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 2 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和挑戰
圖 2.1 我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它給我帶來了財富,改善了我和家人的生活素質。 (課文第 29 至 30 頁) 改革開放前,許多住在中國農村的人生活貧困,像年青時的李建軍。 改革開放後,部分中國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在 1980 年代初期,李建軍離開了農村到城市謀生;到 1990 年代,他已成為成功的商人。 圖 2.1
(課文第 29 至 30 頁) 上世紀 70 年代末, 中國電話普及率僅為 0.38%,佔全球電話機總數不到1% 。電話主要安裝在辦公室使用。 直至上世紀 90 年代,在家安裝固網電話是身份的象徵,「小康」的標誌。安裝費達五千元,並非平民百姓所能負擔。但到了1999 年,安裝費下降,全國已有 1 億戶人家有固網電話了。 圖 2.2
(課文第 29 至 30 頁) 我的爺爺說上世紀 70 年代的衣服十分樸素,走在大街上,衣服的顏色大都是藍色、灰色、黑色。現在的人對衣服很講究,部分年青人更追求時尚的款式和艷麗的顏色。 改革開放後,這裏農民的生活仍未曾得到改善,一些農民的生活條件更因為人民公社的解體而大大倒退。 圖 2.3
1. 改革開放政策如何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試以李建軍及其他例子加以討論。 (課文第 29 至 30 頁) 1. 改革開放政策如何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試以李建軍及其他例子加以討論。 改革開放政策提升了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素質,尤其改善 了他們的 生活條件。以李建軍為例,他年青時在 農村生活,過着貧困的生活。改革開放後,他離開農村 到 謀生,後來成為成功的商人,他和家人的生活 獲得很大的改善。 又例如,在 1970 年代後期,擁有電話的內地人只有 0.38%,電話主要安裝在 。改革開放初期,一般老百姓仍然未能負擔安裝電話的費用。但到了1999年,全國已經有 1 億戶人家擁有固網電話,反映很多內地人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倒退。 物質 城市 辦公室
1. 改革開放政策如何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試以李建軍及其他例子加以討論。 (課文第 29 至 30 頁) 1. 改革開放政策如何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試以李建軍及其他例子加以討論。 內地的衣着在改革開放前後也起了變化。例如,改革前 人們的衣着比較 。現在的人對衣服變得 , 部分年青人追求時尚的款式和鮮艷的顏色。 以上例子都顯示了改革開放的正面成果。可是,改革雖然改善了部分人的生活,但因為政府集中建設 ,忽略某些 的發展,一些貧困農村的人的生活條件反而進步/倒退了。 樸素 講究 城市 農村
2. 我們應否只從經濟角度去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為甚麼? (課文第 29 至 30 頁) 2. 我們應否只從經濟角度去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為甚麼? 應該/不應該。如果我們只從經濟角度衡量改革開放的 成果,會忽略 以外的因素。要更全面地衡量改革 開放的成果,必須考慮其他因素,例如社會 性 (尤其是城鄉差異)、改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民 (例如醫療、教育)等。 物質 公平 福利
3. 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惠及所有中國人民嗎?試加以解釋。 (課文第 29 至 30 頁) 3. 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惠及所有中國人民嗎?試加以解釋。 改革開放有/沒有惠及所有中國人民,例如,農村的貧 困問題仍然存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 主義 制度和 經濟,農村居民的生活受到人民公社的 保障,他們不用擔心 的問題。 改革開放後,人民公社解體,公社成員須要自力更生, 一些不能適應新環境( 經濟)的人的生活條件反而倒退。 社會 計劃 衣食住行 市場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利用一些可量化指標來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例如: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利用一些可量化指標來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例如: 國內生產總值(GDP)、通貨膨脹率、進出口總額等反映整體經濟發展的指標 人均住房面積、人均預期壽命、奢侈品擁有率、成人識字率、空氣污染程度、樹木覆蓋率等反映生活素質的指標
圖2.5 1953 至 2010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課文第 31 至 32 頁) 圖2.5 1953 至 2010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調查顯示公眾普遍肯定改革開放政策 資料 1 (課文第 31 至 32 頁) 最近,和訊網、《中國青年報》和中青在線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普遍認同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雖然中國正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大部分受訪者對今年的經濟增長率「保八(即保持 8%)」仍充滿信心,他們相信改革開放的成就和龐大的內地市場將能使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改革開放 30 多年,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2 年以來,每年的增長率不是超過就是接近 10%。例如,2008 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 30 萬億元人民幣,比 2007 年增長 9%。事實上,改革開放政策也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同,在受訪者當中,分別有 80% 的市民、63.9% 的網民、96.8% 的經濟學家和 96.7% 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同此政策。但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不能再依賴以出口為主的發展模式, 認為必須刺激內需。 (2009 年 3 月 9 日剪報) 資料 1
1. 試形容中國歷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 (課文第 31 至 32 頁) 1. 試形容中國歷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 由 1953 至 2010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大部分 時間都呈現增長/下跌的趨勢,除了 1960 至 1962年、 1967 至 1968 年,以及 1976 年。
