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 第三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Stories of growth: Caribbean Women Writers (2)
Advertisement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十七年小说 第三章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柳青 杨沫 梁斌 第三节 李准 茹志鹃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 本时期小说的形态 本时期小说的不足

一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一)历史 (二)现实 (三)分类与等级

(一)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革命历史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1、民主革命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一)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2、抗日战争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解放战争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一)革命历史题材 4、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二 现实生活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农业合作化 现实题材 工业建设 干预生活 人情人性

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三里湾》(1955)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

工业建设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乘风破浪》(草明)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德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一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外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港、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乘风破浪》(草明)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而复(1914---2004),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

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时间:历史与现实 分类的尺度 空间:工、农、兵、学 分类的实质与依据 题材的价值等级 进行分类的原因

三 本时期小说体裁状况 1、状况:趋向两极即短篇与长篇 2、形成原因: 由于自身的“功能” A、短篇 文学刊物的增刊 对短篇形态学的讨论 专事短篇写作的作家 B、长篇 C、评价

四 本时期小说形态 “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 四 本时期小说形态 “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 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 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 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第二节 梁斌 柳青 杨沫 二、柳青 1、生平与创作 陕西吴堡县人。青少年时期参加革命活动。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和文化宣传工作,直到去世为止。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a、尝试期:(1935年—1942年) b、转折期:(1942年—1951年) c、成熟期、丰收期: (1952年—19 6 月13日)

二、柳青 2、《创业史》 A、情节与主题 B、人物形象 C、艺术特色

《创业史》情节与主题 “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为、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

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 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 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无道德瑕疵。 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实行新法栽秧、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 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关于梁生宝形象的争论 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旧农民”序列 梁三老汉的形象: 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富农、中农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他们比一般贫农更容易发家,引发乡村人际关系紧张。这被看成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以革命方式把庄稼人中的另一部分看成是革命的敌人。在修辞上采用了政治道德化的方式。

评价 从《创业史》看,一方面是柳青显而易见的激进主义企图,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的真实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使得文本不断暴露民间生命生活的真相。 艺术成就 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不足之处

二、梁斌 1、《红旗谱》1957.12.中国青年出版。 2、人物关系列表 朱老巩 严老祥 冯兰池 朱老忠 严志和 冯贵堂 大贵 运涛 江涛 朱老巩 严老祥 冯兰池 朱老忠 严志和 冯贵堂 大贵 运涛 江涛 3、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出这本书的。

梁斌图片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关于成长小说 西方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是以18世纪末期“成长小说”的出现为标志的。“成长小说”的词源是两个德语词:Bil-dungsroman和Erzlehungsroman,通常译为“主人公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成长小说”肇始于歌德创作于18世纪末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此后在西方现代文学中蔚然成林,如司各特的《威佛利》,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都以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为主题,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

《红旗谱》插图1

《红旗谱》插图2

朱老忠形象 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 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 吴京安饰演

巴赫金 Bakhtin,Mikhail ikhailovich(1895-11-17,奥勒尔~1975-05-16,莫斯科) 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是他的主要力作,内中提出“复调小说”理论,为他获得世界性声望奠定了基础。

朱老忠形象 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崔嵬饰演))

朱老忠形象 “离土”的游民性格气质: “离土”也就是离开了乡村宗法伦理观念的约束,离开了农民千百年来形成他们性格因素的文化环境。尽管他们在异乡所从事的劳动可能仍是农业性质的,但他们的流浪者身份、外来者身份,使他们有一种不能融入当地乡村社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使他们成为土地之外的一群新性格的拥有者——游民性格的拥有者。因此,朱老忠成为一个对土地和土地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人,成为一个乡村社会秩序的异端、桀骜不驯者。

爱情的公式化修辞:革命+爱情 运涛/春兰与江涛/严萍:引路人与模仿者 春兰与严萍没有独立的革命事业,她们的活动、命运均受制于运涛与江涛的活动和命运。 她们面临道德与革命互相支配的困局:因为爱情是革命的前提,而她们在革命中没有独立的位置,她们对于革命事业忠诚只能透过对运涛们的忠贞来表达。

三、杨沫《青春之歌》 生平与创作 作品分析 1、创作情况 2、情节与主题 3、人物形象 4、艺术特色

一、生平与创作 生平: 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杨沫(1914—1995)

杨沫(1914——1995)

张中行(1909——2006、2、24) 原名张玄,河北香河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谙详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尊为“未名四老”。张中行先生早年专于文史语言,后偏于人生哲学,著有《文言和白话》、《诗词读写丛话》、《负暄琐话》、 《顺生论》、《流年碎影》等。

张中行对杨沫的评价 “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上了“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到后大为惊讶,甚至还写了封感谢信给张中行。后来有人著文谈她当年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指使,两人关系再度恶化。   杨沫去世后,她的子女曾经请张中行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却遭到张中行意外拒绝,“是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

作品分析 创作过程 1958.1.作家出版社出版。1950年,杨沫开始《青春之歌》的创作,初稿完成后。1952至56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1957年七月脱稿、1958年1月问世。

