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 通訊與網路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網路安全技術 OSI網路七層 指導教授:梁明章 教授 A 林聖凱.
Advertisements

第 10 章 電腦網路.
先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再分析网络视频监 控系统的架构、原理与维护。
第五章 網際網路 5-1 網際網路的歷史沿革 5-2 網際網路基本運作原理 5-3 連線媒介與連線上網 5-4 網際網路上的熱門應用
《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
網路原理、技術與架構 資訊一忠 網路概論 主講人:王威盛 老師.
LED CUBE 預期規劃.
计算机网络原理 主讲教师:欧阳宏基.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網路概論 第1章 網路基本概念.
電腦網路 網路拓樸 6-1 網路的用途 6-7 網路傳輸媒介 6-2 網路的類型 6-8 常見的網路設備 6-3 網路的運作方式
資料傳輸協定 (p. 35) OSI (p. 35~39) TCP/IP (p. 43~44) Windows設定 (p. 44~45)
4-1-6常見的網路傳輸媒介與 傳輸設備 網路中的設備要互相通訊時,必須藉由傳輸媒介才能達到資料傳輸的目的。
第7章 通訊的工程 : 談多工(multiplexing)與交換(switching)
第二章 電腦網路的構成.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5章 局域网技术 学习目标 本章要点 习 题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
第1章 概述.
校園網路管理實電務 電子計算機中心 謝進利.
無線寬頻分享器設定範例 銜接硬體線路 推斷無線基地台的IP 設定無線基地台 相關觀念解釋.
無智慧報告—網路導論 義守電機 副教授 黃蓮池 在報告前.
網路基本概念與設定方法 林文宗 資管系助理教授
電腦網路的構成 2.1 網路架構 2.2 通訊設備 2.3 通訊媒介 2.4 資料傳送方式.
家庭網路傳輸標準題庫 第一章.
Chapter 1 電腦網路 1-1 電腦網路的用途 1-2 電腦網路的類型 1-3 主從式網路V.S.對等式網路 1-4 網路作業系統
網路技術管理進階班---區域網路的技術發展
TCP協定 (傳輸層).
網際網路導論 單元二 簡易網路規劃與架設 資料主要參考 2006 區域網路自己裝,施威銘研究室 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 網際網路 5-1 網際網路的歷史沿革 5-2 網際網路基本運作原理 5-3 連線媒介與連線上網 5-4 網際網路上的熱門應用
第一篇 Unix/Linux 操作介面 第 1 章 Unix/Linux 系統概論 第 2 章 開始使用 Unix/Linux
Different Codec Technologies
基本通訊概念.
電腦通訊媒體 連接電腦的通訊媒體主要分為: 有線媒體 無線媒體.
Chapter 03 網路的組成元件.
HiNet 光世代非固定制 用戶端IPv6設定方式說明
家用網路所遇到的問題 與解決方案 演講者:徐子浩 指導老師:梁明章 老師.
第四章 網路層 4-1 網路層簡介 4-2 電路交換技術 4-3 信息交換技術 4-4 分封交換技術 4-5 各種交換技術之比較
網路概論 呂天齡 江翠國中資訊中心.
 網路的世界  林達德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10-1 認識電腦網路 10-2 電腦網路的組成 ※ 10-3 網路運作原理
網際網路與電腦應用 – 固接式網路(一) 林偉川 2001/9/27.
TCP/IP介紹 講師:陳育良 2018/12/28.
網路概論 第7章 廣域網路.
區 域 網 絡 ( Local Area Network )
FTP檔案上傳下載 實務與運用.
網際網路與電腦應用 林偉川 2001/11/08.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DHCP for W2K.
電腦通訊網路 (2).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Topic Introduction—RMI
第四章 資訊技術與系統架構選擇.
3 電子商務技術.
網際網路與電腦應用 林偉川 2001/10/11.
網路安全期末報告 OSI 7 Layers 指導教授:梁明章.
第4章 傳輸媒介和和網路設備.
指導教授:梁明章 A 許之青 國立高雄大學 2010/06/25
第三章 網路技術.
取得與安裝TIDE 從TIBBO網站取得TIDE
編輯網頁可用那些應用程式? 記事本 Word FrontPage Dreamweaver.
第四章 通訊與網路管理 授課老師:褚麗絹.
資料表示方法 資料儲存單位.
資料擷取與監控應用實務.
電腦通訊媒體 連接電腦的通訊媒體主要分為: 有線媒體 無線媒體.
第一章 電腦網路簡介 1-1 何謂電腦網路 1-2 為何需要電腦網路 1-3 何謂通訊協定 1-4 通訊協定的特性 1-5 通訊協定的堆疊
ARP攻擊 A 吳峻誠.
802.1網路連結技術 802.2LLC 鏈 結 層 實 體 層 媒介擷取層
網路拓傳輸媒體與拓樸 林致宏 老師 李友善 老師.
指導教授 :逄愛君 資訊三 B 莊惟舜 資訊三 B 張憶婷 資訊三 B 徐嘉偉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七層協定 A 蕭士為 指導教授 梁明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9 章 通訊與網路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本章提要 9-1 資料通訊簡介 9-2 電腦網路的組成 9-3 網路拓樸 9-4 通訊協定

