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 泸定县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 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温暖,年平均气温 16.5 ℃,年平均无霜期 279 天,年均降雨量 664.4mm 。境 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为世界所罕 见。泸定以 “ 红色名城 ” 著称,有 1705 年康熙皇帝亲赐御笔.
第二十二章 哺乳纲. 目的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及家兔的形态结 构特点,掌握哺乳纲的分类概况,了解哺乳类与人类 的密切关系。
第 14 章 17 西北地区 的自然区域 特征. 4 、生物(植被)-景观变化 ( 1 )降水分布及成因: ①本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 洋水汽难以输送到这里,年平均降水量表 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的态势,东部在 400mm 左右,往西减少到 200 mm 、 50 mm 以下。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课比赛 胎盘的形成 姓 名:魏 强 职 工 号: 单 位:动物医学院.
试 卷 讲 评.
地理位置 巴西概况 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 气候 地形 面积、人口 人口众多 国土辽阔 851万平方千米 43 第五位 第五位 面积 人口 巴西 1.7亿 占拉丁美洲的 百分比(%) 33 占拉丁美洲的 百分比(%) 在世界各国中 的名次 第五位 第五位.
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 永定路中学 王海峡.
第三章 陆地生物群.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欧阳志超.
北方冬季.
课首 第二章 有理数 苏科版 • 七年级 《 数 学 ( 上 )》 2.1 比零小的数 龙都初级中学 彭生翔
第三章 陆地生物群.
中国地理.
复杂多样的气候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复杂多样的气候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第一节 生物圈 概念: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中国的工业.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 清远市清城中学 李秋萍.
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地势和地形 §2·1地势和地形.

中国区域地理.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高中地理复习课件 什么是气候呢?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请分辨下列描述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昆明四季如春。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 、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5 、在未来 24 小时内,本地区将有 5-6 级的偏 北风,气温下降.
东 南 亚.
活化石.
植物和我们.
整理和建构地理知识系统的方法 ——宁波市余姚第四中学 郑伟大.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 1 人口与民族 2 地形与气候 3 绿洲农业 4 能源开发.
中国地理.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专题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想一想 能否 将天气预报改成气候预报?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中国的地理差异 福州文博中学 冯春欣.
7.奇怪的大石头.
                                                                                                                                                                
第三课:水 Leçon 3 水和土,活动一:地图 Activité 1, page 44
东亚及日本概况.
气候(第2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中国的气候.
第七章 地球的结构.
第十章 方差分析.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氮循环 肖子聪.
西藏 Tibet.
第二單元第1課 世界地理概述 一、海陸分布 (ㄧ)分區: 1.陸地-七(八)大洲 (中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2.海洋-三大洋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用计算器开方.
澳大利亚 迪肯大学 DEAKIN UNIVERSITY 紧密相关 • 不断创新 • 快速响应 James Sun 孙琎 迪肯大学中国区主任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細胞.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小学数学总复习.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我最喜愛的動物-棕熊 楊廷欣 3D (22).
七年级地理下册 东南亚第一课时 内乡县桃溪镇初中 尹香玲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山底小学 谢雪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内容提要: 一、生物圈 (一)水圈(二)气圈(三)岩石圈 二、动物的分布 (一)动物的栖息地 (二)分布区 (三)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 三、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一)世界动物地 理区划概述 (二)世界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 (三)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

一、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能够存活的空间区域,即生物的环境的总称,又称生态圈。生物圈只占据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它的范围大致处于自海面下10km、地表下300m深以及地表以上的大气层对流层(垂直高度约15km)之间。

水圈:水圈包括地球表面约71.8%的水域,也是构成大气圈及土壤岩石圈的一部分。水是生命起温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水生生物体内的水分占70%一80%以上,它不仅是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也是作为生命代谢活动的氢和有机体体内氧的来源之一。水还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通过水把营养与代谢过程联系起来,因而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 水本身的物理特性同样对于有机体的存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球表面的水体巨大、因而贮存着大量的热能,水的辐射热能为陆栖生物提供有利的生存条件。海洋中暖水和冷水垂直对流所导致的海流,对于气候条件以及水生生物的分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气圈:大气中,氧约占21%,氮占78%,二氧化碳占003%,此外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氧的存在及溶解于水的性质,是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氮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等含氮分子,经过复杂的合成过程制成蛋白质,动物则依赖吃其他生物而取得氮。生物有机体死后分解再将氮释放。二氮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成分和主要原料,它还构成对大气层外紫外线辐射和臭氧的屏蔽。

