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态文明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亿有多大? 制作人:韩雪熙 指导老师:范文萍老师 指导老师:范文萍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 些用 “ 亿 ” 做单位的数据?
Advertisements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进路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 自然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中国的工业.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2013年度述职报告.
第三章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来源及分类 二、固体废物的特点 三、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四、固体废物的综合防治和管理
中国能源安全 ——形势与对策 主讲 董玲.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植物和我们.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与业务创新 中国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 成都.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八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2014年第四季度中心组学习 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扁平化精美IT工作实施规划 涛说PPT.
R i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企业环境中的R
环保海报 07/28/201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Harvard ManageMentor®
化学品清单 类型.
--宠物产品线信息分享.
何勉 新浪微博: Scrum框架及其背后的原则 原始图片 何勉 新浪微博:
Greening One Belt One Road The Role of NGOs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职场培训●工作计划●汇报总结●项目策划 明确目标 精准出击 动态 红黑双色,版式工整,通用实用,动态页面
世界环境保护日 6月5日.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3.2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意大利威尼托大区.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科技 发展道路.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投资建议书 XXX有限公司 制作人: 制作日期: mp2_v_styleguide_ ppt 1.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的基本特征.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时事报告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十二、生态文明论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 党的十三大“三位一体” 政治 建设 文化建设 经济 党的十七大“四位一体” 政治 建设 文化 经济 社会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三大“三位一体” 政治 建设 文化建设 经济 党的十七大“四位一体” 政治 建设 文化 经济 社会 人与自然 环境与经济 人与社会 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总体布局”孕育于第一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4年一届人大,体现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二位一体”(十二大:物质、精神) “三位一体”(十三大:经、政、文) “四位一体”(十七大:经、政、文、社) “五位一体”(十八大:经、政、文、社、生) → → →

  “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 十八大独立成篇,将它系统化、完整化,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胡鞍钢“这个总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从追求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三)、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马 凯.《求是》2013年第9期.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是历史范畴,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 张高丽.2013年12月17日《求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概论》教材173:“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优秀的生态环境思想: 一是天、地、生、人整体统一的自然—社会观。我国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和天、地、人“三才”理论,主张遵循“天行之常”、“地养之则”,“参赞天地之化育”。 二是亲近自然“护生”、“爱物”的生命意识和生态伦理。我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崇尚“生生之德”。《易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人以及物”,“恩及禽兽”。佛教讲“众生平等”、“万物有情”。道家谓“万物与我为一”。 三是取用有节、“以时禁发”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思想。先秦两汉思想家已经清楚地论说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维持资源再生能力的重要性,孟子、荀子甚至将其上升到“王道之始”、“圣王之制”的政治哲学高度予以阐述,主要精神是节制物欲、适度消费,对山林川泽“谨其时禁”、“以时禁发”,采捕生产避开生物孕育生长的关键季节,对幼小树木、鸟巢鸟卵、母兽幼兽予以保护,使生物正常繁殖,反对竭泽而渔、童山而樵。 四是“变废为宝”和“相资以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认为,土地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包括人畜粪便在内的各种废弃物质皆有“余气”,任意弃置污秽不堪,变为肥料则可“化恶为美”,土地得其“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生产过程中的残留废物通过合理开展多种项目经营,可以“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

