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記 柳宗元 文體:山水游記 (記敘文)
寫作背景 元和四年,參加王叔文的改革, 被貶永州所寫, 永州八記第一篇。 心情:自稱「僇人」,內心憤懣 提心吊膽,警懼不安,怕人加害
『始得』的意思 1.第一次開始到西山宴遊。 2.得到遊山之樂由西山開始。
文中點題的句子: 1.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遊遍永州還未開始知西山的奇特。 2. 「始指異之」:這時才開始指著西山,驚異它的奇特。 3.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才知道以前算不上真正的游覽。 4. 「遊於是乎始」:真正的遊覽是從這次遊西山開始。
文中點出『宴遊』之處: 作者和朋友們每逢到了山水勝地便撥開野草坐下,倒出壺中的酒喝到醉倒,醉了便互相枕著對方的身體躺下,醒了便起來回去。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 然後始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登西山的經過 到西山頂,隨意伸開雙腿 席地而坐欣賞西山景色 抓著草,互相牽引登山 渡湘江,沿染溪,斬野草,焚茅草,才找到上山的路。 坐在法華寺西亭發現西山
西山的怪特處(一) 從高處遠望:寫數州的土地,都在衽蓆之下,千里之地,萬物之眾,都聚在眼底。
西山的怪特處(二) 俯視所見:地勢高低起伏,有深邃,有低洼,像蟻塚,像蟲穴。 以四周景物渺小 襯托 西山之高峻
西山的怪特處(三) 環視四周:青煙白雲纏繞西山,與天相接。 寫白雲與西山齊高 襯托 西山之脫俗
此節的寓意: 寄寓了作者孤高傲世,不與俗同流的情懷。
作者登西山的感受 1.與天造物者遊:自己的精神(真我)與大自然合一。 2.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物我兩忘 3.不欲歸去,不願重返痛苦的現實世界(不知日之入)
游西山後的改變 心情 前:憂懼不安,閒悶之情 後:心景拓闊,物我兩忘,拋開憂愁 活動 前:和朋友醉醒就回去,沒有留戀 後:醉醒暮色深沈,但仍不想歸去
寫作手法
記敘手法 1.順敘法 先寫謫居,次寫發現西山,三寫登山,再寫山上所見,最後寫感受。 2.步移法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描寫手法 1.映襯法:自以為遊遍永州美景襯托發現西山後才知道遊山之樂。 2.白描(直接描寫):如「岈然洼然」是直接描寫山谷的深邃低陷。 3.比喻法: 「若垤若穴」,以「垤」、「穴」比喻眾山之渺小。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 直接寫遊西山與萬化冥合,超越時空,物我兩忘的感受。 2.借景抒情 「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以「西山」自喻孤傲不群,不同流合污; 「培塿」比喻阿諛奉承的小人。
抒情手法 3.情景交融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暮色由遠而近,即使甚麼也看不見,仍不想離去,表達依依不之捨之情。
前後呼應 心情─前「恆惴慄」,後「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醉態─前「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後「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歸家─前「覺而起,起而歸」,後「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始遊─前「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後「然後知是山之特立」
句式整齊多變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完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中國語文科 黃潮東