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 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第四节 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2、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而形成的。 3、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弹性”发展空间。 4、规划布局随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调整修编.
中心思想: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 从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形态作为研究城市总体布局的楔入点,使之更科学合理.
第一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给闽越王无诸加冕,重为闽越王时,指定给无诸的王城—冶城。 第一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给闽越王无诸加冕,重为闽越王时,指定给无诸的王城—冶城。 所谓冶城实际上只是居住着王室、官员和军队,百姓只能住在城外。 以行政职能为主。
1933年现代国际建筑协会的主题是“功能城市”,发表了《雅典宪章》,明确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雅典宪章》 1933年现代国际建筑协会的主题是“功能城市”,发表了《雅典宪章》,明确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并认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土地私有引起,应该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 主张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综合服务功能; 2、社会再生产功能; 3、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 4、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促进城市功能多元化的主要因素?
广州珠江南岸路江面被黑色污水侵入(图) . 黑水翻腾泛着白沫 .
美国部分饱受交通拥挤困找的大城市最近开始考虑用收取“过路费”或“进城费”的办法来减少高峰时间的交通量,同时改善城市中的空气质量。
随着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收取交通拥挤费是调节交通流量的一个有效手段,但需要技术、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我国在这些方面尚不成熟。 伦敦的智能交通系统非常完善,摄像头、监控仪等设备无处不在,交费网络发达,并已开发了多种功能的电子标签(相当于交费卡)。
我国城市结构的布局本身存在问题。 国内绝大多数大城市的中心区都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业设施的集中地,郊区和卫星城则逐渐发展为市民居住地。 上班时千军万马集中拥向城区,下班时集中撤离,这种过度集中的放射状交通流,大大超出了道路的承载能力。 传统的城市结构布局,它的基础结构已不适应大众汽车消费时代,需要改变。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一)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的滋生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建设发展的不恰当,有的也由于功能的失控和管理的不严,城市问题归根结蒂是个社会、经济和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问题的解决,都要在城市布局结构中体现出来。 (二)城市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 2.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联系的。 3.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他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总之,城市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城市活动由限于行政区划范围向区域市场转变——城市功能要求提高——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大城市群、都市圈
三、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 城市形态分类 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 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也有相当紧凑而集中发展的,形成此种大密集团块状态的城市人口密度与建筑高度不断增大,交通拥塞不畅,环境质量不佳。 有些特大城市不断自城区向外连续分层扩展,俗称“摊大饼”式蔓延,反映了自发无序或规划管理失误状态,各项城市问题更难以解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带型形态,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 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呈长条带状发展,这里城市规模不会很大,整体上使城市各部分均能接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向组织也较单一, 但是除了一个全市主要活动中心以外,往往需要形成分区次一级的中心而呈多元化规划结构。
放射型形态,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这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型。 这些形态的城市多是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他们沿交通干线自发或按规划多向多轴地向外延展,形成放射性走廊,所以全城道路在中心地区为格网状而外围呈放射状的综合性体系。 有时在发展轴上的新城区之间或之外建设外围环形干道,这又很容易在经济压力下将楔形空地填充而变成同心圆式在更大范围内蔓延扩展。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围绕中心核的放射形环状结构模式。
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 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 有的特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系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型城市群体。
组团型形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 这种形态属于多元性复合结构。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佛山市“2+5”组团模式布局结构图
1911年美国建筑师格利芬(Griffin)在澳大利亚新首都堪培拉规划竞赛首选中奖,方案利用该地区自然山丘并筑造人工湖,使城市形态布局与山水地形密切融合,城市主体中心与次中心分工明确而联系便捷,各中心分区形成了几个同心多边形道路网,总平面图案组织严整而自然,也是体现并发展了田园城市形态布局的一个典型实例,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使它成为最美的城市之一。
散点型形态,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 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四、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城市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如政策、体制、机制等也必须予以重视。 城市的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北京故宫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 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 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 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
空中北望中轴线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 1.既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3.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4.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重要参照依据。
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芒福德“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城市形态转变:核心-边缘结构——网络结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 城市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呈现出区域化态势。 实践证明:城市必须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