在中华文明发祥奠基之地——黄河中下游,《诗经》曾描绘“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黄土台塬辽阔平坦、土壤肥沃、风物宜人,但后来逐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满目苍凉;黄河曾是“河水清且涟漪”,但战国时期渐成“浊河”,汉代乃有“黄河”之名,2500余年中竟然决溢1500多次,还发生过多次重大改道,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华北平原曾是巨浸大泽星罗棋布,与云梦、彭蠡(鄱阳湖)、具区(太湖)南北辉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此多有记载,后来却逐渐湮废殆尽,曾经遍地徜徉的麋鹿和随处可闻的“呦呦鹿鸣”亦逐渐绝迹、绝响。这样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晚,但森林毁坏、水土流失、水系紊乱和沙漠化、石漠化诸问题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剧。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原始社会,由于劳动工具简陋,只能被动依赖自然、顺从自然,从自然界获取很少的资源,维持着自身极低水平的生存和繁衍,人口规模和平均寿命都很低。这一阶段,人类主要生产方式就是捕猎和采摘,对自然的利用能力极为低下,其破坏作用也很小,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维持着以人对自然的完全被动服从为特征的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   在农业社会,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进步,人类主动利用自然、开发资源的能力增强,相应地对自然有所破坏,局部地区甚至还较严重;同时,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局部地区出现过人口增长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乃至引发争夺资源的战争。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低下,对自然的破坏也很有限;相对于人口规模和消费水平,资源环境还有较大容量,没有出现全面性的生态危机。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维持着以局部性、阶段性不和谐但整体相对平衡为特征的融洽关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以及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引起了人类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弊端的警醒。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涌现,环保运动此起彼伏。有识之士不断发出呼吁,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就是其重要代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一些中外学者陆续提出并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可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到了工业社会,距今300年左右,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科技进步加快,大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人均寿命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工业化的这些成果都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生态系统恶化加剧,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生态危机的重大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紧张,变得很不和谐。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方针。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1983年中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2012年党的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正确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探索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生态文明”的概念虽然不是我们党首先提出的,但揭示其本质、丰富其内涵,把它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社会加以推行,则是我们党前无古人的创举。

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p17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源于自然生、赖于自然而存;另一方面,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改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大自然本身是极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时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可阻挡,相应地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但人类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不能使大自然出现不可逆转地丧失自我修复的能力。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就是获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p173;十八大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p174;十八大报告三): 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的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危机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和挑战,生态问题具有世界整体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在时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面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永恒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解决矛盾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循环往复,促进生态文明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进步,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我们党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就是要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实质是要(p173)“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确立,摒弃了传统工业社会一切为了资本增值的观念,树立了一切为了人(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加之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是简单的“守夜人”,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从而使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不但成为发展的必需,而且成为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选择。

比利时马斯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四日市哮喘事件、 米糠油事件、 骨痛病事件、 20世纪30 -60年代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四日市哮喘事件、 米糠油事件、 骨痛病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重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使数千人中毒,60余人死亡。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冶炼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烟尘,使5911人发病,17人丧生。 八大公害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冶炼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烟尘,使5911人发病,17人丧生。

1943年5-10月,美国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余人死亡 。 八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5-10月,美国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余人死亡 。

1952年12月5-8日,伦敦烟雾事件四天内中毒死亡4000多人。 八大公害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烟雾事件四天内中毒死亡4000多人。

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市石油提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大气,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36人。 八大公害事件——日本四日市哮 喘事件 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市石油提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大气,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36人。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居民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导致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机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6人死亡。 八大公害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居民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导致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机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6人死亡。

八大公害事件——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内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神通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民食用含镉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患者超过258人,死亡数207人。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混入多氯联苯,造成13000人中毒,死亡16人。 八大公害事件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混入多氯联苯,造成13000人中毒,死亡16人。

20世纪80年代又发生了“新八大公害事件” : 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 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件、 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瑞士巴塞尔赞德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件、 全球大气污染、 非洲大灾荒。

新八大公害事件——塞维索事件 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北部塞维索地区的一家农药厂爆炸,导致剧毒化学药品二噁英的污染,使许多人中毒,附近居民被迫迁走,几年内当地畸形儿的出生率大为增加。

新八大公害事件 ——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件 这次事故发生在1979年3月28日,直接经济损失达10多亿美元。

新八大公害事件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的剧毒化学品异氰酸甲酯罐爆裂外泄,受害人数20万,死亡3000人以上。

新八大公害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1986年4月26日位于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造成重大放射性污染,周围十多万居民被疏散,伤数百人,死亡31人。