土壤岩石圈: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地壳为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由表层的土壤和底层的坚硬的沉积岩和玄武岩所构成的厚层,厚度约为5km一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仅地壳的表层与生命有关。

二、动物的分布 1. 动物的栖息地 动物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地形、气候,水分、土壤、植物等要素互相依存和相互制约地溶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动物栖息地是动物能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例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对于某些体内寄生虫来说宿主的内脏器官就是它们的栖息地。生活于不同栖息地的种类,都对其环境有特殊的适应,形成相应的结构和相应的生活方式。所以动物与其栖息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 分布区 种(或属、科)的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在任何—种动物的分布区内,并非到处都能发现其踪迹,它们只能生活在可以满足其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这种地方就是动物的栖息地。分布区是地理概念,必需占有地球上的一定地区,而栖息地是生态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在地图上标出某种动物的分布点,然后用线将边界上的点连接起来,就能清晰地勾划出种的分布区及其边界。

3. 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 由于地球呈椭圆形并依一定的轨道旋转,以致投射在地表各个区域的太阳热能都不均匀,使陆地的自然条件(或称景观)自北向南呈现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即地处极区附近的苔原地带、温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介于苔原地带以南及阔叶林之间的针叶林或泰加林地带、亚热带阔叶林地带和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带等。在山地条件下,自然条件也呈现类似纬度带的垂直更替,称之为垂直分布。各种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优势的代表性的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动物群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现代生态条件下所形成的,称动物区系。

陆地景观带及垂直景观带

三、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1. 世界动物地理区划概述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er)于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说,并得到了后来的板壳理论及其他学科的有力支持。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吻合等资料,推论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一片原始大陆,称为泛大陆(pangaea),在它周围则是辽阔的海洋。脊椎动物起源于北方大陆,逐渐向南侵入。到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在天体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破裂成分离的大陆块,并开始像筏子一样在湖面上漂移,经历了上亿年的几度离、合,终于逐步形成今日世界上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格局。

地球上的动物也随同泛大陆的破碎、漂流,以及地壳运动的变化,在各大洲分别参与组成不同的动物区系。应当指出的是,各洲大陆上的动物区系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却能互相进行渗透,尤其在一些几经离合以及缺乏有效的自然障碍作为阻限的地段,这种渗透现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于是视为隔离两个动物区系的阻限便不是一条界线而是一个宽阔的过渡地带了。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可划分为6个界 即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澳洲界、新热带界。

2. 世界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 古北界: 包括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本区与新北界(北美洲)的动物区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因而有人将古北界与新北界合称为全北界。鼹鼠科、鼠兔科、河狸科、潜鸟科、松鸡科、攀雀科、洞螈科、大鲵科、鲈鱼科、刺鱼科、狗鱼科、鲟科及白鲟科等,均为全北界所共有。 古北界虽然不具固有的陆栖动物科,但具有不少特产属,例如鼹鼠、金丝猴、熊猫、狼、狐、貉、鼬、獾、骆驼、獐、狍、羚羊、旅鼠以及山鹑、鸨、毛腿沙鸡、百灵、地鸦、岩鹨、沙雀等。

新北界: 包括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本界动物区系所含科别总数不及古北界,但具有一些特产科,例如叉角羚羊科、山河狸科、美洲鬣晰科、北美蛇蜥科、鳗螈科、两栖鲵科、弓鳍鱼科和雀鳝科等。此外像美洲麝牛、大褐熊、美洲驼鹿和美洲河狸以及鸟类中的白头海雕等亦均系本区特有种类。

东洋界:包括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我国南部、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等大小岛屿。 东洋界动物区系具有大陆区系的特征,由于气候温暖而湿润、植被丰盛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哺乳类中的长臂猿科、眼镜猴科和树鼩科等均为本界特有。鸟类中的和平鸟科为特有科。爬行类中具有5个特有科,其中如平胸龟、鳄惭、食鱼鳄等科。 尚有一些种类分布虽不局限于本区,但仍为本界特著产物,例如猩猩、称猴、懒猴、灵猫、鬣狗、犀鸟和阔嘴鸟等。

旧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 包括阿拉伯半岛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埃塞俄比亚界动物区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区系组成的多样性和拥有丰富的特有类群。有30科动物为本区特产,其中哺乳类的著名代表有蹄兔、长颈鹿、河马等科。还有不少种类亦仅见于本区,如黑猩猩、大猩猩、狐猴、斑马、大羚羊、非洲犀牛、非洲象和狒狒等。 鸟类中的非洲鸵鸟和鼠鸟为本区的特有目。爬行类中的避役、两栖类中的爪蟾、鱼类中的非洲肺鱼和多鳍鱼均为本区著名代表种类。