9-1 資料通訊簡介 資料通訊 (data communication) 是指透過電腦及通訊線路將各類資料從傳送端傳送至接收端, 以進行訊息傳遞與交換的過程。 本節將介紹資料通訊中所使用的各種通訊傳輸方式, 以及常見的資料交換技術。

資料通訊簡介 9-1-1 通訊傳輸的方式 9-1-2 資料交換的技術

9-1-1 通訊傳輸的方式 傳送端與接收端在進行資料通訊前, 必須先協議彼此溝通的方法及規則, 才能順利溝通。 下面我們將介紹各種通訊傳輸的方式。

通訊傳輸的方式 依傳輸方向分類 依傳輸訊息多寡分類 依傳輸資料線數多寡分類 並列傳輸 序列傳輸 單工傳輸 同步傳輸 vs. 非同步傳輸 半雙工傳輸 全雙工傳輸 依傳輸資料線數多寡分類 並列傳輸 序列傳輸 同步傳輸 vs. 非同步傳輸 依傳輸訊息多寡分類 基頻 寬頻 頻寬與資料傳輸的速度

依傳輸方向分類 通訊傳輸依資料傳送的方向, 可分為單工傳輸 (simplex)、半雙工傳輸 (halfduplex)、及全雙工傳輸 (full-duplex) 三種。

單工傳輸 單工是指資料只能單向傳送,亦即資料只能由傳送端傳送, 接收端僅能接收資料而無法傳送資料,如圖表 9-1 所示。

半雙工傳輸 半雙工是指在不同的時間下, 資料能進行雙向傳輸, 但在同一時間內, 資料只能單向傳送。 例如使用數據機撥接上網, 在初期建立連線的階段 (如圖表9-2中的步驟1~7) 即屬於半雙工傳輸。

全雙工傳輸 全雙工是指在任何時間, 資料都能進行雙向傳輸。 例如數據機在建立連線後, 即可同時進行檔案下載、郵件收發等資料傳輸的工作, 如圖表 9-2 步驟 8 之後的傳輸。

全雙工 傳輸

全雙工傳輸

依傳輸資料線數多寡分類 通訊傳輸依同一時間傳輸的資料線數多寡, 可分為並列傳輸 (parallel) 及序列傳輸(serial, 又稱串列傳輸) 兩種

並列傳輸 並列傳輸是指多個位元 (如8 bits) 的資料同時透過多條資料線路傳輸, 常應用在短距離的資料傳輸上, 例如電腦與印表機之間的資料傳輸 (如圖表 9-4 所示)。

並列傳輸

序列傳輸 序列傳輸是指資料只透過一條資料線傳輸, 即資料是以 1 個接著 1 個位元的方式依序傳送。常應用在長距離的資料傳輸上, 例如電腦網路上的資料傳輸。如圖表 9-5 所示。

序列傳輸

序列傳輸 下表是並列傳輸與序列傳輸的比較表。 IEEE 1394 是一種可用來連接數位化產品(如數位攝影機、數位相機…等) 的高速匯流排規格。新款的筆記型電腦通常會內建 1394 連接埠。

序列傳輸 並列傳輸的線路雖較多, 但其傳輸速度並不一定優於序列傳輸 (因為接收端要同時將傳進來的資料整合及排列, 需耗用額外的位元及處理時間)。 例如目前較新的硬碟/光碟機介面S-ATA (Serial ATA)、SAS (Serial Attached SCSI)等皆採序列傳輸, 其傳輸速度較舊的並列傳輸之規格介面快。

同步傳輸 vs. 非同步傳輸 序列傳輸若依資料是否同步, 可再區分為同步傳輸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及非同步傳輸 (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 分別說明如下:

同步傳輸 vs. 非同步傳輸 同步傳輸:一次可傳送數個字元 (characters) 的資料量。在傳送資料前, 傳送端會先送出同步訊號 (同步位元) 給接收端, 告知接收端準備開始同步傳輸。在傳送的過程中, 雙方會同步計時以便控制資料的傳送與接收。另外, 為了避免發生資料遺失, 通常會在資料的最後加上一組錯誤偵測位元 (error check bits) , 圖表 9-7 為其運作示意圖。

同步傳輸 vs. 非同步傳輸

同步傳輸 vs. 非同步傳輸 非同步傳輸:一次只能傳送 1 個字元。為了便於區分每 1 個字元, 通常會在字元的前後分別加上一組起始位元及終止位元, 圖表 9-8 為其運作示意圖。

同步傳輸 vs. 非同步傳輸 下表是同步傳輸與非同步傳輸的比較表。

依傳輸訊息多寡分類 通訊傳輸依同一時間傳輸訊息的多寡區分, 可分為基頻 (baseband)及寬頻 (broadband)兩種。

基頻 基頻是指同一時間只能傳送一種訊息 (訊號類型為數位訊號) 的通訊傳輸技術;常應用於區域網路 (如圖表 9-10 所示)、電腦與週邊設備之間的資料傳輸上。 採用此種技術的傳輸媒介可以雙向傳輸訊號。

