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
印 度 洋 海 啸
印尼北部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域2004年12月26日上午发生里氏8 印尼北部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域2004年12月26日上午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之后又发生了10多次强烈余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影响到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索马里、塞舌尔、肯尼亚等东南亚、南亚 和东非国家,截至2005年2月4日,这次灾难已造成超过29.2万人死亡,其中包括一些在灾区观光的外国游客。 这是104年来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近40年来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百年以来死亡人数过千的七次大海啸 年 浪高(米) 受灾地区 死亡人数(万) 1908 12 意大利墨西拿 8.2 1933 29 日本三陆 0.3 1959 引发山体滑坡 墨西哥 0.5 1960 25 智利 2.8 1976 ? 菲律宾 0.8 1998 49 巴布亚新几内亚 0.22 2004 10 东南亚 近30
1.概念:海啸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2.特点:海啸具有突发性强、起始快、来势猛、影响距离远、危害大的特点。 3.成因:海啸可由海底地震、海床上的滑坡或崩塌、海底火山爆发、陨星撞击大洋或水下核爆炸引起。其中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4.分布:主要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太平洋是海啸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这里地震带交错、火山密布。全球5千次破坏性地震海啸85%发生在太平洋的岛弧━海沟地带;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 纵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显而易见, 地震海啸多发生在海沟、岛弧和年轻的褶皱带等地区。
⑦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⑧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⑨造成生态破坏。 5.海啸的危害: 角度 具体危害 对海上 ①巨浪易导致船只颠覆; ②淹没岛屿; ③摧毁海上灯塔、石油钻井平台等设施; 对海岸地区 ④摧毁港口设施, ⑤破坏沿岸堤防, ⑥摧毁沿岸房屋和工程设施, ⑦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生命财产 ⑧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对生态 ⑨造成生态破坏。
6.防灾、减灾方法: 角度 防灾减灾方法 预报措施 ①利用气象卫星、RS、GPS技术对海啸进行预报和监测; ②建立完善地震海啸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 ③加强科学研究,了解海啸的发生机制和过程,提高预报能力。 生物措施 ④沿海建防护林体系,保护海岸天然林(如红树林); 工程措施 ⑤加固海堤; ⑥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如防波堤、拦砂坝、防潮闸等; 其它措施 ⑦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咸潮
四.咸潮: 1.何谓咸潮?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入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仍然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时,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 咸潮=海水倒灌 2.咸潮发生时间:咸潮一般发生于河流的枯水期 (即干旱少雨的季节)。 3.咸潮发生的地区:咸潮多出现在河口处 (河海交汇处)。
4.咸潮的成因: 角度 具体原因 自然 原因 降水 ①主要原因是:(季节性或气候异常造成的)干旱少雨,河流径流量小,水位低。(如冬季或大旱年) 全球变暖 ②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 天文大潮 ③尤其在天文大潮时,潮水位高,加剧咸潮。 人为 人为用水量 ④流域内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多用河水,且用水量增加及浪费性使用,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加剧咸潮; 河道挖沙 ⑤河道无序挖沙,使河床下降,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助长了特大咸潮的形成;
5.咸潮危害: 角度 具体危害 对人体 ①水中的盐度过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老年人和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人不宜饮用。 对生活 ②咸潮会造成河水和地下水水质恶化,影响(城市)生活用水; 对工业 ③水中的盐度高会对工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锅炉容易积垢。尤其是用水量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其中一些企业不得不停产)。 对农业 ④导致土壤内的盐度升高,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⑤咸潮影响河口处渔业发展; 对生态 ⑥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⑦易加剧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
影响生活用水 危害植物生长、加剧土地盐碱化 影响河口处渔业 影响农业生产
②采取跨流域调水,提高河流水位,以淡压咸; 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河流径流量的季节调控能力; 非工程措施 6。咸潮的对策: 角度 防灾减灾方法 预报措施 ①建立预警机制; 工程措施 ②采取跨流域调水,提高河流水位,以淡压咸; 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河流径流量的季节调控能力; 非工程措施 ④ 在咸潮发生期河流上中游水库放水,以淡压咸; ⑤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⑥加强河道采沙管理,严格控制采沙的地段和采沙量;
引淡压咸 调水压咸
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厄尔尼诺现象也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是指在圣诞节前后,出现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鲁洋流的海水温度反常升高、鱼群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秘鲁渔民将每年圣诞节前后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 3.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秘鲁沿海表层水温异常上升,比往年高出3℃~6℃,持续时间较长,渔产减少,湿热水汽蒸发加剧。 2.成因:某些年份,东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使南赤道洋流也相应减弱,甚至出现一定规模的西太平洋暖性海水向东蔓延的趋势,加上赤道逆流明显加剧甚至向南流动,而秘鲁洋流的势力大为减弱,秘鲁沿海补偿上升的海水也大为减少,其结果是秘鲁沿海表层水温异常上升。
4.正、异常年份太平洋海域的基本情况: (1)正常年份:①水温:因为南北赤道暖流不断自太平洋东部向西部流动,导致东太平洋赤道南北两侧沿岸盛行自海底上升的补偿(涌升)流,表层海水温度仅为24℃左右,明显比同纬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平均约29℃左右)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洋面温度分布呈现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大气环流:太平洋东部大气以下沉气流为主,大气降水较少;西部则以上升气流为主,大气降水较多。 (2)异常年份:①水温:南赤道洋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则使得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洋面温度分布呈现的“西低东高”特征。②大气环流:太平洋东部大气以上升气流为主,大气降水较多;西部则以下沉气流为主,大气降水较少。
分析海啸成灾的原因: (1)地震:震级、地震次数、震源深度、震中距; (2)大陆轮廓:海湾呈喇叭状; (3)沿海陆地地形地势:沿海地区地势地平。 (4)河流顶托:河流入海流量大,顶托海水,抬高水位; (5)社会经济因素:沿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成灾后损失大:
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