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大同與小康 佚 名.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三 課 史記的文學特色與成就 史記的地位、價值 寫作方法.
Advertisements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 ,晴.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晴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溫士凱 至臺東旅遊的美 好經歷、心情 緊扣主題,前 後呼應 ★文意: 我:人(記敘立場:第一人稱) 臺東:地 晴:一語雙關,同時指天氣與心情。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吳敬梓 記敘王冕失學 、孝親與自學 成功的過程 以第三人稱順敘人 物經歷,藉對話、 行為展現人物特質 ★題目含義:本文故事集中在王冕的少年時 代 ── 王冕孝敬母親、努力向學;善於把 握環境、興趣學習。 主角 + 時期.
第三課 絕句選 ( 一 ) 登鸛雀樓 ( 二 ) 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 ( 三 ) 楓橋夜泊. 第三課 絕句選 作者詩體主旨 文章作法 唐 王之渙 五言 絕句 勉人積極向上 在描繪景 物中寄託 情意 唐 李白 七言 絕句 抒發依依不捨的 離情 唐 張繼 七言 絕句 抒寫濃濃的鄉愁 ( 一 ) 登鸛.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東晉 陶淵明 任真自得的 人物性情 模仿史書傳記的 形式,描述人物 性情 ★文意說明:本文為陶淵明辭官後,模仿史 書傳記形式寫成,是陶淵明稟性志趣的 自我剖析,也是他的自傳。 ( 人物 ── 主角 )( 體裁 )
第四課 夏 夜. 第四課 夏 夜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楊喚 新詩 ( 童詩 ) 寫夏夜的寧 靜、溫馨 以擬人手法 描寫夏夜的 景致 季節+時間 寫夏夜的美麗 與豐富。
學生作文的寫作方法 童詩的寫作技巧. 一、童詩的寫作型式 1 .童詩要分行(一句一行) 2 .童詩可以分段.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林良 說明失敗雖然痛苦, 卻能累積經驗、增長 智慧,邁向成功 藉生活中的 小事件說明 道理 ★補充: *失敗: 女兒:成績考壞 作者:第一天教書慘痛的經驗 *生活中的小事件:考試欠佳.
第十課 論語選 ( 一 ) 學而時習之 ( 二 ) 譬如為山 ( 三 ) 三人行. 第十課 論語選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孔子弟 子及再 傳弟子 ( 一 ) 從學習中得到喜悅與 快樂,並養成君子的風度 ( 二 ) 為學要持之以恆 ( 三 ) 人人皆可為我師 以語錄的 形式說明 學習和修 養的重要 ★補注:
第四課 負 荷. 第四課 負 荷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吳晟 新詩表達父親對 孩子的愛 以父親向孩子說 話的語氣,寫出 為人父者的心情 ★題目含義: ⒈本義:承擔的意思。 ⒉詩意:孩子是父親的負擔,但父親因愛而 不以為苦。
第一課 大樹之歌. 第一課 大樹之歌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劉克襄 親近自然、 尊重生命 以父親的口吻,依 時間、地點、對象 、事件的順序,敘 述拜訪雀榕的經過 ★題目含義: 1. 作者對大樹的讚頌。 2. 大樹本身的歌唱。 ★補注:*口吻:說話的語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沈復 回憶孩童時代 由觀察、想像 所得到的物外 之趣 先總寫「物外之 趣」,再就不同 事物,分段記敘 ,以回應首段 ★文意:主旨在記敘作者兒時所獲得的物 外之趣。
第二課 月光餅. 第二課 月光餅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琦君 回憶童年時與表姑爭 吵、和好的往事,並 抒發思鄉之情 先寫物,接 著敘事,然 後抒情 ★文意: *月光餅: ⒈原指中秋應景食物 月餅,轉為作者「鄉愁 」的寄託。 ⒉思物、思人、思鄉、憶舊的寄託物。 *物:月光餅/事:與表姑的童年往事/情:思鄉.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洪醒夫 回憶童年 、懷念母 愛 從一般人的記憶,談到 自己童年的「紙船印象 」,最後以期望作結 ★補注: *印象:記憶中留下的痕跡。 ★文意: *紙船:象徵偉大的母愛,代表母親對子女 的疼愛之情。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第五冊 附錄一 大同與小康.
中國人壽 徐真真.
《春曉》.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落花生的性格.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附錄一 大同與小康.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南一版二上第三課 小種子.
第十課 大同與小康 禮 記.
文化差異 Elick Yang.
病句修改 用詞不當 成分殘缺 語序不當 搭配不當.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張真誠 逢甲大學 講座教授 中正大學 榮譽教授 清華大學 合聘教授
第一篇 Unix/Linux 操作介面 第 1 章 Unix/Linux 系統概論 第 2 章 開始使用 Unix/Linux
時代巨輪下對聖經的挑戰 平安福音堂聯堂培靈會 2014年3月13日.
International Etiquette & Culture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Lesson 8 天氣的用法.
Ch20. 計算器 (Mac 版本).
網路程式設計期末project B 張芸菱.
詞:曲麗華 / 曲:林婉容 小羊創作詩歌集 9《一粒麥子》 CCLI#
Here is a gift; have you receive it? 眼睛看不到,你心會知道。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礼记》.
詞:曲麗華 / 曲:林婉容 小羊創作詩歌集 9《一粒麥子》 CCLI#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美國文化萬花筒 (上) 李建平 地理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10-29,2012.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資訊安全和資訊倫理宣導 永康區復興國小教務處.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POWER POINT 簡報小工具 課程教授:楊淳皓 老師 學生姓名:連逸峻.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1757: Secret Chamber at Mount Rushmore
( )下列何者正確? (A) 7< <8 (B) 72< <82 (C) 7< <8 (D) 72< <82 C 答 錯 對.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教育類相關資料庫.
第十三章 彩色影像處理.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優質形象建立與溝通技巧 魏麗敏.
第四組 停車場搜尋系統 第四組 溫允中 陳欣暉 蕭積遠 李雅俐.
文 體 介 紹 記 敍 文.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大同與小康
道之宗旨  敬天地 禮神明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相鄰  改惡向善 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課 大同與小康 佚 名

