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基础篇 第三章 四川外语学院 中文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和諧的性別關係 授課教師:廖文傑. 性別角色的形成 性別的意含包括生理性別與性別角色兩層 面。 性別的意含包括生理性別與性別角色兩層 面。 生理性別:天生、先天得來的性別,通常 以身體特徵的差異來區分。 生理性別:天生、先天得來的性別,通常 以身體特徵的差異來區分。身體特徵 *生理性別有可能改變嗎?
Advertisements

 第11讲 美国 巴西.
兵车行 杜甫 福州十一中语文组 林嵘臻.
成才之路 · 语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猪.
中华传统文化 ——礼俗、宗法.
开心辞典 D c c 2.请问马拉松的距离是 ( ﹚ A.4公里 B. 39公里 C.42.193公里 D.40.2公里
第五章 主张超尘绝俗的 佛家.
第三章 秘书工作的起源与沿革.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王國安
西方行政学说史 导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耶和華神已掌權 主耶和華我的神 我的王 我的心要倚靠祢 凡投靠祢的必不懼怕 等候祢的必不羞愧 願祢的崇高過於諸天 祢的榮耀高過全地
第十一章 文獻資料分析法 M99E0202 吳孟樺.
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与实践案例 ——《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我国少数民族习俗礼仪.
《嗓音发声具象法》系列课程讲座 陈 莉 — 科学发声说话,消除职业病咽喉炎 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系列课程
流行性感冒、冠心病、乙肝、龋齿、蛔虫病、灰指甲、肺结核、爱滋病
34 府学胡同的文天祥祠,相传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 。
学业考试命题策略 牛学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岩層中的奧秘與寶藏.
让世界更美好! 爱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 让出自己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 送上一杯茶; 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大师 的 童稚活泼 亲切可爱.
辨析并修改病句   ≪考试说明≫ 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次D”。.
第7章 预测股票价格的变动.
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
星罗棋布 村庄 村庄 村庄 村庄 村庄 罗马广场 村庄 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着。形容数量多而密集。 村庄 村庄 村庄.
花未眠 川端康成.
灵枢·本神第八 主讲人 王洪京.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
102年紫錐花春暉反反毒宣導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黃淑玲教官.
第五章 菜单管理 一、菜单的定义 菜单是饭店餐厅提供商品的 目录。是餐厅餐饮产品销售的品 种、说明和价格的一览表,在餐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祖国的统一大业.
有一個阿嬤要死掉了,她的兒子前去探望她。
鸿门宴 司马迁.
dtnl 拼音王国 欢迎来到 大家好, 恭喜你们成为小学生。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朵朵, 我们一起去拼音王国吧,
21、掌声.
常常喜乐 赞美我主.
2. 聽力測驗 測驗時間:25分鐘 聽力測驗分做「對話」kap「演說」2種題型,攏總21條單選題。
注:PPT已设定好时间切换,背景音乐用王心凌《DA DA DA》速度较好。
鳳仙花家族 鳳仙花家族 作者:江潤章 非洲鳳仙花 鳳仙花 棣慕華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 黃花鳳仙花.
走近孔子, 走进《论语》 ——青岛七中“百家讲坛”讲座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二零零七年九月.
客家語拼音教學 (四縣腔) 分享者:馮美齡.
宸卿小学 司徒红珠.
走獸 倒嚼(反芻) 分蹄 潔淨的 牛、羊、鹿、羚羊 不潔淨的 分蹄不倒嚼 豬;駱駝、兔子、沙番(岩狸);肉食動物.
18 借生日.
党员干部要争做社会主义 社会公德的表率 党员干部要争做 社会公德的表率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周海涛.
第五单元综合复习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梁沛轩.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陈化店镇丁集小学 梁秋云.
小鹿的减法.
富饶的西沙群岛 广西省南宁市武鸣县府城镇第二小学 蒙瑶珍.
運動 yùn dòng.
長虹虹頂新建工程 中鹿營造/ 宏林營造廠- 聯合承攬
13-1 數位/類比(D/A)轉換IC 2019/4/22 第13章 /數位類比(D/A)介面實習.
涉江采芙蓉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 余波.
內壢國中102學年度 2/21世界母語日 宣導活動.
組員:4980J027 李其展 4980J090 曾國勝 指導老師:楊松霈 老師
第 四 章 迴歸分析應注意之事項.
全息照相 ——电科091 储佩佩.
紫藤萝瀑布.
有理数的乘方(二).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布什政府在陷入伊战泥潭不能自拔的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限期从伊拉克撤军。 B.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心脏病急剧上升,该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C.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是专家的天职,任何违背科学真理的行为都应成为其禁区都不可踏入。 D.北京时间2007年9月14日,9时33分,日本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号在日本九州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
知识点5---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 1. 最大线性无关组的定义 2. 向量组秩的定义及求法 向量组的秩和对应矩阵秩的关系 3.
Spider-man 蜘蛛人玩具介紹 我很喜歡蜘蛛人所以我才會介紹他的玩具 希望你們會喜歡 上一頁 回首頁 下一頁 五年一班 郭彥孜.
用電安全-知識篇 業務單位: 總務處營繕組
你知道普通話有多少個聲母嗎﹖ 答案:23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基础篇 第三章 四川外语学院 中文系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内容提要: 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学的发展、功能主义语言学、汉语特点的启示 教育的作用、目的,教学过程、原则、内容、方法