2. 試比較中國於改革開放(1978 年)前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甚麼時候波動較大?甚麼時候較平穩?這變化會帶來甚麼影響? (課文第 31 至 32 頁) 2. 試比較中國於改革開放(1978 年)前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甚麼時候波動較大?甚麼時候較平穩?這變化會帶來甚麼影響? 改革開放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的波 動較 ,波幅也較大/小。 改革開放後,GDP的增長率的波幅比較大/小,增長率較平穩/不平穩, 而且自 1992 年開始,增長率保持在 10% 的水平。 頻繁
3. 受訪的中國民眾認同改革開放政策嗎?你認為他們的理據是甚麼? (課文第 31 至 32 頁) 3. 受訪的中國民眾認同改革開放政策嗎?你認為他們的理據是甚麼? 受訪的中國民眾普遍認同/反對改革開放政策。資料中 沒有直接指出受訪者為甚麼認同改革開放政策,但大部 分受訪者對中國在 2009 年保持 % 的經濟增長率(保 八)表示有信心,這表示他們主要以 等經濟數 據作為認同改革開放政策的理據。 8 GDP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反映整體經濟發展的指標 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自1978 年後迅速增長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反映整體經濟發展的指標 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自1978 年後迅速增長 1978 年:381 元人民幣 2009 年:25,575 元人民幣 升幅逾 67 倍,證明改革開放大大改善了內地人民的收入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 2010》)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改革開放前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 2010》)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反映整體經濟發展的指標 結論: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反映整體經濟發展的指標 在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期間,每年度的GDP增長率顯著比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波動低 結論: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趨向高而平穩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反映社會民生的指標 了解國民生活素質的變化,便要制定一些實質的指標來量度,例如: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衡量成果的可量化指標 反映社會民生的指標 了解國民生活素質的變化,便要制定一些實質的指標來量度,例如: 如國民教育水平、住屋面積、成年人識字率等 根據有關生活素質的指標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素質有一定的改善,例如: 內地人民的平均壽命逐步上升: 1981 年:66 歲 2010 年:73 歲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 2010》) 2.1 如何衡量改革開放的成果? 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 2010》)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村 農村管理制度更具效率 改革前,以「人民公社」為中心的農村體制: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村 農村管理制度更具效率 改革前,以「人民公社」為中心的農村體制: 沒有把政治、經濟和企業活動分開 農村管理層在處理經濟問題時容易受到政治考慮影響,而不是按經濟規律如供求進行管理 影響本具發展競爭力的農村企業,窒礙發展 1979 年開始,當局在多個省份建立鄉政府代替原來的人民公社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村 基礎建設更完善,例如: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村 基礎建設更完善,例如: 建設更多能夠通往農村的公路,為偏遠農村提供 水、電等 自從修築通往本村的公路,村民出入更加方便。例如,我的孫子再也不用每天走路兩個小時到鎮裏的小學上課。 農村基礎建設,例如公路,大大改善農民的生活。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村 產業結構更多元化 不少農村發展鄉鎮企業,服務業及批發市場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村 產業結構更多元化 不少農村發展鄉鎮企業,服務業及批發市場 部分農村更進行城市化發展,吸引外來資金投資,以發展零售、房地產、旅遊業等農業以外的事業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民 更多農民脫貧 1978 年: 2008 年: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民 更多農民脫貧 1978 年: 貧窮人口大約有二億五千萬人,大部分是農民 2008 年: 貧窮人口下降到四千萬人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民 農民生活水平更高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民 農民生活水平更高 2009 年,農村居民的年均收入已達五千多元,是 開放初期的 38 倍 額外的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力。農民能享受更多消費品,例如家電、汽車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平均居住面積增加了三倍, 生活空間大大提升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民 擇業自由更大 從事農業的人口不斷下降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民 擇業自由更大 改革初期,政府鼓勵農民在農村從事非農業經濟活動,後來不少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從事農業的人口不斷下降 1978 年:70.5% 2008 年:39.6% 從事第二及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中不少是來自農村的農民工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不同產業內的就業人數比較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不同產業內的就業人數比較 (《中國統計年鑑 2009》)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業 開放政策打開國外的農產品市場 農業生產現代化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改革開放後「三農」的轉變 — 農業 農業生產現代化 例如從外國引入新的農業科技,並自行研發和應用新科技,提升生產效率 開放政策打開國外的農產品市場 因為內地農民勞動成本較低,即使面對農業大國的競爭,仍能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