新八大公害事件 ——墨西哥的液化气爆炸事故 1984年11月19日,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所属的液化气供应中心发生爆炸,死亡1000多人,伤4000人,3万多人无家可归。

新八大公害事件 ——莱茵河污染事故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赞徳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使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造成西欧10年来最大的污染事故。

新八大公害事件——全球大气污染

新八大公害事件——非洲大灾荒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不仅关系民生福祉,而且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

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当今世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呈现不少值得高度重视的新态势、新特征。 1,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相继问世,标志着全世界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达成共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一起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目前,国际社会正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在各国发 展决策中的 地位。 2,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其背后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发展权益之争。一些发达国家为维持既得利益,保持全球竞争的领先地位,通过设置环境技术壁垒,打生态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责任。 3,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绿色发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经济复苏,进入强劲可持续增长轨道。近几年,一些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新政”,采取一系列环境友好型政策,努力把绿色经济培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环保纪念日: 2月2日:国际湿地日---- 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 淡水、半成水或成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3月22日: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 22日为“世界水日”。从1994年开始,我国政府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 为每年的3月22 -28日,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最早的地球日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校园兴起的环保运动, 90年代这项活动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环保主义者的节日和环境保护宣传日。在这天,不同国籍的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传和实践环境保护的 观念。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l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6月5曰: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 -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 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 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9月16日, 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 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意大利传教士圣·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 年起,每年的10月15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 8%的石油、0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五年全国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投入累计达1.14万亿元;201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五年前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5.7%和17.5%;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年前减少一半以上;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7.3%,火电脱硫比例提高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牧区草原质量出现好转,沙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清醒认识发展一定阶段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

1,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 2,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今年春天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较大面积、较长时间、较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部分城市秋季也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再次凸显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3,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全国近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37%,海洋自然岸线不足42%。资源开采和地下水超采造成土地沉陷和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动物达258种,濒危植物达354种,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4,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 5,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 6,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人口 耕地 资源 问题 淡水 森林 能源 生物 53

国内能源资源匮乏 探明可采储 量的保证程 度大约: 煤炭80年 石油15年 天然气30年

我国与部分国家能耗和资源消耗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SO2和NOX排放强度比较:

温室效应 环境 问题 污染 臭氧空洞 荒漠化 57

与能源低效使用相关的污染严重

环保图片 环保图片 土地生态恶化

2010年5月14日,青海格尔木市郊外,一股超强沙尘暴突然袭来。大风导致风灾增多、沙尘天气频繁、干旱加剧以及火灾时有发生。

环保图片 水资源污染严重

这只是‘一个’排污口….

2010年1月28日,广州西村水厂旁的珠江西航道,对岸的商品房倒映在被污染的江面上。世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水污染问题已成为珠江地区超过7成粤港市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5成受访者表示担心或非常担心珠江水污染。摄影/周天

2010年8月2日,韩晓雄拼命将张良的手举出水面,另一名战士郑占宏拼命划水靠近。与绿色和平在大连调查油污泄漏情况时,摄影师江河偶然抓拍到在海中清污的大连消防战士张良。短短334秒,江河用47张照片记录了张良因清污而牺牲的最后时刻。摄影/江河

森林草场减少 森林草场减少

我国农田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土壤已有1亿多亩,因此而引起的粮食减产每年在100亿公斤以上。 因使用污水灌溉,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20余万亩,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受污染的土壤很难治理,其危害长期存在。污染严重的耕地己被迫弃耕。

⑴灾难频发 社会 问题 ⑵危及健康 ⑶群体事件 ⑷国际影响 67

央视经济半小时06年的一次报道: 中国南方一个有3000余人的村,至今已有250人死于癌症,还有200余人患癌症,在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据央视调查,全国有近200个癌症高发村。 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是致癌直接原因!