理论基础 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文化学—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教育学、心理学—作用于方法和途径

语言学部分 语言的基本特征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的发展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功能主义语言学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分析的汉语特点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无因果联系)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无因果联系) 视觉:信号灯 听觉:军号 触觉:盲文 形式与内容 语言符号的形式—语音;内容—意义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音与义结合),无可论证,约定俗成。 语言是符号系统,分层次,有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 启示: (1)重视意义,掌握音义联系。 (2)掌握语言系统和分支系统,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 (3)声音是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教和学诮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言语与语言 1+1+1+1+……=1 具体与抽象,个人与社会,工具与运用 棋局与棋子规则 启示: (1)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训练抓听说读写技能以培养交际能力。 (2)从言语中接触到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也必要的。

3、语言具有生成性 大脑储存的是规则系统 音位(几十)—语素(几千)—词(几万)—句子(无穷) 启示: (1)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操练模仿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于此。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启示: (1)交际工具是本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人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技术、形象、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须借助语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进行。 不同民族思维能力一样,思维方式有同有异。 启示: (1)学好目的语,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课堂中尽量用目的语进行教学。不借助学生母语媒介。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启示: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正常人都能掌握母语,也能学会第二语言。 (2)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共同之处。

小结 最主要的是对语言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对语言内部结构体系的认识。 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工具,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目标,且要让学生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学习。 语言的内部结构体系是受规则支配的具有生成性的符号系统,须让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及其组装规则,才能有效地学会该语言。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研究的阶段 语文学时期(传统) 古代语言研究的三个中心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现代) 转换生成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威廉·琼斯 《三周年的演说》 葆朴 拉斯克 格里姆 施莱赫尔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 研究得最为全面的语系--印欧语系 威廉·琼斯  《三周年的演说》  葆朴  拉斯克 格里姆 施莱赫尔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 研究得最为全面的语系--印欧语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的语言并不是彼此毫无联系的个体,它们彼此之间有着丰富多彩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 把语言当做知识来研究比较,强调语言间的共性。 教学法:语法—翻译法

诞生标志——1916年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 2、结构主义语言学 诞生标志——1916年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 构主义的创始人。索绪尔的 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索绪尔如何看待语言 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把语言学与符号研究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要素的性质决定于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语言的系统性表现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当中。 区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应是对语言系统的共时分析

代表人物 主张 成就 布拉格 学派 哥本哈根 美国结构 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特鲁别茨科依 雅柯布逊 叶尔姆斯列夫 布龙达尔 应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方面去研究语言的结构 音位学 《音系学原理》 提出音位十二对区别特征 哥本哈根 叶尔姆斯列夫 布龙达尔 认为语言学应该研究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和模式 用组合和聚合的方法确定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语符的诞生 美国结构 主义学派 布龙菲尔德 语言学应该描写活的言语事实,而不必用历史知识来影响语言的共时描写 纲领性著作《语言论》;著名公式S—r……s—R 直接成分分析法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它是二十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被誉为“美国语言学家之首”。他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宣告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正式诞生。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 把语言看做是一种工具和手段,通过刺激—反应来获得,强调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着重研究和描写不同的语言系统及其结构形式。 这影响到注重口语并以句型 结构操练和模仿为特色的听说法、视听法。

3、转换生成语言学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1957年他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 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革新 转换生成语言学学是建立在对美国的描写语言学的批判之上的 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 它是把现代数理逻辑结合起来,提出的新的语言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

