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知識經濟時代 1.2 知識經濟意涵與省思 1.3 知識管理演進 1.4 知識管理學派與省思 1.5 本書內容架構 Chapter 1. 知識管理演進與省思 1.1 知識經濟時代 1.2 知識經濟意涵與省思 1.3 知識管理演進 1.4 知識管理學派與省思 1.5 本書內容架構
知識經濟的興起 已開發國家邁入二十一世紀,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並不是缺少資金,而是缺少人才;不是缺乏最新的資訊,而是缺乏經過消化後的最新知識。唯有透過外在的教育與學習,以及內在的思考與篩選,才有可能將廣泛的資訊變成系統的知識。 知識已變成一個國家是否進步的關鍵。吾輩須思考如何將知識有系統地運用到經濟活動或特定產業上,即所謂知識經濟,或所謂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 現代知識成長與變化快速,加以其日益與經濟、產業、科學與創新等結合,促成知識經濟一詞。
知識意涵 知識具有無法計算之重要性。知識可由學校傳授、可藉由書本、雜誌、報紙、電視、電台、、、獲得。(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知識) 。 所謂「知識經濟」係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1996年提出,將其定義為「以知識為本的經濟」,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創造、流通與利用的經濟活動與體制上。知識經濟的重點不在知識本身,而是如何轉知識為利潤,故會「使用」知識遠比「擁有」知識更重要。
新經濟 知識經濟泛指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New economy)運作模式。 所謂新經濟係指在經濟全球化與資訊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環境、空間、海洋及管理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1994年以來,美國經濟呈現「高經濟成長(低失業率)、低物價上漲」,完全脫離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舊定律,故稱之為「新」經濟。 因此知識經濟與新經濟難以完全分辨,甚至可以交換使用。
第三次工業革命 MIT前管理學院院長梭羅(Lester Thurow)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由微電子科技、生物科技、新人工材料科技、通訊、電腦科技、自動化機械技術的發展與互動所帶動。 企業應密切注意並抓住這六大科技領域的脈動,方不至於與未來世界脫節。
1.1 知識經濟時代 圖1-1 美國新經濟的前因後果 資料來源:伍忠賢、王建彬(2001)
圖1-2 新經濟的正面效果 資料來源:高希均等(2002)
新經濟時代特色 資訊科技突飛猛進; 企業經營方式改變; 網際網路應用趨商業化 新行銷概念產生; 消費者的意識抬頭; 知識經濟時代興起。
新經濟帶來優缺點 知識經濟時代來臨 資訊來源豐富即時 組織實體與虛擬並存 行銷策略活潑多樣 客戶服務方式更新 商業模式複製容易 網路市調即時反應 虛擬團隊專業分工 缺點see page.8
四、知識經濟的特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管理與網路經濟整合的經營模式,將成為未來企業策略管理最新研究議題。企業從成本的競爭,品質的競爭,跨入另一個視知識為資本的新經濟時代。經濟的基礎亦由自然資源移轉到智慧資產,知識的維持與創新更將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網際網路發展不但改變企業獲利模式,亦改變取得知識與自我成長的規則,促使知識與智慧資本得以自由流動,不再被資深員工獨自管控。
網際網路通路 企業內部:可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員工工作效率與服務品質。 企業外部:扮演與顧客溝通橋樑、企業可掌握客戶需求。(Product information, specifications…) 網路改變了傳統顧客經營模式,由被動轉為主動。 一般企業於初步進行知識管理時,較缺乏明確實行流程與方法,加以知識與智慧具有無形、易變、與非線性等特徵,故增加企業衡量與管理困難。 See page. 9
圖1-3 「知識經濟」啟動良性循環 資料來源:高希均等(2002) 全球化 網際網路 加速調整 創新 科技 知識 網路 有形無形提升 須有公平法治與紀律
1.2 知識經濟意涵與省思 知識獨領風騷 管理推動變革 變革引發開放 科技主導創新 創新推向無限可能 速度決定成敗 企業家精神化不可能為可能 網際網路顛覆傳統 全球化創造商機 競爭力決定長期興衰 See page 11-13.
