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感染介紹、流行病學 與感染管制 李聰明醫師 M.D., Ph.D., FCCP 馬偕醫院感染科/感染管制主任醫師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MERS-CoV 感染診治及 感染控制 疾病管制署 2015/06/13. 大綱 臨床表現與診治 院內感染衝擊 感控措施建議.
Advertisements

SanazM Compiled By: SanazM Here Are Some Tips That May Bring You A Beautiful Life! Music: 美麗人生 Angel ( 主題曲 ) Revised By: Henry 以下是一些能帶給你一個美麗人生的秘訣 中文註解:
胸痛中心的时间流程管理 上海胸科医院 方唯一.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Infections) 疾病管制局
-CHINESE TIME (中文时间): Free Response idea: 你周末做了什么?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9/12/03初訂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2/09/19修訂
2016年5月5日 WHO手部衛生活動主題 手部衛生與手術安全
「預防伊波拉病毒感染」簡介 (適用對象:導遊、領隊或相關觀光從業人員)
专题八 书面表达.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
伊波拉病毒感染 (Ebola Virus Disease) 疾病管制署
伊波拉病毒感染 台北醫院 重新社區醫療群 楊義江 醫師
病 毒 性 肝 炎.
即 時 看 板 防疫小叮嚀~進入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請注意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 國內病毒性腸胃炎疫情概況 全球諾羅病毒疫情概況
自衛消防編組任務職責 講 義 This template can be used as a starter file for presenting training materials in a group setting. Sections Right-click on a slide to add.
勞委會乙級證照項目(環境與安衛相關科系)
DONNING & REMOVING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for SARS
分析抗焦慮劑/安眠劑之使用的影響因子在重度憂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病人和一般大眾的處方形態
常見的傳染病.
摘要的开头: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sth.
TUBERCULOSIS.
中英翻譯(二)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I
Unit 7 Protect the Earth (Story time) 觅渡教育集团 王 珏 标题 课时 教师姓名 日期 1.
廣州、香港防護SARS經驗交流會 日期:2003年5月3日 題目: ICU護理SARS病人的經驗 講者: 威爾斯親王醫院ICU經理
Here Are Some Tips That May Bring You A Beautiful Life!
諾羅病毒(NOROVIRUS).
初二英语写作课 课件 福建省闽清县第一中 王国豪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消毒灭菌 Laboratory biological safety and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许冰莹 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Protective Packaging and Materials Handling 保护性包装和物料搬运
2017 鼠疫健康提示 | 非洲疫情 2017年8月至今,马达加斯加已有多例鼠疫病例报告。
Unit 10 Review and check.
Home care - tracheotomy stoma care
塑膠材料的種類 塑膠在模具內的流動模式 流動性質的影響 溫度性質的影響
英语表示人体部位的词 Body Parts in English 温州中学 张怡.
Lesson 44:Popular Sayings
化工安全与环境 第四章 职业卫生.
中国农村沼气政策与发展战略 李景明 中国北京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能源生态处处长 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
手部衛生推動經驗分享 新光醫院 感染管制小組 謝怡然 感管師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
諾羅病毒 成員:陳姿菁 梁閔翔 許寧靜.
Section 4 Isolation technique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第十五课:在医院看病.
Here Are Some Tips That May Bring You A Beautiful Life!
Here Are Some Tips That May Bring You A Beautiful Life!
Here Are Some Tips That May Bring You A Beautiful Life!
Unit 8 Our Clothes Topic1 What a nice coat! Section D 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中学 赵亚平.
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9/12/03初訂.
Guide to a successful PowerPoint design – simple is best
The story about the tiny frogs….
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9/12/03初訂.
Common Qs Regarding Earnings
突出语篇语境,夯实词汇语法 一模试卷单选完形分析 及相应的二轮复习对策 永嘉罗浮中学 周晓媚.
True friendship is like sound health;
Unit 5 First aid Warming up 《和你一样》 中国红十字会宣传曲 高二年级 缪娜.
Centre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9/12/03初訂.
高考应试作文写作训练 5. 正反观点对比.
手部衛生 (Hand hygiene).
H1N1新型流感(Swine Influenza A (H1N1))
Influenza Virus H1N1甲型流感.
自殺防治網絡轉介自殺風險個案通報流程 社政、教育、勞政、警政、消防….等 自殺防治網絡人員發現自殺風險個案 (註1、註2) 自殺威脅者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簡報內容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 疾病管制局
怎樣把同一評估 給與在不同班級的學生 How to administer the Same assessment to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and groups.
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9/12/03初訂.
Train Track and Children
When using opening and closing presentation slides, use the masterbrand logo at the correct size and in the right position. This slide meets both need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伊波拉病毒感染介紹、流行病學 與感染管制 李聰明醫師 M.D., Ph.D., FCCP 馬偕醫院感染科/感染管制主任醫師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2009-2014)

課程大綱 伊波拉病毒感染症之鑑別診斷、流行病學與感染管制 門/急診伊波拉病毒感染疑似個案處置流程要點及感染管制原則 伊波拉病毒感染個人防護裝備穿脫介紹

1.伊波拉病毒感染症之鑑別診斷、 流行病學與感染管制

大綱 疾病概述 致病原介紹 流行病學介紹

疾病概述 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為伊波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 1976年起於非洲地區造成數波疫情。 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與咽喉痛等。 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 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

伊波拉病毒1/2 伊波拉病毒。 屬於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 直徑約80 nm,970 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 μm。 6

伊波拉病毒2/2 伊波拉病毒屬(Genus 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 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 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 其中Bundibugyo, 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與非洲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疫情有關。 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被發現,可造成人類以外靈長類的致死出血性疾病,雖曾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天然宿主 在非洲,Pteropodidae科的果蝠(fruit bats)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因此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 在非洲曾被報告的其他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與豪豬等。 From: 美國 CDC 網頁 (http://www.cdc.gov/vhf/ebola/)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bola virus diesease outbreaks in humans and animals 9

傳染方式1/2 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此病毒可直接傳染給人,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例如受感染的猴、猿、豬等再傳染給人。 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汙染的環境而感染。 10

傳染方式2/2 病原體具有藉由空氣微粒(aerosols)傳播的可能性,但尚未有案例報告。 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原因為醫護人員未配戴適當個人防護裝備(PPE)。 葬禮儀式中直接接觸屍體。 所有年齡層皆可被感染。 11

傳染途徑 From:Ebola and Marburg virus disease epidemics:preparedness,alert,control,and evaluation (WHO,June 2014)

臨床症狀 潛伏期:2~21天。 初期症狀: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與咽喉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 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 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與肝功能上升。 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 13

可傳染期 病人於潛伏期不具傳染力,出現症狀後具傳染力。病人的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 無任何防護措施而接觸疾病末期病患(如出現嘔吐、腹瀉、出血)或屍體,被感染的危險性最高。 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病人仍具傳染力。 14

流行病學1/3 非洲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於1976年首次在鄰近赤道的蘇丹西部省份與離其約800公里遠之剛果民主共和國同時出現。 第二次爆發流行是在1979年發生於蘇丹的同一地區。 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居民與黑猩猩發現另一型別之病毒株。 15

流行病學2/3 1994年之後在加彭、烏干達、剛果等地,陸續有大小不等的疫情爆發。其中以1995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之Kitwit的流行規模較大。 2004年蘇丹南部省份爆發疫情,同年在俄羅斯及美國亦曾分別發生實驗室感染事件。 2005年到2012年間剛果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度發生疫情;2007與2012年烏干達發生疫情。 1.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螢光法檢查抗體,發現有陽性反應。但是是否與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關聯,則並非十分清楚 16

流行病學3/3 2013年12月起幾內亞爆發伊波拉病毒感染流行,後擴及鄰近之賴比瑞亞及獅子山,病例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並蔓延至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及馬利,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規模為歷年之最,此外美國及西班牙分別傳出醫護人員因照顧病患而受感染事件。 1.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螢光法檢查抗體,發現有陽性反應。但是是否與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關聯,則並非十分清楚 17