影响 区分“语言能力”—内化了的语言规则,“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说出来的话语。 “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假说、“深层结构”“表层结构”. 把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人类认知领域。 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

转换生成语言学 把语言看做是人的一种能力。人靠这种能力能掌握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这一观点成为重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强调认知语法规则的认知法基础。

4、功能主义语言学 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韩礼德、马丁内 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能 与语言系统的关系。 这一理论影响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

小结: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形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两大思潮。 形式(结构)—功能 对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1.1语言能力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1.1语言能力 A(乔):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法规则体系。与形式结构有关,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脱离外语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语言表现: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B(海姆斯):说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能力,并包括在一定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1.2交际能力 A(海):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既指表达能力—说、写 又指理解能力—听、读 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B(卡纳尔): (1)语法能力—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即语言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社会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3)话语能力—连贯表达能力。 (4)策略能力—根据发生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即应变能力。

小结: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 不仅要求掌握语言规则,还要掌握语言运用规则。 启示:培养汉语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目标成为共识。 功能法(交际法)成为最受关注的教学流派。

2.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2.1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形式主义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 2.2语言功能:语言所发挥的作用。即用语言做事,或者说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韩礼德:儿童七种功能:工具、控制、交际、表达个体、启发、想像、信息; 成人:观念、交际、话语

小结 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功能法的推动,语言功能的研究和教学成为热点。

3.话语分析与会话分析 3.1话语: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口语、书面语。 3.1.1话语分析:“语篇分析”,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3.2会话分析: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 3.2.1会话特点:话轮替换

小结 启示: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必须加强连贯表达的训练,培养话语能力。 以前注重单句的句型操练,学习者能说出正确的单名,却难说出结构衔接、意义连贯、表达顺畅的话语。 在中高级汉语教学课堂中加强话语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4.1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人们说话也是一种行为,在做一件事。 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 (字面意义)(言外之意)(对听话人影响) 4.2会话含义:对会话中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

4.2.1合作原则(格赖斯): 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4.2.2礼貌原则(利奇): 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 4.2.3面子保全论(布朗、莱文森) 启示:特定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需要更多汲取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

附录: 会话含义举例分析 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从句子的字面中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实际含义。 言语会话原则(格赖斯) 1质的准则 (包治百病的广告) 附录: 会话含义举例分析 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从句子的字面中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实际含义。 言语会话原则(格赖斯) 1质的准则 (包治百病的广告) 2量的准则(明天气温高于零下20低于零上45度) 3关系准则(明天你能来吗?-你这个真好。) 4方式准则(三个男女同学去)

礼貌原则(利奇) 1得体准则(让别人少吃亏,多得益) 2宽宏准则(使自己少得益,多吃亏) 3赞许准则(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许) 4谦虚准则(对自己少赞许,多贬低) 5赞同准则(减少分歧,增加一致) 6同情准则(减少反感,增加同情) 人们出于礼貌的需要,常常违反会话原则。

礼貌原则示例 A贵宾:刘先生,这几个月你跑前跑后,真是太辛苦了。 小刘:不辛苦,您从国外那么远来中国,那才辛苦呢。只要您吃得好,住得舒服,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违反了质的准则,运用了得体和宽宏准则 B甲:请问尊姓大名? 乙:不敢,小姓王,名小强,有空到寒舍一聚。(赞许和谦虚准则)

C甲:您所提的条件,有一些,我是同意的,只是对其中的些条款我还要回去和同事们研究研究,再向上级请示一下。 乙:我很高兴您能表示同意,希望早日达成协议。 (违反方式准则,运用赞同准则)

1,甲:我的炸鱼哪里去了? 乙:啊哈,那只猫看起来挺满意的。 2,甲:我们都很支持小王和小李的,是吧。 乙:对,我们都很支持小王的。 故意违反的哪条会话合作原则 1,甲:我的炸鱼哪里去了? 乙:啊哈,那只猫看起来挺满意的。 2,甲:我们都很支持小王和小李的,是吧。 乙:对,我们都很支持小王的。 3,甲:生活里什么情况最悲惨? 乙:孩子没有了爹娘最悲惨。

练习 一、填空 (每空1分,共10分)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 的能力。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  的能力。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 。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__、__、_ 。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有: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话语能力 策略能力 语言形式 语言功能 话语分析 会话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1.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2.语言特征对第二语言教学有哪些启示? 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是思维工具 语言体现一定社团的文化