知識經濟衝擊與因應 新世界以知識經濟為骨幹,以全球化為主軸。 二十一世紀產業必須結合知識、科技、創新 – 即所謂「知識型產業」。 由於資訊科技快速成長,加速市場與競爭全球化,企業競爭在於價值(Value)、創新(Innovation) 、速度(Speed) 。
知識經濟衝擊與因應 知識經濟之網路時代下,整個社會亦因應衍生出許多新的改變與機會: 深化服務業:強調接近顧客且以顧客為中心; 新服務業的出現; 網路社會的基礎建設; 電子商務的商機; 快遞及直送行業的大幅成長; 數位化產品的產出; 資訊服務業的興起; 人人國際貿易時代:大量貿易繁榮經濟; 遠距服務業; 網路上的虛擬公司:任務導向、隨時組合、隨時解散。
新經濟時代下之體認 網際網路可增加經濟活動生產力 新商業模式出現挑戰傳統運作模式與思維 新經濟活動價值主要來自於無形資產:人的知識、創意與創新。 新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 新產品獲利具有不確定性(泡沫化可能) 新經濟活動出現不可忽視之「外溢利益」(Spillover benefits) ,例如提供網上免費資訊,中間成本減少。(鐵路)
1.3 知識管理演進 面對知識經濟所可能引發的效益與衝擊,企業本身思考因應策略的方向: 導引顧客參與產品研發; 建立核心專長; 進行概念研發; 培養創新的企業文化; 全面引進資訊技術與電子商務。(QFD + Reengineering)
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 張忠謀曾對知識經濟的發展,提出其對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 迷思一:知識經濟是網路經濟、科技經濟、新經濟。 迷思二:知識經濟的發展可在短期內達成。 迷思三:只要有大量受有高等教育與具有高等技術的員工,便可進入知識經濟的境界。 迷思四:政府必須鬆綁現有法律管制且管制愈少愈好。 迷思五:傳統產業必備知識經濟所淘汰。 迷思六:體育與經濟發展、知識產業的發展毫無關係。 迷思七:知識經濟的發展會水漲船高,使全民受益。 迷思八:台商與知識經濟發展無關。
1.3 知識管理演進 圖1-4 管理思潮的演進歷程 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知識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修改自Tiwana(2000) 圖1-4 管理思潮的演進歷程 資料來源:修改自Tiwana(2000) 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知識發展階段 See Table. 1-1 (page 19)
知識管理演進 知識時代的演進,若以年代來劃分其推動的主力,大抵可區分為: 1960年代其推動力為新產品; 1970年代推動力為低成本製造; 1980年代推動力為全方位品質管理; 而2000年代其推動力,則為知識啟動的電子化企業。
知識管理演進 根據IDC (International Data company)報告,全世界知識管理演進過程為: 1998年以前為知識擷取階段,主要發展重點是知識儲存及摘要擷取。 1998年至2000年為知識連結階段,主要發展重點是發掘及維護人與資料連結。 2000年迄今為協同運作階段,主要發展重點是知識社群。 網際網路被視為大幅提升組織的運作績效工具。 現代企業需要的是品質、價值、服務、創新、產品問世速度。
圖1-5 知識管理的背景與必要性 資料來源:劉京偉譯社會(2000)
資訊科技技術發展 1980以來,由於資訊科技快速發展,主從架構(Client/server)與群組軟體(Groupware) 、Internet、Intranet、相關技術相繼開發,以致於進入1990年,銷售管理自動化、行動資訊裝置、資料倉儲等用以協助開拓企業產品銷售網路。 因此藉由組織倫理研究與資訊科技開發,使得知識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圖1-6 知識管理的歷史 資料來源:修改自劉京偉譯(2000)
1.4 知識管理學派與省思 知識管理主要區分為兩大學派: 主張組織行為與個人社會化,會決定有多少知識在個人間傳遞者,通常相信科技不會是解決對策,因而他們將科技視為只是有別於變遷管理、文化與領導的一項議題。 (2)資訊科技信奉者專注於科技,並視其為知識管理問題之解決對策。(IMS與Reengineering)
1.4 知識管理觀點與層次
知識產業的興起 知識管理的推動旨在建立一種企業文化,使企業真正成為學習型組織,才能在快速變遷的網路經濟時代中永保企業競爭優勢。
圖1-7 公司策略的制定過程 資料來源:伍忠賢、王建彬(2001)
圖1-8 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之關連 資料來源:陳永隆(2001)
1.5 本書內容架構 圖1-9 本書內容架構 資料來源:楊政學(2004c)
