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备考思考和复习策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Advertisements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关于汇率计算.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姓 名 出生年月 所在学科 最高学历/位 专业 毕业学校 成果内容 本人业绩 (一)教学内容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与业务创新 中国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 成都.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Harvard ManageMentor®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2、5、3的倍数的特征.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Reading Training 授课教师:王立民.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位似.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2012备考思考和复习策略

二、以文明史观和现代史观为引领,整合教材体系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东方 商周时期——文明时代的初步发展 ① 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 宗法制、分封制 ② 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初步发展 精耕细作、井田制 ③ 礼乐制

东方 春秋战国 —— 文明时代的一次跳跃 ①. 政治制度转型、经济制度转型 ②. 经济变革 生产力要素和土地制度、劳动关系 ③. 多彩的思想

东方 秦汉宋元 —— 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① 政治制度成熟 中央官制的成熟、地方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的成熟、监察制度的完善 ② 经济的繁荣 ① 政治制度成熟 中央官制的成熟、地方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的成熟、监察制度的完善 ② 经济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发展 ③ 思想文化的发展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科学的辉煌

东方 明清时期 —— 文明的发展与挑战 ① 政治:专制强化 ② 经济:农耕经济发展和繁荣; (手工业性质)新经济因素萌芽。 ③ 思想:明清批判思想。

西方 希腊罗马 —— 区域特色的人类文明 ①政治:民主制 ②经济:区域特色的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③思想:闪耀精神光芒的哲学思想 (人的价值、美德、理性精神)

西方 14~16世纪——近代社会的准备 17~19世纪中期——近代社会的到来和确立 表现一: ①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为代表 延伸到意大利、日本、俄国 ② 政体形成和法制社会 ③ 共性、差异比较

西方 表现二: ① 新航路开辟前后折射的西方经济 ② 殖民扩张中的西方经济利益 ③ 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台阶

西方 表现三: ① 文艺复兴 ② 宗教改革 ③ 启蒙运动

东方 19世纪中期 —— 近代化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近代化深化 从“五四”到新中国 —— 近代化的新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现代化的新模式 科技支持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近代化

世界 ①.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②. 新的政治制度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 ④. 当代政治格局变迁 ⑤. 科学技术引领下的信息化时代

三、以世界整体化全球化思维,整合教材体系 ①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3世纪 东、西方政治 集权制度与民主制度 东、西方思想 东西方思想活跃的原因 百家争鸣与希腊哲学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

②15 ~ 18世纪 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 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 闭关政策与殖民扩张政策 东西方科技发展差异

③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 沉沦与觉醒交织的中国: 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 急剧变化的世界:

④ 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新中国外交历程 从一边倒到五项原则; 70年代外交突破; 新时期外交特点。 民主政治的要素和法制建设道路建设 中国经济体制的探索 从市场体制到计划体制 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 意识形态领域的多维化,缺乏核心世界观

④ 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世界格局两极化走向多极化趋势 50年代;60、7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 当今国际政治局势问题:和平、合作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制度化、秩序化、体系化;利弊思考。 区域集团,经济全球;利弊分析。

2.知道史学方法 1.比较法 2.实证法 3.文献法 4.计量法 5.统计法 6.体验法 7.推理法 8.野史法 9.考古法 10.其他法…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比较法 近年来,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比较型题目频频出现,如: “二十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 “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的相同点”;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比较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的考查等等。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证据法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搞杀人比赛 枪杀中国军俘虏 活埋中国平民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文献法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计量法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统计法 材料三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材料三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 (军阀宰制.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3)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推理法 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野史法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图中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史学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考古法 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以前我们称之为“司母戊鼎”。后来一些专家根据大量甲骨文解读,认为商代的字体比较自由,正写反写都可以。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i)母戊鼎”改名“后(hou)母戊鼎” ,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这种修改反映出 A. 史料解读的多样性 B. 分封制与礼制的结合 C. 甲骨文金文的矛盾 D. 一手史料可信度有限

1.唯物史观 2.文明史观 3.全球史观 4.现代化史观 5.多元史观… 由单一的唯物史观发展到多元的史学观 1.生产与决定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关系 1.唯物史观 2.文明史观 3.全球史观 4.现代化史观 5.多元史观…

①关于唯物史观 建国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是依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唯物史观不仅给我们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而且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思想方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多种体系,有原本的马克思主义,有经斯大林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业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前的历史新课程,我们仍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被苏联僵化了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