基頻

寬頻 寬頻是指同一時間可傳送多種訊息的通訊傳輸技術;此種技術是將頻寬分割為數個通道, 使每一個通道在同一時間下, 可分別傳送不同頻率的訊號。常應用於廣域網路的資料傳輸上, 例如非對稱式數位用戶網路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ADSL) 寬頻上網所使用的電話線路, 其中一個通道供使用者上傳資料, 一個通道供使用者下載檔案, 另一個通道則供使用者撥打或接聽電話 (如圖表 9-11 所示)。

寬頻

頻寬與資料傳輸的速度 頻寬 (bandwidth) 是指在固定時間內 (通常以秒來計算) 傳輸媒介所能傳輸的資料量, 常以bps (bits per second, 即每秒傳輸的位元數) 為單位。 水管的口徑就類似於頻寬, 口徑愈大, 可流通的水 (資料) 也就愈多。即頻寬愈大, 可傳輸的資料量也就愈大。圖表9-12 為常見的通訊線路之頻寬。

頻寬與資料傳輸的速度

9-1-2 資料交換的技術 電腦網路將分散在各地的電腦系統連接在一起, 使得資料從某端傳送到另一端的路徑, 可能有數種甚至數千萬種;資料交換技術即是為了將資料快速且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端而制定的傳輸路徑管理方法。下面將介紹三種常見的資料交換技術。

資料交換的技術 電路交換 訊息交換 分封交換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 (circuit switching) 是一種在資料傳輸之前, 必須先在傳送端及接收端之間建立實體的線路連接, 然後才傳送資料的資料交換技術;此種技術在資料尚未傳輸完成之前, 傳送端及接收端之間的線路暫時無法開放給其它節點 (nodes) 使用。 圖表 9-13 所示的電話系統便是採用電路交換的技術。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 由於電路交換在傳輸資料時, 傳輸線路不能分享給其它節點使用 (即頻寬不共用) ,因此具有傳輸速度快、錯誤率低…等優點;但缺點則是:要通訊的雙方都處於不佔線狀態 (即未與其它節點連線)下, 才能接通傳輸線路。此外, 收送兩端都必須等待資料送達完成後, 才能開放傳輸線路給其它節點使用, 因此容易有佔線的情況發生;這也使得電路交換的線路使用率較低。

訊息交換 訊息交換 (message switching) 是一種資料在傳輸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傳輸路徑的資料交換技術;此種技術在資料尚未傳送到目的端之前, 可將資料暫時存放在傳輸路徑中的某一節點, 直到確定傳輸路徑後, 再將資料傳送出去。圖表 9-14 為訊息交換的運作示意圖 (此例由A 傳送資料到B 的路徑為A-N2-N5-B)。

訊息交換

訊息交換 以訊息交換的方式傳輸資料時, 由於可以選擇不同的傳輸路徑, 因此具有線路使用率高的優點;另外, 當資料送達傳輸路徑上之每一節點時還會做錯誤檢查, 因此能夠降低資料傳輸的錯誤率。

訊息交換 訊息交換的缺點主要有二:一是當網路忙碌時, 每一個節點可能會存放多筆等待傳送的資料, 即須使用較大的儲存空間來供資料存放;因此這種傳輸方式較不適合用在大型網路中。缺點二則是:訊息交換的傳輸路徑不固定, 且未能與接收端建立連線, 因此可能會發生資料不能送達接收端的情形;而且, 資料量大時, 容易因資料錯誤會有需重送資料的情況。

分封交換 分封交換 (packet switching) 技術改良了訊息交換技術的缺點, 它在資料傳輸之前, 會先將資料分割成許多個特定大小的封包(packets), 然後再依封包所指定的傳輸路徑傳送到目的端。 圖表 9-15 為分封交換的運作示意圖。

分封交換

分封交換 以分封交換的方式傳輸資料時, 每一個封包可以經由不同的路徑傳送, 因此可加快資料的傳輸速度。但缺點是資料封包可能不會按照順序送達接收端, 接收端必須花費時間將資料重整。底下為上述三種資料交換技術的比較表。

9-2 電腦網路的組成 一個完整的電腦網路系統是由傳輸媒介、電腦設備、聯結裝置等硬體設備, 以及網路作業系統等軟體程式所組成。 本節將介紹這些組成電腦網路系統的元件。

電腦網路的組成 9-2-1 傳輸媒介 9-2-2 電腦設備 9-2-3 聯結裝置

9-2-1 傳輸媒介 網路必須藉由傳輸媒介來傳輸資料 (或稱訊號)。網路的傳輸媒介可分為「有線傳輸媒介」及「無線傳輸媒介」兩大類;其中有線傳輸媒介有雙絞線 (twisted pair)、同軸電纜 (coaxial cable)、及光纖 (fiber optic cable) 等, 無線傳輸媒介則包含了微波(microwave) 與紅外線 (infrared) 等。下面將分別介紹這些傳輸媒介。