3.语言学历史如何影响教学法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 功能主义语言学 4术语: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语言交际能力

汉语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内容: 语音 词汇 语法 汉字

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吗? 书面语的书写系统不同于大多数语言: 日语(假名)、朝语(谚文)、阿拉伯语(阿拉伯文)、汉语(汉字) 特点(通过汉外对比)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优势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优势 1.语音方面 2.词汇方面 3.语法方面 4.汉字方面

1.语音方面 (已学现代汉语知识,对比所学外语,归纳总结) 提示: 音素、音节

(1)汉语语音采用的音质音位较少,只用了32个音质,其中元音音位10个,辅音音位22个。而英语采用了48个音位,比汉语多了16个。

(2)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规律性强。 由一个元音或由一个元音加一个辅音构成的音节特别多,如a(啊)、yi (衣)、e(鹅)、da (大)、ti (体)、ne(讷)、lu(路)。 音节中辅音不能相连,而且辅音出现的位置固定,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结尾,如ma(妈)、kan(看)、an(安)、ling(零)。

(3)同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占优势的语言相比,汉语音节中乐音比较多,形成了它所特有的显著的音乐性。 音节中元音出现的频率较高; 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占优势; 音节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

(4)汉语音节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的配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有助于学习并掌握普通话音节的正确读音。

(5)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也只有1300多个。 英语的单音节形式就有几万种。

2.词汇方面 提示: 词的音节 词的结构 词的意义

(1)汉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单音节的,音节少,便于记忆。

(2)汉语在构词上以词根复合法为主,词根加词根就能构成一个词,且与词组的组合类型一致。

(3)二个语素组合构成一个词的最常见,且词义与语素相关,便于记忆或猜认。

(4)常用词的覆盖率较高。

3.语法方面(3点) (1)语法结构简明,且句子、短语和词的结构关系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一种规则,三处可以使用,外国学生只要记忆同一套规则就能识别或生成不同的词、短语和句子。

(2)汉语形态变化少,便于掌握和运用。 名词、代词不变格,没有阴性、阳性之分; 动词不按人称、性、时态变位; 表示“数”的语法形式只有一个“们”。

(3)汉语句式丰富,同一种意义通常可以借助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4.汉字方面有利吗? (1)汉字与音节对应极强,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 (2)汉字中的形声字有表音成分。形声字的声符表音,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并掌握字的读音。现代汉语的形声字占绝大多数。据统计现代汉语里的形声字有5496个,它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所占的比例是78.51%。

(3)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活化石。它凝聚了几千年的汉文化,能够让人产生极大的兴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常用汉字高度集中,出现频率高,数量很有限,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按照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教学。学习者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汉字后,就能够顺利地进行阅读。

(5)汉字有表意作用,不少汉字能够“以形显义”,这一点与许多外国文字不同,教学中可以有限地利用。如: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关系较近,某些读不准甚至读不出的,却可能知道它的含义。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是有一定的理据的,从汉字教学来说,有理据的字就容易学习。 利用汉字自身的理据因素,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很多都有理据可考。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教学的难点 (1)声调是汉语语音教学的最大难点。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教学的难点 1.语音方面(3点) (1)声调是汉语语音教学的最大难点。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声调。很多学习者的母语没有声调,很难发准四声的调值并记住每个音节的声调。 即使是母语有声调的学习者,也感到准确地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比较困难,因为不同语言的调值和调类并不相同。

(2)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分不易掌握。 (3)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和儿化等也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2.词汇方面(5点) 对于外国学生,识记和使用单音节词比多音节词所花费的功夫要多,特别是听力上不易辨别清楚。 (1)与汉语双音节词相比,单音节词较难学习。 对于外国学生,识记和使用单音节词比多音节词所花费的功夫要多,特别是听力上不易辨别清楚。 这主要是因为汉语单音节词同音现象比较普遍; 而且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节,语音持续的时间太短,对听觉神经刺激强度不够。

(2)汉语词汇丰富,同义词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语搭配、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给学习者准确运用每一个词造成困难。 (3)带有鲜明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如“贵(校)”、“令(尊)”、“寿木”、“续弦”、“有喜”等以及现代汉语里遗留的部分文言词语,有的是词义不好把握,有的是运用常常出错。