圖2.11 推行農業承包制是農業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你們兩兄弟都明白合同的內容嗎?你們可以借用政府位於丙村的 10 畝土地種植玉米。種子、肥料和農具由人民公社提供。在承包期限內你們向公社和政府繳納 5000 斤玉米。你們同意的話請在合同上印上紅手印。 哥哥,今年玉米豐收,真的不枉我們努力耕作。看來我們的收成至少有6000 斤! 圖2.11 推行農業承包制是農業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
圖2.11 推行農業承包制是農業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哥哥,我們還剩下 1000 斤玉米,除了自用外,其他的可以賣給批發市場,賺取利潤。 圖2.11 推行農業承包制是農業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
圖2.12 2001 至 2009 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2009》)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圖2.12 2001 至 2009 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2009》)
圖2.13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積極鼓勵農業發展鄉鎮企業、從事非農業活動。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如果你們想發展鄉鎮企業的話,可以以較低的利率向國家經營的銀行借貸,我們鼓勵農民從事非農業活動,以增加農村的收入。 既然可以取得低息貸款,我希望建立屬於我四妹的鄉鎮企業。我也可以聘請農民協助生產。 圖2.13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積極鼓勵農業發展鄉鎮企業、從事非農業活動。
圖2.14 改革開放為農民帶來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契機。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村裏農地少,收入不多,不夠養活全家,惟有到鎮裏打工,在這裏包食住,加班又有津貼,又可以賺到錢建屋。雖然要離鄉背井,但總比呆在鄉下好些。 我們把芥菜、辣椒等農產品加工製成榨菜,經包裝後賣到本國及海外市場。 圖2.14 改革開放為農民帶來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契機。
1. 根據圖 2.11,農業改革如何透過「承包制」提升農民的生產力?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1. 根據圖 2.11,農業改革如何透過「承包制」提升農民的生產力? 兩兄弟只需要在承包期限內向 繳納 5,000 斤玉米,餘下的收成可留作自用或出售賺取利潤。因為 兩兄弟可享有額外的收成,他們自然更加 生產更 多的玉米。例如,他們多生產了 1,000 斤玉米,可以在 批發市場換取 。 公社和政府 努力 金錢
1. 根據圖 2.11,試指出簽訂農業承包合同的雙方分別負上甚麼責任。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1. 根據圖 2.11,試指出簽訂農業承包合同的雙方分別負上甚麼責任。 承包合同的雙方是 (分包者)和 (承包者)。 政府(例如人民公社)向農戶借出或提供農業生產活動所 需的 ,例如土地、肥料、種子和農具等。承 包者負責在一定時期內完成生產一定數量的農作物,作 為承包者的農戶向政府和人民公社上繳公糧後,可以保 留和 餘下收成。 政府 農戶 生產資料 出售
2. 圖中的農民和農民工的經歷反映改革開放措施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甚麼改變?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2. 圖中的農民和農民工的經歷反映改革開放措施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甚麼改變? 改革開放措施為農民和農民工帶來的改變包括: (i) 措施鼓勵農民提升 ,例如,農業承包制 使兩兄弟更努力耕作,為他們帶來額外的財富。 (ii) 因為政府鼓勵農民從事農業/非農業工作, 令農民有更大的 自由,例如,四妹建立自 己的鄉鎮企業,並聘請農民工為她生產榨菜。 (iii) 從事非農業工作的農民和農民工的 有所增 加,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平。 生產力 擇業 收入
3. 根據圖 2.12,2001 至 2009 年間,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呈現怎樣的趨勢?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3. 根據圖 2.12,2001 至 2009 年間,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呈現怎樣的趨勢? 2001 至 2009 年間,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由 2001 年約 億美元,上升/下降至 2009 年約 億美元。 200 400
3. 根據圖 2.12,試以四妹的故事為例,解釋改革開放政策如何有利這個趨勢的發展。 (課文第 38 至 39 頁) 3. 根據圖 2.12,試以四妹的故事為例,解釋改革開放政策如何有利這個趨勢的發展。 改革開放政策在兩方面有利農產品的出口。 第一,政府或國營銀行提供 ,以便農民集資建立 ,進行農產品的加工生產,並銷往本國及海外市場。例如,四妹把芥菜、辣椒等農產品加工後製成榨菜,經包裝後賣到本國及海外市場。 第二,政府鼓勵農民從事非農業活動,為鄉鎮企業提供大量相對廉宜的 。 低息借貸 鄉鎮企業 勞動力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村 基礎設施不足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村 基礎設施不足 1984 年後,改革開放政策向非農和城市傾斜,大部分資源都投放在工商業、貿易,以及城市發展,對農村的投放相對不足 雖然不少農村的基礎設施已經大有改善,但內陸偏遠農村的基建仍然相對落後 1984 年後,改革的重點轉移至城市和非農業。