西非伊波拉病毒感染近期疫情 Updated: 2015/1/26 資料來源:Taiwan CDC

Updated: 2015/1/26 西非伊波拉病毒感染近期疫情  WHO於1月23日更新公布累計病例數為21,832例,其中8,690例死亡;醫護人員累計病例數為846例,其中506例死亡。 截至7/15西非三國累計27,642例,11,261例死亡。(死亡率40.7%) 資料來源:Taiwan CDC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1 對發生伊波拉疫情傳播國家之建議(1) 附件二:疫情防治會議國際疫情簡報範例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1 對發生伊波拉疫情傳播國家之建議(1) 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成立緊急指揮中心,協調中央、地方各 部門單位以利進行全面性伊波拉防治措施,包括感染管制、 社區教育、疫情監測、實驗室診斷、接觸者追蹤、病例處置 以及及時透明的疫情公布等。 確保可能接觸感染病例或汙染物之醫療人員與實驗室人員能 獲得足夠人身安全保護、醫療防護裝備(PPE)、適當教育訓 練及薪資給付,且提供警備保護醫療人員及減少病患提早被 帶離治療中心之風險。 高傳染地區(如:獅子山、幾內亞、賴比瑞亞等國交界處), 提供良好照護及支持以降低人口流動,必要時可以進行特別 的手段,例如強制隔離措施(quarantine)。 資料來源: WHO EIS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2 對發生伊波拉疫情傳播國家之建議(2) 附件二:疫情防治會議國際疫情簡報範例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2 對發生伊波拉疫情傳播國家之建議(2) 主要交通幹道及國際港埠實施出境發燒篩檢,任何病例或接 觸者均不應旅遊、移動。 確定個案必須有間隔48小時的兩次檢驗陰性後才可以旅 遊(國內或國際)。 接觸者必須每天監測症狀,只能有限制性的國內旅遊, 直到暴露21天後可以進行國際旅遊。 疑似個案必須立刻隔離且限制旅遊,待診斷後再依分類 進行旅遊管制。 殯葬業者應接受伊波拉病毒感控相關訓練,且禁止因為傳統 習俗而違反國家衛生條例,禁止跨國界遺體搬運。 應考慮暫停大型集會活動。 資料來源: WHO EIS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3 對有病例或鄰近疫區國家之建議 附件二:疫情防治會議國際疫情簡報範例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3 對有病例或鄰近疫區國家之建議 建立不明原因發燒或死亡群聚之監測系統及實驗室診斷能力 確認醫護人員了解相關感管措施,加強個案/接觸者管理。 發現疑似/確診病例、接觸者或不明原因發燒或死亡群聚時, 應先視為緊急衛生事件,謹慎應對。在把握在24小時內完成 疫情調查,以阻止可能的散播。採行的策略包括個案管理、 確認診斷,並且進行接觸者追蹤。 若國內出現伊波拉傳播情形,應落實國內發生伊波拉疫情傳 播國家之建議措施。 資料來源: WHO EIS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4 對全球國家之建議 毋須禁止一般人國際間旅行及經貿活動,但EVD患者及其接 觸者應限制旅遊。 附件二:疫情防治會議國際疫情簡報範例 WHO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國際傳播建議-4 對全球國家之建議 毋須禁止一般人國際間旅行及經貿活動,但EVD患者及其接 觸者應限制旅遊。 提供前往疫區旅客相關風險資訊。 加強監測、調查及病患處置能力、實驗室診斷,包括檢疫工 作。 對民眾提供伊波拉疫情及防護之正確資訊。 規劃撤離或接返暴露於感染風險的國人(含醫療人員)。 資料來源: WHO EIS

國內外疫情監測 國內外疫情監測,持續關注國外疫情及時更新資訊於本署網站供民眾參考,並加強過醫療院所通報;隨著疫情趨勢進行我國防疫做為及等級之調整

2.門/急診伊波拉病毒感染疑似個案 處置流程要點及感染管制原則

大綱 臨床診斷要點與通報 疑似個案處置流程要點 感染管制原則 國內疫情及因應

診斷要點 流行病學:曝觸史,旅遊史。 潛伏期:2‐21 天(平均4‐10 天) 可能的病程發展 臨床症狀 Day 0:非特異之症狀癥候。 Day 5:皮疹,腸胃道症狀,出血症狀。 Day 6 – 16。 多重器官衰竭 敗血性休克 死亡 (25-90%) 臨床症狀 突然發生高燒、頭痛、冷顫、倦怠、肌肉痛。 常見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瀉、腹痛。 出血症狀(約45%) 輕微:點狀出血、流鼻血、瘀血、瘀傷。 嚴重:腸胃道出血、休克、DIC。 較少見的症狀:出疹(軀幹、肩膀)、結膜炎、咽喉炎、咳嗽、打嗝。 NEJM 2014; 371; 22:2054-57 27

鑑別診斷:發燒+旅遊史?! 原蟲 西非 瘧疾,利什曼原蟲病。 細菌、立克次體 傷寒、志賀氏桿菌痢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鼠疫、鉤端螺旋體病、炭疽病、回歸熱, 斑疹傷寒、鼠蚤型斑疹傷寒。 病毒 黃熱病、登革熱、屈公病、拉薩熱、猛爆性病毒肝炎…。 西非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登革熱、絲蟲病、利什曼原蟲病、蟠尾絲蟲症、瘧疾,小兒麻痺症、 A型肝炎。  獅子山共和國 瘧疾 幾內亞 登革熱、屈公病、瘧疾、黃熱病、利什曼原蟲病、霍亂、傷寒、狂犬病、血吸蟲病。 賴比瑞亞 登革熱、瘧疾、黃熱病、利什曼原蟲病、霍亂、傷寒、狂犬病。

依器官系統別之臨床表現 器官系統 臨床表現 一般 神經系統 心臟血管 肺部 胃腸道 造血系統 表皮系統 WHO Ebola Response team. NEJM. 2014 器官系統 臨床表現 一般 發燒(87%), 疲累(76%), 關節痛(39%),肌肉痛(39%) 神經系統 頭痛(53%), 混亂(13%), 眼痛(8%), 昏迷(6%) 心臟血管 胸痛(37%) 肺部 咳嗽(30%), 呼吸困難(23%), 喉嚨痛(22%),打嗝(11%) 胃腸道 嘔吐(68%),腹瀉(66%), 厭食(65%), 腹痛(44%), 吞嚥困難(33%),黃疸 (10%) 造血系統 任何不明出血(18%), 黑便/血便(6%), 吐血(4%), 陰道出血(3%), 牙齦出血(2%), 咳血(2%), 流鼻血(2%), 注射部位出血(2%), 血尿(1%), 點狀出血/瘀斑(1%) 表皮系統 結膜炎 (21%), 紅疹(6%)

臨床特徵 由初期非特異症狀,進展至: 未致命個案通常於出現症狀後6- 11天進步。 致命個案常有嚴重的初期症狀: 低血容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 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ease 死亡:25-90% 未致命個案通常於出現症狀後6- 11天進步。 致命個案常有嚴重的初期症狀: 多數於8-9天死亡 Poor prognosis predictor: dyspnea Ca <6 mg/dL 病毒量≧10^7copies/ml 加護治療,特別是早期靜脈輸液及電解質處理,可能增加存活率。 初期為發燒,常有疲累及肌肉痠痛,而後最明顯之症狀是厭食、噁心、腹痛,接著嘔吐、腹瀉,導致血管內體液不足,造成嚴重電解質失衡,組織灌流過低而後休克。出血是後期之症狀,主要為消化道出血,僅發生在少部分病人。 血色素通常不會降太低,低血氧只在疾病末期多重器官衰竭時出現。 組織灌流不足時,出現代謝性乳酸酸血症 (4 to 10 mmol/L), 腹瀉導致嚴重低血鉀(可低至2 mmol/L)及腎功能不全。

病毒及抗體變化 無症狀,無病毒血症,無傳染性 (症狀出現後3-10天) (出現症狀2天後即可能出現,而後逐漸消失,可維持達3-6個月。) (出現症狀6-18天後出現,可維持數年) J Pathol 2015; 235: 153–174 31

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定義(1) 一、臨床條件: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 二、檢驗條件: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 (一)急性發燒(≧38℃) (二)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任一臨床描述。 (三)不明原因出血 (四)突發性不明原因死亡   二、檢驗條件: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 (一)臨床檢體(咽喉擦拭液或有病灶之皮膚切片等)分離並鑑定出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二)臨床檢體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 (三)血清學抗體IgG及(或)IgM檢測陽性 (四)組織切片免疫化學染色(IHC)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定義(2) 三、流行病學條件:發病前3週內,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 四、通報定義: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 (一)具有伊波拉病毒感染流行地區之旅遊史或居住史。 (二)接觸極可能病例或確定病例之血液或體液或其汙染物 (三)具有伊波拉病毒感染流行地區蝙蝠、囓齒動物或靈長 類之接觸史。 (四)進行伊波拉病毒或檢體之實驗室操作。   四、通報定義: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 (一)符合臨床條件以及流行病學條件 (二)符合檢驗條件

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定義(3) 五、 疾病分類 (一)極可能病例: 雖未經實驗室證實,但符合臨床條件, 且於發病前3週內接觸確定病例之血液 或體液者。 (二) 確定病例: 符合檢驗條件

疑似伊波拉病毒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檢體送驗 必須採用A類感染性物質專用運送容器(P620)包裝。 各醫療院所通報疑似伊波拉病毒感染症時,請事先通知研檢中心,由研檢中心知會預防醫學研究所立即準備於BSL-4及實驗室進行檢驗。 各區管中心於接獲疑似伊波拉病毒感染症通報時,請攜帶P620專用運送容器前往採檢,並專人送至研檢中心檢體單一窗口。 研檢中心取得檢體後,專人專車送往預防醫學研究所。 專用容器及運送箱 3-12 3-11戴手套將檢體專用瓶平放 3-22 3-21 1.檢體外包裝符合A類感染性物質之標示。 2.大型冰寶八片(前後各三片,旁邊各一片),可以維持低溫(8℃以下)至少18小時。

感染性物質A(P620包裝 )運送瓶送驗包裝流程 將「短檢體管」插入圓形海綿後,置入第二層乾淨塑膠袋內,再以「三層海綿」直立堆疊方式,置入「專用檢體容器」。 2 三層海綿直立堆疊 專用容器及運送箱 3-12 3-11戴手套將檢體專用瓶平放 3-22 3-21

A級運送瓶 送驗包裝流程 6 5 將「專用檢體容器」橘蓋鎖緊,置入「專用運送箱」,以「低溫」運送 。 6

個案處置1/2 通報:發現疑似病例應於24小時內通報 個案處置: 應就地收治並優先安置於負壓隔離病房進行治療,若負壓隔離病室不敷使用,應安置於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病室門應保持關閉。 醫護人員除了配戴個人防護配備,亦應嚴格地執行感染控制措施。 疑似個案檢體檢驗 結果若為陽性,病人需持續隔離治療至病況改善且間隔48小時後之2次檢驗為陰性,另需追蹤病患接觸者至暴露後21天止。 結果若為陰性,個案住院後症狀未改善且第一次所採檢體為發病3日內者,應於發病滿3天後再次採檢送驗,以排除發病3天內檢驗結果偽陰性之可能,另建議進行瘧疾等其他可能疾病之鑑別診斷,如個案住院後症狀改善,或第2次檢驗仍為陰性,則可解除隔離,如第2次採檢送驗為陽性,則應依檢驗陽性之流程,持續隔離治療及追蹤病患接觸者。