(4)汉语里有丰富的成语、惯用语等熟语,如“负荆请罪”、“刻舟求剑”、“开夜车”、“半瓶醋”、“拍马屁”等,结构简练,含义丰富,出现频率较高,对外国学生来说,理解和准确使用都比较困难。 (5)在书面语中,汉语的词语排列不实行分词连写,给阅读带来不便。

3.语法方面(10点) (1)虚词的运用。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是汉语里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中有些词的用法比较复杂。

(2)量词的运用。 汉语的量词特别丰富,根据名词的不同,在数词和名词之间选用不同的量词。 汉语的量词运用有些是有理据的,有些是无理据的; 有的量词语义虚化;

有很多是临时量词; 有时同一个名词由于语境的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 量词运用的规范问题等。

(3)代词的活用。 代词的基本用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汉语的代词往往可以活用: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人称代词的人称变指用法(第二人称用作第一人称、单数用作复数、复数用作单数等); 指示代词等的虚指用法。

(4)离合词问题。 汉语的离合词如“洗澡”、“见面”等,有时分开用,有时合起来用,比较特殊,在语言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留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是离合词,哪些词不能分开使用,因而常常出现不能“离合”而分开使用的错误。

(5)兼类词问题。 汉语的词类缺乏形态标记,常常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功能。 如“方便”一词,既可以做谓语,又可以做定语和主语,做谓语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具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多种词类的语法特征,让外国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词性和用法。

汉语的补语很复杂,出现的频率又很高,能够集中地反映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6)补语问题。 汉语的补语很复杂,出现的频率又很高,能够集中地反映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补语的类别多,如吕文华曾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分为8类之多。 补语表示的意义、补语的语义指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等问题,常常使外国留学生感到困惑。

(7)汉语的语序问题。 不同的语言在语序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由于受其母语的影响和干扰,常常在语序上出错。

(8)汉语的省略问题。 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普遍存在,其中主语的省略是汉语特有的现象。 外国留学生在口语交际或书面写作中经常出现该省不省的重复罗嗦的语病。

(9)句式与同义句式辨析以及某些特殊格式的用法问题。 汉语的句型有限,但句式却丰富多彩。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句式之间的语用价值差异却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

(10)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语言单位的组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形式上的标志,只是凭着语义上的组合,即“意合”。 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看到外国留学生所犯的“搭配不当”的语病占了很大的比例。

4.汉字方面(5点) ①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看: “写”比“认”难,“用”比“写”难,汉字也确实是大多数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对欧美国家学生来说。 ②从书写的角度看: 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面对几千个笔画数平均高达10笔以上的通用字,笔顺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③从认读的角度看: 汉字中形声字的声旁与表音文字的音符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借用的,不是专职的,数量多,表音不准,有的同一个声旁有多种读音; 汉字中有不少多音字,且使用频率较高。

④从字义的理解上看: 现代汉字中有些并无表义成分,有的虽然有表义作用,但因文化的因素,也不易理解; “绝、素、理、解” 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和汉字的简化,现代汉字出现了不少既不是表音又不表义的“记号”,这些记号是无理据的,如“鸡”、“邓”中的偏旁“又”。

⑤总的说来,汉字笔画繁、字数多、读音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又一大难点。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教育学基础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 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 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 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 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 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 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 年选择;02年选择) D. 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 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 提高的重要因素。

上层结构: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00年填空;96年填空;02年论述)(吕书P77)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基础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 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 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 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 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 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B. 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 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 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 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 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 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 记忆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 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 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 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 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 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 义编码。(03年填空)

D. 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 联系。 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 原理。 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A. 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 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 a. 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 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 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 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指南P24)

b. 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 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 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c. 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 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 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B. 情感因素(见后: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 a.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 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 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解释术语) b. 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 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 性。(积极、一般、消极)

第四章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一. 跨文化交际 二. 文化教学的层次 三. 文化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三)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四)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五)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 文化的主要载体。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 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5点) (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三)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5点) (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5)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对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程度是不同的,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偏误,甚至能引起矛盾和冲突。

(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 但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就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

究竟什么是世界通行的礼俗准则,恐怕还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非常具体的礼貌原则作为标准,来评判、规范东方的交际行为,难免圆凿方枘、格格不入。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 对异文化的成见 一般说来,人们自出生始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并可能持续一生。特别是在单一文化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形成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语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难于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在没有获得异文化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情况下,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人们也往往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偏见。