課前引導 臺灣第一個電視臺--臺視 早期每日開播曲-- 大同歌 合唱曲 早期每日開播曲-- 大同歌 合唱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ssNn-bTL4&feature=related

多年後,一位現代歌手將大同歌舊詞新編,唱出現代人的觀點…   詞/曲/主唱:鄭智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Y795I3_re8&sns=em

目 次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 二、《禮記》簡介 七、問題與討論 三、課文賞析 八、延伸閱讀 四、補充資料 九、牛刀小試 五、文章結構表 十、資料來源

題 解 主旨 寫作背景 出處 <大同與小康>簡介

主 旨 孔子闡述三代以前天下為公、博愛無私的「大同」社會;三代天下為家、以禮治國的「小康」社會。 說明大同治世是政治的最高理想。 回題解

寫作背景 記錄孔子在參與蜡祭之後,對於大同與小康之治的 討論。 藉由孔子回答子游之問, 說明上古以來禮制演變過程,進而暢論大同與小康 之治的分別。 孫中山先生手稿 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6_09_02 回題解

出 處 本文為《禮記.禮運》首章 選自《十三經注疏》本《禮記》

《禮記》 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 提供研究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 回題解

<大同與小康>簡介 〈大同與小康〉為《禮記》中代表性篇章。 記錄孔子在參與蜡祭之後,對於大同與小康之治的討論。 揭示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 蜡(ㄓㄚˋ) 歲末大祭 的名稱

大 同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國。 孔子的「大同」是指堯舜以前的五帝時代。

民風淳厚,以德治民,無需制度禮 法約束人民。 人民和睦共處,適才適所,皆有所用,有分有歸有照顧,無盜竊亂賊 發生。 

小 康 「小康」是安康的政治局面。 孔子的「小康」是夏商周三代,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期。 天子視天下為一家私產,不復傳賢。