個案處置2/2 無特定或標準治療方法。 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病患體液及電解質平衡、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併發性感染的治療等。 研發中的治療方式:Monoclonal antibodies、Antiviral treatment、Convalescent serum。 40

伊波拉病毒感染處置流程- 個案通報 資料來源:Taiwan CDC 備註1:應於24小時內至「法定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之「傳染病個案通報系統」-『醫師診所版』項下通報。 備註2:將個案優先安置於負壓隔離病房若負壓隔離病房不敷使用,應安置於有衛浴設備之單人病室。醫護人員治療照護時,參考感染控制措施全程穿戴適當個人防護設備。 備註3: 3-1 採檢作業應於適當場所進行,並參考感染管制措施全程穿戴適當個人防護裝備: 3-2 請先行通報,並通知疾管署區管中心,由區管中心聯繫指揮官評估就地收治或請轄內衛生局/所協助將個案轉院,再進行採檢送驗。 備註4:依研究報告,病例症狀出現3天內檢體檢驗結果有較高機率為偽陰性,故住院後症狀未改善且初次採檢是發病3日內者,應再次採檢送驗。另除伊波拉病毒感染外,建議進行瘧疾等其他可能疾病之鑑別診斷。 伊波拉病毒感染處置流程- 個案通報 資料來源:Taiwan CDC

伊波拉病毒感染處置流程-民眾就醫 資料來源:Taiwan CDC 疑似個案但不符合通報條件時,給予衛教:自主健康管理,或請個案完成手部衛生並戴上口罩依一般醫療處置就醫程序辦理。 如符合通報定義,則請個案務必於該地點等候通知,並予衛教。 如符合通報定義之個案所在地點為診所(由於可能無獨立空間暫時收留個案,且可能有其他民眾於同一空間候診,不宜在診所等待轉運送),區管中心經與診所醫師協調後盡量以下列三種方式完成個案收治: 診所有獨立空間收留個案(打針室、病床室etc),請醫師讓個案完成手部衛生並戴上口罩,留在獨立房室,區管中心立即連繫轄區衛生局指派救護車至個案所處診所協助轉運送。 倘診所無獨立房室,個案住所在診所附近,請個案返家等(救護車),並提醒期間不可搭乘大眾運輸,且盡量避免與家人朋友肢體接觸等衛教;區管中心立即連繫轄區衛生局指派救護車至個案住所協助轉運送。 經溝通個案欲自行前往醫院,請個案不可搭乘大眾運輸,以自行開車(或機車)等方式就醫【若個案不能開車(小孩or老人)則請家人協助以家用車就醫】,若無個人交通工具而需搭乘計程車,請個案記下計程車 車號,以方便後續追蹤。 資料來源:Taiwan CDC

檢體採檢送驗事項1/4 醫院對疑似病患所採集之檢體,或檢疫單位對環境、人員所採集之檢體,都須隔離,並送疾病管制署昆陽辦公室,轉送國內BSL-4實驗室(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確認。 檢體之採集及運送過程,均應遵守隔離技術。 43

檢體採檢送驗事項2/4 疑似病人 檢體種類:咽喉擦拭液、皮膚切片(皮膚出血或病變處)、血清。每樣檢體各送3份。 送驗條件:咽喉擦拭液檢體以病毒保存輸送管保存;血清檢體請逕以無菌塑膠試管(紅頭管)採靜脈血8-10mL貼上個案資料標籤送驗,由實驗室人員離心。以A類感染性物質,低溫(2-8℃)運送。 若所採之急性期血清為發病3日內,檢驗結果為陰性且症狀未改善,發病滿3日後,應再次採檢送驗,以排除感染。 A類感染性物質包裝及運送程序詳見「傳染病檢體採檢手冊」。 44

檢體採檢送驗事項3/4 疑似屍體解剖 檢體種類:咽喉擦拭液、皮膚切片(皮膚出血或病變處)、血清及組織(肝臟、脾臟、骨髓)。每樣檢體各送2份。 送驗條件:咽喉擦拭液檢體以病毒保存輸送管保存;血清檢體請逕以無菌塑膠試管(紅頭管)採靜脈血8-10mL,貼上個案資料標籤送驗,由實驗室人員離心;組織檢體分別裝入氣密容器內,組織大小約1cmx1cm。每個A類感染性物質運送罐放置各項檢體1份,低溫(2-8℃)運送。 45

檢體採檢送驗事項4/4 檢體採取及搬運人員務必穿密閉的防護衣及呼吸過濾設備作周全的個人防護措施。疑似屍體之檢體採檢應由法醫/病理解剖醫師執行,並穿戴個人適當防護裝備。 至少應分別取得急性期(發病3-10日之間)及恢復期(發病14-40日)之血清各一支。若無法取得急性期血清,則需採間隔7日以上之血清檢體二支,並分別送驗。 與血液/體液接觸過之醫療器材必須清消。

疫情調查 通報後24小時內完成「新興傳染病類疫調單」,確認病人在發病前3週之行蹤及住所,追查感染源及找出接觸者。 47

感染管制措施

感染管制原則 接觸感染 經由破損的皮膚或黏膜 病患之血液、分泌物、體液(包含嘔吐物、尿液、糞便、精液等)、器官等具有傳染性。 疾病後期體內病毒量最高,傳染力最高。 理論上病原體可能藉由空氣微粒(aerosols)傳播,但尚未有相關案例報告。

防護措施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平時執行所有照護工作時,都應確實遵從標準防護措施,落實手部衛生、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 在照護伊波拉病毒感染的疑似和確定病例時,則除了標準防護措施外,還應依據接觸傳染防護及飛沫傳染防護原則,採行適當的防護措施。 如病患有嚴重肺炎症狀時,則建議採取空氣傳染防護措施。

防疫措施1/2 伊波拉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 Z-Mapp 世界衛生組織核准實驗藥。 其他預防方式包括 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則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食用動物製品(血液或肉)前應煮熟。 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汙染的環境。如需照顧病患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個人防護裝備。 51

防疫措施2/2 病患禁止性行為,直到確定精液無病毒為止。 病患屍體應妥為火化。 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典型,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 如近距離(一公尺內)照顧疑似或確定個案時,則應配戴口罩、護目鏡、隔離衣與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 52

訪客管制 訪客於進入醫院或病室前,應觀察是否有發燒等感染症狀。 建議限制訪客人數及行動路線與活動區域,如非必要儘量勿讓訪客進入病室。 應教導進入病室的訪客如何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裝備與執行手部衛生。 其他訪客可在適當的距離(約15公尺)探視病人。 在顧及個資保護情況下留存所有訪客紀錄。

照護個案注意事項 手部衛生 侵入性醫療措施 環境清潔與消毒 織品/布單與被服處理 廢棄物處理 遺體處理 工作人員暴露後處置

儘量避免執行的醫療處置 PAPR 氣管鏡 噴霧治療 排痰

住院監測及出院建議 追蹤檢驗:症狀改善後72小時。 出院條件:2項皆符合。 出院後追蹤 2套ELISA抗原或RT-PCR檢測陰性。 若仍為陽性,每隔3天重複檢測至連續兩套報告陰性。 出院條件:2項皆符合。 2套ELISA抗原或RT-PCR檢測陰性。 至少72小時無症狀。 出院後追蹤 出院一週後安排門診。 追蹤出院前異常之檢驗,如CBC.....。 Monitoring of Ebola tests • Repeat Ebola antigen ELISA or RT - PCR test 72 hours after resolution of symptoms. • If still positive, repeat the test every 3 days until 2 negative tests.  Treatment center, not isolation center! The sickest patients with EVD do not need to die!

復原期 2014 Ebola outbreak,死亡率50-75%。 存活之病人,通常在第二週出現臨床改善之癥象。 較長之恢復期。 給予病人積極治療可降低死亡率。 存活之病人,通常在第二週出現臨床改善之癥象。 體內出現病毒特異性抗體。 可中和伊波拉病毒,抗體存在超過12年。 較長之恢復期。 包括關節痛、肌肉痛、腹痛、極度疲累、厭食等症狀,可長達21個月。 關節痛、肌肉痛甚至超過21個月。 可能出現脫皮及掉髮。 可能併發眼部疾病、耳鳴、心包炎、睪丸炎及化膿性耳下腺炎。

實驗室生物安全 避免進行非必要常規之臨床檢驗。 適當的防護裝備。 盡可能使用密閉式全自動分析儀器。 考量是否排除感染後再進行。 適當的防護裝備。 雙層手套、面罩、防水實驗袍、N95口罩。 盡可能使用密閉式全自動分析儀器。 可能產生氣膠之步驟,應在Class II BSC進行。 以500ppm含氯消毒劑消毒儀器設備。 或根據原廠儀器操作手冊規定。

環境清潔 負責清潔的人員應被告知需有額外的防護措施,並經過適當的訓練。 受汙染醫療環境應進行清潔消毒,清潔人員務必穿戴防護配備(手套、N95口罩、連身型防護衣、鞋套或防水長筒鞋套、護目裝備等)。 若病人接觸過的物體無法在安全措施下消毒,則應將物體火化。

消毒方式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唾液、血液及其它與病人有直接接觸過之物體,包括實驗室用來診斷、測試血液樣本的儀器設備皆須以0.05%, 500ppm含氯之清潔劑(如市售之5%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進行消毒,其他可以高溫滅菌之物品,則應以高溫高壓滅菌、焚化或煮沸等方法處理。 60