(4)交际过程中的 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跨文化交际中尽管存在着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但交际双方为了使信息传递顺利进行并实现交际目的,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出现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特别是在双方或其中一方交际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都有帮助对方了解自己的愿望,从文化和语言两方面尽量向对方靠拢。

文化方面的趋同则需要对对方文化有一定认识基础。 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有助于达到交际目的。

(5)交际的结果 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 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在不平等的交流中,特别是与政治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也可能发生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和挤压,甚至同化。

(四)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 冲突与适应 (1) 蜜月阶段 (2)挫折阶段 (3)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1) 蜜月阶段 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或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

(2)挫折阶段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 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不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 对当地文化产生敌意,甚至发泄不满、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开这一文化环境,回到自己的国家。

(3) 调整阶段 经历了挫折期以后,人们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 (3) 调整阶段 经历了挫折期以后,人们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 这时语言水平有所提高,与当地人的交往也增多,开始交朋友,孤独感和失落感有所缓解。 对第二文化的看法既不像蜜月阶段那样浪漫、不切实际,也不像挫折阶段那样反感、不满,对该文化的了解在逐步加深。

(4)适应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对生活环境渐渐感到习惯,对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适应,能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甚至对其中的一部分已能接受。 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能要求自己理智地对待。

(五)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1)尊重不同的文化 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与该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为社会所需要的。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文化、新的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异文化、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从态度上尊重还不够。 因为这是必须接触和运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经过理解和适应,往往对这种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甚至更热爱这种文化。 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无法理解或适应,就有可能放弃这种目的语的学习。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即使是自己喜爱的文化,在接触和学习过程中,文化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又有其合理性。因此需要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有四种态度: 一是完全拒绝的态度。 认为母文化一切都好,外来文化一无是处。这种态度常常是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

二是完全同化的态度。 对自己的母文化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而主张对目的语文化全盘接受。

三是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边缘人”(marginl man)。 也就是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方面同时具有两种文化体系,同时成为两种文化群体中的成员,并对不同的文化群体分别运用不同的文化。

最后一种是: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旅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 这是对待母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态度的最高境界。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 选择文化依附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 选择文化依附 所谓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了掌握目的语,需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 第二语言教师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也需要介绍目的语文化知识。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原则上师生都需要依附目的语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有助于交际的成功,也有可能出现依附于某一方文化的现象。一般说来应依附于所用语言的文化。 主动依附的一方,往往是对对方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一方。 更多情况下,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双方都应采取向对方文化靠拢的原则。

(六)交际文化 1.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2.学者的不同观点

1.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观点的提出: 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

概念 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二者的区别 知识文化常以“知识”或“内容”的形式参与交际。“知识”的多少也会影响到交际的进行。但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一般不会产生误解。事实上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也可能有知识差距。

交际文化则是指两种语言间规约性的文化差异,是以制约信息模式的形式来参与交际的,可能在交际中引起误解或偏差。

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加深了人们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认识,突出了交际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第二语言教学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建立了一个标准,对语言教学有实际意义。

2.其他学者的观点 周思源: 对交际文化的理论根据和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只强调交际文化会造成对知识文化的挤压。 不少学者提出了较为宽泛的交际文化的概念。如:

吕必松指出: “所谓‘语言交际文化’,就是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

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有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 吕必松突出了交际文化的规约性和隐含性,指出了交际文化内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强调交际文化与语言系统的关系。

二. 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确定文化教学内容的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一)确定文化教学内容的 原则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 (一)确定文化教学内容的 原则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 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 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 文化教学 三个层次: 1.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

1.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的文化因素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指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知识。 与语言结构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一定造成交际中的误解,但却是掌握目的语和进行目的语交际所必需的,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看做是从文化本位出发提炼出的最基本的“知识文化”,它可以弥补语言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缺点,也可为文化知识系统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在教学中安排在初级阶段后期和中级阶段语言综合课的课文或副课文以及听力、阅读、报刊、口语、写作等课程的课文(包括练习部分)所选用的语言材料中,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也可以用中国概况课的形式加以补充。

3.专门性文化知识 这是在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比较系统的专门性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为高年级开设的文化课中。

这类课程的性质已不是语言教学,所以不属于对外汉语学科的范畴。 但却是培养外国学习者的汉语言(专业)或中国语言文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所需要的,也为培养高一层次的汉语交际能力提供一定深度的文化底蕴。 是与语言教学平行而又相关的文化课。