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村 城市化及工業化破壞生態環境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村 城市化及工業化破壞生態環境 過度發展農村,例如徵收農村土地發展房地產或 工業項目,可能會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例如: 工廠產生的工業廢料會污染水資源 排放的廢氣會污染空氣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民 農民貧窮問題仍然存在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民 農民貧窮問題仍然存在 雖然改革開放後不少農民脫貧,甚至致富,例如透過經營鄉鎮企業,但絕大多數的農民仍然難以突破貧窮的困境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民 農民貧窮問題仍然存在 農村教育水平偏低,導致他們只能從事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工作。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民 農民福利保障不足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民 農民福利保障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向農民徵收各類稅款,但卻未能提供足夠的社會保障,例如醫療、教育等 農民離開家鄉到城市工作,因為居於戶籍以外的地方,所以沒有資格獲得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獲得資金發展工業和城鎮,部分地方政府向農民徵收各類稅款。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業 經濟全球化帶來衝擊 對外開放後,國際經貿往來頻繁,一地經濟問題容易蔓延至他國以至全球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業 經濟全球化帶來衝擊 對外開放後,國際經貿往來頻繁,一地經濟問題容易蔓延至他國以至全球 當全球經濟出現衰退時,外地對農產品的需求便會減弱,影響出口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業 部分地區農業發展緩慢 2.2 農業改革的成果和挑戰 農業改革的挑戰 — 農業 部分地區農業發展緩慢 由於從事農業生產的利潤一般來說遠低於非農業 部門,國內外的投資者集中在城鎮進行投資,忽略農村 不少農村面對資金投放不足、農業技術難以更新、缺乏競爭力等問題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放權讓利使企業增加自主性 國家透過「放權讓利」,或實行「盈虧包乾」的承包制,讓企業必須在市場上和其他參與者互相競爭,遵守汰弱留強的市場規律 企業的自主性得以大大提高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開 1987 至 1992 年間,「國營」企業漸漸變成 「國有」企業 國營企業:所有權屬於國家,並由國家經營 國有企業:保持所有權屬於國家,但經營權屬於直 接經營者,即企業及員工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開 國家由企業資產所有者,退居出資者、監察者和 有必要時最終改錯者的角色 除非決策影響到國家作為出資者的地位或損害 國家及社會利益,否則國家不會參與企業的日常 運作,也不會干預企業管理層的決策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國企轉變經營模式 1992 年後,企業改革的目的是使內地企業的經營 模式更加多元化,企業間的競爭更加公平 國家對少量極重要國企保留全資擁有權或控股權 較小型和相對不重要的國企可以自由地透過合法 程序轉讓甚至轉換所有制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國企轉變經營模式 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 國有資產佔全國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比值迅速下降 內地企業的經營模式變得更加多元化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促使國有企業適應市場化過程 不再讓國企繼續成為「社會服務單位」 任由出現嚴重虧損的國企倒閉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打破市場壟斷 為了打破市場壟斷,使市場競爭更合理和公平,內地當局: 開放市場 降低市場進入的門檻 將一些獨佔市場的企業分拆成若干在市場上互相競爭的獨立單位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打破市場壟斷 在 2008 年 制定反壟斷法,對涉嫌進行壟斷市場的企業進行調查、起訴和懲處,制止它們進行可能會造成壟斷市場的收購及兼併等商業活動
(課文第 44 頁) 國有企業改革之路 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被稱為國營企業,企業對政府高度依賴,職工的生老病死由企業統包。企業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生產經營自然難有起色。1993 年至 2002年,國企遭遇「最困難的十年」。1998 年,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國企錄得虧損,它們的所有利潤相加起來只有 213.7 億元。如今,147 個中央企業一個月的利潤平均就已經高達 800 億元到 1,000 億元。 資料 2
(課文第 44 頁) 國有企業改革之路 多年的改革使大量國有中小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國有企業數量不斷減少,但經濟效益屢創新高。2006年,國有大型企業戶數只佔所有具規模的國內企業 2.31%,但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和實現利潤所佔比重分別達到 35.91%、61.54% 和 63.25%。與此同時,在國內,國有企業在與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平等競爭中湧現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一批國有大型企業已經成長為能與跨國公司競爭的重要力量。 資料 2
(課文第 44 頁) 國有企業改革之路 股份制已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形式。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也在逐步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的監察機制正在形成。以往國有企業「大鍋飯」、「鐵飯碗」的局面已被打破。國有企業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中央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選用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約佔總數的 30%。 (2008 年 10 月 2 日剪報) 資料 2