社會人心複雜,風氣澆薄,貧富相競,有投機詐騙、侵略兵災發生。 制定具體禮義制度作為綱紀,天下 傳承有固定禮制,人民生活有依循 準則,天下仍保有穩定局面。

大同與小康之別 大同之治的精神在於「天下為公」 -政治、社會、經濟、個人皆顯現 淳厚敦睦的景象。 小康之治為「天下為家」-必須以 禮義作為治國綱紀,方能保有小康 局面。

影 響 孔子對大同世界嚮往,對小康之治以禮治國予以肯定。 影 響 孔子對大同世界嚮往,對小康之治以禮治國予以肯定。 儒家大同思想,為康有為《大同書》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所接受,將實現世界大同視為最終理想,可以見出孔子思想的深遠影響。

改革政治,由「小康」而躋於「大同」;所以「小康」與「大同」雖有別,卻不為對立,是循序漸進、實踐政治理想的歷程。

《禮記》簡介 「禮」的名義 名稱 由來 作者 篇數 內容 重要篇章 價值 《三禮》簡介

「禮」的名義 禮者,理也 意指禮必須合乎道理。 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意指禮是踐履道理,形成儀文。 禮者,理也  意指禮必須合乎道理。 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意指禮是踐履道理,形成儀文。 禮者,體也  意指禮的節目儀文是依據人情而制定的。 回《禮記》簡介

名 稱 《禮記》,即《小戴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由西漢戴聖編訂成書。 全書共四十九篇。 名 稱 《禮記》,即《小戴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由西漢戴聖編訂成書。 全書共四十九篇。 今《十三經注疏》中的《 禮記》,為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http://www.chiculture.net/0701/html/b08/0701b08.html 回《禮記》簡介

由 來 戰國至西漢初,儒家學者關於禮儀的散篇論著彙編。 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時立於五經學官之中。

《禮記》附於《儀禮》各篇之末,闡 述各篇義理,後篇幅日增、內涵益豐 ,乃獨立成書。 《禮記》本不是「經」, 「禮」本指「儀禮」而言;「禮記」則是關於禮 的「記」。《儀禮》中有十一篇的末 尾還保留著「記」,都是禮記本附屬 於《儀禮》的痕跡。 《禮記》附於《儀禮》各篇之末,闡 述各篇義理,後篇幅日增、內涵益豐 ,乃獨立成書。 回《禮記》簡介

作 者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者所記,或謂秦漢間儒者所記。由漢人戴聖編定,故又稱《小戴禮記》,以區別於戴德所編《大戴禮記》。

篇 數 《禮記》本為一百三十一篇。 漢戴德刪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刪取四十九篇,為《小 戴禮記》;大小戴禮皆屬今文經。

孔壁發現的書籍亦有《禮記》; 東漢鄭玄注小戴禮記以古文《禮記》為主,兼採今古文。 因《禮記》在漢代不屬於經書,故無今古文之爭。 唐孔穎達《五經正義》,以《小戴禮記》為禮經;《十三經》中《禮記》取《小戴禮記》。後《大戴禮記》散佚,今僅存三十九篇。 回《禮記》簡介

內 容 今本《禮記》(《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其中曲禮、檀弓、雜記各分上下,實為四十六篇。

記述周秦時期的典章、名物、制度,以及自天子之下各級的冠、婚、喪、祭、燕、享、朝、聘等 禮儀。 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 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 乃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

內容分類 1.專記某項儀節,體裁和《儀禮》相近, 如〈投壺〉。 2.專門闡述《儀禮》各篇意義,如〈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分別解釋《儀禮》中的〈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禮〉、〈燕禮〉、〈聘禮〉、〈喪服〉各篇。

3.雜記喪服喪事,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閒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

4.記述各種禮制,如〈王制〉、〈禮器〉、〈郊特牲〉、〈玉藻〉、 〈明堂位〉、〈大傳〉、〈祭法〉、〈祭統〉、〈深衣〉等。 5.記日常生活禮節與守則,如〈曲禮〉、〈內則〉、〈少儀〉等。

