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物體的基本構造與功能 第三節-真核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細胞核的構造圖
細胞核 1.由核膜(雙層膜)包圍,有核孔控制物質進出 外膜常與內質網相連。核質富含蛋白質及離子。 2.核仁- RNA + 蛋白質。在核仁中的rRNA與來自 細胞質的蛋白質組成核糖體次單元,再經由核孔 送到細胞質中,組成核糖體。 3.染色質- DNA + 蛋白質。平常在顯微鏡下不易 觀察染色質,細胞分裂時,染色質濃縮成短棒 狀的染色體 。 想像:染色質-像是展開的長條童軍繩 ; 染色體-像是折疊起來的童軍繩
核糖體 1.非膜狀,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2.組成:rRNA + 蛋白質,由兩個次單位構成。 3.位置:細胞質、粗糙內質網上、粒線體及葉綠體中 4.功能:依照 mRNA 上的遺傳密碼製造蛋白質 (1)游離核糖體製造的蛋白質多為細胞內的酵素。 (2)附著核糖體:粗糙內質網上核糖體製造的蛋白質 a.形成其他胞器,如:溶酶體。 b.分泌到細胞外,如:唾腺細胞分泌澱粉酶。
內質網 1.構造細小,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由單層膜構成扁囊狀或管狀,一端與核膜相接。 2.類型與功能: (1)粗糙內質網-較靠近核膜,有核糖體附著,可合成 分泌性蛋白質,運輸到高基氏體處理 (2)平滑內質網-含多種酵素,主司細胞內的各種代謝 a.合成脂質-合成內膜系統的膜,產生固醇類激素。 b.肝細胞-肝糖、藥物、毒物的分解。
粗糙型內質網
高基氏體 1.單層膜,不規則形 2.外形:由數個不相連的膜狀扁囊構成 3.功能:(1)含特殊酵素,能形成分泌物, 分泌功能旺盛的細胞高基氏體較發達 (2)修飾內質網送來的脂質及蛋白質,進 行製造、儲存、分派及傳送等程序。
溶 體 1.單層膜的胞器。 2.含水解酵素,能分解各種大分子。 功能: (1)細胞凋亡-如:胚胎發育過程中手指間的組織分解 溶 體 1.單層膜的胞器。 2.含水解酵素,能分解各種大分子。 功能: (1)細胞凋亡-如:胚胎發育過程中手指間的組織分解 (2)胞內消化:如變形蟲分解食泡中的物質,白血球 將吞入的細菌交給溶體內的酵素分解 賓拉登的使者-執行破壞工作 (3)自噬-老化胞器的分解,將有機物質回收再利用。
液 泡 1.單層膜的胞器,對動、植物細胞有不同功能 2.植物細胞 成熟細胞常具有大型的中央液胞 液 泡 1.單層膜的胞器,對動、植物細胞有不同功能 2.植物細胞 成熟細胞常具有大型的中央液胞 (1)儲存物質:水、蛋白質、醣類、無機鹽、代謝 廢物、花青素…等 (2)維持細胞形狀:儲存大量水分,對細胞壁產生 支持作用(膨壓),若缺水植物會枯萎 (3) CAM植物:儲存夜間固定二氧化碳的有機酸 膨壓-充滿水的氣球具有支持力,失水後軟趴趴! 3.淡水原生動物 (如:草履蟲、變形蟲) (1)伸縮泡 - 排除多餘的水分,維持滲透壓。 (2)食泡 - 在囊泡內行胞內消化。
草履蟲 植物細胞 變形蟲
內膜系統-真核細胞內所有膜狀構造, 但不包含葉綠體、粒線體 內膜系統-真核細胞內所有膜狀構造, 但不包含葉綠體、粒線體 核膜 內質網 高基氏體 溶體 液胞(食泡) 細胞膜
內膜系統的運作 內質網分泌蛋白質及脂質 → 運輸性囊泡 → 高基氏體(修飾囊泡運來的物質) → 將物質包在囊泡內 → a.形成溶體,分解食泡中的食物 b.分泌性囊泡:運往細胞膜,囊泡與細 胞膜融合後釋出分泌物
粒線體的構造 1.外形:呈粒狀或線狀,故名為粒線體。 2.構造:由雙層膜構成 (1)內褶膜:內膜向內形成許多褶膜,可增加 行呼吸作用的表面積。 (2)基質:內膜內部的半流動液體,含多種 克氏循環相關酵素,能氧化葡萄糖 3.半自主胞器:基質中有DNA 與核糖體,能合成一部分本身 所需的蛋白質,亦能自我分裂
粒線體的功能 1.功能:行有氧呼吸,產生「ATP」。 2.粒線體有「細胞能量工廠」之稱。能量需求 高的細胞(肌肉細胞、肝臟細胞)粒線體數量 多,如一個肝臟細胞中有數千個粒線體。
葉綠體 1.具有雙層膜(內膜、外膜) (1)類囊體-具光合色素, 吸收光能進行光反應 (產生ATP、NADPH) (2)葉綠餅-由數個囊狀膜堆疊形成。 (3)基質-囊狀膜之外的部分,含大量酵素,進行 碳反應(固定二氧化碳,產生葡萄醣)。 2.半自主胞器:具有DNA與核糖體,能合成一部分本身所需的蛋白質,葉綠體亦能自我分裂。