傳輸媒介 雙絞線 雙絞線的傳輸速度 同軸電纜 區域網路常見的線材接頭 光纖電纜 微波 紅外線 常見的區域網路規格

雙絞線 雙絞線是一種使用銅線作為傳輸線路, 並成對相互纏繞、外覆絕緣材料的傳輸媒介(如圖表 9-17 所示)。雙絞線相互纏繞的結構, 除了可以減低其它電子設備的雜訊干擾之外, 還能減緩傳輸訊號的衰減, 因此常被選為架設網路的主要線材。雙絞線的傳輸距離約為 100 公尺。

雙絞線 雙絞線依據外皮與絞線之間有無加上銅網或金屬層的遮蔽物, 可分為遮蔽式雙絞線(Shielded Twisted Pair, STP) 及無遮蔽式雙絞線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 兩種。STP的抗擾性較佳, 但價格也較高, 因此一般區域網路仍以 UTP 雙絞線的使用率較高。

雙絞線

雙絞線的傳輸速度 雙絞線的傳輸速度會因線材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美國 EIA/TIA (電子工業協會/電訊工業協會) 將UTP線材分為 Category 1 (簡稱Cat 1) 〜 Category 6 (簡稱 Cat 6) 六個等級。目前使用率最高的是Cat 5。圖表 9-18 為 UTP Cat 1 〜 Cat 6 等級的傳輸速度列表。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是一種內層使用銅線作為傳輸線路, 外層以塑膠包裝, 兩者之間以絕緣材料隔開的傳輸媒介 (如圖表 9-19 所示)。 同軸電纜依據直徑大小, 可分為粗同軸電纜 (thick coaxial cable) 及細同軸電纜 (thin coaxial cable) 兩種。由於粗同軸電纜線材較細同軸電纜粗厚, 因此訊號在傳輸時較不易衰減, 傳輸距離較長, 但價格也較昂貴。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採用同心圓的設計方式, 能夠抵抗較強的雜訊干擾, 其傳輸距離與抗擾性皆優於雙絞線。 一般多應用於傳輸距離為200〜500 公尺、傳輸速度為 10Mbps 的區域網路中。

區域網路常見的線材接頭 有線網路的電纜線與電腦之間須使用接頭連接, 下表為區域網路中三種常見的線材接頭: 註:家用電話線的接頭與RJ-45接頭相當類似, 但其規格為RJ-11。

光纖電纜 光纖是一種使用極細的玻璃纖維材質來傳輸光源訊號的傳輸媒介 (如圖表 9-21), 通常一條光纖電纜會包裹數十條以上的光纖。光纖的傳輸速度約為 100 Mbps〜10 Gbps, 是目前傳輸速度最快的傳輸媒介。

光纖電纜

光纖電纜 由於光源訊號衰減的速度較慢, 因此光纖的最長傳輸距離較一般使用銅線作為線材的傳輸媒介長, 相對的價格也較昂貴。通常只有在架設高速網路,或連接跨國網路時, 才會使用光纖作為傳輸媒介。在所有「有線傳輸媒介」中, 光纖的安裝及維護成本最為昂貴。

微波 微波是一種傳輸頻率介於2 G H z〜40GHz 之間的電磁波訊號。這種訊號除了可以透過地面上的微波基地台收發之外, 還可以利用通訊衛星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作為中繼站來轉送。

微波 圖表 9-22 即是一個透過微波基地台來收發微波訊號的示意圖。由於微波基地台之間不能有障礙物阻擋, 因此站台通常都設置在高山上, 或是較高建築物的頂端。

微波

微波 圖表 9-23 則是一個透過通訊衛星來收發微波訊號的示意圖。由於通訊衛星是在距離地表數萬公里高的軌道上運行, 因此其傳輸距離與涵蓋範圍比較不受自然環境的限制。不過, 利用衛星通訊的費用相較於其他傳輸媒介要來得昂貴。

微波

紅外線 紅外線是一種利用發光二極體 (或雷射) 發射傳輸頻率在 100GHz〜1000THz 之間的紅外線光束, 它的傳輸特性是無法穿越大型障礙物 (如牆壁)、傳輸路徑必須為直線、傳輸距離只能約在 50 公尺以內、且傳輸角度須在 ±15°之內。例如, 手機或 PDA 與電腦之間的資料傳輸 (如圖表 9-24 所示)。

紅外線

常見的區域網路規格 在區域網路中常以 100BaseT、10Base2、10Base5、10BaseF、10Broad36 等不同名詞來表示不同的網路規格, 其意義如下: 前面的數字:代表資料的傳輸速率, 其單位為 Mbps (megabits per second), 如 100BaseT代表每秒可傳輸 100Mbits 的資料。

常見的區域網路規格 中間的英文字:代表所採用的通訊傳輸技術, 通常有基頻和寬頻兩種。如 10Base2 中的 「Base」 代表基頻, 10Broad36 中的 「Broad」 代表寬頻。 最後的英文或數字:英文字代表所採用的線材種類, 數字則代表每一段纜線的最長傳輸距離。如10BaseF 中的 「F」 代表採用的線材為光纖電纜;10Base2 中的 「2」 代表一段纜線的最大區段長度為 200 公尺。

9-2-2 電腦設備 網路上的電腦, 依其功能可分為伺服器(server) 及工作站 (workstation) 兩種,分別介紹如下。 網路作業系統(NOS)

