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第9課桃花源記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1.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課 髻 琦君.
Advertisements

徐玉梅 中正大樓C 第一課師說韓愈 徐玉梅 中正大樓C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 孟子選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
創業 劉錦雲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 第三課 歐陽修 醉翁亭記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第9課桃花源記 授課教師: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1

西方世界 出處 理想國度 舊約  伊甸園 柏拉圖  理想國 姆斯•希爾頓  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線) 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摩爾  烏托邦

古代中國 人物 理想國度 老子  小國寡民 孔子  大同世界 陶淵明  桃花源

《老子‧小國寡民》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小國寡民》翻譯 國土狹小人民稀少。即使擁有各種兵器,卻不使用; 使人民不輕易冒生命的危險而不向遠方遷移。 雖然有船隻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 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去陳列。 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 食物雖粗劣,但人民吃得甜美; 衣服雖破敝,但人民卻覺得漂亮; 住所雖簡陋,但住得安適; 習俗雖簡樸,但生活快樂。 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 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見, 人民從生到死,互相不往來。 5

《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陶淵明生平介紹 名與字 同義互訓 陶淵明,字元亮(一 說名潛,字淵明), 潯陽柴桑人(今江西 九江)。自號羲皇上 人、五柳先生。生於 東晉哀帝興寧三年( 365),卒於南朝宋 文帝元嘉四年,年六 十三。

陶淵明生平介紹 淵明為東晉名將陶侃曾孫,生 性淡泊,不喜為官,三十歲左 右始出仕。曾任州祭酒、建威 將軍參軍等職。 負責教化 淵明為東晉名將陶侃曾孫,生 性淡泊,不喜為官,三十歲左 右始出仕。曾任州祭酒、建威 將軍參軍等職。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八月為 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即去職 。此後躬耕自給,不再出仕。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一生高風亮節,用舍進退 ,自然率真。世稱靖節先 生。

陶淵明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猛志逸四海(24歲以前) (二)冰炭滿懷抱 (24~34歲) (三)復得返自然(34~45歲) (四)不覺知有我(45歲~老死)

題解 1.文章出處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為〈桃花源詩〉前的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這篇記以散文的形式,敍述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始末,並描述桃花源社會的安寧祥和,人情的淳厚樸實。 序跋類文體

2.創作背景 題解 第二段 陶淵明處於晉、宋之間,政治傾軋不安,社會紛擾不定,陶淵明遭逢時代巨變,面對政治腐敗、生靈塗炭的殘酷現實,以沖淡洗鍊的筆墨描繪出自己理想中的社會。「桃花源」遂成為人間淨土的象徵,承載一代又一代人們內心的願景。

題解 第三段 3.中心意旨 作者運用小說筆法,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描寫漁夫、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的不同方式與歷程,並在具體生動的情節中,勾勒出一個自然淳樸、富足安樂、和諧無爭的人間淨土,以象徵作者心中的理想國。 全文構思巧妙,寓意深遠,以簡潔的文字、白描的手法,勾畫出恬靜淳厚的世外桃源。在六朝文中別具一格。 見下頁-桃花源的寓意 沈德潛:「六朝第一流人物」

4.桃花源的寓意 (1)社會動盪的反照 陶淵明虛設桃花源,可說是移情作用,用來反映廣大人民想擺脫混亂不安的願望,寄寓了對美麗社會的嚮往。 (2)個人際遇的寄託 陶淵明入世仕宦嘗試失敗,轉而歸隱田園,所以桃花源是一個典型的、與世無爭的農村社會,如儒家的大同世界,也如道家小國寡民的世界。

(3)仙道思想的勃興 魏晉社會擾攘,人民渴望安定的樂土,所以隱逸之風和仙道思想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並非仙境,而是「結廬在人境」的人間理想社會。 ▲桃花源圖/清.王炳繪