比起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来,这类课程在介绍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完整性。 它强调“对外”的特点,要考虑外国学生的需要,要适当照顾到学生的目的语水平,甚至要有一定的语言要求。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2.语义文化 3.语用文化

1.语构文化 (1)定义 (2)汉语的意合性

(1)定义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构文化的教学内容一般可以紧密结合语法教学进行。

(2)汉语的意合性 (a)什么是“意合” (b)汉语的意合性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c)汉语的意合性与传统哲学思想 (d)汉语的意合性带来的语言结构的灵活性、简约性

(a)什么是“意合” 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 不是用严格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 除了遵照一定的结构规则外,只要在上下文中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语段。

(b)汉语的意合性与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 很多学者认为汉语的意合性与中国人善于概括、综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疏与对局部的客观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 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传统哲学思想。

(c)汉语的意合性与传统 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的主客体统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客体的和谐、融合,注重对客观世界通过直觉体验领悟和把握。 这种文化心理反映到汉语的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上,就形成了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的特点。

d.汉语的意合性带来的语言结构的灵活性、简约性 ①在构词上: 体现为非常灵活的词根复合方式。两个词根只要意义上能结合,就可按一定的句法关系组成新词。

②汉语词类的功能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造成大量的“兼类”现象。 ③汉语句子由于主要由语义和词序来表达意义,因而词语位置也有很大的灵活性。 ④汉语的分句结合成复合句也很灵活,中间常常不加连词。

⑤这种因采用意合法而非常灵活的结构,特别体现在汉语的流水句和古诗词中。 ⑥在强调意合的句子中,很多成分特别是主语也经常隐去,修饰语和中心词甚至连动词也都可省略。

2.语义文化 (1)定义 (2)具体表现形式

(1)定义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语义文化常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

(2)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没有对应词) ①汉语中特有的熟语、典故

②胡明扬先生的分类: 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 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熊猫”等; 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 如“馒头”、“旗袍”、“四合院”、“炕”等;

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 如“科举”、“支书”、“下放”、“农转非”等; 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 如“虚岁”、“红娘”、“阿Q”等。

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具体分为:

词义不等值: 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叔叔”与英语中的对应词义范围不同;

词的褒贬义不同: 如东西方文化中的“狗”、“龙”、“宣传”等词带有不同的褒贬义; 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 如松竹梅在汉语中象征人的品德高洁,而英语中无此意义。

3.语用文化 (1)定义 (2)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

(1)定义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可以和功能意念的教学和语用规则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2)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 基本的语用文化 (1)称呼 (2)问候和道别 (3)道谢和道歉 (4)敬语与谦辞 (5)褒奖与辞让 (2)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 基本的语用文化 (1)称呼 (2)问候和道别 (3)道谢和道歉 (4)敬语与谦辞 (5)褒奖与辞让 (6)宴请与送礼 (7)隐私与禁忌

(1)称呼 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者(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 在称呼中喜欢把别人的辈分抬高 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属称谓 作为“官本位”思想的残留,汉语中常用“姓+职务/职业”构成称谓

(2) 问候和道别 “你好”是在不特别熟的人之问比较正式的问候语 用得更多的则是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明知故问或无疑而问的问题 ; (2) 问候和道别 “你好”是在不特别熟的人之问比较正式的问候语 用得更多的则是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明知故问或无疑而问的问题 ; 有时即使问得具体一些,也无刨根问底之意,目的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对方也可不做具体回答。

道别除了常用“再见”以外,有时还用“走好”、“慢走”、“路上小心”等表示关心的话语。 主人送客有时会走出家门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则用“请回吧”、“请留步”、“别出来了”等表示劝阻。 送人远行则一般用“一路顺风”、“多多保重”等告别语。

(3)道谢和道歉 中国人用“谢谢”一词的频率大大低于西方人。 “谢谢”在汉语中是表示礼貌、客气的用语,因此关系越亲密用得越少,家人之间一般不用。

中国人道歉也用得不如西方人多。 过去认为打喷嚏、打饱嗝、咳嗽之类的生理反应是无法控制的,没有道歉的习惯。 也可能是因为汉语中缺少语义稍轻的“excuse me”的对应词,一道歉至少就用“对不起”。

(4)敬语与谦辞 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 对长辈、对不太熟悉的同辈甚至晚辈,一般都要用敬语 ; 对自己则常用谦辞 ;

