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学科的诞生 外部的原因 内部的原因 语言研究的价值取向 面向社会的语言学
一、学科的诞生 1、术语的提出 2、学科的独立 3、研究的重点
二、学科兴起的外部原因 1、社会历史问题 2、社会现实问题 3、科技发展推动
三、学科兴起的内部原因 1、概述 2、“约定俗称”论 3、传统“小学” 4、修辞和论辩
四、语言研究的价值取向 1、索绪尔 2、布龙菲尔德 3、乔姆斯基 4、总的倾向
五、面向社会的语言学 1、拉波夫 2、甘柏兹 3、海姆斯 社会语言学始终注重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关系,注重运用学科研究的成果帮助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1、拉波夫 2、甘柏兹 3、海姆斯
1、术语的提出 1952年,美国语言学家哈佛·丘里在他的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语言和社会阶层的关系》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
2、学科的独立 1964年5月第一次社会语言学会议在美国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召开。会议接受了“社会语言学”这一术语,标志着社会语言学学科的诞生。
3、研究的重点 1)说话人和听话人即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 2)言语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 3)对社会方言的共时和历时的分析; 4)说话人对不同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5)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实际应用。
1、社会历史问题 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世界范围内,新独立国家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确立问题,民族划分中的语言识别问题,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中的语言使用问题等,这一系列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密切相关的社会需求,成为催生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外部条件。
2、社会现实问题 比如: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使语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个人使用双语、家庭使用双语、社区使用双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现象可能影响语言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还可能引发某些社会问题,因而促使许多语言学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3、科技发展推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也需要关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1、概述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是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语言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在语文学阶段,东西方学者也已经认识到语言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并自觉不自觉地谈到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2、“约定俗称”论 在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就提出了著名的“约定俗成”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3、传统“小学” 传统“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主要是为了读懂经书,了解典章制度,传播古代文化,有很强的实用性,自然要联系社会。
4、修辞和论辩 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研究语言也主要是研究它的实用功能(如修辞、论辩),有着明确的实用目的,但是都对语言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
1、索绪尔 索绪尔(1857-1913),瑞士语言学家,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875-1876年在日内瓦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1876年加入巴黎语言学会。1876-1878年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语言学,主要从事印欧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工作。从1907年起,他曾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提出了全新的语言理论、原则和概念,为语言的研究和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索绪尔承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他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在语言自身之中研究语言和为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
2、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获得学士学位。1907年,他到芝加哥大学进修、任教, 1909年获得博士学位。 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语言论》。从构造心理学转向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上,1933-1950年被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
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 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 布龙菲尔德也看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只是在他看来,社会因素的变数太大,难以把握,必须等到人们的认识达到完善的境界才能加以研究,所以在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研究中,语言的意义的研究被排除在外,结构语言学家遵循一套严格的发现程序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的描写。
3、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出生于美国费城。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季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 作为对描写语言学的反动,从结构主义阵营中异军突起的转换生成学派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乔姆斯基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占据了世界语言学的主导地位,至今仍有影响力。 乔姆斯基可以说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主张以一个拟想中的纯粹的人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人具有完美的能力,而且丝毫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扰。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生成语法研究内在的语言能力,而不是研究外在的语言运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乔姆斯基的理论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随意性也越来越大,遭到的批判也越来越多。因此,语言学研究需要新的发展方向。
4、总的倾向 语言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希望为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找到更多经验性的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从一个理论假设出发去寻找抽象的普遍语法或是语言习得机制,他们反对脱离社会环境来研究语言。 大家相信,影响语言使用的诸多社会因素如阶级出身、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职业等,应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内容,通过这种研究可以进一步解释语言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语言的认识,从而找到语言学理论的坚实基础。
1、拉波夫 拉波夫(1927-),美国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1948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6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次年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担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去研究,反对索绪尔以语言、言语的区分为基础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理论,改变了自索绪尔以来语言研究的方向,使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联系不同的社会因素具体考察语言的运转和演变,通过研究语言的变异,建立起一套富有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拉波夫为学派领袖的“变异学派”。
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去研究 拉波夫是一个深入现实的社会语言学家。 1)拉波夫用语言变异的研究成果向美国社会宣布,黑人英语并不是一种低级的、残缺的语言。 2)拉波夫曾经三次以社会语言学家的身份出庭为被告辩护。
2、甘柏兹 2002年9月,互动社会语言学奠基人甘柏兹应邀参加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的“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 互动社会语言学就是“交际社会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运用交际策略分析,为一个美籍菲律宾医生洗脱了犯罪嫌疑。
3、海姆斯 1)1966年,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在《论交际能力》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个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2)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懂得什么是合乎语法的话(语法的正确性); ②懂得什么是能被接受的话(语言的可接受性); ③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语言的得体性); ④懂得某种语言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可能性有多大(语言的可行性)。
“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提出表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具有重大影响。
结束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