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音乐 以乐治国与以琴养心
孔子是个极爱音乐的人,也是很懂得音乐的人。据古书记载,孔子有一次在城门外看到一个婴儿,他看见这婴儿的眼睛里天真圣洁,有神一般的境界,非常感动,赶紧走近这个婴儿,并且说,最美妙的音乐升起来了。这个故事说明,在孔子看来,最美妙的音乐所启示的内容,就像这婴儿的心灵的美,音乐有一种净化人心、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从很早开始, 中国人就有一种重视音乐艺术的传统,这里从两个侧面来看中国音乐的基本特征。
以乐治国 编钟是中国早期典型的乐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使用,到了西周使用就更普遍了。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现今知道的最著名的一套。
这套编钟分为三层,共有65件钟器组成:上面第一层的叫钮钟,共有19个,第二、第三层的叫甬yǒng钟,共有45个,另有镈bó钟1件。钟架由铜制成,并有极为精美雕刻。编钟的总重量有四百四十多公斤。这样的乐器大制作,在世界上同时代是罕见的。
镈bó钟
甬钟
钮钟
这套编钟演奉时需要几个人组成的乐队。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色键的音响。
这套编钟虽然空埋地下有两千四百多年,但并没有改变它的音质。今天敲击它,它的乐音仍然是那样纯正,发音准确,音域可以跨越五个八度,音色和美。今天的音乐家已经利用它演奏过不少乐曲。
编钟楚商
诗经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hāo。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诗经 商颂 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qí十乘,大糦chì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上天命令燕子降,来到人间生商王。住居殷地广茫茫。古时上帝命成汤,征服四海治四方。遍告天下众诸侯,九州全部归商邦。从前商朝诸先王,接受天命无灾殃,武丁孙子有福祥。孙子武丁多贤良,成汤事业能担当。大车十辆龙旗扬,满载黍稷供祭享。国家疆土上千里,人民安居好地方。开始据有四海地,四海诸侯来朝商,来朝人多纷且忙。景山四周绕黄河,殷受天命最适当,承担多福长无疆。
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多么漂亮、流畅、优美、轻快哟!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字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将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
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中国有以乐治国的传统,这组豪华编制钟所呈现的就是这一传统的影响。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体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家荀子说:“乐”的作用是使人的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也就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他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联系,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琴慰藉心灵 说到中国音乐,总要说到琴,古代中国文人所说的琴棋书画,第一就是琴。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几千年来,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说以乐治国,侧重在群体的和谐一面,而琴则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是自我安顿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人有“君子不撤琴瑟”的说法,将琴作为修养心性的工具。琴的美妙的声音能够帮助人去除躁动,荡涤杂虑,达到心灵的平衡。一张琴,可以营造一个安顿心灵的空间。
三千多年前,有一位音乐家伯牙,随他的老师成连学琴。学了三年,以为自己学到了真本领,老师说:“这还不够,不如让我的老师来教你吧。”他将伯牙带到海边,在一棵松树下,成连让伯牙等候,他去请老师。伯牙在这里等了很久,不见成连回转,他看着茫茫大海和绵绵无尽的山林,不由得拿起琴来弹,琴声在山海间飞扬,在天地间飞扬。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成连所介绍的这位老师就是大自然。音乐家要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应来提升自己心灵的境界。
中国人弹琴重视审美的环境气氛,在这气氛中开阔心灵,荡漾性情。南朝时有一位画家,音乐家宗炳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拿着一把琴,在山涧的清泉旁,轻轻地拨弄,弹着弹着,便忘记了自己的所在,忽然觉得群山都回响着这悠扬的琴声,自己完全融到天地之间。
雪中弹琴是文人的至爱,因为中国艺术认为,琴为天地第一清物,伴着皑皑白雪,不更加切当!明代画家吴伟有《踏雪寻梅图》,画一人雪后拖着拐仗,踏着大雪过桥。小桥下雪水潺潺,乱石参差,后有一童子抱琴随之。雪、梅、琴所创造的审美氛围,可能是中国文人的最高追求了,在雪中,用琴声去伴和幽幽的清香,彰显出艺术家高洁的灵魂。
月下弹琴,也是一个好境界。琴声在清澈的月光下回响、陶冶着人们的情趣。唐代诗人王维酷爱琴,他有诗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下泻,琴悠扬,琴声穿透幽静的竹林,更衬托这世界的静谧。
中国琴乐最重清幽的境界。名曲《平沙落雁》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它所描写的是秋天江畔的景色。
琴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舒缓轻松的节奏,秋高气爽,江天空阔,为全曲奠定一个基调。第二部分节奏渐快,由舒展变为激越,由空静转为欢欣,百鸟和鸣,共享一个生机鼓吹的境界。第三部分重点表现雁落平沙中的自在和悠然,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这是自在优游的境界。
在这首曲子中,长江的浩淼,秋色的高爽,云天的空阔,群雁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和适意。
中国文人通过琴声来交流心灵。伯牙随成连学琴有成,为人演奏,因为曲高而和寡。有一位叫钟子期的音乐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伯牙弹一只曲子,表现高山的境界。钟子期听后说道:“实在太好了,我从曲子中听出了泰山的巍峨。”又给他弹一只曲子,这次是表现流水的境界。钟子期听后说:“我从这只曲子中听出了浩浩的江河流子。”二人引为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将琴弦扯断,琴槽摔碎,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表明所谓“知音”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山流水》琴曲,就是由这个故事引出的。
《梅花三弄》是著名的琴曲,这个曲子取自两位艺术家的故事。东晋诗人王子猷有一天出远门,舟行河中,忽听人说岸边有桓伊相过。桓伊的笛子举世闻名,子猷非常想听他的笛子。子猷和桓伊并不相识,而桓伊的官位远在子猷之上,但子猷并不顾及这一点,就要家人去请桓伊吹笛。桓伊知道子猷的美名,二话没说,就下了车,为他吹了三段曲子。
子猷也不下船,就在水中静静地倾听。吹毕,桓伊上车而去,子猷的船也就继续前行。二人自始至终没有交谈一句话。但是在这里有两颗心的沟通。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就是沟通灵魂的音乐。后来此笛曲被改为琴曲,成为千古名曲,它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来歌颂人的超越功利的审美情怀,受到人们的喜爱。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
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广陵散。
思考题:中国人是如何理解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