介绍别人时常把对方说得高一点以示尊重; 自我介绍时一般都不愿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故意压低自己以示谦虚和有修养。

(5)褒奖与辞让 谦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美德,中国人不仅很少夸奖自已,对别人的赞扬也多辞让,把自己的成绩贡献归功于集体或领导。 答复别人的夸奖时常用“哪里,哪里”,表示自己担当不起,或者强调自己不足的一面。

当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感谢时,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常常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

(6)宴请与送礼 中国人接到别人吃饭的邀请,除了极熟的朋友外,在答应以前一般都要推辞一番,以示礼貌和对邀请者的尊重。 作客时的举止要注意文雅而合乎礼仪,以少麻烦主人为原则。

另一方面当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则又十分热情、主动,不仅不住地劝食劝酒,而且在未得到客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可能给客人夹菜添酒。这样做是热忱好客的表现而并非强加于人。 尽管菜肴十分丰盛,但主人还要强调是“便饭”,“没有什么菜”,“没有什么准备”。

按同样的习俗,送礼的人常常贬低自己礼品的价值,说是“小意思”。 在接受别人礼物时,除了极熟的朋友外,一般也需要先推让一番。 受礼后对送礼者要道谢,但通常不当面打开礼物,以免显得迫不及待。 也不会像西方人那样集中赞美礼物本身,说自己如何喜欢,而是表示受之有愧、心中不安 。

(7)隐私与禁忌 中国人之间越是知心朋友越能推心置腹,无所不谈。像年龄、工资、购物所付的钱、个人的婚姻、子女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属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好朋友之间则愿意分享信息,且一旦交换了这类信息,往往关系更为密切。

中国人的卧室并非客人的禁地,床上也可以让客人坐。 个人办公桌上报章杂志之类的东西相熟朋友翻一翻也不为过。

至于年龄,因越大越受到社会尊敬,中国老人不太介意“老”字,“老了,不中用了”反而成了谦虚之辞,有时甚至往高处报自己的岁数。

但并非中国人不存在隐私。 年长者询问年轻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一种关心; 而中青年异性之间则不宜互问年龄,年轻男士尤其不宜向年轻女性询问这类个人的情况。

三.文化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文化教学原则 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 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文化教学原则 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 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 即使是交际文化因素的教学,也还要考虑到以下6个方面:

1.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适时性。 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本学科、本专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就必须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需要相适应。 从初级阶段的语言文化因素教学开始,中级阶段结合课文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高级阶段则开设一定的专门性文化知识课程。

文化项目的选择也不能脱离语言教学阶段,要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要适度,不能借题发挥、喧宾夺主,把语言课上成文化知识课。

文化教学要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定应教的项目并做出解释和说明。 2.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即要有针对性 文化教学要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定应教的项目并做出解释和说明。

进行文化对比,可以是一对一的对比,即中国文化与学习者的母文化相对比,从而形成分国别专用教材。 也可以是从分析中国文化出发,实际上是跟许多不同的文化相比较,找出中国文化的特点,编写教材。

所谓有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指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3.与文化教学的服务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适度性(要有代表性)。 所谓有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指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而不是地域文化或部分人群的亚文化。

4.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敏感性:要求学习者不要以为自己的文化规范是他人都接受了的文化规范。 宽容性:要求学习者不要用自己的文化规范去评判其他文化的是非优劣。

5.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与不同文化的接触而受到的影响,特别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的变化 。 在对外国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时,不能绝对化,要适当说明这一变化趋势。

6.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能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自觉遵守社会规约。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实践。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文化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人称之为“文化导入”,有人称之为“文化揭示”。 文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有3种: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这一方法比较灵活简便,语言学习各个阶段都可以用。 开始甚至可以用学习者的母语注释。 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可逐渐用目的语注释,学习者自己阅读,省去课堂讲解的时间。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课文本身就可以介绍某一文化习俗,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学到了文化,这是比较理想、效果较好的文化揭示方法。 初级阶段可以紧密结合口语会话材料,揭示语用规则及词语的文化内涵。 中级阶段增加国情知识的介绍。 高级阶段可结合较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课堂中引进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对于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要真正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必须在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 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而且要走出课堂融人目的语社会中去,才是文化教学最好的方法。

思考练习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如何?文化教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学习语言,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3、什么是文化震荡症?能不能避免这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