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區域劃分與區域差異 第二節 北部區域 第三節 中部地區 第九章 臺灣的區域特色與發展問題(一) 第一節 區域劃分與區域差異 第二節 北部區域 第三節 中部地區
第一節 區域劃分與區域差異 一、區域劃分 二、區域差異
區域劃分 地理區與地理區的劃分 區域性 臺灣的北、中、南、東四大區域
地理區與地理區的劃分 地理區域:依據某些指標,將某一地理現象相近且空間相連的區域畫在一起,就稱為「地理區域」,簡稱「地理區」。 地理區的劃分,通常以地形、氣候和人文景觀為主要依據。
區域性 區域性:依據特定主題或目的分區後的地理區,區域內就有共同的地理現象,即所謂的「區域性」,和不同區域間就特定主題來說,也有明顯的區域差異。 了解各地的區域特色,不僅有助於體察各地人文、自然景觀的地理價值,更是地方發展最有效的途徑。
臺灣四大區域分布圖
區域差異 臺灣地區的區域差異 臺灣的區域差異問題
臺灣各區域國內生產毛額占國內總生產毛額的比率 光復後,臺灣地區受產業部門快速發展的影響,各區域發展差異相當明顯。
臺灣各項發展指標的區域差異(2006)
臺灣的區域差異問題 北部區域過度發展所引發的擁擠、汙染、資源破壞等環境問題。 如何引導各區域的良性互動關係的課題。
第二節 北部區域 一、多樣的地形、溼潤的氣候 二、臺灣的核心區 三、高科技產業龍頭 四、區域差異與問題
多樣的地形 山地:雪山山脈、中央山脈 丘陵:大屯火山、桃園台地、新竹丘陵 平原:宜蘭平原、臺北盆地、新竹平原 河流:淡水河、蘭陽溪、頭前溪 北部區域地形圖
桃園台地的埤塘 桃園台地上遍布的埤塘景觀 桃園台地的農家,早期多利用地面傾斜及紅土不易透水的特性,修築埤塘,貯水灌溉下方農田。
溼潤的氣候 氣候暖溼,無明顯乾季,淺山地區中樟樹、相思樹分布相當普遍,丘陵地盛植茶樹與柑橘等經濟作物。新竹多風、宜蘭多雨,素有「竹風蘭雨」之稱。
北部區域地形圖
臺灣的核心區 歷史發展 發展優勢與現況
歷史發展 清同治二年(1863年)淡水港正式開港,因國際市場對茶、樟腦的大量需求,均由淡水河輸出,隨著清末茶、樟腦成為臺灣貿易出口的大宗,淡水港的貿易額逐漸超越南部打狗港,臺灣的經濟重心也逐漸自南部轉移到北部。之後,更因統治機關與行政中心的設立,強化了北部區域的政治地位。
發展優勢與現況 優勢:臺北是首治之區,可藉基隆港對外貿易,不僅成為全臺最大都市,更以其歷史累積的服務部門優勢,吸引眾多工商業活動聚集,促使都會區急速發展,逐漸形成一個包括臺北、基隆、桃園、中壢、新竹、宜蘭等中心都市的都市密集地帶。
發展優勢與現況 現況:本區勞動資源豐富,都市化程度高。臺灣大部分的科研中心及大專院校集中本區,平均人力素質也最高,成為高層次製造業與服務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
北部區域都市的分布(2006)
高科技產業龍頭 早期:紡織業為主要工業 今日:半導體產業聚集的重地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學、科研機構、外資企業的匯集地,具有開發技術和從外引進的良好機制和條件,成為臺灣高科技工業生產中心,有「臺灣矽谷」之稱。
半導體產業聚集重地 臺灣半導體空間分布圖(2003) 北部區域已成為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聚集的重地。在全球經濟表現之中,臺北—新竹科技走廊已和美國加州灣區(矽谷)、中國上海地區越界連結,是臺灣進入全球化結構最深的區域。
區域差異與問題 北部區域內由於自然環境、歷史、社會條件不同,在經濟發展水準上仍存在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一)臺北都會區的都市擴張與自然災害 (二)北宜高速公路與城鄉發展
自然災害 持續且急遽的都巿成長,使人們不得不往邊際土地,如河川地、山坡地發展,與氾濫平原爭地,改變了水文條件,使中、下游地區於颱風期洪水氾濫;而對水資源的需求也隨著都市人口的增加而成長。 基隆河水系歷年來水患範圍圖
都市擴張與地價飆漲 土地的稀有性,也造成了許多房地產價格飆漲與投機等問題。
衛星市鎮的發展 都會捷運系統通車,促使都會區內旅運活動快速化,都市的住宅需求,逐漸向地價較低之外圍地區移轉,也促進了市區的更新與衛星市鎮的發展。
臺北地區防洪工程計畫略圖 為治理洪患,1991年基隆河截彎取直,解決了部分水患。 臺北橋寬僅140公尺,形成淡水河之水流瓶頸,當防洪計畫採用200年洪水頻率時,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後的洪水量,超出臺北橋水流瓶頸之通過量,故需另闢通道而有二重疏洪道。