本章重點摘錄 邁入二十一世紀,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並不是缺少資金,而是缺少人才;不是缺乏最新的資訊,而是缺乏經過消化後的最新知識。唯有透過外在的教育與學習,以及內在的思考與篩選,才有可能將廣泛的資訊變成系統的知識。 所謂「知識經濟」係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於1996年提出,將其定義為「以知識為本的經濟」,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創造、流通與利用的經濟活動與體制上。知識經濟的重點不在知識本身,而是如何轉知識為利潤,故會「使用」知識遠比「擁有」知識更重要。 所謂新經濟係指在經濟全球化與資訊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環境、空間、海洋及管理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1994年以來,美國經濟呈現「高經濟成長(低失業率)、低物價上漲」,完全脫離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舊定律,故稱之為「新」經濟。
新經濟時代特色:(1)資訊科技突飛猛進;(2)企業經營方式改變;(3)網際網路應用趨商業化;(4)新行銷概念產生;(5)消費者的意識抬頭;(6)知識經濟時代興起。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管理與網路經濟整合的經營模式,將成為未來企業策略管理最新研究議題。企業從成本的競爭,品質的競爭,跨入另一個視知識為資本的新經濟時代。經濟的基礎亦由自然資源移轉到智慧資產,知識的維持與創新更將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知識經濟之網路時代下,整個社會亦因應衍生出許多新的改變與機會:(1)深化服務業:強調接近顧客且以顧客為中心;(2 新服務業的出現;(3)網路社會的基礎建設;(4)電子商務的商機;(5)快遞及直送行業的大幅成長;(6)數位化產品的產出;(7)資訊服務業的興起;(8)人人國際貿易時代:大量貿易繁榮經濟;(9)遠距服務業;(10)網路上的虛擬公司:任務導向、隨時組合、隨時解散。
面對知識經濟所可能引發的效益與衝擊,企業本身思考因應策略的方向:(1)導引顧客參與產品研發;(2)建立核心專長;(3)進行概念研發;(4)培養創新的企業文化;(5)全面引進資訊技術與電子商務。(QFD + Reengineering) 「知識」在十九世紀是權力的象徵,因為它難以取得;到了二十世紀,知識變成了「共享」,因為它的普及;進入二十一世紀,「知識即責任」,這一責任,對個人是追求優質的生活,對企業是追求健康的利潤,對國家是追求永續的發展。 張忠謀曾對知識經濟的發展,提出其對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1)迷思一:知識經濟是網路經濟、科技經濟、新經濟。(2)迷思二:知識經濟的發展可在短期內達成。(3)迷思三:只要有大量受有高等教育與具有高等技術的員工,便可進入知識經濟的境界。(4)迷思四:政府必須鬆綁現有法律管制且管制愈少愈好。(5)迷思五:傳統產業必備知識經濟所淘汰。(6)迷思六:體育與經濟發展、知識產業的發展毫無關係。(7)迷思七:知識經濟的發展會水漲船高,使全民受益。(8)迷思八:台商與知識經濟發展無關。
知識時代的演進,若以年代來劃分其推動的主力,大抵可區分為:1960年代其推動力為新產品;1970年代推動力為低成本製造;1980年代推動力為全方位品質管理;而2000年代其推動力,則為知識啟動的電子化企業。 全世界知識管理的演進發展過程為:(1)1998年以前為知識擷取階段,主要發展重點是知識的儲存及擷取;(2)1998年至2000年為知識連結階段,主要發展重點是發掘及維護人與資料物件的連結;(3)2000年迄今為協同運作階段,主要發展重點是知識社群。 知識管理主要區分為兩大學派:(1)主張組織行為與個人社會化,會決定有多少知識在個人間傳遞者,通常相信科技不會是解決對策,因而他們將科技視為只是有別於變遷管理、文化與領導的一項議題。(2)資訊科技信奉者專注於科技,並視其為知識管理問題之解決對策。
知識管理的推動旨在建立一種企業文化,使企業真正成為學習型組織,才能在快速變遷的網路經濟時代中,永保企業的競爭優勢。新經濟時代企業價值創造的三大特色是科技、創業精神及創新。 知識管理的觀念其實著重的是要如何應用於企業中,並非去採購一整套的軟硬體安裝後即可,而是依據不同的企業與組織型態而有不同的需求。(like ERP) 知識管理必須與人力資源、資訊科技、競爭策略整合,方能發揮到最高的效益,此說明企業文化、知識管理與知識創新間,緊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應知識經濟的時代環境,產業類型亦逐漸轉型為「知識產業」,在知識產業內特別強調人才培育與學習,進而引導創意開發與付諸行動。同時,「知識管理」概念的被重視,亦加速知識的創造、儲存與傳遞,進而累積形成知識的價值,而真正對業界有實質的利益。 知識管理的重點,在於流程而非技術;而知識價值的焦點,在於獲利而非量化,而有如下幾點作為與因應:(1)宜思考如何能使知識自動分類?(2)宜思考如何籌組專業顧問團隊?(3)宜思考如何建置知識管理技術平台?(4)宜思考如何量化知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