6.記孔子言論,如〈坊記〉、〈表記〉、〈緇衣〉、〈仲尼燕居〉、〈孔子 閒居〉、〈哀公問〉、〈儒行〉等。 7.記述授時頒政,如〈月令〉。 8.記述王子養成教育,如〈文王世子〉。 9.闡述儒家思想的,如〈禮運〉、〈學記〉、〈樂記〉、〈經解〉、〈大學〉、〈中庸〉。 回《禮記》簡介

重要篇章 〈大學〉:初學入德之門,為儒家最高政治思想。 〈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禮運〉:闡述大同世界政治理想。

〈學記〉:論述古代教育制度、學習方法等。 〈檀弓〉:以散文風格多變化而著稱。 〈樂記〉:《六經》之中《樂經》已佚,由此篇能見古代音樂方面之思想。 回《禮記》簡介

價 值 梁啟超: 「禮記之最大價值,在能供給以研究 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的資料。蓋孔氏之學,在此期間始確立,亦在此期間而漸失其真,其蛻變之跡與其幾,讀此兩戴《禮記》八十餘篇最能明瞭也。」 回《禮記》簡介

《詩》、《書》、《易》、 《三禮》、《三傳》、 《論語》、《孝經》、 《爾雅》、《孟子》 《三禮》簡介 《十三經》 《詩》、《書》、《易》、 《三禮》、《三傳》、 《論語》、《孝經》、 《爾雅》、《孟子》 《十三經》與《三禮》的關係 《三禮》: 《周禮》、《儀禮》、《禮記》

《三禮》 ― 《儀禮》 漢代原稱「禮」。古文家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家以為孔子所定,內容記錄世俗禮儀,屬個人行為的具體規範。

《儀禮》全書共十七篇,以關於「士」的禮儀項目最多,包括士的成年禮、婚禮、訪友、競射、喪禮、祭禮等具體儀節,故也稱「士禮」。

《三禮》 ― 《周禮》    原稱《周官》。相傳為周公作,內容記錄國家官職制度,屬團體行為的具體規範。全書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在漢時亡佚,河間獻王補以《考工記》),把天地四時和六大官屬連繫起來,官制系統由中央下及地方,一共三百六十多個官職。

《周禮》的影響甚大,如王莽曾依照《考工記》來定度量衡;唐宋官制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受六官影響。

《三禮》 ― 《禮記》    內容說明國家制度、世俗禮儀制定的道理,屬抽象的說解內容,不像《周禮》、《儀禮》是 具體的條文規則。

制度和禮儀可能隨時代、地域、人事變遷,道理則恆久不變,所以,能明白禮的道理,就可以訂定適切的國家制度與世俗禮儀,說明了《禮記》的獨特與重要。

《三禮》比較 書名 作 者 性 質 注 疏 批 評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記載周官之書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長於記事 《儀禮》 作 者 性 質 注 疏 批 評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記載周官之書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長於記事 《儀禮》 古文家-周公 今文家-孔子 記載禮儀之書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弟子所記(戴聖編成) 解釋儀禮之書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記事議論均盛

段落大意 大同世界與小康之治寫作技巧 寫作分析 深究鑑賞 課文賞析 段落大意 大同世界與小康之治寫作技巧 寫作分析 深究鑑賞

段落大意 第一段:記敘仲尼嘆魯,敘述孔子參加蜡祭後深深嘆息。(孔子嘆息的原因是因爲自己未能趕上大道實行和三代英明之主當政的時代。)

第二段:說明大道既行,五帝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狀況為大同。 第三段:說明大道既隱,三王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狀況為小康。 回課文賞析

大同世界與小康之治 大 同 小 康 時代 堯舜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政治 1. 天下為公。 2. 選賢與能。 1. 天下為家。 大 同 小 康 時代 堯舜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政治 1. 天下為公。 2. 選賢與能。 1. 天下為家。 2. 大人世及以為禮。 倫 理 1. 講信修睦。 2.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1. 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 2.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經濟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貨力為己。 結果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回課文賞析