双头动物大量出现:

畸形、残疾人比比皆是: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北方和西部地区己处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的程度。我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600立方米,远远低于5000立方米的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供水不足,其中六分之一严重缺水。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 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3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储积量为9.05亿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储积量72立方米的1/8。

据统计,在全国78条主要河流中,有54条己受到污染,其中14条受到严重污染 ,辽河、海河、淮河等污染特别严重。受污染的淮河要恢复到20世纪60、70年代水体环境质量,治理投入至少要150亿至200亿元。显然,污染生态环境获得的经济利益不到经济损失的五分之一,实在是得不偿失。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

22日发布的《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203个地市级行政477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接近六成监测结果为较差和极差级。 全国地下水质:近六成监测结果为“差” 2014年04月22日 :新华网  22日发布的《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203个地市级行政477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接近六成监测结果为较差和极差级。     在第45个世界地球日发布的这一公报称,2013年全国203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监测点总数为4778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800个。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综合评价结果为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为498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0.4%;水质呈良好级的监测点为1287个,占26.9%;水质呈较好级的监测点为148个,占3.1%;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为2095个,占43.9%;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为750个,占15.7%。主要超标组分为总硬度、铁、锰、溶解性总固体、“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铵氮)、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类)金属铅、六价铬、砷等超标现象。     与上年比较,呈变好趋势的占15.4%;呈变差趋势的占18.0%。总体来看,2013年度在全国有连续监测数据的水质监测点中,地下水水质综合变化趋势以稳定为主,呈变好趋势和变差趋势的监测点比例相当

目前,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近岸海域劣质海水占30%, 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严重超标的污染物氮和磷等导致我国近年赤潮灾害急剧发展。海洋赤潮不仅造成鱼类大量死亡,而且已经出现因赤潮引起的人体中毒及死亡事件。

湖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据调查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滇池等为重。不少湖泊出现藻类爆发,如2007年5一6月的爆发“太湖蓝藻”事件。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每年约9. 5亿吨,其中危险废物1000万吨。据统计,城市垃圾的年排放量为1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每年约9.5亿吨,其中危险废物1000万吨。据统计,城市垃圾的年排放量为1.5亿吨,且每年以7%一9%的速度在增长。没有得到处理利用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

农药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有农药生产企业2000多家,农药产量按有效成分计算40万吨,各种制剂150万吨,70%的农药为高毒性品种。由于使用不当,就会渗入到粮食、蔬菜、水果、各类动物肉类、奶制品、茶叶、中药材以及被加工的食品中。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2008年监测的44个城市中,有36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等效声级平均超过70dB(A)。目前,全国有2/3的城市人口仍在较高的噪声污染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严重的生态破坏造成我国经济损失巨大。据世界银行统计,仅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8%。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和过程,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与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健全有关。有的地方在发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相关法律、政策和考核体系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经过较长时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欧洲的莱茵河重见清澈,英国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治理,都经历了数十年时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我国底子不厚、财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定信心,也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积极稳妥推进。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把握六个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二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始终牢记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 四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在资源利用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改善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建设上以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政府要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企业要积极承担重要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1、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是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完善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形成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是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就可以有效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但城镇也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的主体,未来我国将有一亿以上的农村人口逐步定居城镇,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因此,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注意适当添绿留白,同时实施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节约管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三是大力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保护海洋、经略海洋不仅涉及我国发展空间,也涉及国家战略安全。要确定和守住不再破坏生态平衡、不再影响生态功能、不再改变基本属性、已受损的生态系统不再退化的“四不”开发底线。沿海地区不能仅向海洋索取,更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理和控制政策,对已遭到破坏的海洋区域进行生态整治和修复,努力使海洋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十八大报告: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谈到建设“美丽乡村”提案时,赵本山语言朴实,一口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我对‘美丽乡村’的理解是:穿得暖,吃得饱。有房住,有领导。能医病,能养老。有权益,冤屈跑。有文娱,风气好。山水美,污染少。”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 2、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下大决心化解产能过剩。要严控增量,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一律停工。要逐步消化存量,有压减的指标和时间表,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要有压,也得有增,在压增中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空间巨大。要通过深化改革,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领域。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能够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再制造产业化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大推广力度,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做大做强。