伺服器 伺服器是網路上負責監控網路、驗證使用者身份、及提供各項服務的電腦, 如圖表 9-26 中的各式伺服器。伺服器是網路上的核心設備, 因此常被稱為網路主機 (host) ,一般大型電腦、迷你電腦、及功能較強的個人電腦皆可作為伺服器使用。圖表 9-25為常見伺服器及其功能之說明。

伺服器

工作站 工作站是網路上提供一般使用者使用的電腦。使用者在登入網路後, 即可使用伺服器所提供的服務及其它工作站所分享出來的資源, 如圖表 9-26 所示。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及個人數位助理 (或終端機) 皆可作為工作站使用。

工作站

網路作業系統 (NOS) 電腦網路系統除了要有傳輸媒介、電腦設備…等硬體設備之外, 還需要有軟體程式的控制與管理才能順利運作。其中網路作業系統 (Network Operation System, NOS) 是相當重要的軟體程式, 它負責網路上的資源分配、安全控制、及網路管理等。常見的網路作業系統有 Novell 公司的 NetWare, 微軟公司的 Windows NT/2000/Server 2003, 及 UNIX、Linux 等。

9-2-3 聯結裝置 當數台電腦間的資料要透過傳輸媒介傳輸, 或是兩個以上的網路要相互連接時, 就必須使用特定的聯結裝置才能進行資料傳輸的工作。 下面將介紹這些聯結網路的裝置。

聯結裝置 數據機 網路卡 集線器 交換式集線器 中繼器 橋接器 路由器 閘道器

數據機 數據機又稱調變解調器 (modulator and demodulator, modem), 是一種用來轉換數位訊號及類比訊號的裝置;它是電腦撥接上網必備的硬體設備之一, 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56kbps。圖表 9-29 為其運作示意圖。

數據機

網路卡 網路卡 (Network Interface Card) 是架設區域網路必備的硬體設備之一 (如圖表 9-30 所示)。它定義了電腦在區域網路中的位址, 並將電腦所要對外傳送的資料轉換成序列形式, 以便透過傳輸媒介傳輸, 如圖表 9-31 所示。網路卡的種類依傳輸媒介所傳輸的訊號可分為電子訊號網路卡、光源訊號網路卡、及無線傳輸網路卡 3 種。

網路卡

網路卡 IEEE 制定了區域網路設定位址的方式, 讓每一家網路卡製造廠商在製造網路卡時, 可將其所分配到的位址燒錄在網路卡的晶片上。一般所說的實體位址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 MAC 位址) 指的即是網路卡的位址, 其長度為 6bytes;就像身份證字號, 每一張網路卡都有自己專用的 MAC 。

集線器 集線器 (hub) 是用來連接區域網路上所有電腦的設備。當連接到集線器上的兩台電腦設備在進行資料傳輸時,其它電腦設備便不能進行資料傳輸的工作。

交換式集線器 交換式集器 (switching hub, 簡稱交換器) 的功能和集線器大致相同, 也是用來連接區域網路上的電腦設備。但交換器和集線器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交換器的任兩個連接埠在進行資料傳輸時, 其它的連接埠也可進行資料傳輸的工作。

中繼器 中繼器 (repeater) 是用來增強傳輸訊號, 以延伸訊號傳輸距離的裝置。由於每一種傳輸媒介都有其最長傳輸距離的限制, 一旦超過該距離, 訊號即會衰減而無法辨識。因此必須透過中繼器來加強訊號, 以利資料傳輸的進行, 圖表 9-34 為其運作示意圖。

中繼器

橋接器 橋接器 (bridge) 是用來連接子網路的裝置(如圖表9-35 所示);它可以連接同一網路中使用相同通訊協定的子網路, 並藉由其資料封包過濾的功能, 避免子網路之間的訊息干擾, 使網路的傳輸效 率更佳, 圖表 9-36 為其運作 示意圖。

橋接器

路由器 路由器 (router) 是一種提供資料傳輸路徑選擇的裝置 (如圖表 9-37);它可以連接多個不同架構的網路 (或同一網路中的多個子網路), 並根據內部的路由表為資料封包選擇最佳的傳輸路徑, 使資料能夠快速地送達目的地, 圖表 9-38 為其運作示意圖。

路由器

閘道器 閘道器 (gateway) 是用來連接不同類型的子網路,讓使用不同通訊協定的網路能夠相互傳送與接收訊息的裝置 (如圖表 9-39 所示)。當 A 類型網路的資料要傳送至 B 類型網路時, 閘道器便會將該資料轉換成 B 類型網路所能辨識的資料格式。圖表 9-40 為其運作示意圖。

閘道器 –3 網路拓樸

9-3 網路拓樸 9-3-1 匯流排網路 連接架構 運作方式 9-3-2 星狀網路 9-3-3 環狀網路 電腦網路系統的架構

9-3-1 匯流排網路 匯流排網路 (bus network)是以一條纜線連接所有電腦設備的網路連接架構, 下面將詳細說明其實際連接架構及運作方式。

連接架構 在佈建匯流排網路時, 除了須將網路上所有的電腦設備連接到一條纜線上之外, 還須在纜線的頭、尾兩節點加裝終端子(terminator, 又稱終端電阻) , 使訊號在傳送到兩端時可即刻終止, 以避免干擾後續的資料傳輸工作。圖表 9-41 即為使用同軸電纜作為傳輸線路的連接方式。