5.武陵地點之探討  武陵是秦漢以後著名的蠻族聚居之地。蠻族居處的特色是人跡罕至的深山險谷,如此則有與世隔絕的可能,這是陶淵明何以將與世隔絕五、六百年的桃花源安排在武陵的原因之一。 陶淵明之所以取南方的武陵,大概是當時自潯陽逃亡入蠻,已見於江州都督劉毅所上的表中,且自潯陽至武陵,水路便捷,因此位居深山險谷、人跡罕至的武陵蠻族,既為陶淵明提供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背景;而賦役嚴苦、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現實,又激發陶淵明構想出桃花源以表抗議,為陶淵明指引了桃花源的最佳地點。

第一段 敘述漁夫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第一段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80c6d1010009tr.html

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年~三九六年) 第一段 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年~三九六年) 漁人的意象 晉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境 晉太元中,武 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 近。 沿著 忘記走了多遠的路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第一段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轉品。形→動 通「捨」,離開 盡、探究 頂真

漁人活動歷程 溪 桃花林 水源 山 小口 桃花源

第一段賞析 〈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短短幾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世外桃源雖是虛構,但作者以實寫方式呈現。此段是預留伏筆,以「忘」、「忽」二字為伏脈,巧妙地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之於意外,藉以點出「忘機」之人才可進入桃花源。

第二段大意 敘述桃花源中民情淳厚、 安樂祥和的景象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第二段 平坦廣闊 僅容一人通過。纔,通「才」,僅 居住環境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開闊明亮的樣子。豁,音ㄏㄨㄛˋ 資源豐饒 對偶 整齊的樣子。儼,音ㄧㄢˇ 鄰人相近 縱橫交錯 四通八達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第 二 段 全像洞外的人 指老年人。老人髮色轉黃,故稱老人為黃髮 指兒童。髫,音ㄊㄧㄠˊ,小兒垂髮 愉快貌

借代 P1-2 13 老人:耄耋、耆老、頒白、傴僂。 小孩:黃口、總角、覆額、提攜、孩提 。 13 老人:耄耋、耆老、頒白、傴僂。 小孩:黃口、總角、覆額、提攜、孩提 。 ★「借代」例:傴僂提攜(老人小孩)、 干戈(戰爭)、社稷(國家)、雙鯉魚( 信)、方寸(心)、布衣(平民)、東宮 (太子)、黔首(平民)、祝融(火災) 、丹青(史冊)、東市(刑場)、舳艫( 船)、翰墨(文章)、杜康(酒)、絲竹 (管弦樂)等。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第二段 就 詳細 問從何處來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音ㄧㄠ,邀請 作飯 以短句寫出桃源中人的熱情與淳厚 老少咸宜 全、皆

第二段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與外界隔絕之境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於此 鄉人 竟然 更不用說 詳細說明 歎外界動亂以映襯村中平靜 邀請 告訴 準備 為:向 婉曲

第二段賞析 此段是全文的核心,詳細描寫漁人入桃花源所見的所有景象,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作者簡潔描寫漁夫與桃源人之間的互動,讓桃花源中純樸的民風躍然紙上。而末句「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個伏筆,開啟了下一段的再度尋訪桃花源。

第三段大意 敘述再度尋訪桃花源 卻不可復得

第三段 沿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先前 武陵郡城中 竟

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見《晉書‧隱逸傳》 第三段 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見《晉書‧隱逸傳》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不久 成 問路,此指尋訪桃花源的路。津,渡口

遂迷不復得路 理想的幻滅 後遂無問津者

第三段賞析 末段先描寫漁夫由無心之人, 轉而機心復萌,因而「遂迷不復得 路」;再以劉子驥規往未果,「後 遂無問津者」,暗示理想世界的幻 滅。 此段的「有意問津」與首段的 「無心入境」形成強烈對比。

寄寓深遠 ~ 小國寡民之世界~ 小國寡民   〈桃花源記〉殊非記實之文,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並加入個人的理想,方成此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精神意境,應當是以老子的「小國寡民」為骨架,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8724/2007/09/19/109@1774146_7.htm