過氧化體 1.單層膜,含多種酵素。 2.可將受質上的氫轉移給氧而形成過氧化氫(H2O2) 3.肝細胞內的過氧化體能分解毒物(如:酒精): 酒精去氫酶將酒精的氫交給氧, 過氧化氫酶再將過氧化氫轉變為水。
細胞骨架 1.細胞質中佈滿網狀的蛋白質纖維稱為細胞骨架 2.類型:微管(最粗)、中間絲、微絲(最細)。 3.功能:提供機械性支撐、維持細胞形狀、 胞器的定位、構成中心粒。
細胞膜的流體鑲嵌模型 細胞膜由磷脂雙層形成的細胞膜 呈流體狀構造,其上鑲嵌、包埋或附著 各種蛋白質,醣類則附著於磷脂或蛋白質上。
細胞膜成分 1.磷脂質- 形成「脂雙層」與外界區隔, 親水性朝外,疏水性朝內。 2.蛋白質- 蛋白質分子鑲嵌在雙層磷脂中。 (1)通道蛋白-被動運輸,載體蛋白-主動運輸。 (2)受體蛋白-與細胞外的分子結合引發生理反應 ,如:與激素結合可調節細胞生理 3.醣 類- 細胞膜外側,形成醣脂與醣蛋白。 醣蛋白使免疫細胞能辨識自我細胞。 4.膽固醇- 穩固細胞膜的流體性質。
細胞膜的選擇性通透 1.物質是否容易通過細胞膜取決於分子大小及 是否帶電或是否具有極性(如:水分子) 1.物質是否容易通過細胞膜取決於分子大小及 是否帶電或是否具有極性(如:水分子) 2.細胞膜具有疏水性,因此帶電粒子與極性分 子不易通過細胞膜。大分子也不易通過。 如:H+是最小的離子,因帶正電,不易通透 3.無法自由通透的分子需透過細胞膜上蛋白質 的協助進行跨膜運輸
被動運輸-不需消耗能量的運輸方式 1.類型: (1)簡易擴散-不需蛋白質協助即可通過細胞膜 例如:O2、CO2、H2O (2)促進性擴散-需特定膜蛋白協助才能進出細胞 a.通道蛋白- 構成K+、H2O等分子的通道 b.攜載蛋白-透過構型的改變來運輸(主要是 有機物),如:葡萄糖進入肝臟或肌肉細胞 (3)滲透作用-水分子也能以簡單擴散方式通過膜
擴散作用 與 滲透作用
探討活動- 細胞膜的滲透作用 為何選擇紫背萬年青或鴨跖草為材料? 蓋玻片下溶液的更換法 低張溶液-蒸餾水 質離現象 高張溶液-0.5M
簡單擴散 與 促進性擴散 的異同 2.簡易擴散與促進性擴散的共同特性: (1)不需消耗能量 (2)有濃度梯度差異時可自然發生 (以布朗運動方式,濃度高→濃度低) 3.有外力作用時(風、壓力)可促進簡易 擴散的進行。促進性擴散不受外作用影 響,主要影響因素是膜上蛋白質的數量
主動運輸 1.消耗能量(ATP)的運輸方式 2.需透過專一性攜載蛋白(幫浦蛋白) 的協助 3.物質運輸的方向:通常濃度低→濃度高 (亦可加速物質由濃度高→低的運輸) 4.實例: (1)昆布細胞主動運輸由海水中吸收大量的碘 (2)耐鹽植物(如:藜科植物)細胞累積鈉離子, 維持高滲透壓,才能從環境中吸收水份 (3)紅樹林植物以主動運輸方式將鹽分排出
主動運輸
胞吐作用 與 胞吞作用 1.胞吐作用: (1)細胞要排出大型分子時,由高基氏體分泌的 運輸囊泡包覆大分子(如:蛋白質、醣類), 囊泡與細胞膜融合後將物質排出細胞外 (2)動物神經細胞的神經傳遞物質即利用胞吐作 用,將神經訊息由傳遞至下一個神經細胞
胞吐作用 與 胞吞作用 (續) 2.胞吞作用: (1)吞噬作用-細胞膜往外延伸形成「偽足」,吸收固體 或顆粒狀物質。如:白血球吞噬細菌 (2)胞飲作用-細胞膜內凹形成囊泡以吸收溶液 如:哺乳動物腸壁細胞藉此吸收養分 (3)受體媒介胞吞作用-特定物質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 ,使細胞膜內凹形成小囊泡。此運輸方式 對物質的吸收具高度專一性。如: 膽固醇、胰島素、抗體、Vit B12的吸收
胞吞作用 吞噬作用 胞飲作用 受體媒介胞吞作用
探討活動- 顯微測量技術 目鏡測微器 載物臺測微器 圓形玻片,其上刻 1 mm的直線,被畫分為 目鏡測微器 載物臺測微器 圓形玻片,其上刻 1 mm的直線,被畫分為 有100格 (1格10μm) 100格,每一格為10μm 置於目鏡的 兩片鏡片之間 置於顯微鏡 的載物臺上
探討活動- 顯微測量技術 以顯微鏡觀察,轉動調節輪調整焦點,移動載物 臺測微器,使兩測微器「0」刻度重疊成一線, 再檢視另一端刻度重疊處,則目鏡測微器每一 小格大小即可計算如下:
探討活動- 顯微測量技術 1.將目鏡測微器 放入目鏡中 2.將載物台測微器 放至載物台上 3.兩測微器最左邊 的刻度對齊
探討活動- 顯微測量技術 向右找到另一個刻度重疊處代入下列公式計算: 校正: 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