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一种急性过程的季节性疾病,由双芽巴贝斯虫引起,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也称为红尿或血尿病。
病原:本病病原体是属于巴贝斯属的双芽巴贝斯虫。虫体寄生于牛的红细胞中,是一种大型的虫体,其形态有环形、圆形、椭圆形、梨子形等,两个梨子形虫体以其尖端成锐角相连,这是本病原体的重要形态特征,梨子形虫体的长度通常大于红细胞半径。
虫体多寄生于红细胞中央。一个红细胞中虫体数多为 1~2个。红细胞的感染率为10%~15%,严重感染时可高达65%,轻病例中只有2%~3%。虫体经姬姆萨液染色后,细胞浆呈淡蓝色,染色质呈紫红色,多为两团,位于虫体边缘。
双芽巴贝斯虫在牛的红细胞内以“成对出芽”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最后形成配子体蜱吸血时,配子体随同红细胞进入蜱体内。配子体在蜱体内进行有性繁殖,与泰勒虫相似,所不同的是配子体形成动合子,穿过蜱的肠壁后,进入蜱的生殖器官,并侵入蜱的卵内变为成孢子细胞,以后又发育成多核体,多核体分裂成为多个动孢子。 。
多核体大部分是在正在卵内发育的幼蜱的唾液腺细胞内形成的。当幼蜱孵出前后,动孢子便发育成梨状的子孢子,幼蜱吸血时子孢子通过蜱的唾液,进入牛的血液而使之感染。
3 4 2 1 图3-93 双芽巴贝斯虫 1.变形虫型 2~3.分裂型 4.成对型
1 3 2 4 图3-94 牛巴贝斯虫 1.分裂型 2.边缘成对型 3.中央成对型 4.变形虫型
A B C D E F G 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图3-95 牛巴贝斯虫 在蜱体内的发育
A.牛血液内的原虫 B.虫体在吸饱血液的雌蜱 肠内发育 C.原虫在雌蜱卵内的发育 D、E.蜱卵的分裂 F.原虫在饥饿的幼虫体内 发育 G.原虫在饥饿的若虫体内 发育 H.原虫在饥饿的蜱体内发育
1.细胞内未变化的原虫 2.红细胞外的原虫 3~4.原虫的接合 5.形成合子 6.合子 7.合子经过肠壁钻入蜱的 卵细胞 8.卵细胞内的合子 9.合子变圆及生长
10.动合子 11.孢子母细胞的形成 12.孢子母细胞的孢子体 13.幼虫唾液腺内的孢子体 14.孢子母细胞和孢子体 15.若虫唾液腺内的孢子体 16.孢子母细胞和孢子体 17.雌蜱唾液腺内的游离孢 子体
感染双芽巴贝斯虫的雌蜱,可以经过卵将病原体传给它们的幼蜱,甚至可以在蜱体内传递保存达3个世代之久。因此,幼虫开始吸血时,就能够使牛感染牛双芽巴贝斯虫病。
在我国传播本病的有尾突方头蜱和有矩方头婢,这两种蜱都是一宿主蜱,主要寄生于牛。尾突方头蜱 1年可繁殖4~5代, 有矩方头蜱1年可繁殖2~3代。
因此,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在1年之内可暴发数次,一般多在春、夏、秋三季。但我国地区辽阔,各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不同,因而蜱的出现和繁殖代数也因地而异,在南方,本病多发生于6~7月,春秋季节则少。
诊断:本病一般以2岁以内的牛发病率最高,但症状不明显,死亡少。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显著死亡率高。 传播本病的蜱是在野外发育繁殖的,所以本病多在野外放牧时感染,舍饲牛发病较少。
本病多为急性经过,体温升高达到40~41.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肠蠕动及反刍弛缓,排粪 减少,常有便秘现象。呼吸脉搏加快, 粘膜充血。经 2~3天后, 病情迅速恶化,病牛显著消瘦,衰弱,呼吸粗厉,心跳亢进,粘膜发绀,胃肠蠕动废绝,排恶臭的褐色粪便。 、
根据症状、流行情况病原检查和病理剖检的结果综合判断可做出诊断。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数减少,出现贫血和黄疸,可视粘膜上有小点出血。常在发病2~3天后出现血红蛋白尿 体表淋巴结不肿大在不治疗的情况下,病程一般为10天左右,有的发病后2~3天即死亡。病理剖检可参阅泰勒虫病。 。 。
防治:参阅牛环形泰勒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