(課文第 44 頁) 1. 為甚麼在改革開放初期,國企缺乏競爭力? 改革開放初期,內地開始發展市場經濟,國企必須獨立 經營,不能再依賴國家的 ,即使在虧本的情況下 仍然經營下去。國家開始 ,要求大部分國企 自負盈虧,但一些國企仍然不能完全改變經營模式,例 如花費大量金錢於職工的 上 因為國企工作是「 」,即使職工工作表現差也繼續聘用,增加企業的 。 改革開放後,很多國企都經營良好/不善,例如,1998年,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國企錄得虧損。 補貼 放權讓利 福利 鐵飯碗 經營成本
2. 文中提到「多年的改革使大量國有中小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國有企業數量不斷減少。」這個現象是否有利國企的發展?為甚麼? (課文第 44 頁) 2. 文中提到「多年的改革使大量國有中小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國有企業數量不斷減少。」這個現象是否有利國企的發展?為甚麼? 有利/不利。2006 年,國有大型企業戶數只佔所有具 規模的國內企業的 2.31%,但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 和實現利潤所佔比重分別達到 35.91%、61.54% 和 63.25%。 換言之,成功而規模大的國有企業多/不多,但它們的營運表現非常出色,利潤非常高。
2. 文中提到「多年的改革使大量國有中小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國有企業數量不斷減少。」這個現象是否有利國企的發展?為甚麼? (課文第 44 頁) 2. 文中提到「多年的改革使大量國有中小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國有企業數量不斷減少。」這個現象是否有利國企的發展?為甚麼? 這些國企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進行了企業 , 透過淘汰生產力高/低的員工,同時又獎勵表現好/壞 的員工(即是所謂「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 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使企業更有效率,能夠和 企業(例如外資企業)競爭。 改革 私營
3. 試就你所知指出國企改革所帶來的問題,並建議一些解決方法。(提示:想一想國企倒閉帶來的問題) (課文第 44 頁) 3. 試就你所知指出國企改革所帶來的問題,並建議一些解決方法。(提示:想一想國企倒閉帶來的問題) 問題包括造成大量國企職工 (失業),使他們失 去 的問題。國家必須妥善安排因企業倒閉或實行 大規模裁員而失業的職工再就業或使他們能維持生計, 為此,國家必須加強 培訓工作和改善各種就業 措施,以及擴大社會 和優化失業保險。 下崗 福利 再就業 輔導 安全網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企業改革的成果 總結 內地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即使經歷了 2008 年爆發 的環球金融危機(金融海嘯),國內生產總值(GDP)仍然保持 8% 以上的增長 2010 年中國的GDP 達 39 萬億元人民幣(合 5.9 萬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落後美國 自 1978 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直至 2010年 , 中國GDP增長率平均每年接近10%,總增幅達 27 倍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經濟發展失衡 1985 至 1989 年間,內地經濟雖然透過發展工商業及建設城市達到高速增長,但發展並不均衡 國家農業增長率遠遠落後非農業 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被城鎮居民遠遠拋離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經濟發展失衡 在這段期間,內地宏觀經濟處於不平衡的狀況, 例如: 外貿收支失衡 通脹壓力飛升 1985 至 1989 年間的GDP高速增長是以犧牲宏觀經濟穩定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而達至的
1980 至 2009 年內地通貨膨脹率(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1980 至 2009 年內地通貨膨脹率(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經濟發展失衡 1990 年代,中央面臨經濟增長過於急速的挑戰, 因此透過制定宏觀調控政策,讓過熱的經濟 「軟着陸」,避免出現大規模的通縮和失業情況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經濟發展失衡 2008 年環球金融危機過後,中國整體經濟繼續增長。但西方經濟衰退,對中國低端出口貨品的需求下降 不少中、小規模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相繼倒閉,造成大量農民工失業 面對海外經濟環境的轉變,中國近期積極尋求產業升級,避免過分依賴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出口業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經濟發展失衡 加工出口業的利潤非常微薄,如要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模式,尤其透過: 優化經濟結構 培養更多管理人材和高技術工人 2011 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其重點正是加快上述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貪污腐敗 改革開放至今,中央政府一直解決不了貪污腐敗 問題 在改革初期,部分貪官利用職權,趁着計劃和市場經濟並行的情況,利用制度上的漏洞以權謀私 他們勾結商人,盜取大量國家資源,進行「低進高出」的倒賣活動,稱為「官倒」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貪污腐敗 由 1985 年開始出現的經濟秩序混亂、分配不公、幹部貪污腐化所導致和積累下來的民憤於 1989 年突破臨界點,透過六四事件爆發出來 當時,包括各大專院校學生代表及工農代表聚集北京天安門廣場示威及靜坐,他們希望透過和平手段,促使中央政府打擊「官倒」等貪污腐化問題,並要求中央改革政治體制,使社會步入民主化 1989 年 6 月 4 日,事件以鎮壓收場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1989 年民眾在天安門廣場示威靜坐。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貪污腐敗 六四事件後,政府銳意打擊貪污,例如:中共中央頒佈「廉政七條」加強反貪污腐化的工作 內地貪污受賄雖然較為收斂,但至今仍然是一個隱憂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貧富差距擴大 正當內地大城市加速發展企業、貿易、金融等項目時,農村及相對偏遠的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卻未能跟上步伐 農村人民的生活條件較差,失業和就業不足問題嚴重,居住環境落後,根本無法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