本文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藉以批判、對比黑暗的現實,也寄託了作者對政治與社會的理想。 桃花源描述不僅是隱士的世外桃源,也是農民的樂土。它是一個自給自足,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也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寧的社會。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精神面貌,對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的描繪。 http://board.verycd.com/t302659.html

這篇作品,在表現手法上, 有幾個特點: (一)虛實相襯,疑幻疑真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 用虛實相襯的筆法將桃花 源寫得疑幻疑真。文章一 開始點明時間、地點、人 物,好像實有其事;但是 「太元中」,這個「中」 字用得很巧妙,不明確地 說出是哪一年,使得故事 具有傳說的性質。 http://www.hangzhou.com.cn/20080401/ca1478631.htm

(二)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 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漸鋪展。首先, 寫如何發現桃花源。作者巧妙地 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 之於意外,只是因為「忘路之遠 近,忽逢桃花林」,又被這桃林 美景所吸引,以致「復前行,欲 窮其林」,於是在「林盡水源」 處發現一座山,因為「山有小口, 彷彿若有光」,才引起他的好奇 心,從而「舍船,從口入」,走 進了桃花源。這樣由「溪」到 「林」,由「林」到「山」,由 「山」到「村」,步步引人入勝。 http://tongxiaobei.blshe.com/post/3848/182734

(三)語言質樸自然,以白描 見長 〈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 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 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十九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 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第 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從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 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 http://tongxiaobei.blshe.com/post/3848/182734

漁人之意象 孤高不俗的形象 屈原行吟澤畔,所遇見的漁父;柳宗元筆下的「孤舟簑笠翁」;白樸的「不識字煙波釣叟」,共通形象都是孤高不俗,隔絕仕途,與世無爭。 漁人是智者化身 「漁」諧音「愚」,取大智若愚的深義,暗示因「愚無心機」才得以撞入桃花源,「處處誌之」的心機違反承諾,落得不辨仙源的結局。

二、與桃花相關成語 成 語 解 釋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夭桃穠李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成 語 解 釋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夭桃穠李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比喻代人受罪 投桃報李 李代桃僵

命帶桃花 異性緣極佳 面如桃花 形容臉像桃花一樣紅豔美麗 桃腮杏臉 形容女子貌美 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他人 老師的教誨 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 桃李不言 桃李之教 人面桃花

形容桃樹的花葉茂盛美麗。後因「桃」與「逃」諧音,故用以比喻逃跑 比喻運用計謀殺人。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三人因此而自殺 桃之夭夭 二桃殺三士

提綱挈領 章法結構

結構表 時間 晉太元中 武陵漁人 緣起(誤入桃源) 人物 逢桃花林→溯桃花溪→入桃花洞→見桃花源 經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桃花源記 風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民風淳樸─自給自足,老少和樂融融 桃源勝狀 人情 待客殷勤─見漁人,乃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太守遣人隨漁人往,遂迷不復得路 桃源勝狀 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緣滅 後遂無問津者

1、文中謂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具言所聞,皆嘆惋」。你覺得他們所「嘆惋」的是什麼? 答:驚嘆於外界改朝換代之速,慶幸桃花源中安寧 淳樸,沒有爭權奪利的戰火,無剝削人民的統 治。

2、漁人在歸途中處處留下記號,卻無法重回桃花源,為什麼? 答: 其一,桃花源並非實有其地,只是陶淵明創造出來 的理想社會,事實上是不可能尋獲的。 其二,漁人因無心而進入桃花源,因有心「處處誌 之」而「遂迷不復得路」,說明桃花源是忘機 之人方得入者。 其三,漁人不念洞中人所囑:「不足為外人道也」, 非但沿路誌記,還「詣太守,說如此」,如此 缺乏誠信的人重返桃源,還能保有桃花源的淳 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