織品/布單與被服 工作人員應依建議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 處理使用過的被服及布單織品應盡量避免抖動,以防止汙染空氣、環境表面和人,並儘速送洗。 離開病室前裝入標示明確、防水、密封的袋子或籃子中,不可以直接帶出病室。 使用清潔劑洗滌並沖洗乾淨後,使用1:100的稀釋漂白水(500ppm)浸泡約30分鐘,再依常規標準程序進行乾燥。 若無法安全的處理或嚴重汙染,建議整袋以燒毀方式處理。

生物醫療廢棄物 處理廢棄物的人員應依建議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 所有廢棄物視同生物醫療廢棄物處理,處理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攪動,並裝入防滲漏的袋中或加蓋的容器中。 液態的醫療廢棄物(如病人的嘔吐物、尿液與糞便)可依規定倒入馬桶或衛生下水道由汙水處理系統處理。 處理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噴濺。

遺體處理1/3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死亡病人應標示傳染性,只有受過訓練的人員才可進行遺體搬運、處理。 病人遺體運送過程中應使用屍袋。屍袋外面如有污物,應以1:10的稀釋漂白水(5000ppm)抹拭。 工作人員搬運遺體裝入屍袋的過程中,應全程依建議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和不露腳趾的鞋子,並於病人遺體裝入屍袋及棺材後,脫除個人防護裝備及執行手部衛生。

遺體處理2/3 在醫院太平間,不可以打開屍袋瞻仰遺容、清洗遺體和進行入殮準備,也不可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遺體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儘速火化。 太平間的工作人員和禮儀師必須被告知有生物危害風險。 如果需要進行驗屍,應採用較安全的技術(例如,避免使用動力工具),並配戴全套的個人防護裝備,必要時須在高安全性的驗屍房進行驗屍。

遺體處理3/3 解剖後的屍體組織和體液應小心置入標示清楚且密封的非玻璃容器內,並直接送往特定處理區,進行焚化。 所有檢體容器外表在傳送前應徹底使用有效消毒液消毒。應以1:10的稀釋漂白水(5000ppm)抹拭。

暴露後處置 經皮膚或黏膜暴露到疑似或確定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的血液、分泌物、體液(包含嘔吐物、尿液、糞便、精液等)、器官時,應立即使用肥皂和清水清洗皮膚表面,黏膜(如結膜)則應使用大量的清水或洗眼液沖洗。

工作人員追蹤 未適當防護下接觸伊波拉病毒感染疑似或確定病例之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無症狀者應自主健康管理與接受醫療評估與追蹤,包括每天2次的體溫監測,直到暴露後的第21天為止。 如出現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停止工作,通報單位主管,在有症狀期間不應該繼續工作,並立即接受所需之醫療協助。

國內首例確定病例出現之5種可能 自疫區後送返台的醫護人員或台商。 機場攔截到的病患。 填寫藍卡,回覆『是』的人。 發病後撥打1922的人。 未被掌控且自行就醫者,簡稱鄧肯型病例。 郭署長接受訪問時說,最擔心的是第五型病人,像是美國境內確診首例「鄧肯」,在沒有任何通報下,發病後自行就醫。他說:第五類的人就是所謂鄧肯型的病人,就是他沒打1922、他也沒通知我們,但他確實是從疫區來,結果他發病了,發病後又不通知我們,他自己去就醫,但也不跟醫生講說他是從疫區來,這麼一來,就會造成防疫的困難,所以整個防治策略就是利用各種方法來減少鄧肯型病人的發生。』(藍卡申報卡及宣導如有症狀應撥打1922) 針對國內確定病例出現之五種可能性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建議(風險評估一因地制宜) 資料來源:Taiwan CDC

附件二:疫情防治會議國際疫情簡報範例 病例接觸者定義(1/2) 接觸者定義: 接觸者包含確診個案發病後之共同居住者,以及曾於患病 期間直接接觸個案或其屍體、血液、體液(包含嘔吐物、 尿液、糞便、精液等)或其汙染物(如衣物、床單等)之 朋友、同事、醫護人員、實驗室人員、處理屍體至火化過 程的參與人員等。

病例接觸者定義(2/2) 低風險族群: 高風險族群: 病人家屬、朋友、同事等與病人之一般接觸。 附件二:疫情防治會議國際疫情簡報範例 病例接觸者定義(2/2) 高風險族群: 未配戴(或配戴不全之)個人防護裝備下從事侵入性醫療行為(如使用針具)、或黏膜暴露於病人血液、體液或其汙染物(如衣物、床單等)者。 未配戴(或配戴不全之)個人防護裝備下直接接觸病人皮膚或暴露於病人血液或體液者。 未配戴(或配戴不全之)個人防護配備或未於標準生物安全規範下,處理確診病人血液或體液者。 低風險族群: 病人家屬、朋友、同事等與病人之一般接觸。 醫療機構或社區其他與病人之一般接觸。 穿戴適當之個人防護配備直接接觸病人(如常規醫療/照護)、採檢及實驗室檢驗等。 其他符合接觸者定義但未達高風險群者。 上述「一般接觸」指: 長時間與病人於同一空間未穿戴個人防護配備,未曾直接接觸病人體液之接觸者。 曾短暫直接與病人接觸(如握手),但沒有穿戴個人防護配備者。

附件二:疫情防治會議國際疫情簡報範例 接觸者處置及追蹤 高風險群:隔離觀察 將接觸者安置於一獨立隔離空間限制外出,主動追蹤其健康 狀況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21天,每日將追蹤結果彙整回 覆疾管署區管中心。 低風險群:自主健康管理 應避免搭乘公共運輸系統,並經衛生局同意後使用私人運輸 工具。疫調人員提供相關衛教資訊後開立自主健康管理通知 書,主動追蹤其健康狀況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21天,每 日將追蹤結果彙整回覆疾管署區管中心。 接觸者應追蹤21日,每日測量體溫2次,如體溫高於(含)38℃ 和或出現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任一臨床 症狀時,當地衛生局/所應立即協助其赴醫院進行個案通報及採 檢送驗。

國內疫情(2014) 國內迄12/5共通報4例伊波拉病毒感染,均研判排除。 南投縣出現一例疑似「伊波拉病毒感染」個案,初步檢驗已排除伊波拉病毒感染。 新北市新莊區39歲奈及利亞籍男性,7/4-8/26曾至奈及利亞,9/4出現發燒,9/6通報(9/7再通報瘧疾,檢出熱帶瘧陽性,研判為瘧疾確定病例),鼻咽拭子及血清檢體PCR均陰性。 桃園市45歲奈及利亞籍女性,為奈國農業部官員,自述無接觸野生動物、無至醫院探病、家人無疑似症狀,10/2入境來台受訓(10/3開訓),10/8出現頭痛、肌肉痛症狀,10/9通報(亦同時通報瘧疾,研判陰性),採檢一套鼻咽拭子及血清檢體PCR檢驗均陰性。 高雄市左營區19歲本國籍男性,自訴11/25-12/5至奈及利亞及食用蝙蝠餐,惟後續經查證並無上述情事;個案12/5出現發燒、腹瀉、嘔吐等症狀,同日至高榮就醫後通報伊波拉病毒感染,檢驗結果陰性。 接著是國內疫情部分;目前透過法傳系統通報之個案數共三名,檢驗皆為陰性。相關資訊如下請參閱。

8/8/2014成立伊波拉應變小組 國內外疫情監測 邊境相關處置 社區衛教/防疫 提升醫療體系整備 國際合作 (出境衛教、入境檢疫) 在103年8月8日成立伊波拉應變小組,相關因應做為則分成五個部分簡單說明 分別是國內外疫情監測、邊境相關處置(又分為出境衛教及入境檢疫)、社區衛教/防疫、提升醫療體系整備、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

邊境相關處置(出境衛教) 提升西非地區旅遊警示等級,發 布新聞稿提醒出國民眾注意。 訂定「前往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 發生地區之旅遊者建議」。 提升西非地區旅遊警示等級,發 布新聞稿提醒出國民眾注意。 幾內亞、賴比瑞亞及獅子山等3國旅遊疫情為第 三級:警告(Warning),民眾如非必要應避 免前往該地區奈及利亞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 第一級:注意 (Watch),民眾前往當地仍 應提高警覺。 訂定「前往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 發生地區之旅遊者建議」。 主動發布疫情速訊至旅遊醫學門 診及各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籲請 協助加強宣導。 於國際港埠檢疫站明顯處張貼海 報/跑馬燈訊息。 邊境相關(出境衛教部分) 提升西非地區旅遊警示等級、訂定前往疫區之旅遊者建議等

邊境相關處置(入境檢疫) 訂定「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之航空公司 防範指引」、「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之 海運業者防範指引」。 訂定「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之航空公司 防範指引」、「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之 海運業者防範指引」。 結合移民署及外交部等相關部會資源,主動 提供自疫區入境旅客「預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健康關懷卡」,提醒入境後如有不適應儘速 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 於入境所有航班機上廣播宣導。 歐洲、杜拜航線實施入境旅客藍卡申報制度, 啟動來自疫區旅客的健康追蹤管理系統。 完成旅客於入境後出現疑似感染症狀的就醫 流程演練。 訂定自伊波拉疫情地區來台學生防疫建議措 施,請教育部轉知各級學校配合辦理。 邊境相關處置(入境檢疫部分)訂定因應依波拉病毒感染之航空、海運業者防範指引;提供健康關懷卡及辦理歐洲、杜拜航班藍卡申報制度。 入境時未發燒,但有填寫藍卡,疾病管制署即會建檔,每天會有專人致電關懷。

