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设想 国家信息中心 宁家骏 2010年8月8日
目录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若干设想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石 以规划为起点,建立信息化可持续、有效益、良性发展的新机制 几个基本结论
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机遇 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重视网络计算和信息存储技术开发,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研发和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改变我国信息资源行业分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促进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要积极发展智能宽带无线网络、先进传感和显示、先进可靠软件技术,建设由传感网络、通信设施、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智能基础设施,按照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使基于数据和知识的产业成为重要新兴支柱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胡锦涛: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当今时代步入了一个信息化助力社会全方位创新的重要时期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 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云计算、云安全和可信计算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将进一步成为推动信息化理论、技术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引擎,相关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信息安全保障展现新的前景。
这些国家都把教育信息化视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信息化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财富和新的社会生产力,也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内容。 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了社会信息化问题。后来欧洲各国也把社会信息化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提升本国经济地位,也纷纷把加速社会信息化作为超常规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这些国家都把教育信息化视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信息化概念的延展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最近奥巴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宽带计划 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FCC)最近公布国家宽带计划(National Broadband Plan)细则,野心勃勃地想在十年内,达成为90%的美国家庭提供每秒100MB宽带网络并以此改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九成美国家庭普及宽带接入,也即在未来十年内,将高速网络连结,从现今的六成五人口,扩充到九成人口的计划一环。根据FCC的蓝图,到二○一五年,美国一亿用户的网络传输平均速度达每秒50MB;二○二○年前,90%的美国用户网络传输平均速度达每秒100MB;每个小区的医院、学校、图书馆、政府机关等,将在二○二○年前实现每秒1GB的宽带速度。每秒100MB的网络传输速率,让民众可以用十分钟就下载一部高分辨率影片。 目前,美国网络速度远远落后其它已开发国家,每秒传输速度不到4MB,位居全球第十八位(一说十六位),远远落后韩国的每秒14.6MB和日本的每秒7.9MB;目前美国三分之一(约九千三百万)的美国人口家中没有宽带可以上网,此项计划有望促进美国经济和投资的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教育机会。
美国推进国家宽带计划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国家宽带计划旨在进一步延伸贴近用户,真正地为用户、社区和行业创造价值;市政网络建设有助于弥合宽带扩建造成的差距,地方领导者、企业和电信业必须摒除自身利益矛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重点提高宽带竞争力; 网络接入必须进一步延伸,真正地为用户、社区和行业创造价值 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和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知识普及,扩大用户的视野范围,为美国创造的巨大价值; 提高宽带竞争力,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 特别是对1亿以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人,满足他们对网络实用、快速和能够在线互动的要求 解决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带来经济发展机遇 全面实现宽带接入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在人口密度低的偏远地区进行网络部署。一直以来,农村部署的投资回报率都难以估算,。
为了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表明我国政府已经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了全面发展和推进的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飞跃的巨大推动力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其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2006年5月,《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正式出台,提出到2020 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化是党中央既定的国策和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五大应用领域继续推进我国 信息化建设 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 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教育、体育、公共卫生、劳动保障等; 政治领域的信息化---电子政务; 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图书、档案、文博、广电、网络治理等; 军事领域的信息化,包括装备、情报、指挥、后勤等。
深刻理解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信息化的发展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引自周宏仁]。 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产业升级”,造就了信息化的第二产业;催生了众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支撑整个信息化进程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微电子和软件产业);导致了现代服务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 信息化发展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土地和资本与各种物质资源依然重要的同时,信息资源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经济系统最重要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信息系统则改变了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方式;引起国民经济的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结构变化提出的诉求 信息化发展对组织体系的影响 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促使组织体系全球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化管理正在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推动了政府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例大大下降;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就业形态将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从事信息与知识处理的人员将会大量增加,可能出现新的社会两极化现象。 这些都对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及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紧迫要求。
当今我国信息化正在进入一个更加深入、更加扎实的新的阶段 经济信息化:IT促进增长与创新的作用日益显著,“两化融合”成为基本方针,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实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重点;电子商务、物联网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惠及全民”成为努力方向; 电子政务:政务创新与电子政务互相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进入攻坚阶段,工作重心转向公共服务; 文化信息化: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提高,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日益融合,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存,互联网治理面临新课题。
认真总结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长远规划,持续推进。 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作用。 坚持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增强信息化的自主装备能力。 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 坚持优先抓好普及教育,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阶段需要信息化支撑 信息化建设加速。用户更加关注关键应用和信息安全 计算机用于数据运算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 09年-: -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阶段 -信息化持续整合与优 化提升 -关注信息化可持续 化发展,关注安全- 上世纪90年代 -09年左右: 大规模信息化 规划和应用时代 上世纪80年代-90年: 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改革与发展, 开始行业信息化起步 阶段 上世纪60年代- 80年代: 信息技术创生时代 计算机用于数据运算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 以重点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为标志的发展阶段,首次提出了信息化定义和信息化体系六大要素,研究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全面部署、快速发展的阶段,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大爆发阶段。 信息化建设加速。用户更加关注关键应用和信息安全 18 18
正视我国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水平,应用度、影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对网络准备度指数排名,2007-2008年度中国排名为57 位;联合国对电子政务准备度排名,2008年度中国排名为65 位。 但也存在不少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硬技术”与“软环境”发展不均衡;行业/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发展深度不够,缺少带动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部门间协调不够,缺少合力等。 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继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我国信息化面临的其他问题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三大网络的渗透率有待提高,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重点;三网融合破冰之旅尚待突破; 信息产业方面:信息产业由大变强还需进一步努力;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公益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大,商务信息资源市场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国民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信息化环境方面: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用有待深化,发展不均衡突出 “硬技术”与“软环境”发展不均衡 我国信息化的硬环境水平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方面,如商业模式、标准/规范、信息化教育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行业/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区域信息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大: 东部地区是信息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单位计算机拥有量90%以上,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接近70%,上网人数比例超过50%,总体信息化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中部和西部很多地区尚处于发展阶段,单位计算机拥有量30~50%,家庭计算机拥有量10~20%,上网人数比例10~30%。
