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绪论2 (三)希腊神话 诸神之战
新旧神谱 A、旧神谱 特点:杂婚制、人吃人 混沌大神 地母该亚 天空之神:乌拉诺斯 黑暗 光明(白昼之神) 十二泰坦 克洛诺斯(小儿) 混沌大神 地母该亚 天空之神:乌拉诺斯 黑暗 光明(白昼之神) 十二泰坦 克洛诺斯(小儿) 克洛诺斯 生六个儿女(小儿宙斯) 天神宙斯(奥林匹斯山) 瑞亚(其妹) 特点:杂婚制、人吃人 推翻 黑夜
B、新神谱(奥林匹斯神谱)十二主神 赫尔墨斯:Ερμηδ(商业,传信,欺诈,小偷鼻祖) 宙斯:Zeus,(主神,雷霆) 赫尔墨斯:Ερμηδ(商业,传信,欺诈,小偷鼻祖) 阿瑞斯:Άρης(战争) 赫菲斯托斯:Ήφαιστος(火焰,铸造) 狄俄尼索斯:Διόνυσος(酒) 赫斯提亚:Εστία(炉灶) 得墨忒耳:Δήμητρα(农业) 宙斯:Zeus,(主神,雷霆) 赫拉:Hera(婚姻) 波塞冬:∏οσειδον(海洋) 哈迪斯:Άδης(冥府) 雅典娜:Αθηνα(智慧) 阿波罗:Απολλων(光明,医术,预言) 阿尔忒弥斯:Αρτεμιδ(月亮,狩猎)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美与爱)
The Olympians
宙斯
欧 罗 巴 被 劫
波塞冬
哈迪斯
雅典娜 据说她有宙斯一般的力量,如果加上与生俱来的神盾埃吉斯的力量,她的实力就超过了奥林匹斯的所有神。 她是最聪明的女神,是智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她就是女战神与智慧女神雅典娜,也是雅典的守护神。
帕特农神庙
狄俄尼索斯(食欲) 狄俄尼索斯(Dionysus) 与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Bacchus)是同一位神祇,他是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
(四)希伯来神话 一神创世
古希伯来神话 1、简介:《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古希伯来神话主要源于《圣经·旧约》,其中《创世记》是希伯来神话传说的主要汇集,其中关于天地起源、人类创造、伊甸乐园、洪水方舟等奇妙的神话,以简劲而古朴的情调和典雅而隽永的品格,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2、主题:在《旧约》中主要呈现为“惩罚与拯救”和“以赛亚意识”。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允诺赐予他们幸福。然而人类因背负原罪的烙印,罪恶愈来愈大,致使上帝悔于造人,遂发起洪水淹没整个世界以严厉惩罚人类。不过上帝又舍不得将自己的创造物全部毁灭,希望新的一代人能够赎罪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故此仍要眷顾救赎他们。
创世纪
上帝的脖子
伊甸园
偷食“知善恶树”禁果 蛇“必受咒诅”,从此要用肚子行走及终生吃土;后裔要与女人的后裔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它的头,而它则要伤她们的脚跟;(创 3:14-15) 女人怀胎的苦楚加增,生产时要受苦楚;要恋慕丈夫,及被丈夫管辖;(创 3:16) 男人则要受咒诅,要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他归了土;从此需终身劳苦才能从(田)地里得到食物,而地会长出荆棘和蒺藜(创 3:17-19); 为防他们再摘取及进食生命树的果子以获永远生存,便他们赶出伊甸园;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及四面转动会发火焰的剑,以把守前往生命树的道路。(创 3:22-24)
诺亚方舟
耶稣基督 耶稣是基督教里的核心人物,在基督教里被认为是犹太旧约里所指的救世主(弥赛亚)。大部分基督教教派相信他是神子和神的转世。 耶稣生平见于基督教新约的四大福音书。耶稣在传教中宣扬如何进入天国。根据福音书,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祭司压力下,耶稣被古罗马犹太行省执政官彼拉多判处在十字架上钉死,并且死里复活升入天国。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现藏米兰 圣玛利亚德尔格契 修道院
第二、时代性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明显变化。 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魏晋六朝时期和五四时期。 十二生肖转型时尚卡通 →
促成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2、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3、人类思维方式的新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世界文学”的时代——人类创造文化,文化改造人类。 马克思早就预言,随着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第三、必要性 1、从文化交流方面说,比较文学可以使各民族求同存异,促进了解,知己知彼,加强联系——认识他者。 “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一致的阐释,是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的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种种界限和规范,使之得以发达和凝聚。 “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在这种时期,人们要求“变古乱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纵向的聚合,而以横向开拓为特征。
2、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认识自我: a、人们需要环境认同自我价值; b、学术和人生需要努力深化; c、认知和抉择的复杂性:博采众长、三思而后行;努力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比较和选择) 走向“比较文学”是我们传统文学研究的必然选择,是思维现代化,视野国际化的方向。
马斯洛需求层次示意图
3、认清生存环境(国际)问题——向何处去。 A、经济全球化与新殖民主义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所有事物都很快地以全球的规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村。
B、“欧洲中心论”和“后殖民主义” 萨义德 (Edward Wadie Said,1935—2003 )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也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后有《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等。 长期以来,建立在异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的文学对话是不平等的,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倾向;后殖民主义是对欧洲中心论的反拨,是对新殖民主义的批判。 。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 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比较文学为东方民族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地位方面提供了新的重要的视角,有利于东方民族彻底打破封闭落后的历史地位,取得与西方文学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 要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获得生存发展的权利,首先要“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三、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1、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 拓宽知识视野(跨越与打通) 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扩展人类的精神世界。 2、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汉语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重新认识本国和他国的文学经典;同类比较更加清楚;外来渗透;对外影响。
3、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桥梁,有助于各国人民增加交流和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和发展。理清事实;走出国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4、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关键作用 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中触类旁通,深化对中外作家作品及文学观念的体认,提高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