新热带界:包括整个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以及西印度群岛。新热带界动物区系的特点是种类极为繁多而特殊。兽类中的贫齿目(犰狳、食蚁兽和树懒)、灵长目中的新大陆猿猴(阔鼻类——械猴、卷尾猴和蜘蛛猴)、有袋目中的新袋鼠科(负鼠)、翼手目中的蝙蝠科和吸血蝠科、啮齿目中的豚鼠科等均为本界所特有。鸟类中有25个科为本界的特有科,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为美洲鸵鸟、 共鸟和麝雉。蜂鸟科虽不是本界的特有科,但种类及数量均异常丰富。 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的种类甚多,其中以美洲鬣蜥、负子蟾、美洲肺鱼、电鳗和电鲶为本界所特有。

澳洲界: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附近的太平洋上的岛屿。澳洲界动物区系是现今所有动物区系中最古老的,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的特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缺乏现代地球上其他地区已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但保存了现代最原始的哺乳类——原兽亚纲(单孔目)和后兽亚纲(有袋目)。后兽亚纲动物由于不存在与真兽亚纲进行生存斗争而获得发展,因而在本界占据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并产生多样化的适应,是后兽亚纲的适应辐射中心,真兽亚纲仅有少数几种蝙蝠和啮齿动物。 澳洲界的鸟类也很特殊,鸸鹋(澳洲鸵鸟)、食火鸡和无冀鸟(几维鸟)、营塚鸟、琴乌、极乐鸟、园丁鸟等均为本界所特有。

3.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 动物区系的区域分化:据古生物学研究,我国现代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2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后期(上新世)。当时,我国境内的动物群基本上都属于三趾马动物区系(或称地中海动物区系)而动物区系的地理分化并不明显,其分布范围包括欧亚大陆及非洲的大部分。那时的环境,北方属于亚热带-温带,有较广阔的草原和森林草原,草原动物丰富,有各种羚羊、马、犀、鸵鸟等;南方属于热带,森林动物占优势,草原动物很少。

第三纪后期,特别是第四纪初,中国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广大的地表开始剧烈抬升,形成大面积的高原,气候往高寒方向发展,并促使亚洲大陆中心荒漠化,我国的自然环境有了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个变化对于动物区系的地区分化也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更新世以来,全球进入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发生了多次变动,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对动物区系的演化及动物分布区的变迁,都有重要的影响。

更新世早期,我国动物区系的差别已初显端倪。当时南方生活的动物属于巨猿动物区系,区系组成已初步显示出东洋界的特色;北方生活的动物属于泥河湾动物区系,其中已出现了与现代北方种类相近似的一些动物,但仍具有大量至今仅见于南方的动物。更新世的中期和晚期,巨猿动物区系发展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区系,这一动物区系的性质与东洋界益趋接近。该动物区系的分布范围甚广,除我国南方外,还包括华北一带,当时的有些属、种目前在我国已经绝灭,如猩猩(Pongo)、鬣狗(Hyaena)、獏(Tapirus)、犀等,而象、长臂猿、大熊猫等的分布区也已大为缩小或仅存于一隅之地。北方的泥河湾动物区系又发展为中国猿人动物区系,到更新世晚期更进一步发展成沙拉乌苏动物区系。

沙拉乌苏动物区系再一次于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北部)及华北一带分别分化为猛犸象-披毛犀(Mammuthus-Coelodonta)动物区系和山顶洞动物区系,猛犸象-披毛犀区系中的河狸、鹿、驼鹿、、狼貛、野马、野驴等一直生存至今,但分布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当时华北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森林和草原的面积比较广阔,森林动物有猕猴、麝、多种鹿和牛属(Bos)动物等,草原动物则有旱獭、鼢鼠、野马、野驴等,这个动物群向西一直延伸到新疆。全新世初期,我国陆地动物区系的区域分化,基本上已呈现代动物区系的轮廓

中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我国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区系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大区系。这两大区系的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川北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达于淮河一线。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地势平坦,缺乏自然阻隔,因而呈现为广阔的过渡地带。我国疆域广阔、自然条件多样,动物类群极为丰富,特别是古北界与东洋界均见于我国,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可比拟的。加以我国在第四纪以来,并未遭受像欧亚大陆北部那样广泛的大陆冰川覆盖,动物区系的变化不像欧亚北部那样剧烈,因而保留了一些比较古老或珍稀种类,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扬子鳄、鳄蜥和大鲵等,均为世界所仅有的珍贵动物。