連接架構

運作方式 匯流排網路採用廣播 (broadcast) 的方式來傳遞資料 (或訊號);此種方式是當某一節點在傳送資料至另一節點時, 會同時向纜線兩端傳遞資料, 圖表 9-42 為其運作示意圖 (假設 A 要將資料傳送給 D)。 匯流排網路上的任一節點在傳送資料前, 都必須先檢查主幹線上有沒有資料(或訊號)正在傳遞;在確定無資料傳遞時, 才能傳送資料。

運作方式

運作方式 由於匯流排網路不須使用額外的聯結裝置, 因此具有佈線成本低、安裝及擴充容易等優點。另外, 若任一節點的電腦設備損壞時, 也不會影響網路的正常運作。匯流排網路的缺點則是:節點在傳送資料前, 必須先確定網路上無資料傳遞, 才能傳送資料。因此, 當有許多節點要同時傳送資料時, 傳輸效率將會大幅降低。

9-3-2 星狀網路 星狀網路 (star network) 是以一台集線器(或交換器) 為中心, 將電腦設備連接到此聯結裝置的網路連接架構, 下面我們將詳細說明其連接架構及運作方式。

連接架構 在佈建星狀網路時, 必須使用一台集線器或交換器來連接所有的電腦設備, 如圖表 9-43 所示。由於每台集線器的連接埠有限, 因此當要佈建的網路設備超過集線器可以連接的數量時, 就需將兩個以上的集線器連接。

連接架構

運作方式 星狀網路上的任一個節點在傳送資料時, 都必須先將資料送至集線器或交換器, 然後再由集線器或交換器轉送至目的節點, 圖表 9-44 為其運作示意圖 (假設 B 要將資料傳送給 D)。

運作方式

運作方式 由於星狀網路上的節點皆需透過集線器 (或交換器) 來傳輸資料, 因此它除了具有集中管理的優點之外, 還具有擴充及除移容易的優點, 意即在擴充或移除節點時, 只要連接 (或拔除) 集線器上的網路線接頭即可。星狀網路的缺點則是, 當集線器故障時, 整個網路便會癱瘓而無法運作。

9-3-3 環狀網路 環狀網路 (ring network) 在概念上是以一條纜線, 將電腦設備連接成一迴路的網路架構, 下面我們將詳細說明其實際連接架構及運作方式。

連接架構 環狀網路的佈線方式是使用一台類似集線器的多站存取單元 (MultiStationAccess Unit, MAU或MSAU) 聯結裝置, 來連接所有的電腦設備, 如圖表 9-45 所示。

連接架構

運作方式 環狀網路是利用一個在各節點間環繞的小型資料封包 (token packet, 或稱記號封包)來決定資料傳遞的權限或順序, 圖表 9-46 為其運作示意圖 (假設 A 要將資料傳送給C, 且記號封包採順時鐘方向繞行)。

運作方式

運作方式 由於環狀網路上的每一個節點在傳送資料前, 都必須先取得記號封包, 才有權進行資料傳輸的工作, 因此其優點是每一個節點傳送資料的機會是平等的;但缺點是當任一節點故障時, 整個網路便會癱瘓而無法運作。

電腦網路系統的架構 電腦網路系統的架構可區分為以下兩種: 主從式網路 (client-server network, 或稱 server-based 網路):在此種網路上, 每台電腦都可獨立運作, 但其中會有一至多台的伺服器 (server) 專門提供各項網路服務給其它電腦 (clients) 使用。例如以 Microsoft NT 作業系統為伺服器, 所架設的區域網路。

電腦網路系統的架構 對等式網路 (peer-to-peer network, 或稱同儕網路):在此種網路上, 每台電腦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一台電腦都可以提供網路服務給其它電腦使用。例如多台使用Microsoft 9x/XP 作業系統的電腦, 在同一區域網路內就屬於此類架構。 由於主從式網路的資源集中放在伺服器上, 因此在存取及管理上都比對等式網路來得容易。但就架設成本而言, 對等式網路則較主從式網路的成本低廉。

9-4 通訊協定 通訊協定 (communication protocol) 是一個公訂的通訊標準或法則, 用來規範電腦間傳遞資料的方式, 以減少資料傳輸過程中所發生的錯誤。網路上的電腦系統必須遵循相同的通訊協定, 才能順利進行溝通。 本節將介紹各種電腦網路常用的通訊協定。

通訊協定 9-4-1 OSI 通訊標準 9-4-2 區域網路通訊協定 9-4-3 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9-4-4 無線通訊協定

9-4-1 OSI 通訊標準 由於各個電腦系統的硬體配備與操作界面並不一致, 因此, 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Organization, ISO) 特別為電腦網路制定了一套網路通訊標準(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以作為電腦廠商依循的標準。圖表 9-47 為OSI七層架構與通訊協定示意圖。以下將由上而下分別介紹OSI 的七層架構。