2.3 企業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 發展的挑戰 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環境問題 在追求物質豐裕的同時,中國人可能也正在破壞他們的居住環境。例如: 汽車代步為中國人帶來方便,但製造汽車和使用汽車,不單耗費能源資源,而且也會排放污染空氣的廢氣 一些房地產項目建於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可能已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 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環保之間取得平衡,對信奉 「發展是硬道理」(例如,追求 GDP 的增長)的中國人來說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課文第 49 頁) 珠三角工廠面臨倒閉危機 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地區,不少外商和中外合資企業在當地設立工廠,進行成衣、鞋,家電,玩具等各類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然後傾銷海外。然而,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之後,加工製造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企業須面對許多困難。最近幾年,珠三角企業因為受到通貨膨脹、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金,以及最低工資不斷上升等問題的影響,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等。此外,隨着人民幣升值和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珠三角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急劇下降,部分企業更面臨倒閉的危機。 (2008 年 2 月 22 日剪報) 資料 4
資料 5 珠三角概念自 1990 年代提出,即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和肇慶市。 (課文第 49 頁) 資料 5 珠三角概念自 1990 年代提出,即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和肇慶市。
1. 對外開放政策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哪些 機遇? (課文第 49 頁) 1. 對外開放政策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哪些 機遇? 「對外開放」政策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自 1970 年代末,內地選擇東部 城市作為發展外貿 和發展計劃/市場經濟的重點地區,這些重點發展城市 不少都集中在 三角洲地區, 例如深圳、珠海、 廣州等。在優惠政策的鼓勵下,不少中外企業開始在這 地區開設工廠, 尤其是加工工廠,進行成衣、鞋,家 電,玩具等各類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然後傾銷海外。 沿海 珠江
1. 對外開放政策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哪些 機遇? (課文第 49 頁) 1. 對外開放政策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哪些 機遇? 2007 年,珠三角有超過八萬家企業,其中加工企業約 5 萬家,約 1,500 萬人從事加工貿易業。珠三角的加工貿 易總額更佔全國的四成。換言之,對外開放讓珠三角成 為全國最重要的 地區之一,為當地帶來大量 就業及學習外國 文化的機會。 經濟發展 企業
2. 最近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試解釋這些挑戰的成因。 (課文第 49 頁) 2. 最近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試解釋這些挑戰的成因。 最近幾年,不少珠三角企業面臨 的危機。這和經 營 急劇上漲有關。導致成本上漲的原因包括: 通貨膨漲、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 金,以及 工資不斷上升等。 另外,人民幣升值/貶值增加外資企業的經營成本,例如香港企業要在內地投資,以人民幣作為 貨幣,那麼隨着人民幣對港幣不斷上升,經營成本也會同時相應增加/減少。 倒閉 成本 最低 結算
2. 最近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試解釋這些挑戰的成因。 (課文第 49 頁) 2. 最近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試解釋這些挑戰的成因。 最後,因某些國家實施貿易 政策,內地企業可能 要支付巨額 ,才能進口/出口產品,導致經營成 本增加。總括而言,不同原因造成經營成本上升,導致 珠三角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下降。 保護 關稅
(課文第 49 頁) 3. 承上題,試建議一些應付挑戰的對策。 企業應考慮是否有條件進行產業 。即放棄以往的 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出口企業,把企業轉型為 產 業。企業不再賺取微薄的 費,而是參與更高回報 的高科技產業,或者乾脆將資金轉為投資服務業等第 (二/三)產業。 大部分無法進行企業轉型的企業應考慮把部分生產線遷移至經營成本較低的 省份,因為當地水電費用、廠房租金,以及最低工資均相對低於珠三角地區。 升級 高科技 加工 內陸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機遇 外資推動出口工業的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加 1985 年:約 20 億美元 2008 年:近 924 億美元 中國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外來資金的目的地之一 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力密集的出口工業,為中國帶來大量外匯收入,成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並製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機遇 經濟體制與國際接軌 中國自 1980 年代起開始參與多個國際性貿易組織,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WTO) 這使其經濟體制趨近國際通用的模式,以提高外商到中國營商的意欲,為中國引入資金 中國在 2001 年成功「入世」後, 其他世貿的成員須向它開放市場:在和其他世貿成員進行經貿交往時,內地享有多邊、永久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以及國民待遇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機遇 經濟體制與國際接軌 對於本身具備競爭優勢的行業,由於得以進入更加開放的海外市場,自然獲益不少。