社區衛教/防疫 成立「伊波拉病毒感染防治宣講團」,針對不同對象/團體(醫事人員、歐洲商會、外籍生、國合會等)提供合適之衛教宣導,提升防疫知能。 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建立伊波拉病毒感染專區,不定期揭露相關疫情、新聞稿、核心教材及Q&A等一手國外疫訊。 協調各縣市衛生局建置平時對民眾衛教宣導之平台、建立疫情統一對外發言之發言人制度、規劃緊急向民眾衛教宣導或發布疫情之管道(如徵用地方電視頻道等)。 跨部門協助伊波拉相關防疫事宜(教育、環保、觀光、大眾運輸等單位)。 完成衛生局/衛生服務中心等防疫人員之教育訓練以及PPE穿脫演練。 全國六區成立機動防疫隊,協助縣市疫調。 社區衛教/防疫 成立伊波拉病毒感染防治宣講團,針對不同對象提供合適衛教以提、升相關防疫知能 協調衛生局建置相關平臺以進行民眾衛教疫情發布等,減少民眾恐慌;相關防疫人員亦完成教育訓練,提升自我防護能力。 並在全國六區成立機動防疫隊,協助縣市疫調

醫療體系整備-網區應變醫院(1) 區域 網區應變醫院名稱 臺北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北區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 中區 全臺6家網區應變醫院專責收治伊波拉病患 區域 網區應變醫院名稱 臺北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北區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 中區 衛福部臺中醫院 南區 衛福部臺南醫院 高屏區 衛福部屏東醫院 東區 衛福部花蓮醫院 醫療體系整備(網區應變醫院) 已規劃由臺灣六區之網區應變醫院專責收治伊波拉病患

醫療體系整備-網區應變醫院(2) 參考美國CDC制定之「Detailed Hospital Checklist for Ebola Preparedness」檢視檢討應變醫院傳染 病緊急應變計畫之妥適性。 參考美國Emory University Hospital訂定 之Emory Healthcare Ebola Preparedness Protocols訂定我國伊波拉病毒感染照 護計畫大綱。 提供伊波拉照護團隊人力配置建議。 參考美國CDC建議,提升醫護照護工 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等級;並要求醫 院加強醫護人員之PPE實際穿脫訓練, 並由受過訓練之觀察者協助檢視裝備 是否穿戴完整(buddy system)。 1.門診、急診檢傷站篩檢及處理流程增加疑似伊波拉個案之相關處理。 2.加強描述環境消毒、感染性廢棄物運送、遺體處理運送之人員防護裝備需求與流程。 1.組成臨床照護小組接受照護Ebola病患訓練(尤其是PPE穿脫)。 2.確認非必要及必要之醫療處置,盡量減少照護人員暴露風險,如vital signs q4h、CBC 1次/3天等。 3.設置專屬實驗室及檢體運送與檢驗指引。 4.建立侵入性治療指引。 5.建立腹膜透析及CVP等照護指引。 針對網區應變醫院則請該等應變醫院因應依波拉進行相關防疫措施調整 第一項是檢視各網區應變醫院之緊急應變計畫,並請其參考美國CDC制訂之相關建議於計畫中增修門診、急診檢傷站篩檢及處理流程、加強描述環境清消、感染性廢棄物運送、遺體處置等流程。 第二項是請醫院參考美國EMORY 所制訂之伊波拉病患照護流程,組成臨床照護小組,並接受相關照護訓練;確認非必要即必要之臨床處置,減少照護病人之暴露風險。其他像是設置專屬實驗室及檢體運送與檢驗指引、健力侵入性治療指引等 第三項是規劃照護團隊人力配置,目前建議如表格請參閱 最後是參考美國CDC建議,提升醫護工作人員防護裝備等級,並請醫院加強實際穿脫訓練,並由受過訓練之觀察者協助穿脫之檢視 1.醫師1人/班,2班/日 護理人員至少2人/班,3班/日 清潔人員1人/班,2-3班/日 醫檢師、放射師各1人/班/日,on call 1人。 2.專職,不應再照護其他病人。 3.值勤七天為週期輪替。

結論 疫區回國人士出現發燒等症狀,提高警覺。 不明原因出血熱,詢問旅遊史與接觸史。 必要時,隔離病患,通報進行檢驗。

3.伊波拉病毒感染個人防護裝備 穿脫介紹

說 明 本建議係參考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加、澳等國家之個人防護裝備(PPE)使用指引等內容訂定,提供PPE的選取與使用之原則及注意事項供各醫療(事)機構參考。 建議內容所提之PPE穿脫順序係屬建議性質,各機構可參考本使用建議所提之相關原則與注意事項,自行依隔離單位特性、暴露風險及穿戴裝備不同,酌予修訂穿脫順序,以降低脫除過程中自我汙染的可能性。 醫療(事)機構工作人員平時即應加強工作風險評估之觀念,依工作內容性質與病原體之傳染途徑等因素選取合適的PPE並正確使用。因此本建議之目的係為介紹個人防護裝備使用之基本概念,並非針對特定疾病訂定,也未考量防疫物資缺乏時可能有像N95口罩等原屬拋棄式之防護裝備需要重複使用的特殊狀況。

大 綱 一般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一般個人防護裝備正確穿戴、脫除。 伊波拉病毒感染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大 綱 一般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一般個人防護裝備正確穿戴、脫除。 伊波拉病毒感染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伊波拉病毒感染個人防護裝備正確穿戴、脫除。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09/12/03初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2/09/19修訂 一般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09/12/03初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2/09/19修訂

基本原則 依循傳播途徑防護措施指引工作時,必須注意: 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裝備,保護自身安全。 確保不會造成環境汙染或其他人感染。 儘量降低因防護措施可能對病人產生的不良影響。 (例如:焦慮、沮喪和其他情緒低落的情形,感覺到被歧視,減少與臨床員工的接觸,造成與醫療人員的疏離感,增加可預防之不良事件的發生…。)

手套 目的 – 照護病人、環境清消、其他。 手套材質 – vinyl、latex、nitrile、其他。 對含有乳膠材質的手套會產生過敏反應者,可以尼龍(nylon)、塑膠(plastic)或橡膠等材質的手套取代。 含有乳膠(latex)或乙烯醇(vinyl)材質的手套應使用於做病患檢查或一般性操作時。 橡膠(heavy rubber)材質的手套用於清潔器械和環境表面清消工作。 手扒雞手套(food-handlers’ gloves)只適用於接觸未汙染的物品。 在執行侵入性醫療處置或需採無菌操作之工作時,例如手術、配置病人的營養輸液或化療藥品等,需要使用無菌的手套。除此之外,一般使用的手套都不需無菌。 一般性操作以配戴單層手套為原則;限單次使用的手套,不可重複使用。 Most patient care activities require the use of a single pair of nonsterile gloves made of either latex, nitrile, or vinyl. However, because of allergy concerns, some facilities have eliminated or limited latex products, including gloves, and now use gloves made of nitrile or other material. Vinyl gloves are also frequently available and work well if there is limited patient contact. However, some gloves do not provide a snug fit on the hand, especially around the wrist,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used if extensive contact is likely. Gloves should fit the user’s hands comfortably – they should not be too loose or too tight. They also should not tear or damage easily. Gloves are sometimes worn for several hours and need to stand up to the task. Who uses the other glove options? Sterile surgical gloves are worn by surgeons and other healthcare personnel who perform invasive patient procedures. During some surgical procedures, two pair of gloves may be worn.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ersonnel often wear reusable heavy duty gloves made of latex or nitrile to work with caustic disinfectants when cleaning environmental surfaces. However, they sometimes use patient care gloves too.

使用手套的注意事項 使用手套的時機 換手套的時機 當預期可能接觸到血液或其他可能的感染物質、黏膜組織、不完整的皮膚或可能受汙染的完整皮膚時(如病人大小便失禁),應穿戴手套。 換手套的時機 手套若有破損或明顯髒汙情形,即使仍在照護同一位病人,仍需更換手套。 每要變換照護對象時,都應更換手套。 勿清洗或重複使用拋棄式手套。 脫除的手套應丟入醫療廢棄物垃圾桶。 Gloves protect you against contact with infectious materials. However, once contaminated, gloves can become a means for spreading infectious materials to yourself, other patients or environmental surfaces. Therefore, the way YOU use gloves can influence the risk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your healthcare setting. Thes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o’s and don'ts of glove use. Work from clean to dirty. This is a basic principl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is instance it refers to touching clean body sites or surfaces before you touch dirty or heavily contaminated areas. Limit opportunities for “touch contamination” - protect yourself, others and environmental surfaces.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seen someone adjust their glasses, rub their nose or touch their face with gloves that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a patient? This is one example of “touch contamination” that can potentially expose oneself to infectious agents. Think about environmental surfaces too and avoid unnecessarily touching them with contaminated gloves. Surfaces such as light switches, door and cabinet knobs can become contaminated if touched by soiled gloves. Change gloves as needed. If gloves become torn or heavily soiled and additional patient care tasks must be performed, then change the gloves before starting the next task. Always change gloves after use on each patient, and discard them in the nearest appropriate receptacle. Patient care gloves should never be washed and used again. Washing gloves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them safe for reuse;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eliminate all microorganisms and washing can make the gloves more prone to tearing or leaking.

