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對節日的影響 情人節、新年
節日 一些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 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 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源於宗教、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 隨着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
中國情人節-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是個美麗浪漫的日子,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傳說牛郎織女兩星隔著銀河,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這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爲中國傳統節令中最富浪漫淒美的民俗節日。 E.G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西方情人節的由來及習俗 最早期羅馬牧神的宗教節慶。當時的羅馬郊外,有許多成群的野狼在鄰近的森林裡危害遊走,給人畜帶來不少威脅。當時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認為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能保護牧羊人和羊群,而牧神節也就定在二月十五日來慶祝了,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祭典來慶祝牧神節。 後來西方演變成二月十四日這天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並且不限於情人 而傳入東方的西洋情人節,只有年輕男女與所愛的情人共度浪漫的節日。
元旦的由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西方新年的由來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雙面神“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原本以為教皇把耶穌誕生年作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穌有關,事實並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還應該是12月25日聖誕日為過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沒有聖誕隆重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導致節日全球化的因素(一) (1)民族文化價值的空殼化 (2)商業化傾向 節日=假期? -不懂節日起源、民間習俗、文化內涵 -人們只記新年=利是,傳統意義被取代 (2)商業化傾向 -將節日當作是購物天、吃飯日(消費主義) e.g新年=商業節日 -商家以新年刺激消費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去年的零售額多了1 8%,達4404億人民幣。
導致節日全球化的因素(二) (3)失去節日原有特色 (4)本土文化淡忘 -七夕情人節以農曆計算 農曆新年的全盒傳統應該有糖蓮子、糖冬瓜等有特別寓意的食物 現時:西式糖果、朱古力等 (4)本土文化淡忘 -七夕情人節以農曆計算 -每一年的日子亦有不同,令人漸漸淡忘 -而情人節就以西曆計算 -二月十四日西方情人節
導致節日全球化的因素(三) (5)西方文化的衝擊 -西方情人節宣傳浪漫主義,而七夕本來的意義是崇拜。本地年輕人追求新鮮感,西方的浪漫帶給年輕人新鮮感,吸引他們。漸漸西方情人節取代七夕。 (6)中國經濟騰飛 -不斷湧入外資,國民生活素質提升,追尋不同節日所帶來娛樂。同時配合改革開放的政策,外資商品有更大機會進口中國市場。為了吸引買家,節日商品設計新穎,打破傳統。國民認為外國文化與節日代表潮流,產生崇拜的心態
導致節日全球化的因素(四) (7)互聯網盛行 -國民有更多機會接觸西方文化,同時容易認識西方節日與細味箇中樂趣,加強了中國人崇尚西方節日的心態。. (8)國際間交流增加 -由於新年每個國家都會過,而且國家與國家之間可以透過節日,表示友好 e.g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電視上公開以普通話說新年快樂
導致節日全球化的因素(五) (9)反輸 西方文化傳入到中國 中國亦可輸出傳統節日商品(例如:新年的揮春) 將中國傳統文化滲入西方國家
總結 大程度上文化更加多元化 小程度上文化變得更單一 全球在地化(localization) 傳統節日未被完全淡忘 轉化外地文化,加入本地色彩有助傳統創新 小程度上文化變得更單一 農曆新年的全盒傳統應該有糖蓮子、糖冬瓜等有特別寓意的食物 現時:西式糖果、朱古力等 仍然有使用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