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区域城市整体发展 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及时调整区域内部经济结构。 区域城市整体发展 我国大城市已经出线郊区化现象,降低人口密度,疏散工业企业,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推动郊区乡镇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会面临重大重组,在空间上表现为三大用地的重构: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集镇集中,耕地向农场集中。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政策驱动:强化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宏观调控的方式之一。 突出重点,把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主要问题。 控制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调控城市建设增长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 城市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的调控等等。 突出重点,把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主要问题。 避免政策的误导作用,城市规划师应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
第四节 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因地制宜,与河流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 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二、城市景观规划 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互相渗透,和谐统一. 与城市环境面貌的关系—影响城市美学. 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提供观赏城市艺术面貌的条件.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合肥自1992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坚持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总揽,坚决贯彻国家各项绿化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巩固了园林城市创建成果。 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 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 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 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一)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规划 1.环形绿地 2. 楔形绿地 3. 分隔绿带 4. “点”、“线”绿地 (二)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1. 公园绿地规划 2、生产绿地规划 3、防护绿地规划 4、附属绿地规划 5、其他绿地规划
三、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景观规划 1.自然环境的利用 平原地区,比较紧凑整齐的布局—成都平原; 丘陵地区,依山势而建—布达拉宫; 河湖水域,临江傍水—杭州;水乡--苏州、绍兴; 2.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划. 防洪、排涝、蓄水、防护堤等工程设施,进行城市面貌的改造。 3.历史遗迹、人文景观 保留、改造、迁移、拆除、恢复等方式加以处理。
樟木 ——依山势而建,藏区边陲新城
周庄:梦里的那一处水
城市景观亮化工程
"界山口生态修复效果图" 该工程建成后使南岳山、马鞍山珠连璧合,浑然一体。 建成后的界山口生态工程堪为湘北鄂南第一关,将荆楚第一山石首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荆楚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完美整合。 届时,界山口将成为石首城标志性的城市景观,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提供了新去处。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一 矿业城市 (一)矿区工业布局决定矿业城市总体布局;而矿区工业布局与矿区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一 矿业城市 (一)矿区工业布局决定矿业城市总体布局;而矿区工业布局与矿区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1. 矿井分布分散决定矿区工业布局分散的特点; 2. 矿业城市的发展年限、规模和布局应与矿区开发的阶段相适应; (二)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大片的堆场;排水和防洪问题;这些复杂的生产要求应全面合理安排; (三)矿区居民点的布置应做到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中心居民点、城市中心的培育; (生产能力)
(四)充分考虑地形和地质条件进行总体规划————避免压矿、避免把建筑建在未来可能形成的采空区; (五)统一规划矿区城市和矿区农村;处理好农田建设与矿区开发、矿区工业和乡镇企业、矿区公路和村镇道路等的统一关系(平朔图6-6-2) (六)根据矿产种类和性质合理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大庆图6-6-3)
山东东营市原设址采油集中地东营镇,城市已经建设得有相当规模了,后来又不得不另建新址重建。 辽宁抚顺市建设过程中因原来地下资源没探查清楚,“要矿”和“要城”成为困扰市政当局一个重大问题。 甘肃金昌市由于当初规划不周,城市设址不是十分理想,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矿业城市的规划工作要贯彻始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先规划,后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城市选址时要避免过分靠近工矿区,否则对矿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均不利;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充分考虑矿资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有近20万座矿山,有近500个城镇是为采矿而建的,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矿业城市”,近年来,却陆续因资源枯竭而步入绝境,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矿业城市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进RESE系统的协调发展,保障全国生态安全。
中国矿业城市和谐发展的实施方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 1.构建、完善相应的法规框架 对于德国鲁尔区改造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其完善的法规框架功不可没。 市场经济必需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与之配套、形成体系,而这方面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体制约束,这种体制约束的突破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保障。 因此,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完善工作,为老工业基地推进结构调整、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运作提供基础性的保障条件。
2.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产业调整改造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 在鲁尔区改造过程中,德国政府在对各产业部门的开发和改造提供大量资助支持的同时,大力支持旨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类基础设施项目80%的资金可以得到政府资助。 另外,各级政府对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也比较重视。 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改造过程中,应该借鉴鲁尔区的经验,在技术改造、产业调整的同时,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服务业,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服务业的高度发展提升城市功能。