這些行業包括:從事勞動密集製造品(如家電)的生產和出口 支援這些行業的部門也相應受益,例如相關的原材料及半製成品的供應者 按地區而言,以上行業高度聚集的地區,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受惠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機遇 開拓海外市場 中國透過出口,拓展內地產品、勞務的國際市場,補足了中國本土市場需求不足的缺口 在不同地區建設和經營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放區等,讓更多單位能對外開放貿易 從此,中國任何合法的經營單位都可以獲得外經貿經營權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機遇 加強中國企業競爭力 對外開放讓中國的企業能夠: 從而加強它們的競爭力,藉以提升利潤 參考國外一些高效率的經營模式,如企業管理技術 擴大了物資、資金、科技和管理技術、資訊等供應 從而加強它們的競爭力,藉以提升利潤 對外開放也讓中國揚長棄短,集中發展具優勢的領域如勞力密集的工業,讓資源調配得更有效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及中國人民銀行)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圖2.26 1978 至 2008 年內地的外匯儲備及貿易順差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及中國人民銀行)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對外開放使中國經濟影響舉足輕重 對外開放成功地將內地變成製造品出口中心。2009 年底,以出口價值計算,內地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出口國家。內地連年賺取巨額外貿盈餘,逐漸積聚大量外匯儲備,已經成為全球擁有最多外匯儲備的國家(二萬多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屬美元資產,同時也成為購買最多美國債券的國家。 資料 6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對外開放使中國經濟影響舉足輕重 現時內地經濟,在生產、出口,以至金融等領域,在世界經濟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財經政策,例如貨幣、財稅、外匯儲備使用、出口退稅、匯率,甚至勞工、環保等政策的改變,都會透過內地眾多對外經貿合作的渠道影響其他國家甚至全球經濟。 資料 6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對外開放使中國經濟影響舉足輕重 同樣,內地經濟也會受到主要經貿合作夥伴的經濟狀況和經濟政策的轉變而出現變化。內地經濟可說已經和世界經濟緊密地連在一起,其中又以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互動及交鋒對內地本身以至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最大。 (2010 年 1 月 11 日剪報) 資料 6
1. 直至 2009 年,「對外開放」政策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根據以上資料及你對「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試加以解釋。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1. 直至 2009 年,「對外開放」政策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根據以上資料及你對「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試加以解釋。 內地「對外開放」政策鼓勵進口/出口,政府吸引大量 外商來華投資,外商投資在勞力/資本密集出口工業, 為中國帶來大量 收入,成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 主要推動力之一。強勁的出口使內地的貿易收益(即貿 易順差為正數/負數)急速上升,1990 年的貿易收益 是 87 億美元。在八年後的 2008 年,貿易收益增加了十 倍以上,達2,955 億美元。 外匯
1. 直至 2009 年,「對外開放」政策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根據以上資料及你對「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試加以解釋。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1. 直至 2009 年,「對外開放」政策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根據以上資料及你對「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試加以解釋。 直至 2009 年,「對外開放」政策成功地將內地變成 出口中心。2009 年底,以出口價值計算,內 地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 國家。 同時,因為外貿收益增加,外匯儲備額也急速增長,截至 2010 年,內地已經成為全世界擁有最多外匯儲備的國家(二萬多億 )。現時內地的 GDP 總值在全球居於第二位, 僅次於 。總而言之,對外開放政策是推動內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動力之一。 製造品 出口 美元 美國
2. 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力?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2. 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力? 現時內地經濟無論在生產、出口和金融等領域,在世界 經濟居 的地位。因此,內地的經濟發展及其 政策轉變都會對其 和競爭者產生很大影 響。它的 政策例如貨幣、財稅、外匯儲備使用、 出口退稅、匯率,甚至勞工、環保等政策的改變對世界 經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其中又以內地對美國、歐盟 和日本的影響最大。 舉足輕重 經濟合作夥伴 財經
2. 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力?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2. 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力? 例如,2008 年,美國次按危機誘發全球股災,美國、 日本等全球主要經濟體步入 期。當時,中國經濟 保持穩定增長,透過購買大量美國 ,協助全球經 濟度過危機。不少 國家,例如東南亞、拉美及 非洲國家,也借助和中國建立更緊密的 關係,得 以推動經濟 。換言之,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 有其正面的貢獻。 衰退 國債 發展中 經貿 增長