OSI 通訊標準 國際標準組織 (ISO) 是由130多個會員國所組成的非官方組織, 其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於制訂與推動全球性的標準, 以促進各國商品、服務、及技術的合作與交流。

OSI 通訊標準

OSI 通訊標準 應用層 (第 7 層) 表達層 (第 6 層) 會議層 (第 5 層) 傳輸層 (第 4 層) 網路層 (第 3 層) 資料鏈結層 (第 2 層) 實體層 (第 1 層) 網路軟、硬體設備與 OSI 七層結構的對應

應用層 (第 7 層)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位於七層架構中的最高層, 定義網路應用程式與網路間溝通的界面, 它負責將應用程式所送出的訊息轉換成一長串的字元資料, 並在標頭欄位 (header) 加入可辨別傳送端與接收端的資訊等。

表達層 (第 6 層) 表達層 (presentation layer) 定義資料的轉換、壓縮、及加/解密。它在將資料轉換成電腦系統所能辨識、處理的格式(例如 ASCII 碼) 後, 還會在此層的標頭欄位加上所使用的資料轉換、壓縮、及加/ 解密的方法。

會議層 (第 5 層) 會議層 (session layer) 負責協調、建立、維護及中止傳輸雙方的連線。它在界定好所要傳遞的資料範圍後, 便會在標頭欄位記錄與接收端協議好的傳輸方式, 例如半雙工。

傳輸層 (第 4 層)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負責確保資料能正確無誤地送達目的位址。它在將資料封包切割成更小單位的區段 (segments) 後, 會依序進行錯誤檢查及資料備份的工作, 並在每一個區段的標頭欄位記錄區段順序編號及錯誤檢查碼等資訊。

網路層 (第 3 層)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負責規劃或選擇資料的最佳傳輸路徑。它在將資料轉換成封包後, 會在每一個封包的標頭欄位加入記錄封包順序編號、目的位址等資訊。

資料鏈結層 (第 2 層) 資料鏈結層 (data link layer) 負責監督整個資料傳輸的過程。它在將資料格式化後, 會依序進行錯誤檢查、轉換實體位址等工作, 並在此層的標頭欄位記錄傳送端與接收端的實體位址、錯誤檢查碼等資訊。

實體層 (第 1 層)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OSI 的最底層, 負責將傳輸的資料轉換成傳輸媒介所能負載傳輸的訊號。

網路軟、硬體設備與 OSI 七層結構的對應 在 OSI 七層結構中, 每一階層皆有其負責處理的工作, 圖表 9-48 為常見的網路軟、硬體設備與 OSI 七層結構的對應表:

9-4-2 區域網路通訊協定 架設電腦網路時, 會因網路拓撲及網路的規模大小等因素, 而使用不同的通訊協定。 下面將介紹區域網路中常用的幾種通訊協定。

區域網路通訊協定 乙太網路 記號環網路 分散式光纖資料介面

乙太網路 乙太網路 (Ethernet) 是1960年末期至1970年初由全錄 (Xerox) 公司所制定的區域網路通訊協定。它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區域網路通訊協定, 其標準傳輸速度為10Mbps (最高可達 1Gbps) , 適用於網路拓樸為「匯流排」及「星狀」架構的網路中, 如圖表 9-49 所示。

乙太網路 乙太網路採用「廣播」的方式來傳遞資料, 一次只允許一個節點進行資料傳輸的工作;為了避免發生兩個節點同時傳輸資料, 各節點使用載波偵聽多重存取技術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CSMA/CD) 來檢測傳輸線路上是否有別的節點在傳輸資料, 若無則傳送, 否則便暫停一段時間再傳送。

記號環網路 記號環網路 (token ring) 是1980年中期, 由IBM公司所制定的區域網路通訊協定;它的標準傳輸速度為 4Mbps (最快可達100Mbps), 適用於網路拓樸為「環狀」架構的網路中。 記號環網路利用一個在各節點間環繞的 「記號封包」 , 來決定資料傳遞的權限或順序。

記號環網路 每個節點在傳送資料前, 必須先取得記號封包並在其上標示忙碌記號 (busytoken), 才有權將已加上目的位址的資料送至環狀傳輸線路上。當該資料封包送至目的節點時, 目的節點便會複製資料封包中的資料, 然後再將資料封包丟回環狀傳輸線路上;來源節點在收到該資料封包時, 便會移除剛才所要傳送的資料, 並在記號封包上標示閒置記號 (free token), 以便讓下一個節點使用。

分散式光纖資料介面 分散式光纖資料介面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FDDI) 是由美國國家標準協會 (ANSI) 發展的通訊協定。它使用光纖電纜作為傳輸媒介, 傳輸速度最高可達100Mbps。FDDI 採用兩條「環狀」架構的網路拓樸, 並使用類似於記號環的技術來傳輸資料。當其中一條線路故障時, 可利用另一條線路繼續傳輸資料, 此即容錯能力較高之意 (如圖表 9-50 所示)。