宜蘭平原的田野景觀 宜蘭平原因地形上的阻隔,以及當地環保意識的影響,使宜蘭長期保有農村景觀。
北宜(蔣渭水)高速公路與城鄉發展 宜蘭納入臺北都會『一日生活圈』內,加速宜蘭與臺北的人口流動。 交通革新後的影響:是強化臺北的核心機能,還是縮短城鄉差距,有待觀察。然可預見的人口移動、土地利用改變、區域發展、都市計畫、建築管理等,若無法落實永續發展政策,將形成宜蘭地區的生態危機。
第三節 中部地區 一、廣闊的平原、溫和的氣候 二、臺灣的穀倉、文風鼎盛 三、新興科技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重地 四、區域差異與問題
廣闊的平原—中部區域地形圖
廣闊的平原 本區約位於中港溪與北港溪間,除南投縣為山區外,大部分為平原或盆地。 東部山地: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 中部:臺中盆地斷層陷落而成,內有許多沖積平原。 台地以西:河口沖積而成的海岸平原。 雪山圈谷一景
溫和的氣候 副熱帶季風氣候,除山地外,全年高溫,適合作物生長。 降水受地形、季風風向影響,南北差異較大,是臺灣島冬季乾溼交替的過渡帶。 颱風因高山阻擋,不易侵入,風災相對輕微。 沿海地區因地勢較低,且冬季位於東北季風的雨影地帶,更加乾燥少雨;夏雨冬乾的情形,愈往南愈明顯。
臺灣的穀倉 本區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沖積扇平原土壤深厚、地下水蘊藏豐富,加以水利工程設施完備,如清代八堡圳的修築,以及日治時期水稻新品種的引進,使得彰化平原與臺中盆地,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 今日:本區的產業結構雖然已經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生產型態,但農業生產仍占有重要地位。
臺中縣大肚鄉的水田景觀
文風鼎盛 富足的經濟基礎使中部區域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如臺中霧峰林獻堂、彰化賴和等人,均是一時俊彥。
新興科技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重地 1960年代以後,本區以其交通之上的方便,在國內北、高兩大都會區均呈飽和的情況下,吸引大量產業、人口在此進駐。 新近設立的中部科學園區,希望整合鄰近工業區資源,發展精密機械、光電、生化與航太等中部優勢科技產業。
臺塑麥寮石化工廠 臺塑麥寮工業區建立中部石化業基地。
中部科學園區進駐廠商數(2008) 新近設立的中部科學園區,目前已有114家進駐設廠,希望整合鄰近工業區資源,發展精密機械、光電、生化與航太等中部優勢科技產業。
區域差異與問題 (一)臺中都會區的發展 (二)農業區的轉型與變化
臺中都會區的發展 臺中都會區:便利的交通網絡、腹地廣大,工業較發達,形成區域經濟中心。 臺中市藉由開發西區重劃區、爭取科學園區的設立以及重大文化建設的爭取。 都市發展政策,將高科技產業與全球消費休閒文化產業引入,期能將臺中市打造成一個全球城市。 治安問題嚴重
近年臺中市與臺灣地區犯罪發生率比較 臺中因位處交通轉運站,而人來人往形形色色,治安亮起紅燈,偏高的犯罪率,成為民眾關切的議題。
農業區的轉型與變化 農業人口比例高,人口外移嚴重 農業轉型 環境破壞 農村聚落的重建計畫
臺灣各縣市農業人口比例(2006) 靠近山地的苗栗、南投,以及彰化平原南部,多屬農業區,工業發展仍然有限,人口外移嚴重。
農業轉型 自1960年代以來,為了加速稻田轉作、提高收入,農業經營朝精緻化、專業化及觀光化發展。溫帶水果、高山茶、蔬菜、花卉、水果等園藝作物成為主要農業項目。
環境破壞 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不僅種植於原有的水田地,更大量開發於山坡地,水土流失的問題遂浮現。 921 大地震後,中部受創最為嚴重。位於南投縣雙冬的九九峰便是代表性的例子,山頭礫石崩落,青山一夜白頭,形成光禿禿的獨特景觀。
九二一大地震崩塌地部分統計表
農村聚落的重建計畫 近年,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設立,中部橫貫公路的封山,開啟臺灣環境保護的新思維,而政府推動的農村聚落的重建計畫,如雲林縣古坑華山的社區總體營造,在創造優質與永續的農村發展,已略見成效。
南投九九峰自然保留區
雲林古坑華山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