①关于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私有制、阶级、国家、领袖、人民群众,等等,就为我们在史学研究中科学地归类历史现象与史料,透过历史的表象认识本质,提供了可靠的思维依据; 唯物史观将历史的演变及其层次分别为: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从原始社会到私有制向非阶级社会的高级复归,国别史、区域史、民族史向整体史、世界史演进,人类发展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等等。这就为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分侧面、分层次地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思维路向。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用唯物史观取代具体的史学研究结论。

②关于现代化史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唯物史观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以罗荣渠(代表作《现代化新论》、《美洲史论》)为代表的现代化观备受瞩目。现代化史观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扭转了过去不少教条化的认识,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现代化的定义: ⑴从广义来看,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 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例】如何理解19世纪中期英、法、美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全面胜利”? (对现代化的广义理解)

【例】“如果世界上有更多陆地。他们也会到达那里。”——诗人卡蒙斯。。。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亚非拉国家而言,正如一个埃及记者所说:已经陷入了重围……(对现代化的狭义理解) (1)“南北分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1500年前后? 南半球发展中国家与北半球发达国家或南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外扩张,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掠夺,亚非拉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2)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下半叶,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它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形成: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把世界经济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作用:经济交往扩大,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伦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 (3)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陷入了重围”的亚洲国家在19世纪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请概括出两种不同反应的类型。 被迫打开门户卷入世界市场或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现代化史观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这一观点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机械的想法。过去我们一度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会有一种惟一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但我们却很难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究竟有何不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又有何本质的差异?现代化史观认为,到现在为止,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无非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而同一生产力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例如,农业生产力可能导致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奴隶制因素、又包括封建制因素的生产关系。同样,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其实也是承认在工业化的生产力水平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在一个国家里并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主义运动是落后国家采取非资本主义方式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特殊方式”。

对现代化史观运用得最明显的是下面这道历史试题: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③关于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的几个特点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文明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此后,西方的文明史巨著层出不穷。然而,西方文明史研究中学派林立,各家的观点和思路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国研究文明史的学者中,马克垚教授和赵林教授是比较突出的两位。 文明史观的几个特点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文明史观强调 ①文明史观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 例如,二战后的法国,其政治、经济的世界影响力都在减弱,但文化上的影响力却相对稳定,我们谈到流行文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而谈到高雅文化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法国,这与法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又如,建国后毛泽东极其强硬的对外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不是单纯由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解释得通的,这需要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和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②文明史观强调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价值 例如当教师讲三年自然灾害中国死了很多人的时候,有学生冲口而出:“这样好!中国的人口太多了。”教师反问学生:“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愿意为国家做贡献,成为被饿死的一个吗?如果你不愿意,你凭什么要让别人这样做呢?”

⑤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综合。 70年代后,史学与各学科联姻成为大趋势,如侯建新教授指出的:“2000年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奥斯陆召开,大会提供的论文选题,从权力与暴力、宗教与信仰、种族和民族主义、地区与地方主义、自杀与疾病史、环境史、休闲史、媒体革命,到时间与全球史的撰写,可谓异彩纷呈,与传统的历史学选题相比几乎面目全非。……牛津大学每周举行一次经济一社会史专题研讨会,并在互联网上定期公布研讨和讲座题目。从近年的研讨题目看,经济一社会史的探讨范围涉及经济发展,农业、工业、贸易与金融的变化,人口,国家社会政策,家庭及社会关系,女性问题,科学、生态史,习俗与信仰等各个方面。……例如,家庭的建立和解体、家庭生计与消费、某地区的家庭构成、20世纪婚后性行为的变化、避孕药的后果、现代早期社会的私生子、战后家庭建立与解体的趋势。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要议题,可见该专业视野之宽阔。”

④关于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近年来则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史学流派。根据全球史观撰写的史学畅销书相当多(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彭慕兰的《大分流》、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在我国,较早倡导这一理论的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由他和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俗称“吴齐本世界史”)正是依据这一思想编撰而成的。

全球史观对我们教学和命题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如前所述,全球史观的学术流派异常杂乱,但从新课程的内容和近几年高考的试题来看,这一史观还是被中学历史教学所接受,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持全球史观的各派史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力图摆脱欧洲中心论。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指出的那样:“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对于中国的学术研究来说.全球史观的这一研究取向的确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思想上迅速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屡屡用西方的一套来解释中国的现实,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其实也是欧洲的产物,所以全球史观的新视角多少让中国人找回了一些自信。