使用手套的注意事項 工作順序由清潔部位到汙染部位。 減少碰觸汙染的機會 – 保護自己、他人、和環境。 不要用戴手套的手碰觸臉部或調整身上穿戴的其他防護裝備。 除非照護病人工作之所需,否則應避免用戴手套的手接觸物品或環境。 現行由食品藥物管理署列管之醫療用手套,包括「手術用手套」及「病患檢查用手套」等品項,依據藥事法及相關法規之規定,醫療器材之製造業者,除須取得當地衛生局核發之藥商許可執照外,生產醫療器材之製造廠,亦須符合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且該醫療器材產品亦須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申請查驗登記,經核准後方可製造、輸入及販售。因此在選購醫療用手套時,應購買具有衛生福利部核准許可證字號之產品。 Gloves protect you against contact with infectious materials. However, once contaminated, gloves can become a means for spreading infectious materials to yourself, other patients or environmental surfaces. Therefore, the way YOU use gloves can influence the risk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your healthcare setting. Thes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o’s and don'ts of glove use. Work from clean to dirty. This is a basic principl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is instance it refers to touching clean body sites or surfaces before you touch dirty or heavily contaminated areas. Limit opportunities for “touch contamination” - protect yourself, others and environmental surfaces.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seen someone adjust their glasses, rub their nose or touch their face with gloves that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a patient? This is one example of “touch contamination” that can potentially expose oneself to infectious agents. Think about environmental surfaces too and avoid unnecessarily touching them with contaminated gloves. Surfaces such as light switches, door and cabinet knobs can become contaminated if touched by soiled gloves. Change gloves as needed. If gloves become torn or heavily soiled and additional patient care tasks must be performed, then change the gloves before starting the next task. Always change gloves after use on each patient, and discard them in the nearest appropriate receptacle. Patient care gloves should never be washed and used again. Washing gloves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them safe for reuse;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eliminate all microorganisms and washing can make the gloves more prone to tearing or leaking.

隔離衣或圍裙 (Gowns or Aprons) 目的-通常用來保護工作人員的皮膚和工作服,避免受到血液、體液等感染物質的汙染。同時避免照護傳染病病人時,受到病人或是存在環境中的感染物質的汙染。 材質-將影響其是否可以洗滌或是否具備防水性。 天然或人工合成材質 可重複使用或拋棄式 防水性 乾淨或無菌-通常是在執行侵入性醫療處置時,例如在插置中心導管,才會需要使用無菌的隔離衣。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election of a gown or apron as PPE. First is the purpose of use. Isolation gowns are generally the preferred PPE for clothing but aprons occasionally are used where limited contamination is anticipated. If contamination of the arms can be anticipated, a gown should be selected. Gowns should fully cover the torso, fit comfortably over the body, and have long sleeves that fit snuggly at the wrist. Second are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gown. Isolation gowns are made either of cotton or a spun synthetic material that dictate whether they can be laundered and reused or must be disposed. Cotton and spun synthetic isolation gowns vary in their degree of fluid resistance, another factor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selection of this garb. If fluid penetration is likely, a fluid resistant gown should be used. The last factor concerns patient risks and whether a clean, rather than sterile gown, can be used. Clean gowns are generally used for isolation. Sterile gowns are only necessary for performing invasive procedures, such as inserting a central line. In this case, a sterile gown would serve purposes of patient and healthcare worker protection.

眼、口、鼻防護 用於眼、口、鼻防護的個人護裝備,可評估執行工作性質之風險,依所需組合使用。 外科口罩/高效過濾口罩 護目鏡 面罩 目的:保護口、鼻以免受到飛沫/飛沫微粒的汙染。 應完全覆蓋口鼻部位,並具防水功能。 護目鏡 目的:保護眼睛以免受到噴濺。 應與眼部周圍緊密貼合。 個人使用的眼鏡不適宜當成護目鏡的替代品。 護目鏡若能具備防起霧功能當有助於視線清晰度。 面罩 目的:保護臉、口、鼻、眼以免受到噴濺。 遮蔽範圍應自前額延伸至下巴下方,並環繞臉部周圍。 A combination of PPE types is available to protect all or parts of the face from contact with potentially infectious material. The selection of facial PPE is determined by the isolation precautions required for the patient and/or the nature of the patient contact. This will be discussed later. Masks should fully cover the nose and mouth and prevent fluid penetration. Masks should fit snuggly over the nose and mouth. For this reason, masks that have a flexible nose piece and can be secured to the head with string ties or elastic are preferable. Goggles provide barrier protection for the eyes; personal prescription lenses do not provide optimal eye protection and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for goggles. Goggles should fit snuggly over and around the eyes or personal prescription lenses. Goggles with antifog features will help maintain clarity of vision. When skin protection, in addition to mouth, nose, and eye protection, is needed or desired, for example, when irrigating a wound or suctioning copious secretions, a face shield can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to wearing a mask or goggles. The face shield should cover the forehead, extend below the chin, and wrap around the side of the face.

眼、口、鼻防護 衛生福利部已於95年9月11日衛署藥字第0950332463號公告「醫療用衣物(I.4040)」品項鑑別內容中,明確規範「醫療用面(口)罩」皆應符合國家標準CNS 14774 (T5017) 「醫用面罩」之性能規格。 另若標示/宣稱具N95(等同或以上者)效果之「醫用面(口)罩」者,其面(口)罩之防護效率及呼吸氣阻抗(壓差)則改依CNS14755(Z2125)「拋棄式防塵口罩」D2等級(等同或以上者)之性能規格要求。

如何使用N95或P2高效過濾口罩 為能提供使用者最安全的保護作用,應: 選擇適合個人臉部構造的口罩,並執行密合度測試(Fit Test)確定口罩的合適性。 每次應依據正確的方式佩戴N95或P2高效過濾口罩,且都應該執行密合度檢點(Fit Check)。

呼吸道防護 目的 – 保護使用者,避免吸入帶有感染性物質(如: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飛沫微粒 用於呼吸道防護的個人防護裝備 高效能口罩 (Particulate respirators) 全面具或半面具特殊呼吸防護具 (Half- or full-face elastomeric respirators) 動力式空氣濾淨呼吸防護裝備 (Powered air purifying respirators,PAPR) 有關P100口罩之組裝、清潔消毒、使用注意事項,以及PAPR的介紹, 可參考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 (「個人防護裝備組裝與穿戴影片教學」網頁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info.aspx?treeid=BEAC9C103DF952C4&nowtreeid=41B8E497A661C92F&tid=B11D541D164891FC) 首頁 > 專業版 > 傳染病介紹 > 院內感染 > 感控教室 > 個人防護裝備組裝與穿戴影片教學 > II 防護裝備穿脫介紹 > 4. P100口罩組裝步驟 及 6. 動力過濾式呼吸防護具(PAPR)(rmvb檔案)

呼吸防護計畫 (Respiratory Protection Program)的要件 評估使用者是否有不適合使用高效能口罩的健康因素(Medical Evaluation) 為使用者進行口罩密合度測試(Fit test) 教育如何正確佩戴高效能口罩(Training) 每次使用皆應確實執行口罩密合度檢點 (Fit checking before use)

密合度測試 密合度測試的對象: 建議醫院可自行依據風險評估結果,例如挑選高風險單位(如:氣管鏡室、肺功能室、胸腔科病房、負壓隔離病房、急診),或參考文獻資料研訂工作人員暴露風險分級方式,決定施測對象的優先順序。

密合度測試 密合度測試(Fit Test)檢測的狀況: 正常呼吸 深呼吸 頭部一側轉到另一側 頭部上抬與低頭 大聲說話 做一些臉部的表情(如打哈欠) 向前彎腰

密合度測試 密合度測試(Fit Test)可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方式 「定性」檢測方法:使用hood method;測試原理係依靠受測者對測試物質的味覺、嗅覺等自覺反應。假如受測者在測試過程任何時間,感覺偵測到測試物質,即表示呼吸防護具未達到適當的密合。 優點:成本低廉、使用工具容易製造、便於攜帶。 缺點:測試結果易隨受測者主觀感受而影響、測試過程可能令受測者感到不舒服。 「定量」檢測方法:採用如the PortaCount Plus® with N95 companion® 檢測儀器,同時量測面體內外測試物質的濃度,不依靠受測者對測試物質的自覺反應。 優點:客觀的測試方法、電子化設備紀錄、可以將資料印出與儲存、可成為教學的工具、有效示範口罩使用的合宜性。 缺點:儀器費用較昂貴、不易攜帶。 定性檢測 定量檢測

定性密合度測試流程 定性密合度測試: 定性測試乃利用受測者嗅覺或味覺主觀判斷是否有測試氣體洩漏進入面體內,測試物質可使用無害而有味道或刺激等可以辨別之物質。 在測試的前30分鐘,受測者應避免吃東西、喝飲料以及抽菸,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味覺。 測試程序簡單描述如下: (1) 正確佩戴防護具後,進入受測者可容易感知物質(例如乙酸異戊酯(香蕉油)、刺激性燻煙、糖精霧滴等)之測試空氣中。 (2) 如受測者沒有感知有味道、刺激者,可認為此面體與顏面間密合良好。

定量密合度測試 FF = 測試結果以密合係數(fit factor,FF)表示, 密合係數值愈大代表高效能口罩的防護效果愈好;密合係數必須大於或等於100,才算通過密合度測試。 FF = 環境中測試物質之平均濃度 防護具內測試物質之平均濃度 假如受測者在測試前30分鐘內曾經抽菸,將會干擾口罩內的懸浮微粒計數,應延後測試的進行。

密合度測試 教學課程與示範影片參考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數位學習網課程 「個人防護裝備與實務:呼吸防護具」 http://e-learning.cdc.gov.tw/Course/coursecontrolservlet?Func=StudentDetail&CourseId=978&Show=1 澳洲衛生部門網站影片(Department of aging and heal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Safe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 Chapter 4 - Selection and Fit testing of P2 or N95 respirator masks http://www.flupandemic.gov.au/internet/panflu/publishing.nsf/Content/safeuse-dvd-1 影片說明可參閱Transcript of the “Safe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4. Selection and Fit testing of P2 or N95 respirator Masks http://www.flupandemic.gov.au/internet/panflu/publishing.nsf/Content/safeuse-transcript-1 影片說明中文翻譯請參閱附檔