寫作技巧 以政治的本質、領袖的產生、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社會的經濟、人民的生活和治亂的狀況等方面的比較來說明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區別。

文中運用比較說明的寫作方法,展示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不同性質,使兩者的高下顯而易見,一目瞭然。 以對比的手法寫作,使論點十分鮮明,而文中錯綜、排比等修辭手法兼而有之,也使文章具有變化。

第三段言小康之治,「禮義」二字是此段文眼。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則「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所以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成功皆「謹於禮」。

―正面: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義,示民有常。 文中正反說明「謹於禮」: ―正面: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義,示民有常。 ―反面: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 回課文賞析

寫作分析 首段鋪寫立論背景,以孔子與子游對話,開啟全文。 第二段與第三段是文章重心,均運用「總―分―總」的論述方式。

第二段先總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接下來分述:分就政治、社會、經濟三方面描述大同世界的美好樣貌;最後以「是謂大同」總述,作回應與收束。

第三段先總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接下來分述:分就政治、社會、經濟三方面描述小康之治的樣貌;最後以「是謂小康」總述,作回應與收束。

「總―分―總」的論述方式,各自展現大同與小康的特色,比較大同世界與小康之治的分別,文章結構嚴謹、立論鮮明。

總―分―總 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政治: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社會: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 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經濟: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總:論述以上的現象之後,便以「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三句來評 論、總述成效。此段最後以「是謂『大同』」一 句,明確指出「大同」的主題,以作為收束。 分

總:此段以「是謂『小康』」一句,再明白確立主題,並收束全文。 分 總: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政治: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社會: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經濟:貨力為己。 總:此段以「是謂『小康』」一句,再明白確立主題,並收束全文。 分 回課文賞析

深究鑑賞    第二及第三段所揭櫫的大同與小康之治,在結構上是對應、並列的,在寫作手法上則是對比的,二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大同之治以「 天下為公」為精神內涵,小康之治則是「天下為家」。 http://news.suen.org/2002/n20405.html

   「天下為公」是儒家的理想國,將天下視為人人公有,強調崇高的道德水準以作為建立社會共識、社會秩序的基礎,亦即孔子所謂的「大道之行也」。

社會淳樸,社會福利完善,生活不虞匱乏,人人認同天理人情,以自我的良知作為言行的準則,高尚的道德即自然涵蘊其中,此即中庸篇所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天下為家」,則是天子以天下為一己的私產,上行下效的結果,造成人人各存私心,再加上人事漸繁,生活不易,自我的良知逐漸模糊,道德於是淪喪,人人各為己謀,各有行為標準,所以「大道既隱」,一切侵奪、欺騙由此發端,而戰禍、殺戮也隨之而來。

以「天下為家」的結果,除了「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更可能演變 到最親近的人都彼此相怨,管子形 勢篇即謂:「行天道,出公理,則 遠者自親;廢天道,行私為,則子 母相怨。」

   所以,聖明的統治者就必須制定「禮」以作為制度與準繩,並以「義」作為道德精神,教導個人、群體遵守禮制、謹守分寸,才能重新讓大道推行,維持社會的和諧安康,以免淪為亂世。

  因此,「天下為公」、「天下為家」,一尚道德、一重禮治;一本諸良知、一刻意修為;在實施方式上有差異,甚至是對比的,但在本質上卻都是對於道的推行與追求,正因為如此,後世就將小康之治視為通向大同之世的進程。

補充資料 孔子紀念歌 出於《禮記》的成語

孔子紀念歌 回補充資料 http://www.read.org.tw/reading/readmovie/01.wmv http://www.hkfengshui.com/articles/10028 http://www.read.org.tw/reading/readmovie/01.wmv 回補充資料

出於禮記的成語 【選賢與能】《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選拔賢德,將政事託付有能力的人。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不在焉】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雖目睹其物,耳聽其聲,但因心神不在,所以好像沒看見,沒聽見一般。形容不注意,不關心。心思心神不集中。