【例】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②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于沛先生曾指出:“‘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采用了这一观点。在此以前,尽管人类各地区、民族和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的交流,但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就中国古代史而言,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质和量与今天的经济全球化相比都不可同日可语。今天,人类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播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的确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也是人类所面临的巨大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史观的兴起是为了解释这全新的历史现象而产生的。全球史观也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大热点。

③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所谓“社会空间”,指的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大可小,但当中的内容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每一个个体。例如,一种疾病可能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中存在,但同样可以在一个国家、一个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受传染的可能性。这的确不是传统的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所能解释得了的。在此思路下,移民史、疾病传播史、宗教传播史、植物传播史、气候变迁史、生态演变史、风俗流变史、语言演变史等应运而生。以下试题者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些观念。

④全球史观不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全球史观并不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干了些什么事情。因此,活生生的个人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也会极大地改变历史的面貌。例如,欧洲人征服南美后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人口的不足——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人丁单薄的国家,而土著的印第安人由于疫病的流行大量死亡,如何解决重建南美的劳动力问题?罪恶的黑奴贸易给出了答案——非洲有人口,而且黑人的体格很适应南美的环境。而这其实就是一个偶然因素——非洲存在的意义并非注定要给南美供应劳动力,这完全是殖民者想出来的歪门邪道。

【例】材料略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这道题目的含意很深刻。从表面上看,近两百年来玉米既给人类带来了食品,也给人类造成了灾难。但是,问题的根源难道真的是玉米吗?玉米自己并不会跑到亚洲去,也不会跑到苏联去,背后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活生生的人。

⑤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一些浅薄的西方学者狂傲地认为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是西方人对世界的恩赐,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从文明的起源来说,西方文明的源头很可能是在亚洲,而从文明的发展来说,没有了亚非拉文明的滋养,西方文明也不能独存。下面的题目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设计的。

【例】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1) 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 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要素 “欧洲说”要点 “世界说”要点 新航路开辟后 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 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工业革命后 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 加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 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两极格局结束后 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 经济改革与区域经济合作

3.了解史学动态 ①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一、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 在文明起源的讨论中,多数学者主张把文明要素的产生和文明社会的形成这两个问题作适当的区分。这种区分是很必要的。因为文明社会的内涵比文明要素丰富得多,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主张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层面来综合考虑文明时代的标志。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有一个主导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经过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现在可以肯定,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是一源而是多源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华南地区都发现了文明起源的历史遗存。我们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是多源的,这并不排斥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在中国古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有的考古学家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模式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

二、五种生产方式与中国历史分期 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动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贯的主张,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五种生产方式论”。①马、恩虽然认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必须依次经历这几种社会经济形态。②最先把古代社会称为奴隶社会,并且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都经历了这些社会经济形态的是列宁。列宁强调了五种生产方式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但是他在另一个地方又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按着总规律进行的,这不仅丝毫不排斥在形式上或顺序上有所不同的个别发展阶段,反而预定了要有这样的发展阶段。” 这就是说,列宁也并不排斥有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并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总规律”发展。③斯大林关于五种生产方式的表述,是此后一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引用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时陷入简单化和公式化毛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 关于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社会和关于封建社会,是分期讨论中争议最大的问题。

三、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 1991年,英国华裔学者黄宗智发表《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文,回顾了数十年来中国和西方学者有关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些主要理论模式和认识,对“封建主义论”和“资本主义萌芽论”都提出了质疑。 黄宗智的《认识危机》一文提出所谓“没有发展的增长” 华裔美国学者王国斌出版了《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1997年),不赞成明清经济史研究中的“资本主义萌芽”说。他批评中国学者“过多地为没有发生的事情焦虑”。 我们以往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往往用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寻找各个地区、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而并没有对“确实发生了的事情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与我们的如下情结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②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 。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二、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从社会性质改变的角度而言的,注重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地位、阶级矛盾的变化。现在,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认识有所深化。     首先,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认识问题。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究竟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认为“两半”是不可分割的,并且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一个不断沉沦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发表文章指出,“两半”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半殖民地指的是国家地位问题,半封建指的是社会形态。当然,它们在表述近代中国历史时,又是互相联系的。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发生,所以,这又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其次,就近代社会的发展而言,近代中国表现为两种趋势: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这是向下沉沦的过程;从一个封建的国家演变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这是向上发展的趋势。这表明人们对近代历史的把握,从仅仅关注阶级斗争转向同时注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对太平天国的新评价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曾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述评价只强调了其打击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的一面,是长期以来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农民造反天然合理”观念的反映。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