密合度檢點 每次配戴N95或P2高效過濾口罩時都應該執行密合度檢點(Fit Check) 執行密合度檢點時 吸氣,此時可感覺到口罩有微微的塌陷。 吐氣,重點需注意觀察口罩邊緣是否有漏氣情形。 注意觀察口罩邊緣是否有漏氣情形 呼吸防護具的佩戴者每次在佩戴進入作業區域內前,應調整好佩戴情形,並依下列方法之一檢點面體與顏面間之密合情形,確認處於良好狀況時,才可使用。密合檢點包括正壓與負壓兩種方式。 正壓檢點:佩帶者將出氣閥以手掌或其他適當方式封閉後,再緩慢吐氣,若面體內的壓力能達到並維持正壓,空氣無向外洩露的現象,即表示面體與臉頰密合良好。 負壓檢點:佩帶者使用適當的方式阻斷進氣(可使用手掌遮蓋濾罐或濾材進氣位置,或取下濾罐再遮蓋進氣口,也可使用不透氣的專用罐取代正常使用的濾罐),再緩慢吸氣,使得面體輕微凹陷。若在十秒鐘內面體仍保持輕微凹陷,且無空氣內洩的跡象,即可判定防護具通過檢點。

如何正確穿戴

如何穿隔離衣 選擇適當的隔離衣型式和大小,隔離病房醫療用途的隔離衣,最好是防水且長度足以覆蓋至小腿。 隔離衣開口在背後。 注意頸部和手腕位置要綁緊。 To don a gown, first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ype for the task and the right size for you. The opening of the gown should be in the back; secure the gown at the neck and waist. If the gown is too small to fully cover your torso, use two gowns. Put on the first gown with the opening in front and the second gown over the first with the opening in the back.

如何佩戴口罩 佩戴的口罩應合乎臉型,口罩太大或太小或根本不符合臉部外型,口罩面體與臉部之間產生縫隙,空氣中的危害物便會在未經濾材過濾的情況下進入口罩面體以內,造成危害。 佩戴口罩時 先將口罩覆蓋口、鼻、下巴。 以綁帶或鬆緊帶將口罩固定。 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臉頰和鼻貼合。 調整口罩,確認已經貼合臉部並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 (若佩戴高效過濾口罩,此時應執行密合度檢點。) 參考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 (標題有超連結設定,連結至「個人防護裝備組裝與穿戴影片教學」網頁) 首頁 > 防疫專區 > 院內感染 > 感控教室 >個人防護裝備組裝與穿戴影片教學 >II 防護裝備穿脫介紹 > 1. 口罩穿戴(rmvb檔案)

如何佩戴眼部或面部防護裝備 使用護目鏡時,以護目鏡耳架或彈性帶固定於頭部。 使用面罩時,將頭帶固定於額頭部位。 調整使佩戴舒適,護目鏡應該密合臉部但不會過緊。 If eye protection is needed, either goggles or a face shield should be worn. Position either device over the face and/or eyes and secure to head using the attached ear pieces or head band. Adjust to fit comfortably. Goggles should feel snug but not tight.

如何戴手套 手套是個人防護裝備中最後一個穿戴的品項。 選取適當的大小與材質。 戴上手套。 如果穿著隔離衣,要將手套拉上使其完全覆蓋袖口。 The last item of PPE to be donned is a pair of gloves. Be sure to select the type of glove needed for the task in the size that best fits you. Insert each hand into the appropriate glove and adjust as needed for comfort and dexterity. If you are wearing an isolation gown, tuck the gown cuffs securely under each glove. This provides a continuous barrier protection for your skin.

注意事項 可能的話,應有觀察者或鏡子可以觀察個人防護裝備穿脫情形。 接觸病人前,通常是在進入隔離病室/區域前,穿戴好個人防護裝備。 若穿隔離衣或穿戴全套裝備時,應避免在同一地點穿著及脫除個人防護裝備(即:避免清潔區與汙染區交叉或重疊)。 平時最好預先做好密合度測試(fit test) ,以選取適合個人配戴之N95口罩,並於每次使用時進行密合度檢點(fit check),以達到N95口罩對呼吸道的預期保護效果。 進入汙染區後使用個人防護裝備之注意事項。 進入汙染區後注意 不要用戴手套的手碰觸臉部。 避免用戴手套的手調整或碰觸身上穿戴的其他防護裝備。 手套破損就要脫除,並在換戴上新的乾淨手套前必須執行手部衛生。 避免不必要的物品或環境接觸。

如何正確脫除

如何脫除手套 (1) 此時雙手皆戴有手套,先以一手抓起另一手手套接近腕部的外側。 將手套以內側朝外的方式脫除。 脫下來的手套先以仍戴有手套的手拎著。 Using one gloved hand, grasp the outside of the opposite glove near the wrist. Pull and peel the glove away from the hand. The glove should now be turned inside-out, with the contaminated side now on the inside. Hold the removed glove in the opposite gloved hand.

如何脫除手套(2) 已脫除手套的手,將手指穿入另一手的手套腕口內側。 以內側朝外的方式脫除手套,並在脫除過程中,將拎在手上手套一併套入其中。 將脫下來的手套丟入醫療廢棄物垃圾桶中。 Slide one or two fingers of the ungloved hand under the wrist of the remaining glove. Peel glove off from the inside, creating a bag for both gloves. Discard in waste container.

脫除護目鏡或面罩 以未戴手套的手抓住耳架或頭帶(即:護目鏡或面罩的清潔面)。 將護目鏡或面罩移離開臉部。 將回收使用的護目鏡或面罩置入預備容器中,送後續處理;單次使用者則丟入醫療廢棄物垃圾桶中。 Using ungloved hands, grasp the “clean” ear or head pieces and lift away from face. If goggle or face shield are reusable, place them in a designated receptacle for subsequent reprocessing. Otherwise, discard them in the waste receptacle.

脫除隔離衣 解開頸部與腰部綁帶打結位置。 將隔離衣自頸部與肩膀位置緩緩脫除。 內側面朝外,將汙染的外側面捲包在內。 將脫下的隔離衣捲疊起來,丟入醫療廢棄物垃圾桶中。 Unfasten the gown ties with the ungloved hands. Slip hands underneath the gown at the neck and shoulder, peel away from the shoulders. Slip the fingers of one hand under the cuff of the opposite arm. Pull the hand into the sleeve, grasping the gown from inside. Reach across and push the sleeve off the opposite arm. Fold the gown towards the inside and fold or roll into a bundle. (Only the “clean” part of the gown should be visible.) Discard into waste or linen container, as appropriate.

脫除口罩 脫除高效過濾口罩 依序先解開下側,然後是上側的口罩綁帶;或移開固定於頭部或耳朵的鬆緊帶。 脫除口罩 脫除高效過濾口罩 依序先解開下側,然後是上側的口罩綁帶;或移開固定於頭部或耳朵的鬆緊帶。 不碰觸口罩外側汙染面;以抓住綁帶或鬆緊帶方式,將脫下的口罩丟入醫療廢棄物垃圾桶。 先移除固定於下側的鬆緊帶。 再移除固定於上側的鬆緊帶。 不碰觸口罩外側汙染面;以抓住綁帶或鬆緊帶方式,將脫下的高效過濾口罩丟入醫療廢棄物垃圾桶。 The front of the mask is considered contaminated and should not be touched. Remove by handling only the ties or elastic bands starting with the bottom then top tie or band. Lift the mask or respirator away from the face and discard it into the designated waste receptacle. The bottom elastic should be lifted over the head first. Then remove the top elastic. This should be done slowly to prevent the respirator from “snapping” off the face.

注意事項 避免在脫除個人防護裝備過程中汙染自身是使用個人防護裝備最需要注意的事項。 脫除個人防護裝備時,避免接觸汙染面,降低汙染自身的風險: 汙染面:個人防護裝備上,比較有機會接觸到可能有病原體存在之病人身體、分泌物或汙染環境的區域通常是個人防護裝備的外側正面。 清潔面:個人防護裝備上,比較不可能接觸到病原體的區域通常是個人防護裝備的內側、外側背面、或頭部/背部的防護裝備打結位置。 脫除個人防護裝備的地點應備有手部衛生設備及感染性廢棄物垃圾桶。 脫除個人防護裝備過程中若疑似或確定汙染到手部,隨時執行手部衛生。 脫除個人防護裝備後立即執行手部衛生。

注意事項 如果配戴高效過濾口罩,應在離開隔離病室(前室)並關上房門後立即脫除,並執行手部衛生。 脫除個人防護裝備的地點,可視穿戴裝備的規格不同及病人隔離的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須注意確保隔離病室/區域外的環境及其他人不會受到汙染或感染。例如: 只戴手套,則於離開病室前在病人房內即可脫除。 若有穿隔離衣或穿戴全套裝備時,則建議在前室脫除個人防護裝備;如果沒有前室可以在病室內側之門口通道處脫除。

現階段連身型防護衣 使用時機建議

現階段連身型防護衣使用時機建議 照護生物安全等級第四級之伊波拉病毒、病毒性出血熱、天花、SARS或肺鼠疫病例。 執行不明原因死亡或疑似因高傳染性疾病致死之屍體解剖時。 視疫情與疾病嚴重度之所需另行訂定。

伊波拉病毒感染個人防護裝備 使用建議

醫療體系整備-網區應變醫院以外之醫療院所(1) 人員訓練 -區域級以上醫療院所應辦理第一線醫護人員個人防護裝備 (PPE)的實際穿脫訓練,並確實落實感染管制措施。 -醫療院所應依「伊波拉病毒感染處置流程─通報個案」加強演 練,區域級以上醫療機構感染管制委員會應因地制宜訂定問 診、通報、收治或轉院等相關診治流程且周知第一線醫護人 員依循。 醫療體系整備,其他醫療院所部分 同樣要求醫療院所進行醫護人員之實際穿脫病或落實院感措施 加強醫療院所之通報處至流程了解並請區域級以上醫療院所之感染管制委員會制定符合院內之相關診治流程