【生財有道】《禮記.大學》:生財有大道。 ˙形容擅長發財致富。 【沒世不忘】《禮記.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沒世不忘指一輩子也不能忘記。 【心寬體胖】《禮記.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比喻心懷坦蕩,體貌自然舒泰。

【無所不用其極】《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沒有一個地方不竭盡全力。 【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道羞恥是一種接近於勇敢的表現。

【拳拳服膺】 《禮記.中庸》 :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態度誠懇真摯,心悅臣服的牢記在心。 【登高自卑】【行遠自邇】 《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為學做事須從淺近處著手,然後漸漸深入。即循序漸進。

【我行我素】 《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依所居的地位行其分內的事。後用以形容人不受外界影響,仍然依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隱惡揚善】 《禮記.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隱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

【擇善固執】《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指選擇好的、正確的事去做,且堅持不變。 【名山大川】《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 ˙著名的高山與河流。

【量入為出】 《禮記.王制》 :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 ˙根據稅收的多寡來制定支出的限度。後泛指根據收入來斟酌開支。 【一成不變】 《禮記.王制》 :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刑罰一經執行,犯人或死或傷的事實,絕不可改變。引申為事物一經形成,即不易改變。

【不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 ˙不願與仇人共生世間。比喻仇恨極深。 【博聞強識】 《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好。

【禮尚往來】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指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比喻人很難改變他原始的身分。

【草菅人命】 《大戴禮記.保傅》: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豈胡亥之性惡哉? ˙比喻輕視人命,濫殺無辜。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大戴禮記.保傅》: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毫、釐,皆為極小的長度單位。全句指差距雖然極細微,但導致的差誤、錯誤卻極大。

【仁至義盡】《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 ˙原指祭祀有功於農事諸神,極盡仁義之道。後用以指盡最大的努力,以關懷照顧他人。

【敬業樂群】 《禮記.學記》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 ˙專心修習學業,樂於與朋友同學切磋探討。後亦用以指人敬守職業,愛好結交朋友。 【玉不琢,不成器】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玉石不經雕琢,無法成為珍貴的玉器。比喻人須接受良好的教育及各種磨練,才能有所成就。

【美輪美奐】 《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形容房屋裝飾得極為華美。 【節哀順變】 《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抑制悲哀、順應變故。

【離群索居】《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離開群體,獨自生活。

文章結構表

語文萬花筒 文法知識 重要修辭 字義比較

文法知識 句子成分的省略:古文用語簡煉,句子中往往省略某些成分,最常見的是省略主語和省略賓語。

1.事畢,(孔子)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2.言偃在(孔子)側,曰:「君子何 嘆?」 3.(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4.以(禮義)正君臣,以(禮義)篤父子。 5.以(禮)著其義,以(禮)考其信。 回語文萬花筒

重要修辭 【層遞】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排比】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錯綜】-抽換詞面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倒裝】 ˙大人世及以為禮→大人以世及為禮 【對偶】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男有分,女有歸

【類疊】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轉品】 ˙老有所終 老:形容詞→名詞  老年人 ˙壯有所用 壯:形容詞→名詞  壯年人 ˙幼有所長 幼:形容詞→名詞  小孩 ˙各「親」其親 親:名詞→動詞 孝敬 ˙各「子」其子 子:名詞→動詞 愛護 ˙以賢勇知 賢:形容詞→動詞  敬重 回語文萬花筒

字義比較 與 仲尼「與」於蜡賓。 參加 選賢「與」能。 推舉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和 賢 選「賢」與能。 有德行的人 以「賢」勇知。 尊崇、表崇

獨 不「獨」子其子。 單、只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老而無子 用 壯有所「用」。 奉獻才能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因此

為 大人世及以「為」禮。 作為 貨力「為」己。 為了 閉 是故謀「閉」而不興。 止息、止塞 故外戶而不「閉」。 關閉

問題與討論

一、言偃請問:「夫子何嘆?」孔子沒有直接回答,反而為他申說大同與小康之治,此舉有何深意?請試著予以闡發。

答:孔子因見魯國蜡祭徒具儀式,顯現禮義已趨衰微,而抒發其感慨。如直接回答言偃「君子何嘆」之問,亦不過再感嘆一番而已,並無積極的意義。

因此乃向言偃論述大同與小康之治,讓弟子知道最理想或較接近於理想的政治究竟如何,若能掌握「天下為公」的精神,或採取「禮義以為紀」的作法,則可以安上治民。不僅陳述了自己的理想,亦藉此教導學生,用意至為深切。(本題可引導學生多加發揮。)