解决我国信息化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的思路 信息化设备日趋复杂,利用率亟待提高; 急需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信息化设备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三大网络的渗透率有待提高,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重点;三网融合破冰之旅尚待突破;基础资源整合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公益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大,商务信息资源市场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设备日趋复杂,利用率亟待提高; 急需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信息化设备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国产化自主可控装备促进其 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设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从三个层次全面、协调地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推进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为: 重大应用层面; 重大产业化层面; 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层面。
“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和重点设想 继续坚持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2006-2020)》提出的目标并依据形势变化有重点地加以细化、推进实施: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 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应该重点完成的任务设想 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带动信息化发展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双轮协调互动作用 聚焦“两化融合”的重点领域,并提出相应的重点任务,加以突破。 “两化融合”的4个重大产业化领域包括: 工业软件 工业传感器及系统 嵌入式系统(芯片及软件); 数控、DSC(集散控制系统等)、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总线;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双轮协调互动作用 以需求驱动为动力,推进信息资源建设
“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议设想 以“两化融合”带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是客观存在的,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政策,则是“十七大”提出的。 信息化与工业化可以在技术、产业结构/经济体系、文化/政治/社会等不同层次进行融合。“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制造业的重点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信息化以及装备产品制造和使用/服务过程的信息化。
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发展环境改善 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 增加资金投入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标准化工作;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营造公众利用信息资源的良好环境; 加强信息内容安全保障工作;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
目录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若干设想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石 以规划为起点,建立信息化可持续、有效益、良性发展的新机制 几个基本结论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必然要求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作用不可替代,还要继续发挥 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是贯彻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30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现在: 1、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现在: 1、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5、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技术、信息装备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全国有60多万所学校,有上亿的学生,在这些学校全面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孕育着一个极大的商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教育产生十分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师 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和机会均等,实现教育机遇的公平和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因此,对某一系统、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开发、使用,将其作为一种基本要素。因此,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是信息化的归宿和评价标准。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当前教育进一步改革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是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的关键举措。 根据党的十七大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加快教育信息化是新时代的内在需求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看到,我国教育还不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教育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这些问题亟待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改进
教育振兴,信息化有责 有人戏称80后及其之前的几代人是digital immigrated (数字化移民),而90后已经成为digital original(数字化原住民),今天离开数字化对于很多人已经是不可想象的。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信息化有责,在今后教育工作全局中,必须坚持把信息化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教育信息化刻不容缓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发展、超前部署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发展、超前部署 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 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目录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若干设想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石 以规划为起点,建立信息化可持续、有效益、良性发展的新机制 几个基本结论
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变迁三大外部环境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不仅仅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在当今的命题,也是对各级教育主体的一个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背景下,信息化成为创造和提升教育水平的强劲引擎
分析面临的挑战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市场环境教育改革如何做出最佳的战略选择? 在内忧外患的经济形势下,教育改革如何保持生存并实现持续增长? 面对危机,如何选择教育的发展模式,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 如何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创新能力、增强组织管控能力?
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外部的压力,必将化为渴求管理的改善,业务的转型和创新,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动力。 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有人能够帮助他们明确目标、确定发展战略、选择发展路径、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改革业务模式,以信息化规划为指引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加强战略管理 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对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地思考。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制订明确的发展战略,只有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需要,培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能力和整合相应的资源,才能实现和创造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模式。 从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及其战略到信息化战略; 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将信息技术融入核心竞争力 教育信息化必须基于对复杂竞争环境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进程的深刻理解。 对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讲,正面临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挑战,一方面要做到目标明确、聚焦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热点,致力于解决教改中的创新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在日益复杂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提供敏捷、有效的支撑。 创新和成熟应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通过信息化应用,提升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能力--我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规划 1、教育领域也有不少信息系统项目不成功,但失败差不多有70%是由规划不当造成的。 2、一个操作的错误如果造成几万元的损失的话,一个设计的错误会损失几十万元,一个计划的错误会造成损失几百万元,而一个规划的错误能损失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3、信息化规划的损失不仅仅是巨大的,而且还是隐性的、长远的,往往要到系统全面推广实施后才能在实践中慢慢显现出来。
目前教育信息化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基于需求分析、资源整合和确立核心战略目标的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千篇一律。 2、缺乏准确的信息目标定位,信息化目标过于庞大或空洞。 3、信息化规划普遍是技术导向的规划,而不是管理导向的规划。 4、信息化规划与改革相脱节,信息化成为传统管理模式的电子仿真,起不到通过信息化带动改革,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战略效应。
教育信息化规划中必须顾及的几个关系 1、长远规划与适应变化的关系 2、组织流程与系统流程的关系 3、管理变革与技术变革的关系 4、信息化规划与管理架构的关系 5、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实施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构建 1、明确远景和使命 2、确立发展战略和目标 3、明晰教育发展及管理变革策略 4、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5、分析关键性能指标 6、抽取信息需求,建立总体信息框架
教育信息化规划基本方法 1、以系统论指导的系统架构总体设计方法 2、组合规划法 3、 关键成功因素法 4、 价值链分析法 5、 发展战略优先确定法
结论 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知识共享,提升社会智能化程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亟待进一步确立和加强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进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51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