产能过剩项目

土壤的植物修复

形成利润 流通 消费 弃入 自然环境 产品 废品 加工 自然环境 弃入 废品 自然环境 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

自 自 然 然 资 环 源 境 循环经济增长方式 再加工 再资源化 新原料 新产品 废弃物 无害化 形成新利润 技术手段 管理手段 形成利润 流通 消费 产品 废品 加工 废品 再资源化 循环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模式图 资源 生产 消费 废弃物 再生能源

3、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努力用合理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这是硬任务、硬指标,必须完成。节能减排工作要抓主要领域,盯重点企业,实施重大工程。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污染源治理行动,继续推进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二是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是我国水资源紧张的重要原因。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着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重点推进高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处理,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同时继续发展海水淡化和利用。 三是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要建立健全覆盖勘探开发、选矿冶炼、废弃尾矿利用全过程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所有环节的生产企业自觉节约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 四是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必须按照控制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科学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健全用地标准,从严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力度清理闲置土地。强化用地节地责任考核,切实做到节约每一寸土地。

简单的污水处理流程

自来水厂净水系统

4、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当前,大气、水和土壤等突出的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重点突出、重拳出击、重典治污、力求实效。 一是坚决治理大气污染。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及时研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国务院与六个省区市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二是大力治理水污染。我国不仅缺水、而且污染也较严重。要加强饮用水保护,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地区的污染源,强力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和恢复,不断改善饮用水水质。要积极修复地下水,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和一般保护区,强化源头治理。大力治理地表水,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和工业污水的排放标准,对企业污水超标排放“零容忍”,继续加强对重点水域、重点流域综合治理。 三是加紧治理土壤污染。土壤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要着力控制污染源,严格执行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抓好现有重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的同时,对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禁止新建有色金属、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要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搞好土壤污染环境风险管理,经评估认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污染地块要及时治理,防止污染扩散。调整严重污染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 四是切实保护生态系统。良好美丽、功能强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降低经济活动强度。要大力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为主体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以及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逐步恢复生态系统。 五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我们必须抓紧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长远规划,狠抓落实,确保如期兑现承诺。同时,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积极参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

义乌率先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

大气简单的脱硫处理工艺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进一步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全面清理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内容,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提高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管理必须有标准。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全面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要对已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土地和水资源管理等制度规定,进行全面修订完善。要加强监督、严格奖惩,使各项制度成为硬约束。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三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良好生态环境全社会共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 6、以促进绿色、低碳消费为重点, 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良好生态环境全社会共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 一是加快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了,也就有了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但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教育引导。要建立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做好国情认知教育,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大力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让群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并在全社会普及,通过让生态文明知识理念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提高青少年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引导居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等行动,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有效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监督最直接、最有效。要主动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提高透明度,更好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和民间组织作用,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化 教育为本 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道德 节约意识 绿色学校 绿色意识 绿色手册 106

推进三个实施重点: 执法 监管 建设 生态文明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法规 税收 信贷 认证 补偿 单位 个人 媒体 NGO 制度建设 107

“两型社会” 为突破口 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 绿色制度 明确阶段发展目标: 清洁生产 可再生能源 技术集成是基础 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每个社区 每个省市 绿色认证 绿色税收 绿色信贷 绿色GDP 生态补偿 绿色制度 技术集成是基础 108

公民环保行为规范: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爱护生命 (3)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4)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5)节用电器——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6)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7)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8)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9)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10)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

(11)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12)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13)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14)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15)交流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16)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17)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18)植树护林——与荒漠化抗争 (19)无污染旅游——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20)做环保志愿者——拯救地球,匹夫有责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繁重而又光荣。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宇宙的匆匆过客,是资源、环境的临时托管人。联合国曾提出这样一句寓意深刻的话来警告世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考虑生态的代际公平,既要注重当代人的福祉,也要顾及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我们没有权利为了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要,剥夺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权利,更不能让子孙后代承担我们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