二、大同與小康之治各是什麼情況,請就政治、社會、經濟三方面說明。

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努力開發資源,不會荒棄於地下,開發出來之後,與社會共享,不必據為己有。 大同之治 經濟 社會 政治 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努力開發資源,不會荒棄於地下,開發出來之後,與社會共享,不必據為己有。 2.力惡其不出於身 也,不必為己:人人貢獻自已心力,為社會人群服務,而不會只為自已的利益賣力。 1.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民眾能由親愛自已親人、子弟,推及於親愛他人的親人與子弟。 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能使老年人得到終養,壯年人得以貢獻才力,幼年人能夠獲得教養。 3.矜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能使鰥夫、寡婦、孤兒、獨老、殘癈、有痼疾的人都能得到贍養。 4.男有分,女有歸:男子都能有適當的職業,女子都能有歸宿。 1.選賢與能:主政者皆選用賢能之 人。 2.講信修睦:不論個人或國家都講求信用,敦修和睦。

貨力為己:資源的開發、勞力的付出,都是為著自已的利益打算。 1.大人世及以為禮:在位者把父死子繼、只終弟及當作政治權利傳承的制度。 小 康 之 治 經濟 社會 政治 貨力為己:資源的開發、勞力的付出,都是為著自已的利益打算。 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民眾只親愛自已的親人,只慈愛自已的子弟。 2.禮義以為紀:制訂禮義作為綱紀。 3.以正君臣:用禮義端正君臣關係,使君仁臣敬。 4.以篤父子:用禮義敦厚父子關係,使父慈子孝。 5.以睦兄弟:用禮義親睦兄弟關係,使兄友弟恭。 6.以和夫婦:用禮義和諧夫婦關係,使夫唱婦隨。以上四者係以禮義敦修人倫。 7.以設制度:用禮義來建立各種制度。 8.以立田里:用禮義來制訂分配田地、登錄里籍的法規。 9.以賢勇知:用禮義來制訂表彰有勇力和有智謀者的方式。 10.以功為己:用禮義來制訂將功勞歸於在位者自已的辦法。 1.大人世及以為禮:在位者把父死子繼、只終弟及當作政治權利傳承的制度。 2.城郭溝池以為固:營建城郭溝池來抵禦外侮、鞏固政權。

三、你認為大同思想是否有實現的可能?請說明理由。

答:人類對於未來均有無限的憧憬,也常描繪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西方柏拉圖有「理想國」;東方陶淵明有「桃花源」,另也有「香格里拉」的傳說。此為開放性的題型,請鼓勵學生發表,並思考大同思想是否可能實現。也可分組辯論以激發思考。

延伸閱讀 〈苛政猛於虎〉 〈曾子易簀〉 〈子夏失明〉

延伸閱讀―〈苛政猛於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禮記.檀弓》下

【語譯】 孔子從泰山旁經過,見一婦人哭得很傷心,就低著身子聽她的哭聲。並派子路去問:「聽您的哭聲好像有很深的憂愁。」婦人說:「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我丈夫也被咬死,現在我兒子又被咬死。」夫子說:「那你為何不搬家?」婦人說:「這裡沒有浮濫徵稅和徭役。」夫子對弟子說:「好好記著,浮濫徵稅和徭役,比老虎還兇啊!」 回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於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禮記.檀弓》上