(1)东北区 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地、松辽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尔泰山地。本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北部的漠河地区素有我国北极之称,夏季短促而潮湿 典型的代表动物有哺乳纲偶蹄目的麝、马鹿、驼鹿、驯鹿、狍、野猪;啮齿目的灰鼠、棕背砰、红背鲆、小飞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鸟纲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鸡形目的黑琴鸡、花尾棒鸡、松鸡、雷鸟,雀形目的交嘴雀、星鸦;爬行纲的极北蝰、棕黑锦蛇、两栖纲的极北小鲵、爪鲵、东方铃蟾、黑龙江林蛙等。其中,号称林中巨人的驼鹿、森林之舟的驯鹿、百兽之王的东北虎.以及林旅鼠、河狸、雪免、松鸡、榛鸡等均为本区的特有动物。

( 2)华北区 北邻东北区和蒙新区,往南延伸至秦岭、淮河,东临渤海及黄海,西止甘肃的兰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东部的黄淮平原。本区位于暖温带,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植物落叶或枯萎,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繁盛。区内广大地区巳被开垦为农田,。华北区的动物种类比较贫乏,特有种类少。褐马鸡、白冠长尾雉可算本区特有动物。酚鼠、仓鼠、田鼠、黑线姬鼠等为本区优势种、危害严重。大型草食兽有麂、野猪、马鹿、岩羊等,毛皮兽主要有草兔、黄鼬、獾、狐等。两栖爬行动物中以虎斑颈槽蛇、丽班麻晰、花背蟾蜍、中国林蛙、金线蛙等北方狭口蛙等北方广布种较为常见。

(3)蒙新区 本区的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麓,往西沿燕山,阴山山脉、黄土高原北部、甘肃祁连山、新疆昆仑山一线,直至新疆西缘国境线。包括内蒙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山地等。本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以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为主要植被。动物种类贫乏。代表动物有黄羊、达乌尔黄鼠、草原早獭、跳鼠、田鼠等、鼠害严重。 鸟类有百灵、云雀、沙鸡、大鸨等。 生态特点是: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动物特别繁盛,中小型食肉目动物较多,常见种类有黄鼬、香鼬、艾虎、石貂、黄喉貂、狐等。地栖性的雀形目鸟类繁多,少数种类因有利用鼠洞栖居的习性而出现“鸟鼠同穴”现象。

(4)青藏区 本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川西北部,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东有横断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所围绕的青藏高原。气候是冬季长而无夏天的高寒类型。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一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组成。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纲中的白唇鹿、野牦牛、藏羚羊、藏盘羊、藏驴、喜马拉雅早獭。鸟纲中的雪鸡、雪鸽、黑颈鹤、藏马鸡、蓝马鸡、西藏沙鸡、雪雀以及经常出入于早獭和鼠兔洞并形成高原上鸟鼠同穴现象的棕颈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鸦、藏雀等;两栖爬行动物中的温泉蛇、高原蝮、西藏竹叶青、喜山钝头蛇等。

(5)西南区 包括四川西部、贵州西缘和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和甘肃的南缘。南抵云南北部横断山脉部分。境内高山峡谷甚多。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海拔高度在1600m一4000m之间,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显著。与此相适应的是,动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变化为特征。植被和动物种类均十分丰富。古北界和东洋界的成分交错分布现象普遍。 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则为塔尔羊、长尾叶猴、大熊猫、金丝猴、牛羚、小熊猫。红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雄、喜山小头蛇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和小熊猫等为本区特有种。

(6)华中区 本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以上,气候较干寒,森林、灌丛常与农田交错。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缓,平原广阔,河道和湖泊密布,农业发达,宗称“鱼米之乡”。分布在本区的动物群与西南区的中、低山带同属于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总的说来,华中区的主体动物是东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种类参与组成动物区系。 本区的特有动物是大伏翼、獐、黑麂、白暨豚、灰胸竹鸡、白颈长尾雉、扬子鳄、大头平胸龟、隆肛蛙、东方蝾螈、中国雨蛙等。森林面积小,林栖动物少。

(7)华南区 本区地处我国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云南及两广的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自然环境复杂,气候炎热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mm以上。植物生长繁茂而多层次,属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动物种类繁多。组成动物区系的是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华南区是我国动物区系中热带—亚热带动物最集中的区域,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西部的滇南山地,而且还是全国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有“动物王国”之称。 有懒猴、长臂猿、亚洲象、原鸡、绿孔雀、蛤蚧等多种典型的热带动物,麻雀、白腰文鸟、八哥、各种画眉、鸦类和太阳鸟则是常见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