2. 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力?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2. 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力? 然而,部分國家卻對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感到 , 例如,美國認為中國的低廉 及偏高/低的人民 幣匯率導致美國企業紛紛把生產線移往中國,是導致美 國 上升的主因。歐洲部分國家也認為中國把廉 價出口貨品在它們的市場 ,影響本土產業發展。 總括而言,無論中國經濟的影響是負面還是正面,它對 全球經濟的影響都肯定是舉足輕重。 疑慮 勞動力 失業率 傾銷
3. 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是如何產生的? 參考答案: (i)加入 組織 (ii)強大的 出口和 儲備 國際 (課文第 52 至 53 頁) 3. 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是如何產生的? 參考答案: (i)加入 組織 (ii)強大的 出口和 儲備 (iii)不斷加大/減少的貿易額 國際 製造業 外匯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挑戰 國際競爭導致部分企業倒閉 國際競爭可促使內地企業改善經營效率來提高競爭力,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但競爭激化也可能迫使一些生產效率追不上的內地企業倒閉,使失業問題惡化 入世後,內地個別行業面臨國際競爭對手的挑戰。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挑戰 反傾銷指控及國際貿易糾紛 「入世」後,外國不能以增加進口關稅和限制入口額來控制中國貨品的進口,必須在世貿的法律框架內排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糾紛 此外,外國往往憑藉「中國貨品侵犯知識產權」、「品質低劣」(例如食品安全問題)等指控,以抵禦中國製貨品「入侵」當地市場
(課文第 54 頁) 中國鞋業聯盟支持政府向世貿提出磋商要求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鞋類產品生產國。2005 年開始,歐盟對由中國入口歐洲的鞋類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受影響的中國製鞋企業達 1,200 多家,涉及 400 多萬工人,其中廣東鞋類企業受到極大衝擊。中國政府日前就歐盟對中國鞋類產品徵收反傾銷稅的裁決,正式向世貿組織提出協商解決的要求。 資料 7
(課文第 54 頁) 中國鞋業聯盟支持政府向世貿提出磋商要求 由 100 多家中國鞋類生產企業、材料供應商和鞋機生產商組成的「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10 日在廣州發表聲明,表示堅決支持中國政府向世貿提出的要求。聯盟認為,歐盟對鞋類產品的反傾銷措施忽視了歐洲消費者的權益。例如,歐洲市民對廉價鞋類產品的需求殷切,中國產品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反傾銷政策只會推高進口鞋類產品在歐洲的價格,對當地市民來說並不公平。 資料 7
(課文第 54 頁) 中國鞋業聯盟支持政府向世貿提出磋商要求 聯盟聲明指出,中國政府的決定是在世貿法律框架下保護國家合法貿易利益的重要一步,這是中國第二次針對與歐盟的貿易糾紛向世貿組織提交磋商要求。 (2010 年2 月11 日剪報) 資料 7
(課文第 54 頁) 1. 資料提及甚麼國際貿易糾紛? 資料提及的國際貿易糾紛是,歐盟向中國進口的鞋類產 品徵收 ,使中國鞋類產品的出口成本 增加/減少,影響中國鞋類企業的營業額。 反傾銷稅
2. 中國向世貿提出磋商的目的是甚麼?為甚麼中國不直接和歐盟進行磋商? (課文第 54 頁) 2. 中國向世貿提出磋商的目的是甚麼?為甚麼中國不直接和歐盟進行磋商? 目的是希望歐盟 對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徵收反傾 銷稅。歐盟堅持反傾銷政策,即使中國直接與它磋商也 沒有結果。因為歐盟和中國都是世貿的成員,可以在世 貿的 下要求世貿對反傾銷稅作出仲裁。歐盟 和中國毋須/必須接受仲裁的結果。 取消 法律框架
3. 題 1 的糾紛涉及哪些持份者?試列舉三個,並指出他們各自對糾紛的看法。 (課文第 54 頁) 3. 題 1 的糾紛涉及哪些持份者?試列舉三個,並指出他們各自對糾紛的看法。 持份者包括(i)中國鞋類 、材料供應商和 鞋機生產商組成「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 (簡稱「鞋業聯盟」)、(ii)中國政府,以及 (iii)歐盟。 他們對糾紛的看法如下:(i)「鞋業聯盟」認為歐盟應該/不應該向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徵收反傾銷稅,認為歐盟這次的反傾銷措施忽視了歐洲 的權益,例如推高進口鞋類產品在歐洲的 。 生產企業 消費者 價格
3. 題 1 的糾紛涉及哪些持份者?試列舉三個,並指出他們各自對糾紛的看法。 (課文第 54 頁) 3. 題 1 的糾紛涉及哪些持份者?試列舉三個,並指出他們各自對糾紛的看法。 (ii)中國政府支持/反對「鞋業聯盟」的看法,認為 歐盟的反傾銷稅政策不符合中歐雙方的利益。 (iii)歐盟認為中國鞋業企業把大量/少量廉宜的鞋類產品進口歐洲,對歐洲同類產業構成威脅,因此向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徵收反傾銷稅。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挑戰 人民幣匯率爭議 2008 年環球金融危機過後,西方經濟增長放緩,美國更面臨資產泡沫、失業等問題 美國人普遍認為,中國製產品大量出口至美國,導致中美貿易順差持續增加,不利美國經濟復甦 美國認為中國不讓人民幣按市場情況作適當的升值,是為了加強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同意讓人民幣小幅、持續升值,因為大幅升值對中國構成通脹、就業壓力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
中美近年貿易順差(單位:億美元)及人民幣匯率 (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挑戰 人民幣匯率爭議 中美近年貿易順差(單位:億美元)及人民幣匯率 (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挑戰 人民幣匯率爭議 近年,美國不斷向中國大力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其主要原因包括: 美國認為中國在操控人民幣匯率 中國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於政治層面上可能左右美國 對中國的政策 一旦人民幣升值,中國製貨品價格將隨之上升,相反美國的貨品相對便宜了,這有助提高美國本土工業的競爭力和增加就業機會
2.4 對外開放的機遇及挑戰 挑戰 人民幣匯率爭議 中國認為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不能單靠人民幣調節來解決,例如: 美國可以放寬對華出口高技術產品的限制,便能收窄中美貿易額的差距 2010 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值 3%,2011 年 1 月已經突破了 1 美元兌 6.60 人民幣的高點,但問題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