情节与主题 小说以1931,9、18——1935、12、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的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电视剧剧照

林道静的形象 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 林道静的双重性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青春之歌》解读:性爱与政治的双重书写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一方面是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的演绎,另一方面是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改写。 爱情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性相悦,不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确立,而是性别消失后的一种精神隐喻——无产者之爱不仅抛弃了有形的物质享受,而且抛弃了内在的私有观念,他们在彻底的改造后获得了纯洁的精神生命。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 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 性格与命运结合 语言抒情色彩

四、其他著名作品 吴强(1910),江苏涟水县人,1933年春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中断读书生活,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经受了抗日战争艰苦生活的考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吴强在部队长期从事宣传领导工作,也根据亲身与部队干部、战士共同生活和战斗的经历,进行戏剧创作。《红日》构思于解放初期,1956年动笔,1957年定稿出版。“

作者罗广斌(1924)杨益言(1925)参加过党领导的解放前夕的反蒋斗争,并被蒋帮投入过白公馆、渣滓洞的牢狱,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斗争和为革命壮烈牺牲的伟大场面。50年代他们就写作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初步表现这场特殊斗争的动人情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接着他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创作长篇小说《红岩》。“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叛徒文学”。

第三节 李准 创作历程 一、早期小说揭示问题 《不能走那条路》《白杨树》《冰化雪消》《冰化雪消》 二、1957年前后干预生活,讽刺鞭挞 第三节 李准 创作历程 一、早期小说揭示问题 《不能走那条路》《白杨树》《冰化雪消》《冰化雪消》 二、1957年前后干预生活,讽刺鞭挞 《灰色的帆篷》、《芦花放白的时候》和《信》 三、1958年后写符合当时倾向的作品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 小说人物 一、老一辈落后的农民 宋老定、董守贵、孙喜旺等。 二、农村新人

李准(1928----)

李双双:新女性的代表 人物刻画:性格泼辣、能干,但又不失女人的温顺、贤良。有着勤劳、质朴、无私和乐于奉献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颠覆意义:同样是积极要求参与社会劳动,但女人成了男人的引路人,让丈夫在自己无私、无畏精神的感召下发生思想上的蜕变,取得两性关系的良性发展。 叙事框架:“无我”到“有我”。 隐形结构:二人转模式。

电影《李双双》

茹志鹃 1958年《百合花》问世,开始显露了这位女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此后两三年里,又接连发表了一些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如《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等。

《百合花》 1、通过普通平凡的一面表现了人物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一)小说内容 1、通过普通平凡的一面表现了人物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流露出了悲剧意识 。意义:对以往文学中颂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反拨,融入世界反战文学潮流。

《百合花》 小说人物:“我”、通讯员、新媳妇。 1、 通讯员:性格:内向;木讷。能力:欠缺(借被失败)。 人性美(爱生活、爱美:绑腿、树枝、野菊花);人情美,关心他人(战友:馒头;新媳妇:被子;担架员:生命)。 2、新媳妇 (被子)不借(有私心,封建。)——借(气一气——后悔)——献(忏悔)。 心灵之美,人性之美。

二)人物塑造 1、运用大量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 百合花——通讯员、新媳妇纯洁美好心灵的象征 树枝、菊花——爱美、爱生活 馒头——关心他人 百合花——通讯员、新媳妇纯洁美好心灵的象征 树枝、菊花——爱美、爱生活 馒头——关心他人 肩上破洞——忘我个性 2、通过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情感 3、崇高的陌生化 有意淡化明确的政治背景;将更多笔触探向丰富的人性世界。

“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成熟于20世纪初,系统的“陌生化”诗学理论是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陌生化是反自动化。也就是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加以改造,找出其真实的情况,并在这一寻找中实现重新认识和新鲜惊奇的感觉等。它的目的是恢复感觉和激发感受,让人们重新回到富有情趣和发现意味的现实生活中去。     "陌生化"的主要审美标准是新异或惊奇,即审美心理中的新奇感和惊异感。

茹志鹃小说风格 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其他小说 双百方针背景下的小说 60年代初期的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 陆文夫《小巷深处》 赵树理《锻炼锻炼》 西戎《赖大嫂》

“干预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模式:以《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为例 1、情节构成方式 要得到的改善——改善过程——看到改善的希望 2、人物模式 进取型(林震):年轻,有理想有热情有激情,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过渡型(赵慧文):林震成长的催化剂。 保守型(刘世吾):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压抑了他的理想与激情。 浮华型(韩常新):工作脱离实际,喜欢形式主义。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

《红豆》: “小爱” 与“大爱” 1、以历史叙述为主,使个人、阶级、国家命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2、在知识分子如何走向革命的问题上,表达了一种更加温和地对革命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方式。即“亲情式”的对革命的接受和选择过程。 3、没有因为“大爱”(人民之爱)的神圣性,轻视、忽略“小爱”(个人情爱)对于人生选择的分量,即革命并没有使江玫忘却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