【語譯】曾子臥病在床,病勢沉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一個僕僮端著燭,坐在角落裡。僕僮說:「好漂亮好光滑,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說:「不要作聲!」曾子聽到了,忽然驚起,呼了口氣,僕僮又說:「好漂亮好光滑,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說:「是的,那是季孫送的,我沒力氣來換掉它。元呀!起來把席子撤換掉。」曾元說:「您老人家的病已經很危急了,不可以移動,希望能到天亮,再來換掉。」曾子說:「你愛我的心還不及那僕僮。一個有才德的君子,他愛別人就要成全別人的美德,小人的愛才是苟且取安。我現在還有什麼需求呢?我只盼望死得規規矩矩罷了。」於是,他們抬起曾子,更換席子;再放回席子上,還來不及放得平穩曾子就斷氣了。 回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子夏失明〉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禮記.檀弓》上

【語譯】子夏因兒子死了哭瞎了眼睛。曾子來慰問他,說:「我聽說過,朋友失明了,就應安慰他。」說完就哭了。子夏也哭起來,說:「天啊!我並沒有什麼過錯啊!」曾子生氣地說:「商,你怎會沒有過錯呢?我和你在洙、泗侍奉夫子,後來你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以為你是夫子,這是第一件過錯。你早先有親人之喪,並沒有樹立什麼榜樣,這是第二件過錯。死了兒子,哭瞎了眼睛,這是第三件過錯。還說沒有過錯嗎?」子夏聽了就扔掉手杖,連忙行禮說:「我錯了,我錯了,我離開同伴而孤獨地生活,也太久了!」

牛刀小試

牛刀小試 第一題 Q:有關〈大同與小康〉一文,以下何者為是? (A)節選自《儀禮.禮運》 (B)記孔子因子貢之問,而暢論大同與小康之世的差異 (C)旨在說明儒家的宗教思想 (D)文中可見出孔子政治的理想。 解析: (A)見於禮記 (B)言偃(子游)  (C)並未論及宗教。

解析: (B)「大同」之治的精神是「天下為公」; 「小康」則是「天下為家」。 牛刀小試 第二題 Q:關於「大同」與「小康」的敘述,何者不正確?(A)「大同」是儒家的理想國;「小康」則是一種小安的政治局面  (B)「大同」之治的精神在於「天下為家」;「小康」之治則是「天下為公」  (C)大同思想影響 孫中山先生極為深遠  (D)「小康」與「大同」雖然有別,卻不是對立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解析: (B)「大同」之治的精神是「天下為公」; 「小康」則是「天下為家」。

解析:(A)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C)《大戴禮記》原有八十五篇,今存四十篇。 牛刀小試 第三題 Q:關於《禮記》一書,下列的敘述何者有誤?  (A)為孔子及其弟子所記  (B)內容多記禮樂器物、生活儀節、政治制度、人生哲理等  (C)有《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之分, 唯東漢末年,《小戴禮記》盛行,《大戴 禮記》遂亡佚  (D)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E)有漢 鄭玄,唐 孔穎達 正義。 解析:(A)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C)《大戴禮記》原有八十五篇,今存四十篇。

牛刀小試 第四題 Q:關於下列修辭說明,何者有誤?  (A)故謀用是作,兵由此起-錯綜  (B)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類疊  (C)以正田里,以篤父子,以睦兄弟-層遞  (D)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疑問。 解析:(C)排比。

牛刀小試 第五題 Q:「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句中兩「親」字,其詞性與下列何者「 」字詞詞性完全相同?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D)「愛」人者,人恆「愛」之。 解析:題幹二字,前者作動詞用解為「親愛」,下 字為名詞,解為「親人」(A)皆為名詞,解為 長輩 (B)前為名詞,後為動詞 (C)前為動 詞,後為名詞 (D)兩字皆為動詞。

資料來源 好站連結 影片出處

好站連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9479&if=gb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為線上電子書系統,網站中把中國古代哲學書電子化,用交叉索引等技術充分利用電腦的功能提供檢索,為中外學者提供方便的方式學習研究古籍。 中國文化研究院—四書五經http://www.chiculture.net/0701/html/index2.html 詳細介紹中國古籍「四書五經」的思想內容,另有古籍導讀及影片介紹。 禮記 http://www.yasue.cc/lai_gei.html

影片出處 http://www.read.org.tw/reading/readmovie/01.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