護水源的伯公,稱做水頭或水尾伯公。 據說在神靈界,也有一套管理制度,最高階的神是「玉皇大帝」,最低的則是「伯公」。他們有劃分有轄區管理,如同村長,不管山林、或水源都有。先民到新土地開墾或安居,都先安奉伯公。 這張照片有「三座」伯公合祀,仔細看他們是守護水源的伯公,稱做水頭或水尾伯公。
伯公是管理與守護土地的神,因此工地開工、動土,都要先祭拜土地公。人過世後,墳墓旁,有「后土」牌位,即是守護墳墓之伯公。 建築(工地、礦業、墳墓)守護神 伯公是管理與守護土地的神,因此工地開工、動土,都要先祭拜土地公。人過世後,墳墓旁,有「后土」牌位,即是守護墳墓之伯公。 在墳旁的后土」牌位,也是伯公。
據說新生兒出生後,要到所屬社區的土地公拜拜,列入戶口;人死後,相傳由土地公引領死者靈魂到所屬城隍爺報到。 掌管陰間戶政之神 據說新生兒出生後,要到所屬社區的土地公拜拜,列入戶口;人死後,相傳由土地公引領死者靈魂到所屬城隍爺報到。 傳說伯公的上級長官,是城隍爺,伯公任命要經過城隍爺同意才算,圖為苗栗城隍廟。
結論 從故事中我們知道土地公相關故事傳說,相當的豐富。也了解到土地公的神職,舉凡出生、死亡、農耕、生活上都在守護、保護,雖然是到今日現代社會,仍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是與我們最親近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