分散式光纖資料介面

9-4-3 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網際網路所使用的通訊協定為 TCP/IP, 下面我們將介紹其規範, 並說明 TCP/IP與OSI 對應的關係。

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TCP/IP TCP/IP 與 OSI 對應 使用TCP/IP通訊協定常用的網路指令

TCP/IP 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定/網際網路協定) 是由美國國防部實驗性網路 ARPANET 發展而來的通訊協定。其中 TCP 負責將資料正確地送達接收端, IP 則負責設定資料封包的 IP 位址及選擇最佳的傳輸路徑。

TCP/IP 為了確保資料能正確地送達接收端, TCP 採用連接導向 (connection-oriented) 方式, 在傳輸雙方建立連線後, 才依資料封包的先後次序開始進行資料傳輸的工作。 非連接導向, 則類似日常生活中開支票付款的方式, 即付款人只要在支票上簽名後交給收款人便可完成付款的程序, 不需親自與收款人到銀行參與取款的作業。

TCP/IP 連接導向是指通訊雙方必須從頭到尾參與整個通訊連線的過程 (如圖表 9-51 所示), 類似日常生活中透過 ATM 提款時, 提款人必須全程依照提款機的指示, 操作按鍵, 最後才能完成提款的程序。

TCP/IP

TCP/IP 與 OSI 對應 在OSI 架構中,TCP 是位於傳輸層的協定, IP 則是位於網路層的協定, 其對應關係如圖表 9-52所示:

TCP/IP 與 OSI 對應

使用 TCP/IP 通訊協定常用 的網路指令 在 Windows 作業系統中, 我們可以在命令提示字元視窗/ MS-DOS 模式下 (執行『開始/所有程式/附屬應用程式/命令提示字元』 命令, 即可進入此模式) 輸入一些指令來查看網路相關資訊或使用伺服器所提供的服務:

使用 TCP/IP 通訊協定常用 的網路指令 ping:用來測試目的主機是否運作正常的指令;當目的主機運作正常時, 會傳回回應時間。例如輸入 "ping www.edu.tw", 即可測試教育部 WWW 網站伺服器是否運作正常。 ipconfig:用來查詢本機的IP位址及相關設定值之指令。 tracert:用來顯示本機連線到某台主機所經過的所有路由器位置之指令。

使用 TCP/IP 通訊協定常用 的網路指令 telnet:用來登入遠端主機的指令, 例如輸入 "telnet bbs.mgt.ncu.edu.tw", 即可連線至中央大學資管系 BBS 龍貓站。 ftp:用來登入提供檔案傳輸服務主機的指令, 例如輸入 "ftp ftp.nctu.edu.tw", 即可登入交通大學計算機中心的 FTP 伺服器。 若您使用 Windows 98 作業系統時, 則 ipconfig 需改用 "winipcfg" 指令。

9-4-4 無線通訊協定 為了讓人們能擺脫有線傳輸媒介的羈絆, 在許多研究單位及廠商的研發之下, 已陸續推出數種無線通訊技術。 下面我們將介紹幾種常見的無線通訊協定/ 技術。

無線通訊協定 IEEE 802.11b 藍芽 (Bluetooth)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IEEE 802.x通訊協定家族

IEEE 802.11b IEEE 802.11b是由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 IEEE) 所制訂的無線區域網路通訊標準 802.11改良而來;可在100公尺的範圍內, 以無線傳輸的方式來傳遞資料, 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11Mbps。IEEE 802.11b 不僅是第一個問世的無線通訊協定, 還是目前市面上最多無線傳輸產品 (例如無線網路卡、無線橋接器、無線閘道路) 所使用的通訊協定。

IEEE 802.11b IEEE 802.11a 及 IEEE 802.11g 是近年來陸續制定出來的無線通訊協定, 其中 IEEE 802.11a 使用較高的頻段, 傳輸速度最高可達54Mbps;IEEE 802.11g 則使用與 IEEE 802.11b 相同的頻段, 因此這兩個協定可以完全相容。IEEE 802.11g 的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54 Mbps。

藍芽 (Bluetooth) 藍芽是由 Ericsson、IBM、Intel、Nokia、Toshiba 等廠商共同制定的無線通訊協定, 主要應用在短距離 (10〜100公尺) 的數據及語音通訊上, 其傳輸速度約為1Mbps。 每一個要使用藍芽無線通訊協定的設備 (如手機、PDA 、及筆記型電腦等) 都需裝置一種可發出特定電波的晶片 (俗稱「藍芽晶片」) , 才能收發電波以達資料通訊的目的。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WAP 是由 Nokia、Motorola、Ericsson等通信廠商共同制定的無線通訊協定,主要是用來規範手機及無線終端設備 (如 PDA) 上網存取網站資料的方法, 其傳輸速度約為9.6kbps。 WAP 是透過無線電信系統 (如 GSM) 將取得的網站資料傳遞至用戶的手機, 然後再以特定語言 (如WML) 轉換成人類可閱讀的文字資料。

IEEE 802.x 通訊協定家族 IEEE 802.x 是 IEEE 根據 OSI 架構中的實體層及資料鏈結層所規範的通訊協定;圖表 9-53 列出較為常見的通訊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