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可停下脚步 ——《目送》那些事儿
书籍简介 书目名称:目送 书目作者:龙应台(台湾) 图书目录: 【代序】你来看此花时 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Ⅱ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Ⅲ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龙应台女士 《目送》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将她推荐给大家的时候还颇为紧张,不过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相比朱自清的散文,《目送》更加温和细腻,读起来非常舒服。 ——顾逸
景玥雯 葛雯琪 顾逸 徐佳莹 陶安琪 顾竺青 杨靖雯 小组成员
目录
总结随想 文段摘录 生活记事 分析比较
文段摘录
——选自《目送》
——龙应台女士与她的母亲
天微微亮,她轻轻走到我身边,没声没息地坐下来。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 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淡淡的用了两句疑问句。所有的东西都会老去的那种无奈和对母亲日益佝偻身姿的心疼,就如同淡墨一般,悄悄地染进了文字之中。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 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 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母亲老了,听力也不好了,甚至口齿也不再清晰,但是女儿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意味,一直是每天一通地打过去。这种感情之深刻,之平常,之永久,并不是那么复杂,却永远萦绕在脑海中。
——龙应台女士与她的儿子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在母亲与儿子的视线互相交错的那一瞬间,有多少未能说出口的东西会一下子倾泻而出?或者说,是否在放开手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母亲对儿子,只能目送?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 告别时代,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第一次离开母亲那么远,却早已没有了儿时的怯意和不舍,剩下的只有不耐烦和勉强。作为母亲,龙应台女士感受到了儿子的那种厌烦,她会怎么想?但是,她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分析比较
在《雨儿》中的那个女儿,坚持为母亲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母亲,一直记挂着母亲…… 而在《目送》中的儿子却好似忘却了儿时对于母亲的牵挂,厌烦了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 点点滴滴的描写全部渗透进笔墨,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母子\女。 就算,他们都是一家人。
《雨儿》 《目送》 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 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母亲老了,身子虚了,不如从前硬朗了。 “我”将母亲的老迈看在眼中,心疼着。 儿子越来越高,已经算得上是“翩翩少年郎”了。 在“我”拥抱儿子时,儿子没有反应,更提不上回抱。
《雨儿》 《目送》 像带孩子一样把被子裹好她的身体,放周璇的《天涯歌女》,把灯关掉,只留下洗手间的小灯,然后在她身边躺下。等她睡着,我再起来工作。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对于母亲的照顾无微不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亲自把关,每一个动作都注意到了母亲的感受。 儿子对离开“我”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舍的意味,反倒是有些逃离的感觉。
生活记事
总结随想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