醫療體系整備-網區應變醫院以外之醫療院所(2) 醫療院所硬體與物資整備 醫院應於急/門診明顯處張貼波拉病毒感染防治宣導海報,各衛生局並 完成查核。 醫療網網區應變醫院及支援合作醫院,應檢視負壓隔離病房功能及個 人防護裝備量能(依規定儲備1個月用量之防護衣、護目鏡、口罩、手 套及鞋套等防疫物資)。 請醫院於急門診明顯處張貼相關宣導海報並請衛生局查核 此外也請醫院進行因應依波拉整備查核表自行檢視並請衛生局進行查核

個人防護裝備 儘量避免執行會引發咳嗽或呼吸道飛沫微粒的醫療處置,例如:雙相呼吸道正壓換氣輔助(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支氣管鏡檢、誘發痰液的處置、使用面罩式的正壓呼吸器、氣管內插管與拔管、氣霧或噴霧治療。(aerosolized or nebulized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抽痰等;若需執行,最好於負壓病室或換氣良好的單人病室內執行,並僅容許執行處置所必須的人員留在病室中,減少受暴露的人數。且在處置執行期間應減少人員進出。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之補充說明 隔離衣(isolation gown)非連身型防護衣(coveralls),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及連身型防護衣的建議使用時機,請參閱疾管署公布之「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門診及急診應有病人分流機制。 進入收治有疑似或確定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病室的人員與執行可能引發飛沫微粒(aerosol)產生的檢體採集或治療等措施時,建議配戴N95或相當等級(含)以上口罩或電動送風呼吸防護具(PAPR; Powered Air Purifying Respirators)。 可視身體可能暴露之範圍及業務執行現況,搭配使用手套、隔離衣、防護面罩或防水長筒鞋套。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之補充說明 e.於病人有嘔吐或腹瀉症狀時,應加穿防水圍裙。 f.進行環境清消工作時,應增加使用橡膠手套、防水圍裙和橡膠長筒靴(rubber boots)。 g.救護車人員穿戴雙層手套、連身型防護衣、N95口罩、防護面罩、鞋套。若需直接接觸病人,應將鞋套改為防水長筒鞋套或橡膠長統靴,若病人有嘔吐或腹瀉症狀時,則再增加使用防水圍裙。 h.執行屍體解剖時,應著拋棄式防水手術衣、防水長筒鞋套或連身型防護衣(含腳套);並避免使用動力工具。 *於穿脫個人防護裝備時,組成團隊(Buddy System),一人進行個人防護裝備穿脫,由受過訓練的觀察者協助檢視裝備是否穿戴完整及正確脫除。

一般醫療機構及救護車人員處理疑似 伊波拉感染個案建議個人防護裝備 病人症狀 個人防護裝備 級別b 項目 連身型防護衣 雙層手套 N95等級 (含)以上 口罩 防護面罩 防水長筒鞋套/ 橡膠長筒靴 防水圍裙 門診/急診檢傷人員 依循院方常規穿戴一般防護裝備,落實標準防護措施 門診/急診分流看診區人員a 有嘔吐、腹瀉或出血等症狀 一級  無嘔吐、腹瀉或出血等症狀 二級   環境清消人員、廢棄物處理人員 後送救護車人員 a: 門診及急診應有病人分流機制 b: 為方便說明,若需穿戴全部6個品項的防護裝備時,以「一級防護裝備」簡稱;穿戴不包含 「拋棄式防水長筒鞋套/橡膠長筒靴」與「防水圍裙」之裝備,則以「二級防護裝備」簡稱。

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人指定收治醫院個人防護裝備建議 處置項目 場所 個人防護裝備 級別註 項目 連身型防護衣   雙層手套 N95等級 (含)以上 口罩 防護面罩 防水長筒鞋套/橡膠長筒靴 防水圍裙 執行住院疑似病人之常規醫療照護(如:抽血、給藥、生命徵象評估等)、訪客探視 收治病室 (負壓隔離病室或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 一級  執行可能引發飛沫微粒 (aerosol)產生的檢體採集(如:咽喉拭子)或治療措施 收治病室或專屬區域(如:獨立檢查室、負壓隔離病室或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等) 環境清消、廢棄物處理 病室、檢查室、生物醫療廢棄物處理區等 遺體處理 在病室搬運遺體或在太平間 備註:為方便說明,若需穿戴全部6個品項的防護裝備時,以「一級防護裝備」簡稱;穿戴不包含 「拋棄式防水長筒鞋套/橡膠長筒靴」與「防水圍裙」之裝備,則以「二級防護裝備」簡稱。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建議之個人防護裝備準備用物 一、所有進入隔離病室的工作人員和訪客,應依建議穿著個人防護裝備。 拋棄式防水性(fluid resistant)連身型防護衣。 雙層手套:建議優先選用Nitrile 合成材質手套,若無可使用乳膠手套,且至少外層手套需延伸至袖口。 N95等級(含)以上之口罩或電動送風呼吸防護具(PAPR; Powered Air Purifying Respirators) 拋棄式防護面罩 拋棄式防水長筒鞋套/橡膠長統靴 拋棄式防水圍裙:於病人有嘔吐或腹瀉症狀時,應加穿防水圍裙或PVC、橡膠等材質製作的防水圍裙。 二、穿戴及脫除個人防護裝備之地點應張貼穿脫順序海報,並設有手部衛生設備, 如肥皂和清水或酒精性乾洗手液等。 三、脫除個人防護裝備之地點應設有醫療廢棄物垃圾桶。 四、於穿脫個人防護裝備時,組成團隊(Buddy System),一人進行個人防護裝備穿脫, 由受過訓練的觀察者協助檢視裝備是否穿戴完整及正確脫除。

穿戴個人防護裝備(連身型防護衣) 注意事項 建議順序 提供工作人員在照護病人過程中,可 達到無皮膚暴露(no skin exposure)的防 護裝備。 雙層防護:雙層手套、防護衣+防水 圍裙(double gloving, coverall+water proof apron)。 落實手部衛生 組成團隊(Buddy System),一人進行 個人防護裝備穿戴,由受過訓練的觀 察者協助檢視裝備是否穿戴完整。 建議順序 執行手部衛生 戴上第一層手套 穿上拋棄式防水長筒鞋套 穿上拋棄式防水性連身型防護衣(不戴帽 ) 戴上高效過濾口罩 執行密合度檢點 (fit check) 戴上拋棄式防水性連身型防護衣帽子 戴上第二層手套 穿上拋棄式防水圍裙 戴上拋棄式防護面罩 檢視裝備確認穿戴完整 進入前室將門關妥後,再進入隔離病室並 關門。 http://www.cdc.gov/vhf/ebola/hcp/procedures-for-ppe.html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4/fs1020-ebol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html http://www.cdc.gov/vhf/ebola/hcp/ppe-training/n95Respirator_Coveralls/donning_01.html

脫除個人防護裝備(連身型防護衣) 注意事項 建議順序 組成團隊(Buddy System),一人脫 除個人防護裝備,由受過訓練的觀察 者協助檢視裝備是否正確脫除。 於每個防護裝備脫除步驟間,應執行 手部衛生。 若防護裝備上目視有明顯髒汙,可先 用酒精等消毒溶液擦拭後脫除,以避 免脫除過程中汙染。 建議順序 執行手部衛生。 離開隔離病室一隻手開病室內門把,側身 出病室另一隻手拉病室外門把,輕輕將門關 妥。 執行手部衛生,脫除防水圍裙。 執行手部衛生,脫除第一層手套。 執行手部衛生,脫除防護面罩。 執行手部衛生,脫除防水性連身型防護衣。 執行手部衛生,脫除防水長筒鞋套。 執行手部衛生,脫除第二層手套。 執行手部衛生,戴上清潔手套。 脫除高效過濾口罩。 執行手部衛生,脫除手套。 http://www.cdc.gov/vhf/ebola/hcp/procedures-for-ppe.html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4/fs1020-ebol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html http://www.cdc.gov/vhf/ebola/hcp/ppe-training/n95Respirator_Coveralls/donning_01.html

再次提醒 規劃適當動線,在進入隔離病室/區域前穿戴好個人防護裝備,在離開隔離病室/區域前脫除個人防護裝備,且應避免在同一地點穿著及脫除個人防護裝備(即:避免清潔區與汙染區交叉或重疊)。 脫除個人防護裝備的過程中應注意避免接觸到汙染面,在脫除個人防護裝備後,請務必立即執行手部衛生。

預防尖銳物品扎傷 儘可能地減少使用針具和尖銳物品,儘量僅執行必要的抽血和實驗室檢查。 使用安全針具。 儘快處理使用過的尖銳物品;使用隔離病室內專屬之收集容器。 封口後之尖銳物品廢棄物收集容器應送到安全的地點作後續的消毒處理。

儀器及醫材設備 隔離病室內應有專屬儀器設備,儘量避免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醫材設備。 非專用且非拋棄式的醫療設備於病人使用後,依循廠商或醫院政策進行清潔消毒。

流程示範影片 專業版首頁 > 伊波拉病毒感染專區 > 醫護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

“人類侵犯病毒的領域 而不是 病毒侵犯人類的領域” ~ Chun-Ming Lee. 2013/7/3 新的病毒感染總是源於 – “人類侵犯病毒的領域 而不是 病毒侵犯人類的領域” ~ Chun-Ming Lee.

課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