四、关于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讨论….. 五、对戊戌变法阶级基础和失败原因 为了说明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性质,就必须说这时资产阶级已经形成。这是一种概念化的思维方法。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改革、革命时,资产阶级的力量都很小(如英国),甚至谈不上已经形成阶级(如日本明治维新)。判断一个运动的性质,并不主要根据阶级的人数,而是根据改革与革命提出的任务、制订的政策代表了怎样的发展方向。所以,虽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主要是一批读书人,但毫不否认他们已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这一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维新派“尊君权之道,非去太后不可”,采取了排斥和孤立太后的策略失误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因领导人的策略失误而断定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以一次失败就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这是在革命史观支配下得出的结论。

六、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七、对清末改革的新认识 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国的理解…… 七、对清末改革的新认识 在中国近代,所谓“改良”,是指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革,最终实现君主立宪;所谓革命,是推翻君主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从本质上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二者的目的都是救国、独立、富强。差别只是实现民主的方式和道道路不同。一个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在保留清政府的条件下实现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改造;另一种是要通过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政权。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探求民主与富强的两种模式。 从主观动机来看,清王朝的改革是为了“延续统治”“消弭革命”“永固皇位”,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但也要注意,历史上凡是统治集团自身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包含了“维护统治”这点。得到普遍肯定的秦始皇的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明治天皇改革也是如此。所以,历史评价不能仅依据主观动机,还应从历史发展,看其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对社会发展的客观作用。清末“新政”尽管很不彻底,但都是对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改造,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八.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九.对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评价 十.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成就的,它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并为现代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采取了过于激愤的态度,其中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失误,是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断然否定传统文化有现代化所需的内容,因而走向了绝对主义。

③世界近现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二、苏俄时期的政治体制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主题,我国学者以往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世界现代史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第二种倾向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把世界现代史分为两个时期,分别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近年来,史学界对世界现代史的主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其中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世界现代史的看法尤为引人注目。 二、苏俄时期的政治体制 苏维埃出现后,列宁十分重视这一新生事物,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列宁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苏维埃是革命政权机关和政府的组织形式。第二,苏维埃是高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民主形式。第三,苏维埃实行多党合作,采取多数派掌握政权的原则,布尔什维克参加苏维埃并通过自己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影响并领导它,即使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处于少数,也不应该抛弃苏维埃。

三、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有人将经济全球化历程总结为三次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波浪潮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也有学者把全球化分为六个阶段:1492—1760年是世界市场形成前的准备阶段;1760—1870年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1870—1914年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阶段;1914—1945年是全球化倒退阶段;1945—1990年是全球化新发展阶段;冷战结束以来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按照这种观点,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只是处于初级阶段。3.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什么?它和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学术界对此有三种观点:全球化是中性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

四、朝鲜战争爆发原因问题 国际学术界对朝鲜战争起因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斯大林指使金日成发动了朝鲜战争,或是主张斯大林与毛泽东共谋;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李承晚发动的内战;第三种观点认为是金日成主谋发动了这场战争;第四种观点认为不能从个人角度,而应该从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内部去寻找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持第四种观点。 五、冷战的影响 学者们一般对冷战持否定观点,认为美苏冷战把世界人为地割裂为对峙的两部分,把人类拖入战争的边缘。但是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阐释冷战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冷战是和平状态与战争状态的一种交叉与共存。鉴于冷战并未演变为一场将全人类引向毁灭的浩劫(尽管从冷战时期国际冲突的逻辑和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来看,是存在着这种可能性的),冷战更多的是一种和平状态,而不是一种战争状态。因此,“冷战”应被当做一种中性的历史表述词语,而不应被当做一种在总体上来看带有负面含义的历史概念。

1.关于文化与文明; 2.关于大陆与海洋; 3.关于原始与现代; 4.关于长城与运河; 5.关于专制与民主; 6.关于破坏与建设; 7.关于人文与人权; 8.关于民族与国家; 9.关于文化与战争; 10. 关于关于洪秀全、孙中山、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蒋介石……

防止误区

防止误区 1、熬到时间就是胜利。 2、铺天盖地做题,准能碰到题。 3、跨学科综合。 要求单学科特点把握,历史学科的事实清晰; 历史方法,历史思维的科学性。 切忌历史答成政治题,成为理论分析。

4、背诵历史。 靠背诵来实现得分,忽视原理性的应用; 抛开历史事实,空议论 5、表述多多益善。 文字叙述累赘,求多,为全,不科学,非术语的口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