3.注重塑造产业集群优势 通过鲁尔区的调整改造,北威州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企业,仅制造业就达到248.6万家,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大财团均在此设局布点,对协作配套要求严格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和新能源开发等一系统新兴产业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 我国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同样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的历史潮流,以打造主导优势产业为核心,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促进相关企业在地域空间的成组布局,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结,通过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4. 立足于经济结构的大调整 从鲁尔区改造的情况来看,传统产业的退出、改造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是同时并举的。 在新一轮改造开始之际,应该从区域经济的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大结构、大比例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同时,东北地区的改造调整工作也应该吸取鲁尔区改造的有关教训。虽然鲁尔区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力度很大,但是调整并不彻底,结构老化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扭转,这也是近几年来鲁尔区增长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
5.产出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重 鲁尔区改造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中小企业作为吸纳退出行业职工的重要渠道。 东北地区累计下岗职400万至500万人,这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可以说,东北地区解决产出增长问题与解决就业增长问题是同样迫切。因此,在改造调整过程中,在追求产业结构“高度”的同时,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运用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能够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
6.合理定位中央与地方和企业与政府的作用 根据鲁尔区的经验,改造绝不是由联邦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各级政府和企业各尽其责。 从组织过程来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有明确分工,具体地说,中央政府负责政策供给,地方政府负责配套并组织落实,企业负责具体运作实施。 从资金筹措来看,德国鲁尔区改造从欧盟获得了大量发展基金支持,在亚洲虽然没有这样国际性合作组织,但可以考虑建立由中央、省、市和大企业共同负担的“共同基金”,以便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来看,由于老工业基地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政府对改造调整的引导与推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利用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早已是大势所趋,加入世贸组织后也要求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要逐步淡出。 因此,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应对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进行必要的探索,让市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7.建立良性的区内、区际合作关系 从区内关系来看,东北三省区在新一轮改造过程中调整方向要有所差别,避免结构趋同。 辽宁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建成国家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 吉林的调整方向是建成我国的汽车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光电子工业基地; 黑龙江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建成区域性的能源工业基地、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医药工业基地。 从区际合作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应该以现有的重化工优势为依托参与国内分工,力避与其它经济区的市场重叠;同进,要立足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推动对日、韩、俄、蒙等东北亚国家的经贸交往,成为我国未来东北亚区域多边合作先导区域。
8.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发展平台 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区域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应该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发展平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光电子、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培育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导产业。
9.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一般性竞争领域 非国有经济对于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要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逐步退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通过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进出口、信贷担保、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经国有经济的退出领域。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一)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建设中心风景区,设定风景保护区)(图6-6-4承德总体布局) (二)处理好风景和工业的关系; (三)处理好风景区和居住区的关系;建筑和风景的景观应相互协调配合。 (四)处理好风景和交通的关系;干道远离风景区;游览道路(杭州西湖风景区图6-6-5) (五)休、疗养地和纪念性城市 1. 正确处理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关系; 2. 纪念性城市;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三、山地城市 (一)组团式布局(分散式)(宜宾市图6-6-6)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三、山地城市 (一)组团式布局(分散式)(宜宾市图6-6-6) (二)带状城市;平面结构与交通流的方向性强,但其发展规模不宜过大,不宜拉得太长,否则工业区与居住区会交错布置;(兰州市图6-6-7) (三)有机疏散、分片布局(重庆图6-6-8);多中心、组团式布局;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四、港口城市 第六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布局 四、港口城市 (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的分配岸线;——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分区管理,合理布局;(秦皇岛港区总体规划图6-6-9) (二)合理组织港区各作业区,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港内、港外通盘考虑;客货运码头协调;交通组织协调(天津新港——塘沽图6-6-10) (三)结合港口城市特点,创造良好的城市总体艺术面貌;(青岛地区布局示意图6-6-11,青岛市南区布局示意图6-6-12,大连城市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